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文选?文学卷
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文选?文学卷


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文选?文学卷

作  者:李观鼎

出 版 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丛 书:澳门研究丛书

出版时间:2009年12月

定  价:65.00

I S B N :9787509711286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文学史论  >  研究与赏析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这是目前已知的对澳门文学进行较为全面地梳理和总结的一部著作。内容涉及澳门文学的各个方面,既有总结概括性的宏观论述,也有具体而微的微观阐述。本书将带领我们了解独具特色的澳门文学,进而加深内地读者对澳门文学的认识,适合文学理论研究者和爱好者以及对澳门研究有兴趣的研究人员和普通读者阅读和收藏。

TOP作者简介

李观鼎,暨南大学文艺学博士,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顾问、政府文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澳门笔会理事长、澳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

TOP目录


                  目  录

建立“澳门文学”的形象……………………………………………………………韩 牧/001
香港•澳门•中国现代文学——在“澳门文学座谈会”上的讲话………………李成俊/006
澳门文学的过去、现在及将来——在澳门文学座谈会上的专题发言……………李鵬翥/019
澳门文学概貌…………………………………………………………………………陶 里/031
澳门文学现状窥探……………………………………………………………………叶丽琴/041
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澳门华文文学………………………………………………郑炜明/053
80年代澳门新诗的文化透视…………………………………………………………庄文永/080
后现代的足迹——从新生代诗作看澳门后现代主义诗歌的实践概况……………懿 灵/103
90年代澳门戏剧状况…………………………………………………………………穆欣欣/113
澳门小说的未来——一个小说作者的观察…………………………………………邹家礼/124
传统文化精神在澳门世情生态小说中的展示………………………………………汤梅笑/130
论澳门现代女性文学…………………………………………………………………廖子馨/141
论澳门土生文学及其文化价值………………………………………………………汪 春/162
澳门的小说批评………………………………………………………………………李观鼎/184
胡悦胡阅——兼论澳门文学与报纸副刊之关系……………………………………黄文辉/204
澳门文学边缘人的絮语
  ——写于“澳门文学的历史、现状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后…………………李鵬翥/211
澳门作家的人文精神——以李鹏翥《磨盘拾翠》为例……………………………龚 刚/216
澳门文学研究的现状与学术建构的进路…………………………………朱寿桐 许燕转/221
文学的澳门与澳门的文学…………………………………………………饶芃子 费 勇/234
文化视野中的澳门文学………………………………………………………………刘登翰/245
澳门文化与文学精神…………………………………………………………………王岳川/262
给澳门文学一颗奔腾的心——在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的讲演……………………杨匡汉/268
拨开迷雾窥真景——过渡期的澳门文学初探……………………………施建伟 汪义生/273
迅速崛起的澳门文学…………………………………………………………………刘登翰/288
新诗•现代诗•新现代诗——论澳门新诗的发展轨迹……………………………陈 辽/300
感觉澳门——澳门散文阅读札记……………………………………………………姜 建/309
走向多样化格局的澳门小说创作……………………………………………………朱双一/328
澳门华文小说的“教化关注”………………………………………………………莫嘉丽/344
澳门文学批评概况……………………………………………………………………古远清/356
“根”的追寻——澳门土生文学中一个难解的情结………………………………饶芃子/364
从依附“离岸”到包容与审美
  ——关于20世纪台港澳文学中澳门文学的研究述评…………………………钱 虹/372
澳门文学源流与含义的辨析…………………………………………………………张建华/377

TOP书摘


  我总觉得,最难做的文章,大概莫过于为别人的著述写序了。好的序文,对他者之撰是一种高屋建瓴的审视,对读者所期是一种深入浅出的导读,要求实在很高。而限于时间,主要是限于识见和水平,我自感弗能。也曾想到另请高明,却又不忍心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将细读这几十万字的“包袱”推给师友。于是我只好硬着头皮来做这一篇未知可否称得上“序”的文字。这里无意评价卷内具体篇什,而只是依照自己选择的角度,略述对澳门文学与澳门文学批评的一点看法,就算是参加与作者诸公座谈吧。
                        一
  我始终认为,澳门文学最值得称道的就是它的非商品化。为数众多的诗人、作家并未因金钱而喑哑了自己的歌吟,糟蹋了手中的笔墨。澳门文学于物欲喧嚣的重重包围下保持了自我,终未在物质和金钱面前自惭形秽。而保持了自我,也就保持了“个人话语”的纯洁性和自由度。如是,“自我”成为澳门文学“言说”的起结点:述录自己的经历,表达自己的体验,展露自己的良心,抒发自己的性情。而在说给别人听之前,先要说给自己听,过了“自我”这一关。在许多人眼里文学已经相当普遍地被边缘化的今天,澳门文学却走向了自己的中心,守住了文学的本真,这是何其难能可贵的事。
  这样说,绝无从事澳门文学创作的人不需要金钱,可以不食人间烟火的意思。生活于货币时代,谁无金钱之需呢?但是此“需”却人各不同:有的是为钱而写,赚钱成了文学创作的唯一目的;有的则是为写而求钱,以作品换取金钱乃为保障生存和审美创造的延续。这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劳动。对此,马克思在他的《剩余价值论》中曾做过严格的区分:
  同一种劳动可以是生产劳动,也可以是非生产劳动。
  例如,弥尔顿创作《失乐园》得到五英镑,他是非生产劳动者。相反,为书商提供工厂式劳动的作家,则是生产劳动者。弥尔顿出于春蚕吐丝一样的必要而创作《失乐园》,那是他的天性的能动表现。后来,他把作品卖了五英镑。但是,在书商指示下编写书籍的莱比锡的一位无产者作家却是生产劳动者,因为他的产品从一开始就从属于资本,只是为了增加资本的价值才完成的。
  马克思所谓“春蚕吐丝一样的必要”,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文学艺术的质性。文学是人的心灵和精神需要的产物,是人的“天性的能动表现”,是生命存在和人生追求的一种“必要”。精神无价,故文学无价。英国大诗人弥尔顿仅仅为了生活才出卖自己的作品,因而他的艺术创作是“非生产劳动”。而“为书商提供工厂式劳动的作家”就不同了,他们是地地道道的“生产劳动者”,因为他们的劳动“从一开始就从属于资本”,并为资本的增值服务,已经毫无“天性”的升华和“能动”的创造可言。这些作家连同他们的作品全被商业化了。
  从澳门文学的生成和发展来看,其“非生产劳动”性因别具特点而更为鲜明突出。如果说弥尔顿这样的诗人还可以凭着出卖作品维持生计的话,那么澳门作家连这一点也谈不上。因为他们的创作所得的报酬以及等待报酬的时间(至少一个月,甚至数月),远不足以应付生活所需。事实上,在澳门没有一位作家是靠写作养家糊口的。他们每个人都要打一份工,甚至两三份工,文学创作完全是业余的事。澳门作家“栖息”的“诗意”,是在工作和生活繁重负担之下,从“爬格子”、“敲键盘”的孤寂和辛劳中焕发出来的。而这,正是澳门文学特殊性所在,也是澳门作家作品可爱、可贵之处。
  澳门文学的“非生产劳动”性,令其大大降低了文学艺术商品化的影响,避免了许多弊端。它不属于资本,而属于灵魂。金钱可以扶植它,却不能控制它;可以鼓励它,却不能利诱它。惟其如此,澳门文学有了较多的心灵成分,成为一种发自心底的真实追求,一种自由书写,一种“尽兴所为”。尽管其功力和才力尚待提升,视野和襟抱尚待拓展,但它从未远离真挚、善良、人性,并为此拒绝敞开心扉。虽然当下影响甚至左右文学艺术的因素越来越多(如市场、媒体、技术等),但澳门文学并未在艺术上“透支”而“负债经营”。它无须为了作品销路而去媚俗,而去迎合某些读者的低级趣味;无须为了商业利益而制作“快餐”,批量生产“跟风”作品,以大量“复制”消解原创作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它也没有因经受不起“摩登”诱惑,而拜倒在各种“新潮”、“先锋”的脚下。在西方思潮汹涌而来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虽有一些人学习模仿现代派,但那不过是崇尚自由选择的澳门人的一种“各行其是”,而并非耐不住寂寞和浮躁的“趋之若鹜”。相反,它注重发扬优良传统,保持独创精神,待心血渗透笔端,一点一滴地浇灌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可以说,无论从劳动层面还是作品本身层面看,澳门文学在商品化大潮的裹挟下都保持了相当高的纯粹度。这里涌动着一种自甘艰苦、自甘寂寞的诗性追求。在这种追求中,澳门作家正在发出越来越多的如葛赛尔所说的“灵魂的微笑”。
                        二
  澳门文学如此,澳门文学批评亦如此,同样具有“非生产劳动”性。这使得它获致足够的精神资源,来抵御物质和金钱的辖制,而未匍匐于各种有形无形的威压之下。澳门批评家以独立的人格拒绝成为任何制造轰动效应的工具。其声音发自内心,属于自己,是一种“敝帚自珍”的执著。
  众所周知,批评家及其批评的被扭曲和异化,已在许多地方令文学批评陷入困境。当“否定”和“批判”成为一种时尚,一些批评家竟试图以此显示自己的价值。他们受不住媒体和商业陷阱的诱惑,沦为满足后者对武断、夸大和各种奇谈怪论需要的“传声筒”。而商业消费时代破坏力极大的畸形“看客”心理,及其对“否定”、“批判”效应狂热期待的社会氛围,则更进一步促成了这种扭曲和异化过程。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一些批评家正在脱离批评现场,正在丧失于第一时间引领读者分辨好坏优劣的能力。
  但澳门的情况有所不同。澳门的批评语境里,并未出现过在全球化背景下和大众传媒操纵下产生的那种令人无所适从的价值混乱和价值虚无。澳门文学批评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观点完成的对澳门文学形态和状况的判断,无论是社会的、政治的批评,历史的、文化的批评,道德的、精神的批评,还是艺术的、审美的批评,均未见其极端化。在网络文化大发展,大众文化大崛起,大众传媒日益娱乐化,文学在不少地方被“游戏化”、“妖魔化”的时候,澳门文学虽然不够强大有力,却坚持着对澳门文学应有的尊重、中肯的评骘和充分的肯定。这里,没有文学的负面新闻,没有被肆意放大的批判声浪,所谓“酷评”流行不起来,“骂派”批评更难以引起共鸣。市场经济时代的畸形文化心理在这里却找不到它的市场,这难道不是一个文化奇迹么?
  澳门本土批评家,多为身兼创作、批评两种行当而富甘苦体验的“两栖”之士。澳门文学批评,则是一种紧贴文学实际的“在场阅读”。这种批评,不是那种宏大理论的挥写,而是真正关注澳门作家作品及其发展的论析;不是新闻体的“酷评”,而是认真、坦诚的艺术对话;不是居高临下的指点,而是在文本细读之后的“交心”。其中,贯穿着一种真诚,一种关切,一种热爱,一种蕴含所有这些珍贵情感的“以文会友”的优良传统。记得1998年,我在《澳门文学评论选》序文中,曾以本土性、温和性、体验性、业余性等方面,对澳门文学批评的特点进行归结,并就其短长做了分析。11年过去了我发现这些特点还在,只是经过不断地“扬长避短”,其面目已大为改观了。
  现在,澳门文学批评因其本土性而相对保守、短浅、狭隘的眼界,已随着对世界文学尤其是内地文学实际的联系、研究和比照而逐渐打开。批评家已不再满足于单纯从感性体验出发去阐释、评价文学现象,而开始在理论观照、通则探讨和艺术规律概括上投入较多的精力和工夫。业余性批评与专业性批评的界限也正在被打破。如何建立自己的批评模式,如何在业余的批评中实现理论的深化,已经成为批评家努力的目标。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城温和性民风孕育出来的所谓“说好话”的批评。这种以说“是”为主的批评方式,经多年实践已纳入文学性轨道。它宽容,但坚守批评立场;它纯朴,但讲求审美原则;它“说好话”,但以说真话为前提,从而维系了批评的尊严,使之越来越多地具有“文学”层面的意义。正因此,澳门文学批评不仅未在金钱和物质面前瘫软下来,而且也未在人际关系面前患上“失语症”。
                        三
  澳门文学的发展,引起外界特别是内地批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且不说澳门文学以独立的章节被编入各种版本的文学史,被一些学者作为专门课题来研究,单是发表在各地报刊的评论澳门文学的文章就有数百篇之多。
  在内地,有不少批评家是澳门的老熟人、好朋友。早在20多年前,有人说澳门是“文化沙漠”的时候,他们就站出来反对对于澳门文学的虚无主义了。出于一种热爱和信念,他们从文学萌芽中看到了澳门文化的绿洲。1980年代,正当澳门文学开始走向自觉的时候,他们参与进来,与我们一起打造澳门的“文学形象”。他们虽然身在域外,却心系现场,在阐释文学现象、指导文艺创作、推动理论批评建设、构建澳门文学批评新格局等方面,始终一往情深,不遗余力。由此展开的批评,因十分熟悉澳门文学生态及其历史渊源而毫无隔膜,因与澳门作家真诚地灵魂拥抱而直抵其心灵深处的当代历史,因扎实的文本阅读而获致在批评对象面前的主动权,因贴近澳门现实而充满鲜活感。他们的批评话语间,似乎包含着一种抵达的执拗和趋向的深远。在我们看来,这些内地批评家堪称“亦师亦友”。与他们的长期交流合作,让我们深受启发,获益匪浅。具举二例。
  一是从文本出发的批评原则。我们发现,内地一些批评家面对澳门文学作品,不但有着敏锐的感觉,而且表现出很强的耐心和毅力。他们非常重视文本阅读。这种阅读是反复的、细读式的,不但起始于批评之前,而且贯穿于其后的整个过程中。他们的这一做法,让我们感到一份责任心,一份对批评及其对象的尊重,就像一位中年学者所说的:“一部作品,不读上几遍,连对象都没弄清楚,凭什么对人家说三道四!”批评在文本上的认真作为,在确保批评远离“臆想化”、“浮泛化”和“浅薄性”的同时,还避免了文学文本的被遮蔽。事实上,澳门文学的许多佳作,正是在批评家的文本阅读中被“筛选”出来的。
  二是从“文学”层面评价澳门文学的尺度。尽管澳门文学历来重视道德、精神的宣扬,而内地批评家也常以此作为评价澳门文学的重要标准,但是,他们的批评并未脱离“文学性”而成为纯粹道德、伦理意义上的“讲辞”。作品主题和题材意义的分析,作家思想道德立场的判断,以及文化身份和世界观的探讨等等,都是在文学性轨道上运行,在文学话语体系内展开的。这就启示我们,文学批评的指向永远不能偏离文学本身那些永恒的艺术和审美元素。澳门文学之所以为文学,是因为它具备了文学的品格。只有在“文学”的层面上它才具有意义,只有坚持文学批评的文学性,澳门文学才有可能走向真正的科学定位。
  对于澳门文学来说,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内地批评家对澳门文学现场的积极介入和敏锐反应,体现了中国文学界对这一年轻的特区文学不断发展的可能性的热切期待和想象。事实上,这种期待和想象及其凝结的成果,已成为建设澳门文学理论批评的重要资源之一。我们将格外地珍视它,努力地学习它,以不断提升澳门文学的精神境界和文学品位。
                        四
  本卷收录本地评论18篇、内地评论14篇,篇幅大体相仿。这样做,一则为了便于读者将两地批评加以比照,二则为了显示澳门文学批评发展的大致轮廓和线索。
  对于本卷文章的作者,以及更多的关注澳门文学的朋友,谨致以深深的谢忱。
  是为序。

                                      2009年10月6日于澳门

TOP 其它信息

版  次:2009年12月第1次

开  本:16

加载页面用时:46.8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