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圣杯与剑
圣杯与剑


圣杯与剑

作  者:[美]理安·艾斯勒

译  者:程志民

出 版 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丛 书:社科文献精品译库

出版时间:2009年01月

定  价:49.00

I S B N :9787509705872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文化  >  各国文化与交流    

标  签:文明  文化进化  统治者  女神  男女合作  伙伴关系  混沌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剑”是统治、毁灭的隐喻,“圣杯”则象征着向神圣和谐秩序的回归,它给予权力而不是剥夺权力,用平等合作取代统治。在此基础上,艾斯勒颠覆了传统的男人统治女人,或女人争取权利超越男权的观念,展示了一种建立新的男女社会关系的可能性,即以伙伴关系取向的文化取代统治关系取向的文化。

TOP作者简介

理安·艾斯勒,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现代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国际广义进化论研究小组成员,国际合作关系研究中心的创始人。

TOP目录



                  目  录

“权—性—钱”三部曲总序……………………………………………………………………1
中文版前言………………………………………………………………………………………1
译者的话…………………………………………………………………………………………1
导 论 圣杯与剑………………………………………………………………………………1
  人类的可能性:两种选择…………………………………………………………………3
  进化的十字路口……………………………………………………………………………6
  混沌或转化…………………………………………………………………………………10
第一章 漫游逝去的世界:文明的开端………………………………………………………15
  旧石器时代…………………………………………………………………………………16
  新石器时代…………………………………………………………………………………22
  古代欧洲……………………………………………………………………………………27
第二章 来自过去的信息:女神的世界………………………………………………………31
  新石器时代的艺术…………………………………………………………………………32
  女神崇拜……………………………………………………………………………………36
  新石器时代如果不是父权制,那么必定是母权制………………………………………40
第三章 基本的差别:克里特岛………………………………………………………………46
  考古学上的爆炸性事件……………………………………………………………………47
  对生命和自然的爱…………………………………………………………………………49
  一种独特的文明……………………………………………………………………………52
  视而不见……………………………………………………………………………………56
第四章 混沌中产生的黑暗秩序:从圣杯到剑………………………………………………60
  来自边陲的入侵者…………………………………………………………………………61
  冶金术和男性统治…………………………………………………………………………63
  文化进化中的转向…………………………………………………………………………65
  战争、奴隶和祭品…………………………………………………………………………67
  文明的断裂…………………………………………………………………………………70
  克里特的毁灭………………………………………………………………………………72
  一个崩溃了的世界…………………………………………………………………………75
第五章 对逝去的时代的回忆:女神的遗产…………………………………………………78
  进化与转化…………………………………………………………………………………78
  一个黄金种族和关于阿特兰提斯的传说…………………………………………………80
  伊甸园和苏美尔楔形文字…………………………………………………………………83
  文明的礼物…………………………………………………………………………………86
  关于过去的一种新观点……………………………………………………………………94
第六章 颠倒了的现实:第1部分……………………………………………………………99
  弑母不是犯罪………………………………………………………………………………99
  统治者和伙伴精神…………………………………………………………………………102
  神话的变质…………………………………………………………………………………106
第七章 颠倒了的现实:第2部分……………………………………………………………113
  文明的改道…………………………………………………………………………………113
  女神的消失…………………………………………………………………………………116
  性与经济……………………………………………………………………………………120
  统治者的道德………………………………………………………………………………123
  知识邪恶,生育肮脏,死亡圣洁…………………………………………………………125
第八章 历史的另一半:第1部分……………………………………………………………129
  我们的隐藏的遗产…………………………………………………………………………131
  自然的循环统一和宇宙的和谐……………………………………………………………134
  古代希腊……………………………………………………………………………………138
  男性统治的是与非…………………………………………………………………………143
第九章 历史的另一半:第2部分……………………………………………………………146
  耶稣和男女合作论…………………………………………………………………………147
  被禁止的圣典………………………………………………………………………………150
  男女合作的异端……………………………………………………………………………155
  钟摆向回摆动………………………………………………………………………………157
第十章 过去的模式:男女合作论和历史……………………………………………………162
  “女性”是历史上的一种力量……………………………………………………………164
  历史本身的重复……………………………………………………………………………170
  妇女作为历史上的一种力量………………………………………………………………177
  女性的精神气质……………………………………………………………………………180
  界线的终点…………………………………………………………………………………183
第十一章 自由的丧失:未完成的转化………………………………………………………186
  理性的败北…………………………………………………………………………………187
  对男性中心论前提的挑战…………………………………………………………………189
  世俗的意识形态……………………………………………………………………………192
  人类关系的统治者模式……………………………………………………………………196
  前进还是倒退? ……………………………………………………………………………199
第十二章 进化的中断:统治者的未来………………………………………………………204
  难以解决的问题……………………………………………………………………………205
  人类问题和妇女问题………………………………………………………………………207
  极权主义的解决方法………………………………………………………………………214
  新的现实和古老的神话……………………………………………………………………217
第十三章 进化的突破:走向一种伙伴关系的未来…………………………………………220
  一种新的现实观……………………………………………………………………………222
  一种新的科学和精神性……………………………………………………………………227
  一种新的政治和经济………………………………………………………………………232
  转化…………………………………………………………………………………………236
图 表……………………………………………………………………………………………243
致 谢……………………………………………………………………………………………254
人名和术语索引…………………………………………………………………………………256
中文版后记………………………………………………………………………………………280
第二版后记………………………………………………………………………………………283
对本书的评语……………………………………………………………………………………285


TOP书摘



                    中文版前言

  长期以来,我和许多西方人士一样,非常喜爱中国文化。我读过许多强调东西文化差别的著作。但是,15年来,我在进行研究和写作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东西方文化之间不仅有差别,而且还有某些明显的相似之处。
  这里所说的相似之处,不仅指世界各地无论男女都有的许多共同的需要、问题、希望和理想,更是指某种更本质的东西。因为事实证明,东西方可能有着相似的历史,更确切地说,可能有相似的史前史。在当时以农业为中心的古代社会里,东西方都有过一种没有暴力、更富于人道精神的、生态上更平衡的社会组织形式。
  本书主要讲的是西方文明的史前史。它深入地研究了被英国考古学家詹姆斯·梅拉特称为“给考古学带来了名副其实的革命”的那些出土文物,因此阐明了关于西方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流行信念。但是,《圣杯与剑——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未来》不仅对我们的过去,而且更重要的是,也对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一次根本性的重新评估。我认为,我们的未来要向一种伙伴关系的,而不是现有的统治关系的社会模式发展。
  本书前几章所讨论的那些考古学发现,赋予早期西方文明太平盛世的传说——即战争和“男女两性之间的战争”出现之前的时代——一种新的、更为具体的意义。回顾我所读过的有关中国神话和考古学方面的著作,我同样坚信,在亚洲的史前时代,很可能也有过类似西方的发展过程。
  在本书中我所阐明的史实证明,西方史前新石器(或第一个农业)社会是非常和平的。但是,也有迹象表明,早期中国农业社会的情况也大致如此。例如,举世闻名的位于西安东边的半坡村遗址,考古学家把它描绘成一个和平的社会,也是一个妇女并不受男人奴役的社会。
  我们还知道,在西方新石器时代的数千年历史中,人们所敬奉的是伟大女神。在有史时代的神祇中,例如,希腊的盖娅和罗马的伟大母亲,以及甚至在众所周知的现代术语——自然之母中,人们仍然保存着对伟大女神的敬奉。在中国文化中,对于女神的崇拜也是源远流长的。在有些地方,甚至直到今天,观音和妈祖仍被供奉为赐给人类生命的慈悲女神。
  上述这些事实证明,在一些男人以暴力手段迫使妇女和其他男人就范被视为是“正常情况”之前的时代,是一个和平的年代。某些众所周知的中国道教著作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正如历史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即《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所写的那样,这些道教著作向封建等级制度(包括男人统治妇女这种现象)的基础提出了挑战。事实上,对中国文化有深远影响的老子的著作,强调了对阴阳平衡的基本需要,就是说,强调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平等的伙伴关系。
  我们很难准确地推测是否有其他史前资料足以证明,在“古代中国”(与加州大学考古学家马里亚·金布塔斯所说的“古代欧洲”相对应)也可能有过一个伙伴关系的时代。我同样怀疑,即使有这种资料,也很难解释为什么在中国文化中,“女性特征”在许多方面占有重要地位,这种特征体现在很强的审美敏感性以及对社会、亲缘关系和孝顺的极端重视上。根据西方文化传统,这些都是“女性特征”的体现。
  当然,在这篇简短的前言中,不可能以本书所提出的作为研究工具的伙伴和统治关系这两种社会模式,对东西文化进化中的这些表面的相似之处进行任何更深入的探讨。但是,我认为,中国历史上早期固有的伙伴关系传统和后来发展的统治模式之间的斗争从未中断。实际上,也许中国早期传统是伙伴关系的,后来逐渐融入了另一种社会模式,结果形成了在西方经常所说的亚洲文化的“矛盾”。
  当然,这只不过是推测,如果想要予以证明,还需要进行认真的研究。但是,恐怕只有中国的学者——考古学家、民俗学家、宗教史学者、文化史学者和妇女史学者——才能真正做到这点。尽管如此,我仍然希望本书会引起中国读者的兴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也给中国读者提供一个观察西方文化的新观点。
  许多人认为《圣杯与剑》很有价值,因为它使人们看到西方文明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传统”。本书问世以来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出现了许多反映本书所提出的新观念的书籍、艺术品,甚至歌剧和电视节目。本书除译成中文外,还有日文、法文、德文、俄文、西班牙文等10种语言的译本。更重要的是,本书也有助于各界妇女和男人——不只为我们这一代人,也为今后的世世代代——进行新的有意义的选择。
  本书所肯定的是许多人已经了解的事情,但也是那些竭力维护统治地位的人(无论是宗教的还是世俗的,西方的还是东方的)所企图否定的事情。这就是,我们人类是有选择自由的,而且可供我们选择的一条道路是:实现一种更加和谐、更加和睦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女性”价值以及妇女在我们的精神和社会结构中不再被贬为低人一等。
  本书一再强调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我们并不是要让妇女反对男人,或是让男人反对妇女,而是要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组织。因为很明显,男人和女人都能有“女性”行为,例如,非暴力、关心别人的同情感,或者都有“男性”行为,如暴力和战争。
  此外,我们所说的伙伴形式的社会组织,并不是一种完全无组织的社会,或是一种完全没有等级差别的社会。我们这里所说的是一种权力并不是用来统治别人的社会,是一种等级差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是一种并不是以武力或武力威胁(包括打骂妻子儿女或进行战争)来强行贯彻等级制的社会。
  换言之,主要适应统治关系的社会组织模式的社会,和主要适应伙伴关系的社会组织模式的社会,对于权力的看法截然不同。在统治关系的社会中,统治者的权力以剑作为标志,即以统治、杀戮和毁灭的权力为标志;而在伙伴关系的社会中,支配社会的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前者的权力,这种权力亘古以来就是以圣杯为标志的,它的特征是给予生命而不是夺取生命,是以权力促进别人的发展,而不是以权力压迫别人。
  总之,本书所阐述的问题不仅和妇女有关,而且和男人有关,尤其和全人类为创造一个美好的新世界所作的共同努力休戚相关。在这个新世界里,我们是通过社会实践,而不是靠空话才深刻认识到,男人和女人、大国和小国、大自然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互相紧密联系的。最后,我们同样也必然会认识到,只有通过加强东西方文化中的伙伴关系的传统,才能在这个日益受到核灾难或生态灾难威胁的世界里稳步发展这种相当重要的联系。
  我希望本书的主张会在中国引起共鸣,就像在西方一样,不只是为了我们自己,也是为了我们的社会发展探索新的发展途径。我将此书的中文版献给中国的广大读者,希望我们的中国朋友和西方人士一道,将这个因为高科技的滥用而受到威胁的世界,引上一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稳定、更和谐、更具伙伴精神的航程。

                                       理安·艾斯勒
                                       1991年5月


                    译者的话

  《圣杯与剑——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未来》一书的作者理安·艾斯勒是一位有独创性的思想家,也是国际知名的文化史家、未来学家和女权主义学者。
  艾斯勒女士生于维也纳,6岁时她的一家为了逃避纳粹迫害,乘船逃往古巴。在哈瓦那一个小小的公寓中,艾斯勒度过了她的童年。她14岁时移民到美国,后来在加州大学学习社会学和人类学,并在该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
  艾斯勒一直从事研究、写作、教学和社团组织工作。她在洛杉矶加州大学和洛杉矶圣心学院从事教学工作,而且是进化研究小组的成员。她是妇女儿童人权立法的先驱,创建了一些重要的组织,包括洛杉矶妇女中心法律组织(该组织是美国同类组织的前驱)以及伙伴关系研究中心。她较早期的著作,包括《解体》(1977)和《平等权手册》(1978)均饮誉全球,受到广泛的好评。她的文章曾刊登在很多重要刊物上,包括《世界和平百科全书》、《行为科学》、《未来学》、《政治心理学》等。艾斯勒很有口才,经常出现在电视节目中,她曾在各大学(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哈佛大学)、各大公司(如杜邦、迪斯尼)和许多世界性会议上,发表讲演。
  艾斯勒是第一位以整体论的观点对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研究的学者。她对社会和科学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常被誉为现代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
  艾斯勒的《圣杯与剑》一书自1987年出版以来,受到广泛的好评。普林斯顿大学人类学家阿什利·蒙塔古认为本书是“自达尔文《物种起源》以来最重要的一本书”;《洛杉矶周报》称之为“我们时代出版的最重要的著作”;《旧金山新闻》认为该书是一幅关于我们的“美好未来的蓝图”;社会活动家丹尼尔·艾尔斯伯格称之为“我们生存的一把钥匙”。
  该书自出版以来在美国已再版15次之多,并被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出版,包括法文、德文、俄文、日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希腊文、芬兰文和葡萄牙文等。许多大学把该书作为教科书使用。它不仅对哲学、社会学、西方历史、经济学、政治学、文学艺术、人类学、文化学、考古学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还对自然科学产生了影响,促成了世界范围的伙伴关系研究中心的建立,甚至被治疗学家作为治疗疾病的催化剂,广泛向病人推荐以加速其康复。
  《圣杯与剑》一书首先提出了一些十分严重的问题:人类为什么要互相残杀?为什么全世界到处都是男人对男人和男人对女人的压迫和剥削?为什么人类这么残忍地对待自己的同胞?我们为什么这么野蛮而不是仁慈,为什么这么好战而不爱好和平,为什么要破坏而不是建设?有人认为,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这样的前提:人类互相之间是死敌,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是天生的,男女之间的生物学差别注定了妇女的屈从地位。艾斯勒认为,这些前提是站不住脚的。人类并不是天生互相仇恨和互相压迫的,妇女并不是天生低于男人的,致命的竞争并不是人性中所固有的。《圣杯与剑》一书为这些观点提供了根据,并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可能的美好未来。
  艾斯勒指出,15000年前的人类历史证明,那时的人们生活在一个太平盛世中,那时妇女并不是一个受压迫的等级,社会也没有富人高高在上、穷人被压在社会底层的严格的等级制度。与只有竞争才能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观念相反,艾斯勒证明了,新石器时代(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没有竞争的社会里发展了所有现代的基本工具和技术,例如,农业、冶金业、建筑业、城市规划、文字、纺织和卫生设施。那时的人们并不敬奉残忍的上帝,而是崇拜伟大的女神,她象征着生殖、生命、丰裕和大地的繁荣。
  艾斯勒借助于许多考古学家的著作详尽地追溯了西方史前文明的进化。她的叙述也许并不完美,但是,她指出,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野蛮人的入侵浪潮连续不断地横扫了欧洲和地中海周围的中东地区,毁灭了青铜器时代高度发展的文明,包括克里特岛的米诺斯文明。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古代世界已经完全面目皆非了。奴役、战争、男性的暴力统治、恐怖的宗教和为了毁灭的目的而使用的技术,取代了从前和谐的、崇拜女神的、高度发展的文化。
  通过上述论述,艾斯勒提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伙伴关系的社会组织模式和统治关系的社会组织模式。因为几千年以前,社会是沿着伙伴关系的路线组织起来的,人们之间的关系是互相联系的伙伴关系,而不是剥削和压迫的等级关系。作为生命的给予者的妇女和女祭司受到普遍尊敬,而这并不是说当时是性平等主义的。但是,来自文明世界边缘地区的蛮族——库尔干人带来了靠暴力和暴力恐吓维持的等级制度统治的社会组织模式。这一过程持续了几千年,最后终于建立了强有力的男性统治。艾斯勒称这一过程是“5000年的统治者弯路”。这一弯路完全改变了我们文化进化的方向,直到今天,我们的世界还受其制约。
  艾斯勒认为,这两种社会组织模式并不是铁板一块。伙伴关系的社会并不是无组织的、无领导的社会;统治关系的社会也并不是绝对金字塔统治等级的社会。人类历史过程是由这两种互相对立的社会模式之间的紧张斗争形成的。在某些历史时期,例如,大约在耶稣和文艺复兴时期,伙伴关系的社会组织模式的倾向处于上升时期;在另一些历史时期,统治关系的社会组织模式的倾向占据统治地位,例如,我们今天就生活在这种社会组织之中。
  但是,这里自然会出现两个问题。首先,人类社会为什么会放弃它的史前伊甸园生活而陷入蛮族入侵者的手中呢?其次,现代社会能够按照伙伴关系的模式重新组织起来吗?
  为了回答这两个有关文化转化理论的问题,艾斯勒借用了目前流行的系统论和广义进化论的概念构架。她用这些概念解释了社会这种大系统从伙伴关系的模式向统治关系的模式的转化。与强调现状的、线性的和静态的模式的旧科学相比,新理论假设系统是自由组织的、互相联系的、互相增强的和互相复制的组成部分构成的。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些系统可能被打乱,以致系统的行为变得无法预测出来。偶然性日益增加,直到系统达到科学家所谓的“基本分叉点”,在这个分叉点上,系统本身转化成某种完全不同的系统。
  艾斯勒认为,几千年以前,人类社会从伙伴关系的社会转化为统治关系的社会,就是人类历史上的这种基本分叉点。今天,我们正面临着人类社会的另一个分界点。我们或者毁灭自己,或者改变我们的观念。许多人已经改变了他们的观念,但是,只有更多的人,或者说,全人类都改变他们的观念,人类社会重新向伙伴关系社会模式的大规模转化才是可能的。艾斯勒坚信,这种转化是可能的,因为它以前曾经发生过。人类社会将来不可避免地要走向伙伴关系的新社会,当然,这取决于人类自己的选择。
  最后,艾斯勒阐述伙伴关系的新社会的三个主题:和平、伙伴关系和创造性。她指出,在这三个主题中,创造性是最重要的。这种创造性并不是单纯的发明,而是文艺复兴和印象主义的艺术家的那种创造性,他们根据他们的天性、快感、他们所使用的色彩以及和大自然的直接联系所发挥出来的那种创造性。
  艾斯勒认为,这些问题还没有解决,需要更多的人去探索、去研究,才有可能找到切实可行的答案。
  《圣杯与剑》是一部激动人心的著作。首先,它的书名就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震撼。圣杯,在古代欧洲乃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它是人类的生命之门,它创造和孕育着生命,我们正是从它那里吮吸生命之水;而剑,在印欧地区,则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它是暴力、杀戮和抢劫的象征,它毁灭和夺去我们的生命,我们在它面前战栗发抖。艾斯勒认为,圣杯是人类社会伙伴关系的组织模式的象征,而剑则是统治关系的组织模式的象征。因此,她从一种崭新的观点出发重新解释了人类的全部历史,这种观点是:关于人类文化的双稳态的动力理论。她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有两种互相竞争的吸引子:伙伴关系(或男女合作)的模式和统治关系(男性中心)的模式。她用大量资料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历史上男女合作的文化主要是爱好和平的,而男性中心文化的特征则是战争,因此,它们可以分别以圣杯和剑来象征。
  其次,《圣杯与剑》一书也是大胆地用广义进化论理论研究人类社会的开创性的著作。从非线性动力学的观点(包括灾变论、分叉论和混沌理论)来看,该书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新历史理论的源泉,这种理论的基础是综合动力学的概念。它扩充了索罗金、汤因比和其他社会学家所阐述的早期的那种简单的模式,它强调社会转化(或分叉),而不是周期性出现的平衡才是历史发展的主要的动力学特点。它还进一步发展了托姆、泽曼、波斯敦和雷福洛关于历史发展的灾变模式的理论,它不仅为历史发展的未来方向,而且为调节文化进化提供了基础。
  当然,艾斯勒把当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用于研究人类社会历史所取得的成果是否正确,还是值得争论的。但是,这是一种新的尝试,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有用的东西,而批判其错误的观点。
  我的学兄闵家胤和艾斯勒女士很熟,正是他向我推荐了这本书,并且联系了出版社。断断续续差不多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才将本书全部译完,在翻译的过程中,闵家胤先生和俞天民先生通读了全书,并提出许多修改意见,本书责任编辑罗琳女士为本书的可读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所提出的大量修改意见,译者尽可能都加以采纳了。
  本书中文版前言、导论是在俞天民先生和朱枚女士译稿的基础上重新译过的。
  这里,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译文虽然下了工夫,但不当之处,甚至错误一定还有,尚希读者诸君不吝指正。

                                     程志民
                                     1991年11月2日


TOP 其它信息

版  次:2009年 1月第 1版

开  本:16

加载页面用时:110.3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