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

作  者:蔡禾,刘林平,万向东 等

出 版 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丛 书:中山大学社会学文库

出版时间:2010年10月

定  价:69.00

I S B N :9787509711477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  >  社会学    

标  签:农民工  城市化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本书以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资料为依据、以珠江三角洲为对象,分析了该地区的城市化特点及其对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从市场、制度与网络三个方面讨论了以生产领域为主的企业工作环境和工资福利,以日常生活领域为主的农民工的消费、居住、闲暇和社会支持,以城市化为主要领域的农民工的城市认同和户籍迁移意愿,以农民工的利益表达和地方政府治理为主要领域的利益关系调整,以子女教育为主的农民工子女问题。

TOP作者简介

蔡禾,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院长。

刘林平,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劳工研究与服务中心主任。

万向东,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副教授,中山大学劳工研究与服务中心副主任。

TOP目录

                 目  录

引 子……………………………………………………………………………………………1
第一章 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与劳动力市场…………………………………………………1
第一节 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2
第二节 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9
第三节 珠江三角洲农民工规模与分布…………………………………………………14
第四节 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中的行为…………………………………………………22
第二章 农民工的劳动权益……………………………………………………………………36
第一节 研究文献与理论视角……………………………………………………………36
第二节 农民工劳动权益的一般状况……………………………………………………42
第三节 农民工工资及其决定因素………………………………………………………54
第四节 若干劳动权益问题的因素分析…………………………………………………73
第五节 结论与建议………………………………………………………………………106
第三章 农民工的日常生活……………………………………………………………………117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相关理论……………………………………………………………117
第二节 农民工的收支情况………………………………………………………………125
第三节 农民工的城市生活消费状况……………………………………………………131
第四节 农民工的居住形式………………………………………………………………137
第五节 农民工的闲暇时间………………………………………………………………150
第六节 农民工的社会关系网络…………………………………………………………157
第七节 农民工的心理感受和精神状态…………………………………………………166
第八节 讨论与建议:国家主导的集体性消费概念的引入……………………………181
第四章 农民工的利益抗争行动………………………………………………………………188
第一节 权益侵害与问题的提出…………………………………………………………188
第二节 理论文献与分析视角……………………………………………………………195
第三节 农民工的制度化利益抗争及影响因素…………………………………………201
第四节 农民工的非制度化利益抗争及影响因素………………………………………206
第五节 农民工利益抗争行动类型的影响因素分析……………………………………212
第六节 讨论:利益诉求与社会秩序……………………………………………………215
第五章 农民工的城市认同与迁移意愿………………………………………………………228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思路…………………………………………………………228
第二节 农民工的城市认同及其影响因素………………………………………………234
第三节 农民工的迁移意愿及其影响因素………………………………………………255
第四节 讨论与政策建议…………………………………………………………………278
第六章 农民工的子女教育……………………………………………………………………300
第一节 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基本状况……………………………………………………300
第二节 影响农民工子女教育的主要因素………………………………………………306
第三节 留守与流动的再分析……………………………………………………………312
第四节 变革中的农民工子女教育………………………………………………………321
第七章 农民工的社会保险……………………………………………………………………342
第一节 广东省农民工社会保险政策的发展历程及政策特点…………………………342
第二节 广东实施农民工社会保险的分析………………………………………………348
第三节 农民工社会保险:政府、企业、农民工的三方博弈…………………………362
第四节 结论与建议………………………………………………………………………374
第八章 农民工的代际变迁……………………………………………………………………382
第一节 农民工“代”的界定与基本状况………………………………………………382
第二节 两代农民工的群体属性…………………………………………………………389
第三节 两代农民工与企业关系的比较…………………………………………………398
第四节 两代农民工城市生活状况………………………………………………………404
第五节 农民工代际演变与市民化………………………………………………………410
第九章 农民工非正式就业研究——以广州市为例…………………………………………420
第一节 多重分割的劳动力市场…………………………………………………………420
第二节 正式就业与非正式就业的分流…………………………………………………428
第三节 生活状况:正式和非正式就业者的比较………………………………………447
第四节 网络、同乡聚集与同行关系……………………………………………………453
第五节 政府与社区的管理………………………………………………………………460
第六节 总结与讨论………………………………………………………………………466
第十章 面向农民工的地方治理………………………………………………………………477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理论框架……………………………………………………………477
第二节 从组织间关系看政策执行差距:L镇农民工保护个案分析 …………………487
第三节 争夺地带:PS街道化解劳资纠纷个案分析……………………………………497
第四节 结论和政策含义…………………………………………………………………514
第十一章 农民工权利变迁:基于政策文本的讨论…………………………………………523
第一节 农民工政策变迁的基本历程……………………………………………………524
第二节 农民工政策变化与权利获取……………………………………………………532
第三节 讨论:从行政赋权到劳动赋权…………………………………………………541

尾 语……………………………………………………………………………………………559


TOP书摘

                      引  子

当2008年初的那场雪灾来袭、距离中国农历春节仅剩下一个星期的时候,仍然有上百万的农民工带着回家的渴望和焦灼,进退两难,滞留在珠三角的中心城市——广州。李红霞,一位来自湖北农村的打工妹,便是在广州火车站这个连接着家乡与工厂的枢纽上,被汹涌的人潮挤倒后再也没能起来。带走她生命的,到底是百年不遇的雪灾,还是这巨大人群进退两难的无力与恐慌?
当2008年末的那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潮来临、距离中国农历新年还有近两个月时,一场提前到来的“民工返乡潮”又出现在车站广场。由于珠三角大量加工制造、劳动密集型企业停产和倒闭,成千上万的农民工陷入企业欠薪和失业的困境。时隔不到一年,这次他们是带着无奈、带着失业后的彷徨重新踏上回乡的路。虽然这次没有冰雪,没有汹涌的人潮,但是他们对自己的前程同样感到无能为力。
展现在广州火车站的画面一年不同一年,但是它如同一个舞台,为当下中国城乡二元体制提供了一个小小的缩影。火车站,既承载着他们的希望和梦想,又诉说着他们的痛楚与创伤,让他们既想离开,又渴望回来。
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给中国经济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令国人骄傲,世人瞩目。农民工既是这一过程的产物,又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历练。作为农民,他们获得了进步和发展的机会,可以说,他们比中国现代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自主。但作为工人,他们似乎比中国现代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困惑。虽然作为一个群体,他们已经在城市中劳动和生活了近三十年,“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城市运转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传媒的用语中,他们已经从“盲流”成为“新市民”,但是,他们实际的生存状况和权利与“话语”相去甚远。当2008年初的雪灾将成千上万渴望回家过年的农民工阻隔在陷入瘫痪状态的车站、铁路和公路上,中央以及地方政府不得不紧急号召农民工留在其打工的城市过年时;当2008年末的金融风暴将众多企业推向破产,大量农民工因欠薪或失业陷入生活困境,一些企业和慈善人士发起“送你回家”的活动时,人们似乎才突然意识到,对于这个已经在城市中劳动和生活了三十年的巨大群体,城里竟然没有一个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家。
从世界的发展历史来看,伴随着工业化的过程,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所以,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所出现的城乡人口流动加剧并非史无前例。从18世纪的英国到后来其他的工业化国家,在其工业化进程中的某个阶段都出现过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量转移的现象。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历史来看,就其进行市场体制改革,主动引进全球资本并与世界经济接轨而成为“世界工厂”,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实践进程来看,中国也并非独一无二。20世纪的亚洲四小龙,以及南亚与拉丁美洲,就同样扮演过“世界工厂”的角色。但是中国今天面临的农民工问题则是独一无二的。所有这些都提醒我们,要认识农民工问题,就必须从中国自身的历史和制度出发,必须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的制度变迁和城市化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问题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学者以及政府和其他机构的实践者从各自的角度展开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从最初研究“民工潮”形成的原因、特点、社会作用以及历史过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力、路径、组织方式、影响因素及后果等,到后来扩展到全方位研究,如农民工外出打工的理性选择、社会网络对农民工外出与流动的作用、外出对家庭关系的影响、流入城市的农民工地位与社会分层、外来工弱势地位的形成原因、农民工内部的分化,农民工在城市的非正规就业,外来工的行业性和地域性聚集以及大城市中的外来人社区的社会联系和运行机制,外来工的权益受损情况,流动与性别,户籍制度与城市化,农民工外出对农村发展的影响,流动经历对农民现代性的影响,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流动人口的犯罪问题,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政策研究等等。这些研究也从基本状态的描述深入到学理的探讨。
对农民工问题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的理论范式,一是以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舒尔茨的“投资—收益”模型、托达罗的绝对收入差距假设为经典,建立在个体主义立场上的理性选择解释范式,它注重考察农民工“进城”行为的目标选择和实现目标的手段选择。例如,杜鹰、白南生等指出农村居民外出就业在20世纪80年代是以寻求就业为主,而到90年代则转变为以寻求增加收入为主。黄平提出“生存理性”来解释农民的外出就业行为,指出“中国农民在自己所处的特定资源与规则条件下,为寻求整个家庭的生存而首先选择比较而言并非最次的行为方式”。文军从微观的层次,运用理性选择理论,把农民的外出就业当做一种个人行为,提出农民外出就业经历了一个由生存理性到社会理性的转变。这些研究把农民当做理性人,从经济角度来看待农民外出就业行为,论证了这一行为的经济利益的追求。二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论、新制度主义学派为经典,建立在整体主义立场上的制度解释或结构解释范式,它注重制约农民工行为的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相应的社会保障基本制度被认为是形成农民工问题的最主要的原因。李若建通过分析1956年和1989年中国两次农村劳动力外流的社会背景,指出应该从结构性因素的角度来解释农村劳动力外流的问题。孙立平探讨了在“市场主导型二元结构”与原有的“行政主导型二元结构”相结合的制度环境下,农民工的流动所受到的结构影响因素。这些学者指出,对农民工的研究不能仅仅从个体的理性选择来解释,还应从当前中国的制度变迁和社会结构转变来分析。三是以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为经典,建立在人际互动立场上的社会网络解释范式,它注重考察农民工的社会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在城市适应中的功能。李培林对进城农民工的社会网络情况进行了描述,并指出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在农民工进城过程中发挥着节约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的作用。李路路根据1998年对北京、无锡和珠海的外来人口所做的调查问卷结果指出,流动人口的迁移过程大都目的明确、准备充分并且都有人际关系作为支持。此类关于农民工进城的研究指出了个体的关系、社会交往、社会网络对于农民工外出就业的促进作用,强调关系资源的支持作用。
我们的研究试图整合以上三种理论范式,从市场、制度与网络三种人类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来考察农民工问题。我们认为,重要的不在于只是从市场、制度和网络的视角来考察农民工问题,而是要考察农民工在这三者之内活动和约束的范围与边界,以及这三者之间的相互转换。
根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发给我们的课题评审专家组意见,“将研究重点集中在珠江三角洲的农民工问题上,总结珠江三角洲的经验,提出一些对策”,“原设计中的全国调查建议缩小,将力量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我们的研究路径是:以上述分析框架为立场,从对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和劳动力市场特征的分析出发,探讨以工厂为空间的农民工劳动权益问题、以日常生活为空间的劳动力再生产问题、以利益侵害为内容的利益抗争问题、以城市认同为对象的城市适应问题、以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险为主题的社会权利问题,并通过正式就业与非正式就业、80前与80后农民工的比较,深化以上问题的研究,最后从地方治理层面讨论农民工问题的成因,并提出我们对解决问题的政策性建议。
我们的分析数据来自于课题组于2006年7~8月在广东珠江三角洲九个地级城市展开的农民工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分正式就业农民工和非正式就业农民工两类。不过无论哪一类,调查对象都被限定在“大专学历及以下的农村户口持有者跨县(区)域流动到城市务工”的农民工。
正式就业是指在正式企业就业的农民工,按配额抽样的办法获取样本。其具体办法是先按2500个样本设计初始调查规模,按2005年广东人口统计中九个城市外来人口(含省内跨县和外省)比例分配样本量。由于一些城市按比例分配的样本数太少,如肇庆只有25个样本数,为了保证各城市的样本具有统计意义,我们将少于200个样本的城市样本数量增加至200,但多于200个样本数的城市保持样本数不变,这样我们得出各个城市最终的样本量,合计3100。然后,我们通过“拦截”和“滚雪球”的方法获取被访对象。考虑到广东地区语言的多样性,访问员均来自家庭居住在这九个地区的大学生。调查于2006年7~8月正式展开,最后获得有效问卷3086份。
非正式就业是指摊贩或流动销售人员、保姆和钟点工、街头散工、摩托车搭客者、拾荒捡废品者、无牌小厂工人等农民工。对非正式就业农民工的调查仅限于广州市,采取了配额和方便抽样相结合的方式。首先按广州各区2005年人口统计中外来人口数,将需要调查的几种具体职业,以900个样本的规模按行业比率分配到各区,对个别样本量偏少的区适当增加样本数,然后再在各区按行业的配额实行方便抽样,最后成功访问无营业执照的小店经营者154人,流动摊贩或流动销售人员172人,保姆、钟点工93人,散工、零散装修工、自有三轮车工人、街头修鞋者和洗车人员201人,摩托搭客者112人,拾荒、捡废品人员118人,原配额行业之外的无牌小厂工人和其他人员37人,合计成功访问887人。这种非随机抽样方式得到的样本难以进行抽样误差的统计,难以精确地推论总体,但由于样本总量达到一定规模,仍然有一定代表性,可以帮助我们对总体情况获得一个初步性认识。
整个样本的基本情况如下:正式就业者男性53.1%,女性46.9%,非正式就业者男性63.0%(559),女性37.0%(328),非正式就业的农民工男性占多数;正式就业的农民工平均年龄是27.45周岁,年龄中位数25.00周岁,非正式就业者的平均年龄是36.99周岁,年龄中位数36.5周岁,非正式就业者比正式就业者的平均年龄大9.54周岁,年龄中位数大11.5周岁;正式就业者平均受教育年限9.55年,非正式就业者平均受教育年限8.58年,前者比后者约多1年。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版  次:2009年 10月第 1版

开  本:20

加载页面用时:157.7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