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概论(第2版)(教育部面向21世纪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列教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概论(第2版)(教育部面向21世纪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列教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概论(第2版)(教育部面向21世纪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列教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作  者:杨波 等编著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丛 书:教育部面向21世纪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列教材

出版时间:2009年11月

定  价:29.80

I S B N :9787300113982

所属分类: 教育学习  >  教材  >  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专业科技  >  工业技术  >  轻工业/手工业  >  快速消费品    

标  签:计算机教材  计算机/网络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本书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入门教材,主要目的是通过简明、准确、具体、形象的介绍,使刚进入这个专业的学生能够较快地了解这个专业对社会的重要意义,以及它的研究内容、特点和要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知识体系可以概括为“一手抓信息技术,一手抓管理科学,用系统理论的思维武装我们的头脑”。本书的内容也是围绕这个知识体系展开的。首先,从宏观上介绍了信息化建设的大趋势,“自顶向下”地说明这个专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建立专业的自豪感。然后,从信息技术、管理科学、系统科学三个方面介绍了本学科的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对于信息管理、信息资源、信息系统以及信息系统中的非技术因素等基本的概念进行初步的、基于感性知识的介绍。最后落实到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和培养上。这样一门入门课程对于学生顺利地、稳定地进入本专业的学习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

TOP作者简介

杨波,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经济信息管理系副主任,副教授,管理学博士。长期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服务外包、CIO。出版专著一部,译著六部,参编教材八部。在期刊杂志和国际国内会议上共发表了五十余篇文章。
陈禹,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经济信息管理系教授,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教学科研工作三十余年,中国信息化十大杰出专家之一。
殷国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电子商务系讲师,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电子商务、信息采纳、服务外包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TOP目录

第一章 绪论——信息时代呼唤信息管理
第一节 信息的概念和特点
第二节 信息化的概念
第三节 信息资源和信息管理的意义
第四节 信息管理在信息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五节 信息管理在信息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节 信息管理在中国
小结

第二章 信息管理的手段——信息技术
第一节 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作用
第二节 计算机技术简介
第三节 现代通信技术简介
第四节 遥感遥测技术简介
第五节 缩微技术简介
小结

第三章 信息管理的理论基础——管理科学
第一节 现代管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现代管理科学的基本思想
第三节 IT和信息在管理中的作用
小结

第四章 信息管理的思想基础——现代系统科学
第一节 系统科学的意义和由来
第二节 系统思维的要点
第三节 系统工程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第四节 系统科学与信息管理的关系
小结

第五章 信息管理的内容
第一节 信息的采集
第二节 信息的传播与传输
第三节 信息的存储
第四节 信息的加工和分析
第五节 信息的输出
小结

第六章 信息资源——信息管理的对象
第一节 科学的资源观(物质、能量、信息)
第二节 信息资源的特点和作用
第三节 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第四节 信息服务业与信息资源产业
小结

第七章 信息系统的概念及其建设方法
第一节 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 信息系统的发展历史和种类
第三节 信息系统建设的规划
第四节 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第五节 信息系统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第六节 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和逻辑设计
第七节 信息系统实施和项目管理
第八节 信息系统的运行和日常管理
第九节 信息系统建设中的文档资料
小结

第八章 信息管理中的非技术因素
第一节 IT技术与管理变革的协调与融合
第二节 与信息管理有关的治理与组织因素
第三节 信息管理部门的转型与变革
第四节 信息系统的绩效与价值评估
第五节 信息系统实施的用户行为
第六节 与信息管理有关的文化因素
小结

第九章 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建设的人才培养
第一节 信息管理的人才需求
第二节 信息管理人才的素质与能力
第三节 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
小结

第十章 信息化建设
第一节 发达国家信息化建设历程
第二节 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历程
第三节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历程
小结

TOP书摘

插图:


(一)客观性
信息的客观性是由信息源的客观性这一特征决定的。信息是事物变化和状态的客观反映,其实质内容具有客观性。事物变化和状态都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反映也是客观的,所以其实质内容具有客观性。而且,当信息形成之后,其本身也具有客观实用性。
(二)依附性
信息是寄存在一定的介质上的。它必须借助于文字、图像、胶片、磁带、声波、光波等物质形态的载体才能够表现,才能为人们听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所感知,人们才能够识别和利用信息。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信息载体,就没有信息本身。因此,信息和载体不可分割。
(三)可存储性
信息的客观性决定了信息具有可存储性,信息的依附性决定了信息可以通过各种载体存储。信息的可存储性使信息可以保存并积累与流传,信息经过记忆、记录等存储起来,以便今后使用,从而使信息可以被继承。
(四)传递性
信息载体的时间和空间转移导致了信息的可传递性,促进了信息的扩散和利用。
时间传递:信息通过一定的载体存储,使信息随时间的流逝而传递下去。
空间传递:通过一定的方式把信息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地方。
(五)共享性
信息的共享性也是信息不同于其他资源的一种独特的特性。只要人们愿意,不分国家民族,不分贫富贵贱,不分男女老幼的人们都可以利用同样的信息;另外,信息本身就是人们在传递信息和扩散信息的时候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可以说没有信息的共享性,就不会有层出不穷的新信息。
(六)开发性
信息不可能自发地发挥作用,只有当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从而为自己或他人服务时,信息才会发挥出它潜在的作用。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345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126.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