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丛书:陶渊明的心灵世界与艺术天地
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丛书:陶渊明的心灵世界与艺术天地


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丛书:陶渊明的心灵世界与艺术天地

出 版 社:河南教育出版社

丛 书: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丛书

出版时间:2009年08月

定  价:12.00

I S B N :9787534720284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文学史论  >  文学研究    

标  签:文学理论  文学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陶渊明,魏晋风流的代表。他安贫乐道、崇尚自然,他的诗作促使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进人更纯熟的境地,是东晋诗坛绕不开的人物。在《陶渊明的心灵世界与艺术天地》一书中,作者在每一个中心主题下都精心选用陶渊明的诗歌作标题,概括陶渊明对传统文化的贡献、家世与生平、功业情结、理想憧憬及其内涵、田园理想及生活情态、“志意”及其内涵、隐逸的特点及思想根源、田园诗的特点及创作方法、美学观及艺术风格特色等,可谓匠心独运!

TOP目录

一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陶渊明对传统文化的贡献(代绪论)
二 “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陶渊明的家世与生平
三 “如彼稷契,孰不愿之”——陶渊明的功业情结
四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对现实的态度
五 “愚生三季后,慨然念黄虞”——陶渊明的理想憧憬及其内涵
六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陶渊明的田园理想及其生活情态
七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的“志意”及其内蕴
八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陶渊明重“意”生活倾向的根源
九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陶渊明隐逸的特点及其思想根源
十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的田园生活诗
十一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陶渊明的田园抒怀诗之一
十二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陶渊明的田园抒怀诗之二
十三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及其创作方法
十四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陶渊明的美学观及其艺术风格特色

TOP书摘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创造的结晶,但在其发展、凝结的流程中,人们的贡献与发生的影响是不同的。陶渊明则有其独特的贡献,并在民族文化心理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他的这种价值,充分体现在他是一个为中国民众所熟知的人物,他的思想行为及其艺术创造,在漫长的历史中广泛地存在人们的心中。至少有三个方面,他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首先是他那不慕荣利、不与污浊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他宁可下地种田,过苦日子,也绝不屈心抑志,汩泥扬波。几乎从他同时代的人起,就对他的这种高风亮节表现了无限的景仰。与他有过直接交往的颜延之由衷地赞美他“薄身厚志”,“高蹈独善”(《陶徵士诔》)。所谓“薄身厚志”,就是对身体的奉养看得很轻,而对心志所守看得很重;所谓“高蹈独善”,就是遗世独立,守志不阿。这是何等可贵的精神!稍后,南朝梁代的钟嵘作《诗品》,称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说“每观其文,想其人德”,对他的人品同样倾倒备至。梁昭明太子萧统为他编辑文集,在序文中颂扬他“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说“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者乎”,的确,如果不是笃于志守的大贤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魏晋以来,隐逸之风盛行。人皆以隐逸为高,隐逸成为名士风流的重要内容之一。世有所尚,人必趋焉,也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隐士。比如周续之,他身为处士,又常往朝廷中跑,人家问他缘由,他回答说:“心驰魏阙者,以江湖为桎梏;情致两忘者,市朝亦岩穴耳!”他声言只要心隐了,在朝堂中也不妨做隐士,被称为“通隐先生”(《莲社高贤传‘周续之传》)。桓玄篡晋,建立了大楚国,觉得历代都有隐遁之士,如果自己这一朝没有,不大好看,便征皇甫希之为著作,给他生活所需,让他坚辞不赴,号为高士。时人称之为“充隐”(《晋书·桓玄传》)。这两个人都是与陶渊明同时代的人物。隐逸如果别有所图,那不过是拿隐逸做招牌和手段,或借以邀誉,或借以得官,虽具高士之表,却无高洁之行。陶之高明处就在既非“通隐”,更非“充隐”,而是真隐。所以宋代的朱熹感慨地说:“晋宋人物,虽日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淡,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正是这样,陶渊明的隐逸,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就大不相同了。
大约正因为如此,陶渊明才有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流传。《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在彭泽令任上: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
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彭泽令是彭泽县的一县之长,即后来所谓县太爷。督邮是县的上一级郡里的官员,负责督察纠举属县的违法事宜。陶渊明不愿意卑躬屈膝地侍候这种人物,便丢下县太爷的官位,归田隐居了。这对一般人来说,谈何容易!唐代诗人王维就说过:“近有陶潜,不肯把板屈腰见督邮,解印绶弃官去。后贫,《乞食》诗云‘叩门拙言辞’,是屡乞而惭也。尝一见督邮,安食公田数顷,一惭之不忍,而终身惭乎?”(《与魏居士书》)这与陶渊明真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不为五斗米折腰”,后来几乎成为一切骨鲠之士的口头禅。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序》里谈其去官的原因时,只是说不耐烦做官,恰逢妹妹亡故,要去奔丧,便借机离去,所谓“因事顺心”,没有谈到不肯见督邮的事。但这件事见沈约《宋书·隐逸传》、萧统《陶渊明传》等多种文献的记载,当不是没有根据的。从陶的性情来看,也是十分可能的。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147 页

开  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46.8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