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中国现代绘画史•民国之部 ——大艺术书房
中国现代绘画史•民国之部 ——大艺术书房


中国现代绘画史•民国之部 ——大艺术书房

作  者:李铸晋,万青力 著

出 版 社:文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年08月

定  价:35.00

I S B N :9787806763995

所属分类: 艺术  >  美术  >  绘画    

标  签:综合  绘画艺术史  绘画  艺术理论与评论  艺术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在文章的结构上分成两部分,分别是地域画风与变局的冲击,这两部分同时有风格论述与时空背景的介绍,但未必同样有相等的比重。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与时空背景的介绍,但未必同样有相等的比重,前半部分主要以民初时期的上海、北京、广州、台湾地域画风论述为主,时空背景的分绍则相对占较少的比得。后半部分的重点则是中国对新世界的变局,在艺术的思潮上所产生的冲击与反思,因此对于时空背景的分绍占较多篇幅。其中在上海部分较为复杂,上海兼具传统的遗存与修正,更甚有外来的影响与变革,于是在文章的处理上涵盖了前后两部分,在上每传统的部分置于地域画风的控讨,变革的部分则在新变局的冲击予以较多的讨论。

TOP作者简介

李铸晋、万青力著。文汇出版社创办于1985年5月,它以传播中外文化、服务社会,为海内读外者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为宗旨,注重出版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文教卫生等方面的普及读物以及与《文汇报》、《新民晚报》宗旨相符的各类学术著作、新闻理论著作、新闻业务知识读物,迄今已出版各类图书近千种。

TOP目录

第一部分 地域画风
第一章上 海
(一) 吴昌硕及其追随者
(二) 继承文人画及综合院体画传统的画家
(三) 新派传统画家

第二章 北京
(一)前清王室及满人贵族出身的画家
(二)北京画坛领袖金城与陈师曾
(三)杰出画家齐白石与黄宾虹
(四)没类型的传统的画家
第三章 广州
(一)传统画家
(二)岭南画派
第四章 台湾
第二部分 新变局的冲击
第五章 西方艺术影响
(一)鲁迅与现代木刻运动
(二)延安解放区的木刻家
(三)国民党统治区的木刻家
第六章 木刻运动的兴起
第七章 抗战时期的绘画
(一)外来艺术思潮的影响
(二)对中国文人的画的省思
第八章 民国时期的美术思潮
结论
参考书目

TOP书摘

书摘
由这两个题识,可以看出潘天寿对明末清初僧人画的推崇,尤其是对石涛的仰慕。
潘天寿的绘画创作,经过杭州授课10年、抗战8年的迁徙,到了40年代后期,俨然已成一家面目。1949年以后,潘天寿经历了不少沉浮,但其绘画风格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这或许是他的性格使然。而潘天寿最著名的巨作,多是60年代初期的作品,这应该是他创作的巅峰时期。《松鹰图》(图1.14)画巨鹰立于松枝上,目光锐利,向下睨视,其下巨石苔点布列。全画构图简捷有力,鹰与巨石均成几何角度,对比强烈。潘天寿所作禽鸟形状大多特异,与八大山人所作鸟禽颇有相类之处,似乎具有心理上的潜在因素,并且呈现了个人的审美观念。
《观鱼图》(图1.15)是一件很长的挂轴,描绘文士坐于巨石,向下观望画面下方的小鱼。全画布满了巨石,其构图与《松鹰图》相似。《读经僧》(图1.1 3)则为横向构图作品,画中僧人面左而坐,其前有一翻开之书卷。僧人面貌具有奇气,光头无发,前额、鼻及下颚皆凸出,眉粗,眼微开,蓄有胡须。此画系以指墨所作,笔法与毛笔所作完全不同,大墨点颇多。僧人之坐姿稳如泰山,形体感之表现颇强。
潘天寿一生勤奋读书、鉴赏文物,并且将心得条理化、系统化,形成个人独到的观点和理论。关于书画传统,除写过《中国绘画史》外,还著有《中国书法史》一书,至于其他的书画相关理论,也常见于其作品的题识中。其艺术思想是主张继承传统,但必须有所变革,强调造化与心源的关系,以及人品与画品不可分的最终目标。潘天寿认为,“中国画以意境、气韵、格调为最高境地”,同时也认为:
画如其人。展出的作品有的大方、有的超脱、有的古雅、有的厚重……境界各有不同。高格调的境界,要有高远的修养才能体味、鉴赏。
或许和其他画家不同,潘天寿将人品与画晶完全视为一致,并且以身作则,绝不妥协、屈服。这种精神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潘天寿表现得最为深刻,也最为明显。因此,要了解潘天寿的艺术,必须先了解其性格和一生之境遇。
潘天寿大半生都在杭州的艺术专科学校度过,与他共事的多半为留法或留日的西洋画画家。因此,他对艺术的民族性特别强调,曾论道:
东西两大统系的绘画,各有自己的最高成就,就如两大高峰对峙于欧亚两大陆之间,使全世界“仰之弥高”。这两者之间,尽可互取所长,以为两峰增加高原和阔道,这是十分必要
的。
除了东西绘画系统的区分外,同时更强调国画的独特性:
我向来不赞成中国画“西化”的道路,中国画要发展自己的独特成就,要以特长取胜。
由此可见,潘天寿也和黄宾虹一样,对中国文化充满自信,尤其是在中国面临巨大转变的时代里,不但为中国传统艺术做了系统化的总结工作,并且希望在中国社会文化日渐西化的同时,能够更加了解中国文化与艺术的精神。

皇族出身的画家中,以溥忻成名较早。溥忻,字雪斋,号雪道人,是道光皇帝的直系后人,光绪皇帝死后,据传为可能继承皇位的三太子之一。溥忻与两位弟弟溥伶(字松窗)及溥佐(字毅斋)均以画名,有“一门三杰”之称。溥忻的书、画、诗、文均为可观,因此在辛亥革命后以书画为生,作为适应新社会的方式。溥忻的画大多仿古,因为在宫中曾有机会亲见古画,故其山水常以古代名家为母本。民国初年,溥忻即在北京以画艺闻名,以至20年代后期天主教会成立辅仁大学时,延请他任艺术系教授兼系主任,因此溥忻在北京画界有一定影响。
《唐人诗意图》(彩图2.1)是溥忻的成熟作品之一。画面最低处的山石后有一文士,其后随童携琴正向左行。其左有巨松数珠,松间可见一瀑布流下。此二人之后又有巨石,石后小径可蜿蜒上山,途经一寺院,继续向上则可达高山。全画尺幅纵长,均为山林布满。此种构图及画意应从元画家王蒙而来。而溥雪斋用笔纯熟,无论山、树、瀑布、庙宇、人物等,都能把握其形似和笔法,得古人之精要。
《柳阴双骏图》(彩图2.2)代表溥忻的另一种画貌。全画描写二马,一向左,浅棕色,一向右,灰色而有斑点,立于数株杨柳之下。背景远望,右面有一河流,其后则有远山,山腰有白云围绕。全画之意味似受意大利来华画家郎世宁影响。郎世宁画出自欧洲油画传统,以写实著称。溥忻此画并非完全仿照郎世宁,而是笔墨清晰,有起迄顾盼之致,为中国传统作风。
溥忻还有另一种画风,以他的《山水图》(图2.1)为代表。此画构图较《唐人诗意图》简明,仅用墨而不用色。前景有如三处石墙,二右一左,中景处有巨松一株,其后隐约可见一寺院。远处则为数高山,中有瀑布流下。此种构图及题意大约是从明朝的唐寅或文徵明而来,但在疏放的笔法下具有蕴藉的表现。
溥忻代表了受过皇室正统训练的画家。他是中国书画传统的继承人,保留了过去名家的某些特色,但未见明显独创,因为独创不是他们所追求的。溥忻的两个弟弟所作大致相似。
除了他们三兄弟之外,还有不少从皇室出来的画家,如溥佐、溥侗、溥杰、溥勋,以及女画家溥韫琛、溥韫瑛、溥韫韬等。其中个人风格鲜明,成就最为突出的是博儒。

民初北京早已成名的画家中,有一位江南人陈半丁,原名年,晚年自称半丁老人,浙江绍兴人。1894年赴上海,认识了任伯年及吴昌硕,两人都是当时上海最有名气的画家。其后则住在吴昌硕家,随吴昌硕学书画与篆刻,旁及诗文,又协助整理资料,相处了十多年之久。陈半丁亦陆续与其他画家如吴毂祥、吴庆云、高邕之及陆恢等认识,经常谈论画理技法,但以受吴昌硕的影响最深。1906年陈半丁至北京,其后即久居此地。民初之后,陈半丁与新来的陈师曾熟识。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曾受邀任职于北京大学图书馆。1931年,陈半丁受聘为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画教授,成为北京知名画家。
在绘画发展上,虽然陈半丁与陈师曾及齐白石都受了吴昌硕的影响,但他后来声名与地位却不及其他二人。陈半丁虽受到吴昌硕的影响,但画风上又有海派的遗风,这在山水及花鸟画中都可以见到。此外陈半丁也有些摹古之作,可从他的一张人物画《岩洞问法图》(彩图2.17)中见到。此画写一少女跪坐于岩洞内,向坐于几上的老者聆听教法,几上放满书籍,一小童站于一旁伺候。岩洞颇高,顶上有钟乳石条垂下,而前景处亦有状如乳石之石条从地上突出,或者为一种植物。据陈半丁的说法,此画是拟宋人本而来的,大概现在原画已不存。此画可说是全无吴昌硕的因素,作于陈半丁离开上海的十多年之后。陈半了在北京也曾见过不少古画,因此他的趋向是向古人直接学习,或仿或临,就是与吴昌硕距离较远了。
较能代表陈半丁自己作风的是一张着色《山水轴》(彩图2.18)。全画写一滨水乡村,近景处有房屋四五间,屋前空地有二人谈话,另有一人扶杖自竹林走来。从此远望,中景处又有房屋数间。再远则有数小山,一直到湖泊所在为止。这种描写乡村人家幽静生活的作品在明清画中常见到。用笔方面,陈半丁似借助于石涛的画树或山石,但无石涛之恣肆自如。描绘乡村的纯朴生活,是陈半丁的一个特点。他用隶书在画中题诗一首,十分整齐,完全没有吴昌硕那
种笔扫千军、气势逼人的表现,这也是其个性使然。
……

插图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288

版  次:2003年8月第1版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118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