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双色版国文珍品文库 孟子
双色版国文珍品文库  孟子


双色版国文珍品文库 孟子

作  者:(战国)轩轲 著,王立民 译评

出 版 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丛 书:国文珍品文库

出版时间:2004年01月

定  价:18.00

I S B N :9787806269435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古籍  >  经史子集  >  子部    

标  签:儒家  子部  经部  国学  名家作品及研究  孟子  儒家哲学  先秦哲学  中国哲学  哲学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孟子是我国古代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在我国几千年来的历史上, 占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千百年来,一直被尊奉为仅次子孔子的“亚圣”。 孟子的学说,与孔子的思想,被后人合称为“孔孟之道”,是中国古代传统儒学的精华。孔孟之道长期地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也影响着中国古代人民的思想发展。作为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的思想,随着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 日益显示了其思想的历史作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影响的文化遗产之一。

TOP作者简介


TOP目录

梁惠王章句 上 (共七章)
梁惠王章句 下 (共十六章)
公孙丑章句 上 (共九章)
公孙丑章句 下 (共十四章)
滕文公章句 上 (共五章)
滕文公章句 下 (共十章)
离娄章句 上 (共二十八章)
离娄章句 下 (共三十三章)
万章章句 上 (共九章)
万章章句 下 (共九章)
告子章句 上 (共二十章)
告子章句 下 (共十六章)
尽心章句 上 (共四十六章)
尽心章句 下 (共三十八章)

TOP书摘

书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人于井,皆有怵惕侧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休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 者,自贼者也;谓具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萄能允之,足以保四海,苟能允之,不是以事父母 。”
译文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别人的心地、、先王有怜悯别人的心地,于是形成了体恤民情的政治制度。如果用怜悯别人的心地,施行体恤民情的政治制度,那么治理天下就如同在掌上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我认为每个人都有怜悯别人的心地的原因是:如果有人突然间发现一个小孩就要掉到井里去了,都会产生惊骇伺情的心爱这不是想借此与孩子的父母交朋友,也不是想借此在乡邻朋友中博得好名声,更不是因为厌烦孩子的哭叫声才这样做的。由此可以知道,没有恻隐之心的人,简直不是人;没有廉耻之心的人,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之心的人,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之心的人,简直不是人。惻隐之心,是仁爱的开端;廉耻之心,是道义的开端;谦让之心,是礼仪的开端;是非之心,是智慧的开端。一个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好比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开端还认为自己不行,是自己伤害自己的人;他的君王有这四种开端还认为君王不行,是伤害了他的君王的人。凡是自己已具备这四方开端的人,只要认识到把它们扩充发展起来,就会像火刚刚燃烧起来,泉水刚刚喷涌出来。如果能做到培养壮大这四种开端,就足以安定天下;反之,连服事父母都做不到。”

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人役而耻为役,山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山。如耻之,莫如为仁。仁者如射:射者正已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孟子说:“造箭的人难道要比造铠甲的人更不仁爱吗?因为造箭的人唯恐箭不射杀人,而造铠甲的人唯恐甲衣不能保护人。巫师和木匠两种人也如此,巫师总怕自己法术不高,救不了病人;而木匠却惟恐不死人,棺材卖不出去。所以,选择一门职业,不能不慎重。孔子说:‘与具有仁德的人相处是件美好的事情。如果选择了不与仁德的人相处,怎能说是有智慧呢?’仁德,是上天最高贵的爵位,是人间最踏实的精神家园。没有人阻挡他选择仁德,自己却不选择仁德,这是不明智的。不仁德又不明智,没有礼仪没有道义的人,只配做人家的仆役。只配做人家仆役的人,都自以为耻辱,就好比造弓的人认为制造弓的这种工作是耻辱的,造箭的人认为制造箭的这种工作是耻辱的一样。如果认为耻辱,不如先求仁德。求仁德的人好比射箭,射箭的人先端正自己的姿势而后射箭,射不中靶,不是责怪赢了自己的人,而是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血子日:“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译文
血子说:“子路这个人,别人指出他的缺点,他就很高兴;夏禹这个人,听到别人的正确意见,他就向人家施礼。伟大的舜有更令人钦佩的地方,他善于与别人沟通,合去自己不正确意见,采用别人正确意见,乐于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发展自己的善行。舜从亲自耕作、制陶器、捕鱼一直做到天子,没有哪个优点不是从别人那里学习来的。吸取别人的优点来发展自己的善行,这也是和别人一道做好事啊。所以君子最高尚的品质就是与别人一道做好事。”

孟子日:“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星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故日:‘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
孟子日:“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译文
盂子说:“伯夷这个人,不是他认可的君主就不为之所用,不是他认可的朋友就不结交;他不在有奸臣的朝廷里为官,不与坏人交谈;如果在有奸臣的朝廷里为官,与坏人交谈,那就像穿戴着上朝时的衣帽却坐在烂泥和炭灰上一样不好受。推广这种憎恶坏人坏事的心情,要是跟鄙俗的乡下人站在一起,那个人歪戴着帽子,他会头也不回地离开那人,就好像不离开自己会被玷污了一样。所以,虽然有不少诸侯花言巧语来请他,他却不接受。他不肯接受邀请的原因,是他不屑与他们接近。柳下惠则不同,他不认为为不贤的君王所用就可耻,也不因为官位低就卑下;被举荐做官,不隐藏自己的才干。但一定按照原则办事;不能被举荐做官也不怨天尤人,处境艰难也不忧心忡忡。所以他说:‘你是你,我是我,即使你在我面前赤身裸体,又怎能玷污了我呢?’所以他跟谁在一起都高高兴兴,一点也不失常态。挽留他,他就留下。让他留下不走他就不走的原因在于,他觉得离不离开都无关紧要。”孟子又说道:“伯夷这个人胸襟陕隘,柳下惠这个人又不严肃。胸襟狭小和不严肃,都是君子不该那么做的。”
“公孙丑上”共9章,集中阐述一个问题:仁政问题。
仁政问题是孟子学说的核心,本卷中侧重从人性角度论述行仁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第一章最后一句说“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指出处在暴政横行的时代,实行仁政的必要性和可能效果。仁政的买施既有必要性,又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将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呢?孟子主张首先要进行自我修养,即“养气”。第二章中提出“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并指出“这种气最宏大、最刚健、最正直,如用正确的方法培养它,不要伤害它,那它就会充塞于天地之间,这种气的形成,要求正义和道德结合,不然就不会有气势”。最初这段话仅指有志识之人所具备的自信自强毫不畏惧的精神状态。但正因为它与志、与勇、与义相融合,尤其是靠正义与道德的培养,所以就具有了不可侵犯的凛然正气。而这种凛然正气又是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为依托的。后世儒家士大夫主要继承了这种以崇高人格气势去压倒一切的威严,随时准备为正义事业和崇高道德理想而自我牺牲,即所谓“舍生取义”。千百年来,这种威严的人格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国家、民族、人民利益前赴后继。“浩然正气”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品格。
“浩然之气”如此重要,修养起来又不是难上加难的,因为人的表_-生是善的,这是孟子讨论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根本点。第六章中提出了著名的“四心”说及“四端”说。
……

插图


TOP插图


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62

版  次:2004年1月第1版

开  本:32开

加载页面用时:124.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