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周恩来生平全纪录(1898-1976)(上下卷)
周恩来生平全纪录(1898-1976)(上下卷)


周恩来生平全纪录(1898-1976)(上下卷)

作  者:江明武 

出 版 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10月

定  价:98.00

I S B N :9787507315172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传记  >  政治与军事  >  政治人物    

标  签:其他  传记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周恩来自述:十二岁的那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没有这一次的离家,我的一生也是无所成就,和留在家里的弟兄辈一样,走向悲剧的下场。
 
我从事于革命事业,正如中国一般知识分子一样,经过了从封建家庭转到受西方学校教育,然后变成社会主义者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
一个置生死于度外的学运领袖,一个擅长谈判艺术的政治家,一个享誉国际舞台的外交家,一个深受中国人民爱戴的总理。

TOP作者简介

 

TOP目录

第一卷 鸿鹄之志
第一章 少年时光
第二章 南开骄子
第三章 大江歌罢掉头东
第四章 “觉悟”的先声
第五章 旅欧岁月

第二卷 踏浪激流
第一章 大革命激流的踏浪人
第二章 八一起义的前委书记
第三章 六大的召集人
第四章 上海党中央的主要主持人

第三卷 试看“周公”
第一章 红军的总政委
第二章 长征中的军委副主席
第三章 西安事变的谈判代表
第四章 为国共合作奔走

第四卷 特殊使命
第一章 出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副部长
第二章 皖南事变前后
第三章 重庆风雨

第五卷 谋划建国
第一章 人民军队的代总参谋长
第二章 商筹建国大计

第六卷 总理国务
第一章 出任共和国总理
第二章 为新中国繁荣富强操劳
第三章 调查国情 励精图治
第四章 心系祖国江河

第七卷 执掌外交
第一章 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第二章 广交四海宾明

第八卷 支撑危局
第一章 殚精竭虑护精华
第二章 “生产停了,国家怎么办?”
第三章 打开外交新格局

第九卷 鞠躬尽瘁
第一章 从林彪事件到邓小平复出
第二章 在最后的日子里

摘编附注

TOP书摘

第一章 少年时光
  
三母育大鸾

母亲是伟大的,伟人的母亲更是伟大的。作为世界伟人的周恩来,一生都怀念生他、养他的3位母亲。
1898年3月5日,周恩来诞生在历史悠久的古城一江苏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县)。淮安,处在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和滔滔东流的淮河交汇处。在铁路兴建之前,淮安是南北交通水路的要津,也是苏北的重要物资集散地。经济文化都比较繁荣。淮安府境内,曾诞生了许多著名的人物:西汉军事家韩信、西楚霸王项羽、明代文学家吴承恩、民族英雄关天培……地灵人杰,再加上经济、文化的发达,给降生于世的周恩来提供了独特的社会环境。江浙文化对祖辈、父辈的影响,延伸到周恩来的身上。
周恩来是祖父周殿魁的长孙,父亲周贻能的长子。长子、长孙出世,周家充满了喜气。在母亲心中,更是充满了慈爱。周恩来的生母姓万,小名冬儿。在万家排行十二,因此大家习惯称她为万十二姑。万十二姑的父亲万青选原籍江西南昌,与周恩来的祖辈一样,也是师爷出身,后来在淮安府的清河县(后为淮阴县)做了30年知县,在当地也算得上是有名望的人物。万十二姑美丽、善良,读过五六年家塾,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由于家庭的影响,十二姑性格开朗、精明果断,乐于助人,嫁到周家后,更是贤惠能干,周家的许多大小事情,都离不开她,她也热心、乐意地尽力帮助别人摆脱困境。然而,到周恩来父亲这一辈,原本兴旺的周家已走向衰败,生活一天不如一天。长子、长孙的出世,多少给这个没落的封建家庭带来了一线生机。 
父亲与十二姑商量以后,给孩子取名为“大鸾”。“鸾”是一种与凤凰齐名的神鸟,象征吉祥、幸福。无论有没有这种鸟,父母总是希望长子有出息,将来振兴周家。
周恩来不满一岁时,他最小的叔父周贻淦病危,膝下无子女。按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习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倘若就这么死去,不仅祖宗的祭坛上不能放他的牌位,而且遗留下来的寡妇也永远被家族内外的人看不起。这时一位信奉神明的亲戚给贻淦的妻子陈氏出“假如把大鸾过继给你们,就能冲喜消灾,贻淦的病也会好起来的,你也可以免除无后之苦……”陈氏左思右想,觉得也只好如此。
过继之事与周恩来父母商量后,父亲起初很是为难。他需要长年在外面做事,挣点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刚有这么个儿子,就要送给别人,的确合不得。但生母是个通情达理、顾全大局之人,她自从嫁到周家,就目睹四弟贻淦被肺痨折磨的惨状,更理解弟媳陈氏的苦衷。为挽救小叔子的生命,也为弟媳今后的生活着想,万十二姑忍痛把大鸾过继给了贻淦和陈氏。
然而,收继子的喜悦并未给贻淦的病带来转机。两个月后,贻淦去世,周恩来由嗣母陈氏精心抚养。陈氏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是清朝的秀才,还学过一点医学,稍通医术。在这样的家庭中,陈氏受到过良好的教育,自幼喜好诗文书画,有较广博的学识和文学修养,属于典型的中国传统才女。她性格温和,待人诚挚,办事细心,仁慈礼让。由于年轻守寡,她很少出门,终日守在家中与养子大鸾相依为命,把全部的感隋、心血和学识都倾注在对大鸾的抚养和教育已嗣母丧夫的悲痛心情得到了安慰,而周恩来也从小受到了良好的熏陶。
周恩来过继给陈氏之时,生母万十二姑又怀上了他的弟弟恩溥。周恩来改称生母为“干妈”。称养母陈氏为“娘”。为了哺育养子,陈氏又托人在当地农家为他找了—位乳母蒋江氏,3人一同生活。乳母同样慈爱、淳朴、宽厚,她在哺养周恩来之时,也把劳动人民勤俭朴实、行善积德的美德,潜移默化地传给了周恩来。周恩来对乳母也很有感情。
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和遭遇,周恩来与别人不同,有了3位不同意义上的母亲:生母、嗣母、乳母。
周恩来从4岁时起,便在嗣母的教育下开始认字和背诵唐诗。5岁时候,嗣母又把他送到家塾里去读书。这时,周恩来正式取学名为恩来,字翔字。这一名字,同样包含了母亲对儿子的慈爱和厚望。之后,他先后读了《三字经》、《千字文》、《神童诗》,以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等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书籍,虽然不能全读懂,但对他的思维个性,却是最早的熏陶。
从家塾回到家里,嗣母不仅进一步辅导他学习,而且经常给他讲历史故事和神话故事,如《天雨花》、《再生缘》等等。后来周恩来到南开学校上学时写了《射旧忆旧》一文,还回忆他“幼时喜闻故事”,对嗣母讲的故事具有“辄绕膝不去,终日听之不倦”的浓厚兴趣。
在与乳母蒋江氏的共同生活中,周恩来也听到了许多劳动人民的事情,如播种、插秧、收割、舂米等等。乳母带他到乡下家中去玩,他不仅结交了乳母的亲生儿子等穷苦朋友,而且亲身体会了农民耕耘的艰辛,从中他也理解了嗣母经常给他讲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诗句的真正含义。乳母虔信神明,还经常带周恩来去烧香拜佛,求东岳大帝保佑。虽然幼小.的周恩来不理解乳母为什么要去拜佛,也不知道神明是什么,但是,乳母与人为善、慈爱宽容、大公无私的品格,在周恩来心中留下了重要的痕迹。后来他对佛家慈悲为怀的教义也有了充分的理解,并善于与不同思想信仰的人和平相处。1963年10月20日,他在回答亚洲佛教界人士关于“总理对佛教有何看法”的提问时,还客观地说:“思想上的不同,可以保留,你不要认为共产党员就一点也不唯心了。不要说1个国家,就是1个家庭,也有各种不同信仰的人。如我的父母信佛,我是共产主义者,这方面是不一致的。但是,在反对外国干涉、要求民族独立等方面则是一致的。”周恩来与他乳母在慈良、无私等方面,也是一致的。
1904年,6岁的周恩来随父亲、生母、嗣母和弟弟一起,搬到清河县清江浦镇(今江苏省淮阴市)外祖父家居住。早在周恩来出世不久,外祖父万青选就病逝了,但他却给万家留下了一大家子人和满书房的书。这些书,有诗词歌赋、通鉴野史,还有很多小说,正好满足了周恩来的求知欲。起先,生母和嗣母送他到万家的塾中继续读书,但他嫌教书先生讲得不过瘾,没有外祖父藏书里的东西精彩,便抽时间跑到书房里去如饥似渴地阅读。生母和嗣母知道以后,只好针对他的情况,专门找了1个老师单独教他,并鼓励他读了大量的小说。他读的第一部小说,是淮阴人吴承恩写的《西游记》。这里面的神话故事,对他开阔思路,发挥想像力,有很大帮助。他从中也明白了为了探求真理不畏艰辛、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等道理。再加上嗣母的讲解,他对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和古典小说,更感兴趣。直到40年后,周恩来还清楚地记得:“我小时在私塾念书。从8岁到10岁我已开始读小说。我读的第一部小说是《西游记》,后来又读了《镜花缘》、《水浒传》、《红楼梦》。”还有《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盛世危言》等等,也是他非常
喜欢读的。
但是,家境越来越破落。周恩来的父亲为人老实、胆小、能力较差,在清江浦只谋得1个薪水很低的小差事。家里经常只能靠借债度日。外祖父家的一大家子人,也经常发生纠纷。由于万十二姑贤慧、善良、办事公道,也很有办事能力,因此常常担当调解纠纷的角色。生母总是带着周恩来同去排难解纷。周恩来边看边听,很欣赏母亲先耐心听取各方情况再发表意见的办法,更叹服母亲经过耐心做工作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的本事。周恩来从生母那里学到了许多办事的方法,对日后他的办事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过度劳累,生母积劳成疾,再加上愁闷,很快就一病不起。1907年春天,周恩来的生母万十二姑离他而去。后来周恩来回忆道:“母亲在35岁时即患肺疾而死。原因是我家在祖父去世后,每况愈下,母亲因操劳过度成疾。”生母去世,给他打击很大,生活的一根顶梁柱倒了。这时父亲经人介绍,到湖北去谋事了。好在还有嗣母陈氏。嗣母对周恩来更加关心爱护。但她极少出门,性格好静,因此身体也渐渐消弱。1907年夏天,周恩来陪伴嗣母到她的家乡江苏省宝应县治病,住在堂舅家里。但嗣母病体仍未起色,两个月后,她又带着周恩来回到了清江浦镇。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4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