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作  者:陈建军

出 版 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08月

定  价:36.00

I S B N :9787308069977

所属分类:   

标  签:中国经济  经 济  财经管理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内外第一本基于中国产业区域转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从理论和实践视角讨论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的学术专著。该书的特点在于:基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历史过程和现实背景,结合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比较,突破了现有的国际经济学教科书中有关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表述,以新空间经济理论为基础,从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和产业集聚的视角,重构了区域经济圈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将此用于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实研究。

TOP作者简介

    陈建军,男,浙江杭州人,198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获硕士学位;1992年赴日本留学,先后就读于日本京都大学和新溻大学,专业方向为亚洲经济和国际发展经济学;1998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后回国。现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工业经济学会理事,国家发改委长三角区域规划综合组成员。

TOP目录

上篇  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体化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区域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三节  成长三角、区域经济圈和次区域经济合作及其理论解
  第四节  新空间经济学理论和区域经济圈综合分析框架的构建
  第五节  成长三角/区域经济圈的机制和结构
  第六节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结构框架和基本属性
  补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理论的分类和构成
第二章  要素流动和企业跨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导  言
  第二节  雁行模式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第三节  大山模型和产业转移
  第四节  国际生产综合论和国际投资发展论
  第五节  企业跨区域发展理论
  第六节  中国现阶段产业转移的发生机制
  附录:产业区域转移的理论——一个数学模型
第三章  东亚地区的产业区域转移
  第一节  东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转移
  第二节  日韩模式与中国台湾模式的比较
  第三节  对我国产业区域转移的战略借鉴
第四章  欧盟发展及其评价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历史环境和发展进程
  第三节  欧盟发展成果
  第四节  欧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分歧
  第五节  借鉴与启示
第五章  北美自由贸易区发展及其评价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北美自由贸易区发展进程
  第三节  北美自由贸易区发展成果
  第四节  北美自由贸易区发展中的局限
  第五节  借鉴与启示
下篇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结构演化和区域创新
第六章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与前景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的上海与江浙地区的区域经济关系——垂直分工的一体化体系
  第二节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第一阶段——上海经济区时期
  第三节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第二阶段——浦东开发开放时期
  第四节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第三阶段
  第五节  关于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力分析
第七章  垂直分工、产业集聚与专业化优势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垂直分工、产业集聚与专业化优势
  第三节  实证检验
  第四节  基于垂直分工的长三角内部制造业产业优势比较
  第五节  小结
第八章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微观基础——企业跨区域发展和企业内地域分工的形成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企业跨区域发展
  第三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企业跨区域发展的互动机制的形成
  第四节  长三角地区企业内地域分工模式分析
  第五节  浙江民营企业跨区域发展的地理和历史缘由
  第六节  总结和结论
第九章  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产业转移机理
  第二节  浙沪问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有关浙江和上海之间产业区域转移的进一步分析
  第四节  沪浙间产业转移的原因和路径
  第五节  浙江企业转移上海的状态、形式、特征和原因
  第六节  浙江企业转移上海和长三角地区内部的“雁形状态”
第十章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创新中心的创出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已有的研究和分析的框架
  第三节  长三角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
  第四节  长三角的制度创新及其内在优势
  第五节  区域创新能力形成的机理分析
  第六节  进一步强化长三角创新机制,打造中国的创新中心
参考文献
后记

TOP书摘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284页

开  本:16

加载页面用时:94.7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