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样板戏史记
样板戏史记


样板戏史记

作  者:师永刚,张凡 编

出 版 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10月

定  价:59.80

I S B N :9787506348881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  >  纪实/报告文学    

标  签:中国文学- 报告文学  中国文学  文 学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样板戏作为六零年代中国人的公共回忆以及中国国剧史上的某种文化遗迹与经典,深刻影响了一代中国人的生活与文化。而且确实曾经成为一种全国性的娱乐消遣。这种全民性的普及始于一九六零年代的群体性京剧革命时代。八个样板戏主导了六十年代中国人的审美与价值观的重张,甚至生活的戏剧化形态。或者说彻底的“文娱京剧化”。而样板戏,也成为一个时代以京剧为形态的重要的悲喜剧。不仅仅是国家的,它甚至是私立生活的一部分。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对于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一代人来说,样板戏正在成为一段历史的背景。

为了还原一个真实的样板戏的历史,提供真实的样板戏文献,为一代人的怀旧提供一个基本的依据,曾以撰写《宋美龄画传》以及推出革命说明书系列《雷锋》等书而知名的著名作家师永刚、张凡,遍考当年参与样板戏的编创演人员,历时三年,撰写了一部详实的样板戏传记,首度披露了江青与样板戏历史上的一些事件的真实内幕,与当年参与样板戏的编创演人员的恩怨情史与结局,是官方审定的首本集中讲述样板戏历史的集体记忆与文献。

本书同时联手样板戏专职摄影师,首度推出一本荟集全部样板戏经典图片为主的纪念册。书中收集的上千张图片、绘图布景,人物肖像以及草图,披露了当年样板戏经典图片的来龙去脉以及各种曲折的故事,这本书也是史上首部解密八大样板戏的权威传记。

TOP作者简介

 

TOP目录

第一卷 样板·前传
太后
角儿
御制·派
红灯记(图版)

第二卷 样板·正传
从演员到导演
特殊的口味
帝王将相VS现代戏
流行的革命
第一块样板
红灯是怎样亮起来的
十年磨一戏
智取威虎山(图版)
八台戏
现代戏
一个和八个
芭蕾舞与交响乐
沙家浜(图版)

第三卷 样板·外传
浮沉录
李玉和,杨子荣,洪常青……
说“英雄”谁是英雄?
红色娘子军(图版)
吴清华、喜儿、柯湘、方海珍
这些女人不寻常
阿甲,翁偶虹,李承祥,于会泳
“导演”的命运
巡演史
海港(图版)

第四卷 样板·后传
样板“重来”
盛况空前VS争议空前
消费红色的时尚
变形的“样板记”
波普“符号”
流行之乐
白毛女(图版)

第五卷 样板·簿
红灯记
智取威虎山
沙家滨
红色娘子军
海港
白毛女
奇袭白虎团
奇袭白虎团(图版)

附录:样板戏成型史
附录2:样板戏·不完全大事记
平原作战(图版)
杜鹃山(图版)
龙江颂(图版)

参考书目
后记:如何记述样板戏?
关于编写《样板戏》一书的笔记片段

TOP书摘

插图:





第一卷  样板·前传

太后

令“京戏”掀起第一波高峰的,同样是一个女人。
京剧兴盛,自然与满清宫廷的口位有关。来自关外的马背民族喜欢上戏曲之娱乐,自然非一日之功。乾嘉以来浩大恢宏的宫廷演剧活动甚至已经列入朝廷仪典定制,戏之于国家仪式的有关将会在日后得到传承。
梨园春梦里总有让人欷嘘不断的愉悦,即使皇帝亦不免从中寻找自己的春梦。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清帝咸丰仓皇逃往热河。避难之际,此位皇帝仍“着昇平署三拔至热河”先后把京城内府伶人两百多名调到避暑山庄来给他演戏。
皇帝如此,后宫熏陶日久,此风更炽。光绪之师翁同龢日记中多有记观戏之事:初九日晴,无风……自初五日起,长春宫日日演戏。近支王公、内府诸公皆与。医者薛福长、汪守正来祝,特命赐膳、赐观长春之剧也。即宁寿宫赏戏,而中宫厌笛,近侍登场,亦罕事也。此数日长春宫戏八点钟方散。
同治年间,慈禧专权,京剧在清宫廷内部的兴盛更加登峰造极。光绪九年,为庆祝慈禧的五旬寿辰,竟破例挑选了大批的京剧演员入宫承差,不仅演唱而且做教习,向宫内太监们传授京剧。此剧班被称为“普天同庆”科班。这个组织不在升平署编制之内,而是归属慈禧直接管辖,是个专门挑选年幼太监专学京剧艺术的科班,人们习惯的叫它“本宫”。后来民间有把大戏称为“本宫戏”的说法,即源于此。
慈禧观剧极有水准,京剧名家王瑶卿先生曾记:“西太后听戏很精,有时挑眼都挑得很服人。”是以,演员必须一丝不差地表演。如唱三刻不准唱四十分钟,唱上声的不能唱平声,该念团字的绝对不许念成尖字等等。
唱戏太监耿进喜回忆道:唱,老太后可什么都懂,什么都会。昆腔、二簧全成;在听高进喜唱了一段《占花魁》之后,老太后还拨正了几句。还有乱弹的《阐道除邪》里剥皮鬼唱的反调,就是老太后编的词,足唱二刻多。……同治爷敢跟太后上脸,我这是听师傅说的,那当儿还没我哪,说是同治爷能唱武生,可是没嗓子,唱过《白水滩》,赶着没外人的时候哄太后一乐。有一会在宁寿宫唱《黄鹤楼》,同治爷唱赵云,太监高四唱刘备,赵云打躬参会主公,那高四赶紧站起来打横说:“奴才不敢”同治爷说:“你这是唱什么戏呢?不许这样,重新来。”逗得太后直乐。
看来,最早的“票友”也出现在宫中。
守寡长达四十多年的慈禧,大约在深宫中最大的消遣就是看戏。据《菊部丛谭》载:“慈禧太后工书画,知音律,尝命老伶工及知音律者编《四面观音》等曲,太后于词句有所增损。”
资深“戏迷”的另一个身份可能就是“剧评家”。这个女人常常下旨,以最高指示的方式对演员的表演提出来批评,或者责令他们改进。当然女人首先会关注的自然是服饰,一则圣旨记录云:奉旨,着何庆喜口传,着总管排差管束。《迓福迎祥》判脸实是粗糙。《万花献瑞》马得安不等尾声完下场,懈怠。狄盛宝上场应穿造靴,不应穿薄底靴。安进禄上场不准横眉立目,卖野眼。王进福不准瞪场面人。传与众人等,穿造靴开后口,钉钮口。如有靴坏买方头靴。李福贵此西跷,不准此打跷。着总管、首领、教习着实排差,如若不成式样,佛爷亲责不恕。为此特传。
奉旨,老佛爷说内学人等上角没有神气,上下场好松走,不许跑。以后俱个提起神唱曲子,不准,如若不遵者,重责不饶。为此特传。
隔三差五,这种指令式的意见就从天而降。入宫演戏的民间艺人也能听到这调调,如“孙菊仙承戏词调不允稍减。莫违。钦此”。“着外边民籍学生,实指昇平署内府艺人,旧词未去帮外班查对唱,按内廷规矩修改唱腔、说白”。
宫外艺人唱戏不懂限时,便再来一道:“庆贵传旨,以后外班之戏要准时刻”。倘若仔细探究,不免发现此位太后实在管得太宽,如“以后遇有神将不准穿薄底靴”。“上场人等以后上角不准不岔当裆,站住小八字,如若不遵者,拉下台就打。为此特传”。瞧瞧,不按我的来,打你没商量。
“奉旨,着排《行围得瑞》,曲子话白照准词唱”。“长寿传旨,以后有尾声俱得唱”。“春喜奉旨,再唱升帐高山之戏,添开门刀,多派龙套……《上路魔障》着改二簧,多跳鬼卒,著龚云甫、谢宝云学”。怎么唱,弄什么道具,这个“行家”都会开口指点一番。
兴之所致,太后也会编他几本戏出来,这大概是那个年代最大牌的编剧。曾在宫里服侍过慈禧太后的德龄公主,在随丈夫定居美国后,用英文写成了回忆录《我在慈禧身边的两年》,记述了慈禧的编剧生涯。“照宫中的习惯,虽然不是明定的法制,逢到每月的朔望两日,照例是要唱一次戏的。这些戏的剧本有许多就是太后自己所编的。”慈禧经常绕有兴趣地给她们讲戏剧故事,在看戏的时候,也不肯安静,不断地将各种演戏的轶事和规矩说给身边的人听。
帝国已经黄昏,但是京剧却正当其时。毋庸讳言,京剧中最关键的一变,就因了此位帝国中权力最高的女人而发生。初期京剧演出比较粗糙,工唱的行当只管唱,工做的行当就只管翻跟头打把式,后来有通天教主称号的王瑶卿率先将表演动作融进了演唱当中。此一变革在其时的梨园中争议颇大。
但这亦文亦武的表演却获得慈禧的喜欢,大概也与女人天生的欣赏口味有关。金口一开“王大演得好”(王瑶卿行大),对后来将此唱法发挥到极致辞的谭鑫培则赐新号为“叫天”,从此“满城争唱叫天儿”,谭叫天名声日隆之际,生与旦就此同挑大梁。
上有所好,下必盛焉。京城内外,戏园生意大为兴盛。流传之广,影响之大,远出一般之外,甚至于后来义和团血战洋人之时,手持“引魂幡”、“火牌”、“混天大旗”、“雷火扇”、“阴阳瓶”、“九连环”、“如意钩”等武器均为戏中之道具。戏里戏外,历史与现实纠葛不已。义和团借戏而战,慈禧心中同样希望戏里的历史能重演,真有忠臣来救世。但现实不是历史,也不是戏。
在平民拿起大刀、长枪的时候,慈禧仍然惦记着她的戏。《清升平署档案》记载:1900年4月12日,俄、英、法、美等国组织海军在大沽口海面示威;而4月14日,“老佛爷”慈禧还有闲心观看谭鑫培、罗寿山演出的《天雷报》。看后慈禧还下旨改戏:“雷打张继保时,舞台上要增添五名雷公、五名电母。”“张继保魂见雷公,打八十大板之后,要变成小花脸。”
此际正是戊戌变法之后,慈禧之旨令加五个雷公电母,再将不孝子变成小花脸,显然心中正在痛恨自己的亲子光绪。一边陪着看戏的光绪会有什么样的反映,可想而知。一边刀光剑影,一边却仍旧是歌舞升平。风雨雷电的时刻即将来临,国事与戏,孝与不孝才是掌控国家的人的关心所在,一个朝代最后的衰败已清晰可见。
不过,那戏仍旧是传了下来。
角儿
“角儿”们该登场亮相了。
此前数千年的文化流传中,优伶往往湮没其中。清代之前,梨园之中唱主角的多是剧作家,从关汉卿、王实甫到《牡丹亭》的汤显祖,《长生殿》的洪昇,《桃花扇》的孔尚任,都是剧作家在领导潮流,那时演员还没有成为“角儿”。
生、旦、净、末、丑,头角,二角,龙套。在京剧的流行史中,角色先一步成型,再一步,就是角儿出世。角儿搁现在就是“腕儿”的另一种称呼。
最初的角儿各有绝活,光绪年间,北京南城的前门廊坊头条有间较有名气的画店,据说是画家沈蓉圃的铺子。某日,沈蓉圃突发奇想,绘制了一幅身着剧装的名伶画像,在当红名伶中他挑选了13位绘入画中,名为《同光名伶十三绝》,画卷一经挂出,沈蓉圃立刻名声大振,这应该属于中国最早的流行音乐排行榜。
只不过,制榜者沈蓉圃的选择并没有完全代表同治、光绪年间京城舞台上最杰出的演员,后世的研究者们认为沈出于自己的喜好,竟然没有选择一个花脸演员入画。其时的流行风尚中,花脸演员虽然倍受欢迎,但若真的绘入画中,大概有违中国文人画的风格,沈之不选固有遗珠之憾,但是这幅画还是留下了京剧第一波辉煌时期的名角风采。
倘若从左向右数,那么这十三名伶的排名如下:
郝兰田(老旦,代表作《行路》康氏)
张胜奎(老生,代表作《一捧雪》莫成)
梅巧龄(青衣,代表作《雁门关》萧太后)
刘赶三(丑行,代表作《探亲家》乡下妈妈)
余紫云(青衣兼花旦,代表作《彩楼配》)
程长庚(老生,代表作《群英会》鲁肃)
徐小香(小生,代表作《群英会》周瑜)
时小福(青衣,代表作《桑园会》罗敷)
杨鸣玉(昆丑,代表作《思志诚》明天亮)
卢胜奎(老生,代表作《失街亭》诸葛亮)
朱莲芬(旦角,代表作《琴挑》陈妙常)
谭鑫培(老生,代表作《恶虎村》黄天霸)
杨月楼,(文武老生,代表作《四郎探母》)
其后《同光名伶十三绝》几经周转,传到梅兰芳家,成为梅家传之宝。“捧角”的队伍中,自然少不了慈禧。当时之世,慈禧特别欣赏的谭鑫培成为当时名付其实的明星级演员。谭叫天的名字也是慈禧给叫出来的,相当于今天刘德华的艺名。
……

TOP插图


插图
插图
插图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397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110.8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