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优秀文集(2008经济学法学)
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优秀文集(2008经济学法学)


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优秀文集(2008经济学法学)

作  者:刘迎秋

出 版 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08月

定  价:128.00

I S B N :9787509709214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经济  >  经济学读物  >  经济学理论、研究与通识    

标  签:经济学理论  经 济  财经管理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本书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为主题,针对中国当前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对经济学和法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广泛交流,充分展现了我国改革开放后在经济学、法学博士生培养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TOP作者简介

    刘迎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兼中国社会科学院学位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评审组成员,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1993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6年被评为中用社会科学院院级突出贡献专家。
    历任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室副主任、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国民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所党委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调查与评价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南开大学、中山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山东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河南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兼职或客座教授。自1980年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以来,先后出版学术专著21部(包括独著和合著),译著2部,辞书1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400篇。包括泽著,独立完成并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成果50余万字。1990年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总需求变动规律与宏观政策选择—一中国(1952~1990年)经验的理论分析》(陕西人民山出版社1993年版),于1994年获团中央、文化部、广播电视部和新闻出版总署联合组织评选的“首届中国青年优秀图书奖”。另有《中国期货市场:起步·转换·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中国经济增长:格局与机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次高增长阶段的中国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出社2002年第1版、2007年再版)等多部学术著作和论文获省部级以上优秀科研成果奖。刘迎秋研究员长期从事宏观经济运行、中国经济发展以及期货交易和民营经济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参与和主持完成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重点项目《浙江经验与中国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1月版),正式出版后即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目前正在主持的研究项目有国家重点项目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

TOP目录

序言
2008年全国博士生(经济学·法学)学术论坛纪要
第一部分  专家报告
 从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看我国基本经济国情的变化
 新古典经济学思维与中国现实的差距——兼论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创建
 为什么说民法是建设型社会的基本法
 中国行政法学30年:回顾与展望
第二部分  经济学
 财政分权、公共支出竞争与中国FDI集聚——基于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的分析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可以实现污染减排吗——基于转型期地方政府行为的研究
 中国1997年以来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证分析
 人本主义、国家秩序与经济增长——试论孔、孟、荀子经济思想中的“人本经济学”研究范式
 自主性治理投资行为与股票收益——基于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研究视角
 基于CCF检验法的中美股票市场联动性研究
 中国城市群竞争力实证分析
 初次分配效率与公平的实证研究
 人力资本、FDI区域分布与经济发展——基于中国面板数据的“卢卡斯之谜”实证检验
 测算劳动生产效率变化的Malmquist指数分解方法
 生产者服务业对国际贸易收益增长的规模效应分析
 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动因、地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测量与检验——基于储蓄理论的收入消费协整分析
 外资并购的反垄断规制
 关于经济收敛的一个新寓言——引入闲暇后增长性质的改变
 内生政治制度:中央政府的视角
 经理人控制、接管威胁与资本结构选择
 对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的初步探索
 外资并购的短期财富效应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交叉持股:共鸣、共振与共生
 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在中国的经验研究
 人民币汇率传递对我国物价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兼论“人民币升值对国内经济的紧缩效应
 流动性过剩对物价和产出的动态冲击效应分析
 通货膨胀下我国的最优货币政策选择——加入开放经济、“二元企业结构”的约束金融发展对我国对外贸易 的促进效应——基于ARDL-ECM模型的动态分析
 南水北调与区域利益分配——基于水资源社会经济协调度的分析
 中国稀土出口市场势力的实证研究
 FDI对我国外贸稳定增长的作用研究
第三部分  法学
  新中国60年法制史的法哲学整体阐释框架——以法律变迁的方向选择为视角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违规造成严重后果型犯罪的罪过形式
  法治视野下的信访制度——从一个区的调研看信访“内卷化”问题
  联合国宪政:结构缺陷与路径趋势
  《京都议定书》中的清洁发展机制研究
  不可克减的权利及其制度建立初探
  房改三十年:一个法律史的考察
  民间法VS成文法:村民纠纷解决的选择路径——基于皖北Z村的实证研究
  标准可否拒绝专利——兼论标准与专利的关系
  中国禁毒立法三十年——以立法体系的演进与嬗变为视角
  从身份证的使用透视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缺失
  法律之“内在道德性”与当代中国宪法
  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新时期我国宪政建设的根本前提
  软法与人权的保护——从“枫桥经验”说开来
  刑法学研究新视野——被害人行为初探
  我国废物犯罪立法之检视
  认知、观念与信仰:法制教育的三个维度及其衔接机制
  论税法的法理念
  素质教育下本科法学双语教学思考——以国际法学科为例
  论公民的立法参与权
  环境法学核心范畴探析
后记

TOP书摘

插图:


举行立法听证会,一方面增加了立法的透明度,使对立法草案的不同意见,来自不同利益集团的不同观点,摆在桌面上;另一方面也使立法者能够有一个公开的场合更好地了解他们准备投票的立法草案的背景。
第四,加强公民结社自由的保障。公民参与涉及本身合法权益的公共事务有两种主要方式:以个体方式的参与和以社团方式的参与。以个体方式参与的效果远不及以社团方式的参与,因为个体的声音太小,影响力有限;而具有某种共同利益的人一旦组成社团,其说话的声音就比较宏大,比较容易引起人们重视。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防止我们组成的社团产生像西方院外游说集团参与立法带来的弊端,如“不同的院外游说集团具有不同的实力,而这一点又是与它们的经济、政治地位直接相关的,实力相对弱的一方会处于不利的地位;院外游说集团,为了使有利于自己的立法草案获得通过,往往使用金钱贿赂等非法手段”。
第五,完善立法参与权受侵害时的救济制度。无救济,即无权利。一方面,要通过宪法和法律确认、保障公民的直接立法权,即创制权和复决权。这是公民在立法参与权得不到保障,而相关机关又不能提供及时救济时的一种依法自救方式。另一方面,要建立违宪审查制度,由专门的审查机关如宪法法院或宪法委员会,对各级专门立法机关或授权立法机关的立法进行违宪审查,以确保在没有公民立法参与情况下立法机关制定的“恶法”得到及时纠正,这是一种公力救的方式。
(二)物质和文化条件
公民立法参与权的实现还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和文化条件的改善,主要如下。
首先,市场经济的发达程度。公民参与跟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公民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密切相关。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公民参与的程度及政策偏向可以极不相同。虽然经济发展的程度与公民参与的程度不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但从各国政治发展的长远过程来看,一般而言,市场经济发展程度越高,公民的参与程度也越高。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791页

开  本:16

纸  张: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46.8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