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知道点-中国(全五册)
知道点-中国(全五册)


知道点-中国(全五册)

作  者:徐亮 等著

出 版 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

丛 书:知道点丛书

出版时间:2007年03月

定  价:124.00

I S B N :20218772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文化  >  文化理论与研究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知道点中国名人:
  我国最勤政而富有创造性的皇帝是谁?为什么说管仲是春秋第一相?李广“龙城飞将”的美誉因何而来?谁几出奇兵凿空西域?谁曾率军攻打到莱茵河畔?哪些能工巧匠使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我们都应该知道点。
  “知道点”丛书落脚点虽然宏大,着眼点却是谦虚俏皮,北大青年学者数十年读书心得完美分享,图文并茂,带你领略中国文明与历史的博大精深。
  知道点中国文化:
  佛教是何时传入我国的?《四书五经》是如何成为儒家经典的?茶道是如何产生的?古代的帝王是如何建造自己的陵寝的?古代的天文学家们是如何绘制星象图的?……
这些我们都应该知道点。
“知道点”丛书落脚点虽然宏大,着眼点却是谦虚俏皮,北大青年学者数十年读书心得完美分享,图文并茂,带你领略中国文明与历史的博大精深。
  知道点中国文学:
  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什么问题?为何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竹林七贤是怎么影响当时的社会风气的?谁是响当当的铜豌豆?中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是哪部?……
这些我们都应该知道点。
“知道点”丛书落脚点虽然宏大,着眼点却是谦虚俏皮,北大青年学者数十年读书心得完美分享,图文并茂,带你领略中国文明与历史的博大精深。
  知道点中国哲学:
  阴阳五行和八卦是如何问世的?百家争鸣是怎样的一种盛况?道教和佛教如何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中国第一位无神论者是谁?宋明理学的地位是怎样确立起来的?……
这些我们都应该知道点。
“知道点”丛书落脚点虽然宏大,着眼点却是谦虚俏皮,北大青年学者数十年读书心得完美分享,图文并茂,带你领略中国文明与历史的博大精深。
  知道点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上杀戮功臣最多的皇帝是谁?雍正篡位是不是事实?你了解西藏神秘的转世之说吗?中国的疆域最大曾经有多大?古代少数民族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楼兰古国因为什么而消失?谁的发明使得全世界文学大大进步? ——这些我们都应该知道点!
“知道点”丛书落脚点虽然宏大,着眼点却是谦虚俏皮,北大青年学者数十年读书心得完美分享,图文并茂,带你领略中国文明与历史的博大精深。

TOP目录

知道点中国名人
 圣哲智慧
 道家鼻祖老子
 万世师表孔子
 平民思想家墨子
 儒家亚圣孟子
 逍遥游仙庄子
 总汇百家的哲人荀子
 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
 倡议独尊儒家的一代大儒董仲舒
 理学宗师朱熹
 心学泰斗王阳明
 帝王风骚
 千古一帝秦始皇
 布衣皇帝刘邦
 一代雄主汉武帝
 乱世枭雄曹操
 改姓君主魏孝文帝
 明君典范唐太宗
 士兵皇帝宋太祖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最成功的农民朱元璋
 建功立业明成祖
 盛世英主康熙帝
 勤政而富有创造性的皇帝雍正
 谋臣策士
 谋略家的鼻祖吕尚
 战国说客之冠苏秦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张良
 深谋远虑的王猛
 智比诸葛的刘基
 宠臣名相
  春秋第一相管仲
 变法第一人商鞅
 汉初名相萧何
 凿空西域的张骞
 智慧的化身诸葛亮
 贞观明镜魏征
 进退皆忧范仲淹
 “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
 “铁面青天”包公
 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
 爱民如子的海瑞
 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
 洋务巨擘李鸿章
 名将风流
 百世兵家之师孙武
 忍辱不屈的军事大师孙膑
 匈奴克星李牧
 东方汉尼拔项羽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龙城飞将军李广
 卫青不败非天幸
 骠骑骁将霍去病
 绝域英才班超
 南北朝第一名将陈庆之
 抗辽名将杨继业
 千古精忠良将岳飞
 抗倭名将戚继光
 郑成功收复台湾
 文史风流
  中国文学第一骚人屈原
 汉赋风流司马相如
 史家之绝唱司马迁
 田园诗人陶渊明
 文论泰斗刘勰
 千古诗仙李白
 诗坛之圣杜甫
 诗魔白居易
 百代文宗韩愈
 散文大师柳宗元
 以史资鉴司马光
 豪情千古苏轼
 元曲大师关汉卿
 红楼一梦曹雪芹
 艺苑巨擘
  书圣王羲之
 画才顾恺之
 百代画圣吴道子
 人物画大师阎立本
 书法亚圣颜真卿
 唐末楷书名家柳公权
 草圣张旭
 狂草名僧怀素
 书法博士米芾
 元人冠冕赵孟頫
 科技宗匠
 造纸术的大革新家蔡伦
 约己博艺的大科学家张衡
 医圣张仲景
 中医外科鼻祖华佗
 数学王国的巨星祖冲之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毕舁
 中国科学史的坐标沈括
 东方医学巨典之父李时珍
 巾帼红颜
 和平使者王昭君
 蔡文姬归汉
 汉藏友好使者文成公主
 一代女皇武则天
 婉约词宗匠李清照
 女子英雄梁红玉
 纺织革新家黄道婆
知道点中国文化
儒史佛道
  以山为名的孔子    
  韩愈华山投书    
  白鹿洞书院    
  戴震十岁难师    
  汉字的起源与六书    
  历代汉字知多少    
  世界上惟一“活”着的古文字    
  甲骨文如何拨云见日    
  龟甲上的文字    
  纪传本与《史记》    
  学究天人的太史公    
  范晔与《后汉书》    
  私人可以铸钱的时代    
  伟大的佛陀    
  佛法初传    
  观音菩萨本是男身    
  中国式佛像的由来    
  老子的传说和现实    
  五斗米道    
  历史上的王重阳    
  长春真人丘处机    
  宗教中的玉皇大帝    
  雷公    
  历史上的“八仙”    
  八仙的著名故事    
  历代三套“八仙”    
  冥司神灵——十殿阎王    
  中华的母亲神——妈祖    
  城隍庙与城隍    
  保佑一方的土地佬儿    
  牛头配马面    
  十洲三岛    
  酆都鬼城与酆都大帝    
 文学歌舞
  先秦的“文化下移”现象    
  桃花源里可耕田    
  隋唐大曲
  亦仙亦幻的《霓裳羽衣曲》    
  相思红豆    
  安史之乱中的琵琶圣手    
  梨园旧雨李龟年    
  离离原上草与长安米贵    
  《长恨歌》与《琵琶行》    
  元稹的宝塔诗    
  乌台诗案    
  奇茶妙墨俱飘香    
  救命的《鹧鸪天》词    
  《满江红》词是岳飞写的吗    
  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我笑他人看不穿    
  为什么是“赵钱孙李”    
  郑板桥的题画诗    
  “章回体”小说    
  斑竹一枝干滴泪    
  “七绝圣手”与“诗家夫子”    
  旗亭画壁与六首绝诗    
  缘何“戏曲”是“梨园”    
  问世间情是何物    
琴棋书画
  伯牙摔琴谢知音    
  “春雷”琴失而复得    
  蔡文姬与胡笳十八拍,   
  工尺谱简介    
  弦索十三套    
  书法概说    
  “苏黄米蔡”的“蔡”是谁    
  难得糊涂    
  六分半书    
  书画同源    
  吴道子与李思训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宋徽宗出题考画官    
  版画    
  顺治皇帝的绘画绝活儿    
  九九消寒图    
  印章名称的变迁    
  古代玺印是怎样流传下来的    
  古代的“画押”与“封泥”    
  古印的钮制    
  纸的历史    
 衣食住行
  财神是谁    
  龚自珍“接玉皇”写出名诗    
  清明趣谈    
  端午节    
  龙舟竞渡的起源    
  共饮菊花酒同庆重阳节    
  酿酒起源的传说    
  酒池肉林淫乐极品    
  竹林七贤    
  因酒成事因酒误事    
  茶的起源    
  神农与饮茶    
  喝茶原是“熬菜汤”,   
  文成和亲,茶叶人藏    
  “茶圣”与《茶经》    
  品茶先需鉴水    
  乾隆与饮茶    
  历代茶炉质地各不同    
  如金似玉紫砂壶    
  六必居的传说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年糕”与伍子胥    
兵事体育
  亦真亦幻指南车    
  “窃符救赵”与“虎符”    
  赤壁遗址    
  “赤壁”二字的由来    
  秦始皇兵马俑    
  汉代兵马俑    
  七小长城见证历史    
  帝王的甲胄    
  张良与《太公兵法》    
  木牛、流马    
  世界上最早的大炮    
  唐朝的大炮    
  威风八面的“震天雷”    
  宋朝的火药武器    
  宋朝的火枪    
  “神火飞鸦”——几百年前的“飞毛腿”    
  明朝的两级火箭    
  十八般武艺    
  百兵之祖与百刃之君    
  先秦时代的剑崇拜    
  剑之在左,青龙之象    
  从“黑旋风”李逵谈兵器斧    
  谁开创了武当派    
  枪扎一线,棍打一片    
  九齿钉钯的历史渊源    
  南拳    
  武术中的“八法”    
  职业刺客的起源    
  武当八卦掌    
  保镖与会友镖局    
  足球兴于中国    
宗法礼仪
  九鼎与九州    
  皇帝的御膳    
  焚人悬棺    
  千秋祭祀的“圣人诞辰”    
  佳婿为何称“东床”    
  万灵之长——龙    
  从形象的演变看龙的起源    
  龙王爷    
  龙与虎    
  “二十而冠”与“十五而笄”    
  西周的学校    
  古代人的起名习俗    
  主人为何叫“东道主”    
 服饰器物
  巧夺天工的“金缕玉衣”    
  清风一扫汉家装    
  满汉交融的清朝服饰    
  “司母戊”大方鼎    
  司南    
  罗盘针与航海图    
  指南鱼和指南龟    
  古代人用什么盛酒    
  算盘起源于何时    
  鼻烟壶    
  学富五车和书籍的起源    
  拓碑、刻印和雕版印刷    
  最早的雕版印刷书籍    
  最早的活字印刷术    
  木活字和转轮排字架    
  四大名绣    
  《贵妃醉酒》与《画扇面》    
  鲁班发明锯    
  古玩的魅力在哪里    
  历史上的“胡服骑射”    
  假发与“巾帼英雄”    
 建筑陵寝
  中国建筑的特点    
  阿房宫得名的由来    
  无与伦比的紫禁城    
  海拔最高的佛寺——布达拉宫    
  唐僧取经与雁塔题名    
  “神合”小雁塔    
  少林寺    
  姑苏城外寒山寺    
  此地空余黄鹤楼    
  赵州桥    
  卢沟桥的狮子    
  奇异的龙门石窟    
  乾陵与无字碑,   
  古代的“风水”学说    
  苏三与洪洞明代监狱    
医卜星相
  扁鹊切脉奇诊赵简子    
  浑天仪和地动仪    
  名医华佗与“五禽戏”    
  沾“火”就着的“药”    
  三垣二十八宿    
  天干地支的发明者    
  求签    
  占卜    
知道点中国文学
 文学萌芽与先民歌唱
 神话与传说的渊薮——《山海经》
 先民的歌声——《诗经》
 散文勃兴——先秦文学
  纂诸侯别说——《国语》
  不祧之大宗——《左传》
  长短纵横之术——《战国策》
  衣被词人——屈原
  战斗的传教士——墨子
  德侔天地。道贯古今——孔子
  仁者无敌——亚圣孟子
  集百家之大成——苟子
  柔弱胜刚强——老子
  鲲鹏展翅逍遥游——庄周
  御风而行——列子
  法家集大成者——韩非
  一字千金成《吕览》——吕不韦
 蔚然大国——两汉文坛风貌
  千古才情——贾谊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
  五言之冠冕——《古诗十九首》
  巨笔绘兴衰——班固
  操行有常贤,仕宦无常遇——王充
 建安风骨正始玄风——魏晋南北朝文学
  文坛三父子——三曹
  瑶林琼树啸傲风尘——竹林七贤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
  情感七始。化动八风——刘勰
 流丽万有东方意境——唐朝文学
  初唐四杰——王杨卢骆
  清音悠悠响非凡——孟浩然
  “诗佛”——王维
  斗酒诗百篇——李白
  漂泊一生,忧民一世——杜甫
  一篇“长恨”有风情——白居易
  楚雨含情皆有托——李商隐
  情致豪迈。轻倩秀艳——杜牧
  “诗豪”——刘禹锡
  元和中兴,文章复古—一古文运动
  寂处观群动,独立自吟诗——柳宗元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韩愈
  花间词祖——温庭筠
  薄命君王绝代词——李煜
 八音克谐神人以和——宋代文学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白衣卿相——柳永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关西大汉尽唱苏学士——苏东坡
  醉翁亭中醉翁醉——欧阳修
  务为有补,适用为本——王安石
  山抹微云——秦观
  富艳精工——周邦彦
  别是一家——李清照
  一世豪杰——辛弃疾,
  僵卧孤村不自哀——陆游
  瘦石孤花.清笙幽磬——姜夔
  生逢乱世佳作出——元好问
  集诸儒之大成,授百代之精深——朱熹
  江西诗宗——黄庭坚
 牢笼万态杂剧兴——元代文学
  响当当的铜豌豆——关汉卿
  愿天下姻眷皆完聚——王实甫
  曲状元——马致远
  墙头马上道白朴
  曲词最甚的杂剧家——郑光祖
 万仞崛起——明代文学
  情乎?欲乎?——汤显祖
  兴亡梦,儿女情——孔尚任与《桃花扇》
  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洪昇
  生不逢时——罗贯中
  孤客走梁山。书生续旧梦——施耐庵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西游记》
  中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金瓶梅》
  “三言”诫天下——妈梦龙
  “二拍”天下惊——凌濛初
 雄瞻浩博——清代文学
  闲情偶寄——李渔
  孤标傲世偕谁隐——曹雪芹
  口无所臧否,心有所褒贬——《儒林外史》
  才非干宝,雅爱搜神——蒲松龄《聊斋志异》
  无人能夺其席——纪昀与《阅微草堂笔记》
  通天地人者日儒——黄宗羲
  清末谴责小说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近代文学
  中国翻译第一人——严复
  海宇同声哭郑君——王国维
  民族之魂——鲁迅
  在烈火中翱翔的凤凰——郭沫若
  雾幕沉沉开子夜——茅盾
  波远泽长,曲高和众——老舍
  文海中奔腾的激流——巴金
  中国的莎士比亚——曹禺
知道点中国哲学
智慧的降临——夏商周时期
  中国古代第一位哲学家   
  阴阳五行说   
  八卦的“魅力”   
  古代人崇拜什么   
  盘古开天辟地   
  美女生太阳,太阳生万物   
 巨人林立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
  紫气东来   
  老子与孔子的对话   
  道如何生万物   
  不出门就能认识天下   
  柔弱胜刚强   
  骨肉之情与自然之理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祸兮福之所倚   
  秦佚悼老子   
  百家争鸣   
  南华真人——庄子   
  齐物论   
  逍遥游   
  无用与有用   
  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养生与解牛   
  螳螂在前,大鸟在后   
  庄生梦蝶还是蝶梦庄生   
  庄生妻死,鼓盆而歌   
  三为令尹不荣华   
  杞人应该忧天吗   
  井底之蛙与东海之鳖   
  鱼是否快乐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人生本来就这样迷茫吗,   
  有用的树与无用的雁   
  《庄子》中的成语   
  髑髅的快乐   
  “真人”的境界   
  什么是真正的快乐   
  知子莫若父   
  大盗与小盗   
  君子儒与小人儒   
  儒学可以称为“儒教”吗   
  儒家八派   
  儒学一二三   
  儒家的修炼方式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中国古代第一位教师——孔子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而立、不惑、知天命  
  应该如何学习   
  大同与小康   
  和同之辨   
  三纲五常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杀身成仁,舍身取义,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不要跟鬼神太亲近   
  仁者爱人   
  忠孝可以两全吗   
  拈花微笑   
  身体并非私有   
  国家富强三部曲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孟母三迁,断织劝学   
  严师出高徒   
  天人可以合一   
  君子重义,小人重利   
  人民是最宝贵的   
  如何称王   
  如何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取得上帝的信任   
  培养浩然之气   
  为什么会有好人坏人之分   
  谁是大丈夫   
  文王之囿   
  治国之道   
  千里马难遇到伯乐   
  劳心与劳力   
  人性本善   
  止楚攻宋   
  墨子的“乌托邦”   
  怀才不遇的韩非子   
  “谬论”也可出名   
兵家鼻祖——姜子牙   
  兵圣——孙武   
  田忌赛马   
  吴起兵法   
  伍子胥过昭关   
  就让孙膑那小子成名去吧   
  辩论中的哲学思维   
  歧路失羊可寻思   
  历尽沧桑——苟子   
  祸福兴衰不应该怨天   
  如何获得全面性的认识   
  人性本恶   
  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君舟民水   
  人定胜天   
  天灾与人祸   
  人生在世,难得休息   
思想的角斗场——秦汉时期
  典籍中的鬼故事   
  司马谈论黄老道家统治术   
  曹参任相   
  汲黯治理东海   
  焚书坑儒   
  周公和王莽的忠与奸   
  纸上谈兵   
  张骞西域寻宝   
  谁来做皇帝   
  早熟的思想家——贾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   
  人的命运   
  天人感应   
  无神论斗士王充   
  龙种与杂种   
  圣人也是凡人   
  鬼神迷信为什么会存在   
  道教的“造神”历史   
  太上老君   
  西王母   
  道教的“创世纪”   
  道家的修炼方式   
  老子是如何被“神化”的   
  中国的“上帝”,   
  天子的由来   
  烛火中的哲学   
  白虎观会议   
  龙蛇之叹  
  性三品   
  都是“天人感应”惹的祸   
  三年不窥园   
  人性有善有恶   
  一步一鬼   
  如何培养出“鸿儒”   
  知识就是力量   
  道教是如何产生的   
  三清、四御、五老君   
  八仙过海   
  抱朴子的养生术   
  铁杵磨成针   
  武当传说   
 风流世纪——魏晋南北朝时期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风流”的本质   
  桀骜不逊的嵇康  
  少年奇才,锋芒毕露   
  心远地自偏   
  魏晋玄学   
  竹林七贤   
  青白眼——阮籍   
  “方外人”丧母不哭   
  同床异梦,知音难觅   
  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只要你高兴,音乐都是欢快的   
  刑场上的琴声   
  范缜的神灭论   
 诗意生存——隋唐时期
  文学家、哲学家韩愈   
  “革命斗士”柳宗元   
  永州八愚   
  柳、刘的自然观   
  缘起而不真   
  因果报应   
  顿悟成佛   
  佛性本来清净,烦恼掩盖佛性   
  偶入佛门   
  惠能受钵   
  不为情所动,就可成圣人   
  祥瑞   
  “宾客”刘禹锡   
  由苦入空   
  风动还是幡动?   
 理学的天下——宋元明清时期
  周敦颐与太极图   
  严于执法
  关学创始人——张载   
  民胞物与   
  理气论   
  心号性有什么关系   
  哥哥“英雄”,弟“好汉”   
  存天理,灭人欲   
  理学大师朱熹   
  格物致知   
  山水诗书之乐   
  严师与高徒   
  “心学”始祖陆九渊   
  鹅湖之会   
  知行合一   
  王守仁格竹   
  羞羞答答认错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立志遍读天下书   
  难得糊涂,吃亏是福   
  王夫之的墓志铭   
  学道不分男女   
  宋明理学   
  心外无物   
  天理良心   
  满街都是“圣人”   
  天泉桥之辩   
  理在心中   
  无稽之言勿信   
 林间路与林中树——近代
  九州生气恃风雷   
  原始社会主义   
  中国。非变法不可   
  我自横刀向天笑   
  物竞天择   
  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   
  新三民主义   
  行易知难   
  现代新儒学   
  五十一岁的进士——魏源   
  经世致用的哲学   
  “诂经精舍”的高才生   
  我本来是满天飞   
知道点中国历史
 数风流人物
  兵家之圣孙子
  杀戮无度的白起
  孙膑围魏救赵
  千古一帝秦始皇
  大风起兮云飞扬
  韩信之死
  雄才大略破匈奴
  李广无功缘数奇
  汉代名将卫青
  马踏匈奴霍去病
  云台二十八将
  以史为鉴知兴替
  风尘侠士李药师
  夕阳红处是长安
  无以复加郭子仪
  皇袍加身开太平
  威震三关杨家将
  岳武穆精忠报国
  留取丹心照汗青
  杀戮功臣最多的皇帝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声声入耳,事事关心
 览历史烟云
  盘庚迁殷
  真实的西游记
  鉴真东渡
  安史之乱
  会昌灭佛
  蒙古西征
  四大汗国
  土木之变
  晚明三案
  七大恨
  清初三大疑案
  三藩之乱
  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
 典章制度
  侨州郡县
  赋税制度的怪圈开始
  北方人骑马作战的开始
  大九州与小九州
  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八股文
  府兵制
  强干弱枝的宋代
  清朝的八旗与绿营
  明清时期的内阁与军机处
  皇帝的称呼
  谁是宰相
  金瓶掣签与活佛转世
 三教九流
  百家争鸣
  二十五史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汉书》
  十三经
  四书五经
  春秋三传
  中国最大的百科全书
  《四库全书》
  藏传佛教的宗派
  汉传佛教的宗派
  白虎观会议
 兵家必争之地
  棋盘形的中国地形
  河套地区
  河西走廊
  敦煌
  九大名关
  玉门关
  阳关
  长城
  嘉峪关
  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内三关之一——居庸关
  内三关之二——紫荆关
  内三关之三——倒马关
  外三关之一——雁门关
  外三关之二——偏头关
  外三关之三——宁武关
  雄踞雁北的北方重镇
  中原北门、河东根本
  中原
  汉中
  西域
  西安
  九朝古都洛阳
 活跃的少数民族
  中国统一疆域的最终形成
  鸦片战争后沦丧的国土
  匈奴
  鲜卑
  突厥
  契丹
  从女真到满洲
  吐蕃
 历史的神秘面纱
  楼兰古国
  三大兵马俑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
  甲骨文

TOP书摘

知道点中国名人:
  道家鼻祖老子
  在西方,《道德经》的英文译本就有40余种,除了《圣经》,再没有任何一种书受到如此重视。
  在孔子的名声远播西方之前,西方少数的批评家和学者,早已研究过老子,并对他推崇备至。老子的《道德经》即《老子》,早已是中文书中被译为外文译本最多的书籍,包括四十种英译本和九种德译本。
  孔子属于“仁”的典型人物,道家圣者———老子则是“聪慧、渊博、才智”的代表者。这是在公元前136年,汉武帝独尊儒术前,我国学者发表过的观点。
  儒道两家的差别,在公元前136年之后,被明显地划分了出来,官吏尊孔,作家诗人则崇老庄。然而,一旦作家、诗人戴上了高帽,却又走向公开欣赏孔子、暗地研究老庄的途径。
  这两家最大的差异点是:儒家崇理性,尚修身;道家却持反面的观点,偏好自然与直觉;喜欢抗拒外物,似乎总站在高处,因而更具有吸引力。代表这两种典型思想的人,便是尊崇礼数的孔子和喜欢抗拒外物的自然主义者———老子。
  如果不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变为统治思想;要不是历代帝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而极力推崇孔子的话,老子极有可能会成为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人物。
  有关老子的生平事迹已难详考,就连确切的生卒年月也未曾留下。司马迁在《史记》里为他作传的时候,已经搞不大清楚了,只是列举了可能与老子有关的几个传说人物,最后只好写下“老子,隐君子也”之类的话。现在传世的《老子》一书,保存了春秋时期老子的若干思想,流传至战国时代最后写完。
  老子生活的时代,是巨大的社会变革行将来临的前夕,他身属王朝中央,又具有多识敏感的头脑,因而深刻地觉察到了这点,并且从矛盾辩证的哲学高度,从消极方面论述了奴隶制即将瓦解的现实。
  老子首先提出了“道”这个最高的哲学概念,把它作为世界万物产生的总根源及其变化的总规律。为了突
出“道”的这种特殊地位与功用,他极力把它描写得玄远幽微,深不可测。他这样描述“道”:“视而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然后它却生天生地,统御万有,亘古而长存。老子“道”的概念的提出,表明古代人们思维水平的一大提高,人们已经摆脱了只能对个别局部事物的局限认识,进而上升到对世界的一般普遍的整体性全面认识。但他对“道”的描述,却明显地带有唯心主义倾向。
  老子又提出“道”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反者道之功”,即任何事物都具有正反方面的对立及其转化。他不但看到了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等普遍存在的对立,也看到了它们之间的转化,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但他对于事物运动的矛盾的这种认识,不是为了推动事物的发展,而是得出了用以指导人事的“弱者道之用”的消极原则。因为他看到盛壮之后,必须走向衰亡,所以他说:“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就是说有意促成事物的强大,这不合道的原则,因为它无疑加剧了事物的衰亡。相反水是最柔软的,但却无坚不摧。因此,应该经常使事物保持弱小屈辱的地位,以避免物壮则老、荣显则亡的不好结局。
  对于一个人来说,老子劝人以朴素、自然生活为好,应该避免暴力、避免贪财谋权。他认为:人不应该改变这个世界,相反应该尊重这个世界。对于国家来说,从容不迫地工作是最妥善、最英明的政策;法律书上讲了很多法律,制定了许多法律,或者想用残酷的办法执行旧法律,这样只会把事物弄得更复杂。政府实行高税收的贪欲性的计划及发动战争,是与道德的哲学精神相违背的。
老子的思想后来又被封建统治者称为“人君南面之术”,这是因为他讲过“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类话成为后世统治者玩弄阴谋权术的密诀、教本,统治者们可以从中汲取有利于统治的策略方术。
如果我们想对老子的思想作进一步研究,最好的办法便是配合庄子来研究,毕竟庄子是他的弟子,也是最伟大的道家代表人物。我们从《庄子》一书中选择精华,尽管有所差异,但他们的主要观点几近一致。这样便不难理解老子思想的意蕴了。
在中国历史上众多的大思想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孔子,但是老子曾得到孔子的敬重,道教的许多原理也渗入到孔学中。当今,全世界的道教教徒数以百万计,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在古代中国,除了孔子,再没有一个能与老子相比的思想家了。
  万世师表孔子
  孔子尽了一生的努力,强调美德与道德价值,以恢复社会的安宁与和谐。他的思想和学说与现实之间如此紧密结合,令人确信他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立和传播者,由他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影响深远,两千多年来,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沉淀在中国人的头脑里。这种儒家文化既是中国学术思想的主流和中国知识分子的共信,又通过各种渠道渗入民族文化的各个阶层,就连喧哗民间的说唱文学、戏曲、格言也都深受其影响。别的不说,仅一个“孝”字,就像一把天尺,衡量着每一个中国人。正如马克思所说:“死人紧紧地抓住活人”。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人能像孔子一样紧紧地抓住后人的思想,哪怕是小小的一部分。
儒家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它的影响也早已超出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圆周。因此,孔子的学说及其思想不但是中国的,也是朝鲜的、日本的和越南的。如果把海外华人的价值取向也列入考虑,那么广义地说,它也是新加坡的、东南亚的、澳洲的、欧美的,并且在中国民族文化范围内呈现出发展的态势,对一些国家的现代命运产生了重要影响。
孔子公元前551年生于鲁国,也就是今日山东的曲阜。他出生于贵族之家。他的家族把学问看得比金银财宝还来得重要。因此,孔子从小在家里就有许多阅读诗书的机会。孔子两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由于家庭还享有贵族地位,孔子和他母亲的生括还过得去。孔子在20岁那年,出任鲁国小官,负责管理粮仓的事物,后来又转任管理牧场。由于孔子努力读书,他的学问越来越渊博,他对于改进社会秩序与和谐的志趣,也越来越浓厚。但鲁国君王对他的劝告却置之不理,孔子因此决定通过教学,传播他的思想。
孔子在30岁那年,收了三位门徒。到了72岁他去世时,他的学生已增加到三千名,其中七十二位后来成为有名的学者。
50多岁时,他由鲁国教宰升任司寇,参与国政,因为政见不合,愤而离开鲁国。晚年返回鲁国,致力于教育。他的生平言行散见于先秦古籍中,现存《论语》二十篇,记载孔门师徒问答实况,成为后人研究早期儒家思想的主要资料。
孔子的基本思想是严等差之辩,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轻视劳动,提出“学而优则仕”,同时主张“爱人”,具体办法是“仁政”,反对过重剥削,主张“施惠于民”,在上要“贤能政治”,在下要“富而后教”。
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曾游说各国,到齐、卫、宋、蔡、楚等国去游说自己的思想,但无人欣赏。孔子一生注重于教育,同他传播自己的思想有着极大的关系。从30岁后,孔子广收门徒,开私人讲学之风,并整理《诗》《书》《礼》《乐》等文献作教材,学生多达三千人。
孔子的影响大增是与孔子的学说被后人神化解释密切相关的。汉武帝独尊儒术,孔子就成了半人半神的人物,同时,汉以后历代统治者均以孔子创立的儒家典籍作为国家法定教材,培养下一代,这就更加扩大了孔子的影响。到了南宋,朱熹对孔子的儒家学说进行了第二次大改造,将佛教和道教的宗教修养方法渗透到儒家学说中去。从此,儒学变成了儒教,孔子也成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两千年来,中国人为这位“至圣先师”磕头的力量加起来,恐怕能使喜马拉雅山震颤不已。在中国各地,均盖有文庙,供奉孔子。在古代,文庙是每县必有的建筑物。
几千年来,孔子其人及其思想几经浮沉,或被奉为圣人,或被贬为秕糠,被诋毁为“累累如丧家之狗”。但是有一个客观的事实存在,孔子的思想和学说,由他创立的“仁”学模式,在中国社会的文化和思想观念中,已经渗透到人们的心中,并使人们的观念、习俗、行为、信仰和情感,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孔子的学说构成了中华民族某些共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
可以肯定地说,不了解孔子的学说和思想,就不能够全面了解中国的古代文化,而不了解中国的古代文化,就不能充分认识我们的今天。
  平民思想家墨子
春秋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是孔丘,战国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是墨翟。孔子给春秋时代以光彩的结束,墨翟给战国时代以光彩的开端。
墨子和孔子同国籍(但墨子一生似乎在宋的时候居多)。墨子的降生约略和孔子的逝世衔接。在战国及汉初,孔、墨是两位常被并称的大师,同以德智的崇高和信徒的广众为一般学人所敬仰,尽管汉以后孔子被人捧上神坛,而墨子则被人忘记了。就学术和生活而论,孔、墨却是相反的两极。孔子是传统制度的拥护者,而墨子则是一种新社会秩序的追求者;孔子不辞养尊处优,而墨子则是恶衣粗食、胼手胝足的苦行者;孔子不讲军旅之事,而墨子则是以墨守著名的战士;孔子是深有造诣的音乐家,而墨子则以音乐为应当禁绝的奢侈;孔子不谈天道,而墨子则把自己的理想托为“天志”;孔子要远鬼神,而墨子则相信鬼神统治着人世,孔子鄙视手艺,对于请“学稼”“学圃”(种园)的弟子樊迟曾有“小人哉”之讥而墨子则是机械巧匠,传说他曾创制过一只能自飞的木鸢。
  在世界史上,墨子首先拿理智的明灯向人世作彻底的探照,首先替人类的共同生活作合理的新规划。他发现当前的社会充满了矛盾、愚昧和自讨的苦恼。他觉得大部分所谓的礼义,较之从前(车亥)沐(在越东,大约今浙江滨海一带)国人把初生的长子肢解而食以求“宜弟”,以及视新孀的祖母为接近不得的“鬼妻”而抛去不养等类习俗,实在是五十步之笑百步。为什么残杀一个人是死罪,另一方面,在侵略的战争中残杀成千成万的人却被奖赏,甚至受歌颂?为什么掠夺别人的珠玉以至鸡犬的叫做盗贼,而掠夺别人的城邑国家的却叫做元勋?为什么大多数的人民要缩食节衣,甚至死于饥寒,以供统治者穷奢极欲的享乐?为什么一个人群的统治权应当交给一个家族世世掌握,不管他的子孙怎样愚蠢凶残?为什么一个贵人死了要把几十几百的活人杀了陪葬?为什么一具死尸的打发要弄到贵室匮乏、庶人倾家?为什么一个人死了,他的子孙得在三年内做到或装成“哀毁骨立”的样子,叫做守丧?总之一切道德礼恪,一切社会制度,应当为的是什么?
墨子的答案是很简单的,一切道德礼俗,一切社会制度应当是为着“天下之大利”,而不是一小阶级,一国家的私利。什么是天下的大利呢?墨子以为是使全天下人都能安生,更具体地说,都能足食足衣,结婚育子。目前全天下人都能做到这一步了吗?不能。那么,墨子以为我们首先要用全力去做到这一步。至少这一步做到后怎么办,墨子是没去设计的。在做到这一步之前,任何人的享受,若超过遂生传种的最低限度需求,便是掠夺。“先天下之乐而乐,,乃是罪恶,所以墨子和他的门徒实行极端的勤劳和节约。他们以大禹为榜样,他们的居室,茅茨不剪,木椽不斫;他们用土簋土碗,食藜藿的羹和极粗的高梁饭;他们的衣服,夏用葛布,冬用鹿皮,简陋得同囚犯一样。他们说,非如此够不上禹道,够不上做墨者。侵略的战争是违反“天下之大利”的,所以墨子提倡“非攻”;统治阶级的独乐是违反“天下之大利”的,所以墨子提倡“节用”;厚葬久丧是违反“天下之大利”的,所以墨子提倡桐棺三寸,“服丧三日”的礼制。王侯世袭和贵族世官世禄是违反“天下之大利”的,所以墨子设想一个合理的社会,在其中,大家选举全天下最贤的人做天子:天子又选些次贤的人做自己的辅佐;因为“天下……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辩不可一二而明知”。天子又将天下划分为万国,选各国中最贤的人做国君;国以下有“里”,里以下有“乡”;里乡长各由国君选里中乡中最贤的人充任;乡长既然是乡中最贤的,那么全乡的人不独应当服从他的命令,并且得依着他的意志以为是非毁誉;等而上之,全天下人的是非毁誉都得依着天子的意志。如此则舆论和政令符合,整个社会像一台抹了油的机器,按着同一的方向活动。这便是墨子所谓的“尚同”。
  儒家亚圣孟子
 孟子是发扬孔子学说并使之光大于天下后世的“第一人”,在儒家被列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儒家学说以“仁、义、礼、乐”为中心,一方面主张等级、名份,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一方面强调“民为邦本”,要求照顾人民思想。这种思想一直支持着中国千余年帝制社会的发展。创立儒家学说的孔子死了以后,儒学分为八个学派: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但自伟大的文学家兼史学家司马迁把孔子和孟子相提并论,后世便都以孔孟并称。自宋代以后,帝国统治者为了适应自己的需要,特别抬出《孟子》一书,把它与孔子的《论语》一同列为士大夫必读的“经典”。这样就使孟子的思想在长达数世纪的时间里,在中国被普遍接受。
  孟子,名柯,战国时邹人(今山东邹县)。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全五册

版  次:1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46.8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