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王力《古代汉语》同步(上册配第一册、第二册)辅导与练习
王力《古代汉语》同步(上册配第一册、第二册)辅导与练习


王力《古代汉语》同步(上册配第一册、第二册)辅导与练习

作  者:马景仑,董志翘 主编,马景仑 等编著

出 版 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9年07月

定  价:24.00

I S B N :9787101067279

所属分类: 教育学习  >  教材  >  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这套辅导书共分两册,一册与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一、二册相配,一册与第三、四册相配。每册有七个单元,每个单元均含“重点难点解说”、“综合练习题”和“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三项内容。

每个单元的“重点难点解说”,全部按照教材的顺序,分“文选”、“常用词”、“通论”三个部分编写,主要是提出并分析说明原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习时容易出错的地方。按照传统的“疏不破注”的原则,我们是以教材的观点为基本依据进行分析的,只是在十分必要的时候,才适当补充一些学界公认的研究成果,或对理解教材观点有益的有关资料和看法。

文选部分,按照教材课文的顺序,从“字词(含用字情况、词义分析、字词读音)”、“语法”、“修辞”三个角度,对每篇课文进行解说。

常用词部分,按照教材常用词的顺序,从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特指义等角度,分析每一个常用词的主要义项,尽量以简洁的形式理清词义系统或词义之间的关系。此外,还根据教材的有关内容,进行同义词辨析和反义词辨析。

通论部分,按照教材各个专题的顺序,对有关古代汉语理论或文化知识,进行适当的归纳分析,勾画出各个专题内容的系统,解说有关重点难点,提示容易搞错的地方,等等。

每个单元的“综合练习题”,我们是先按照“文选”、“常用词”、“通论”三个部分来出题,然后加以综合的。每个部分的题目,则尽量围绕“重点难点解说”的内容来设计,适当地进行了一些拓展,以帮助读者巩固有关知识。主要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解释说明题、问答题、标点翻译题,等等。

在每单元综合练习题后面,我们都附上了详细的“参考答案”,以方便使用。

这套辅导书的每册之末,均附有四套高校中文专业近几年古代汉语上、下学期期末试卷及其参考答案,以帮助读者进行自测。

这套辅导书是简体字本,在必要的地方,仍然保留了一些繁体字的写法。

TOP作者简介

马景仑,本书主编,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教材编者之一萧璋先生的嫡传弟子。使用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教材教学近三十年。

TOP目录

第一单元 文选: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
宫之奇谏假道
蹇叔哭师
齐晋章之战
祁奚荐贤
齐桓公伐楚
烛之武退秦师
晋灵公不君
楚归晋知
子产不毁乡校
常用词(一)60字
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古汉语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综合练习题一
综合练习题一参考答案

第二单元 文选:战国策
冯谖客孟尝君
江乙对荆宣王
鲁仲连义不帝秦
赵威后问齐使
庄辛说楚襄王
触砻说赵太后
常用词(二)62字
古汉语通论(五) 汉字的构造
古汉语通论(六)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综合练习题二
综合练习题二参考答案

第三单元
文选:论语
礼记
常用词(三)65字
古汉语通论(七) 判断句,也字
古汉语通论(八) 叙述句,矣字,焉字
古汉语通论(九) 否定句,否定词
古汉语通论(十) 疑问句,疑问词
综合练习题三
综合练习题三参考答案

第四单元
文选:孟子
常用词(四)65字
古汉语通论(十一) 词类的活用
古汉语通论(十二) 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
综合练习题四
综合练习题四参考答案

第五单元
文选:墨子
老子
庄子
荀子
吕氏春秋
韩非子
常用词(五)63字
古汉语通论(十三) 连词,介词
古汉语通论(十四) 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综合练习题五
综合练习题五参考答案

第六单元
文选:诗经
常用词(六)66字
古汉语通论(十五) 《诗经》的用韵
古汉语通论(十六) 双声叠韵与古音通假
综合练习题六
综合练习题六参考答案
第七单元
文选:楚辞

TOP书摘



2.去、往——文言中“去”与“就”、“留”相对,“往”与“来”相对(“去”不与“来”相对)。“去”可带宾语,也可不带;“往”不可带宾语。“去”指“离开”,“往”指走向目的地。
3.引、却——“引”是退却的姿态,“却”是退却的行为。“却军”不能说成“引军”(“引军”义为“领着军队”),“引而去”也不能说成“却而去”。
4.冯、据——“冯”、“据”在“依附”义上是同义词,它们的其他含义不同。
5.解、释、放——“解”与“释”在“解开”、“松开”、“分析”、“解说”等义上相通(“放”没有这些意义),其他意义不同。“放”所表示的“使事物向四外扩散”的意义,“解”、“释”都没有。
6.与、予、给——“与”、“予”在“给予”义上相同,但“与”可表“和”、“跟”义,“予”可表“我”义,二者不同。“给”在先秦只表“供给食用”之义,音jI;用“给”表示一般的“给予”之义,出现在汉代之后,音g邑。
7.疾、病——“疾”指一般的病,“病”指重病;但单用时,有时含义无分别。“疾”的“痛恨”、“急速”之义为“病”所无,“病”的“毛病在于”、“以为憾事”之义为“疾”所无。
8.饥、饑、饿——“饥”是一般的肚子饿,“饿”是严重的饥饿,没有饭吃,受到死亡威胁;吃不饱的人叫“饥民”,饿死的人叫“饿莩”。“饑”则指五穀不熟形成的饑荒。“饥”与“饑”古代不通用。“饥”与“饿”后代混用。
9.饱、厌——“饱”只用于“吃饱”,是不及物动词,可作状语(如“饱食”、“饱尝”、“饱读”);“厌”是及物动词,不能作状语,其引申义“满足”、“讨厌”为“饱”所无。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499

版  次:1

开  本:大32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110.8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