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伟人的青少年时代 朱 德
伟人的青少年时代  朱  德


伟人的青少年时代 朱 德

作  者:郑春兴 主编

出 版 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07月

定  价:12.00

I S B N :9787538727494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传记  >  政治与军事  >  政治人物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伟人的青少年时代:朱德》为该系列丛书之一,介绍的是朱德的生平事迹。榜样的力量的无穷的,伟人的事迹更可以激励孩子的积极成长。他们或拥有崇高的理想,或拥有坚强的意志,或拥有勤奋的努力。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学习的他们的人生经验,远胜利于一切教育。“伟人的青少年时代”系列丛书正是基于目的而编辑成册的。

TOP目录

除夕逼债
求学的艰辛
“吃大户”
进入新学堂
体育教员
投军之路
智斗密探
名将风采
护国讨袁立奇功
又开战局
寺庙避难
脱离军界
拜见孙中山
找党路漫漫
在德国的日子
回四川
初到南昌
南昌起义
南下之战
“要革命的跟我走”
“跟着朱军长干革命
与范石生接头
智取宜章
会师井冈山

TOP书摘

除夕逼债
除夕夜,外面下着大雪,屋里很冷,只有一个火盆的热气,无法抵御从墙窟窿、门缝和窗缝钻进来的寒风。
火盆旁围坐着朱家一大家子人,紧挨火盆的是女人和孩子。一盏油灯半死不活地亮着,火苗被风吹得摇摇晃晃的,小代珍的母亲钟氏还在灯下缝补一件旧褂子。
九岁的小代珍窝在祖母的怀里,又冷又饿,使他无法入睡。他想去啃那几个糠面的冻饽饽,可又怕母亲不让,因为那是给弟妹们留着的。现在,弟妹们已经在大人们的怀里睡着了。
屋里很静,可以清楚地听见地主“丁阎王”家燃放的“噼里啪啦”的鞭炮声。
小代珍又想起父亲几天前说的话:“年关,年关,富人家过年,穷人家过关啊。”
这时,就听祖父说:
“大年三十下这么大的雪,是个好兆头哩!明年会有个好收成喽。”
祖母叹了口气,接着说:
“老天爷也该睁睁眼了,再像今年这样受灾,咱们可真没法儿活了。”
话音未落,外面传来“咯吱咯吱”的脚步声。
伯父惊道:
“谁来了?这大过年的……”
“嘭”的一声,门被踢开了,寒风裹着雪片扑进屋来。
小代珍吓得一哆嗦。探头望向门口。
见地主“丁阎王”家的丁管家和两个狗腿子晃进屋来,狗腿子手里提着灯笼。
小代珍知道他们又是来逼债的,腊月二十三小年那天,他们已经来过了,说交不上租子别想过年。
祖父叹了口气,先开口说:
“你们真做得出啊!这大年三十你们来逼债,这不是往死路上逼我们吗!”
小代珍的两个哥哥代历、代凤挺身站起,愤怒地握紧了拳头。
代历说:
“你们回去告诉‘丁阎王’,我们没有租子交。你们过年吃鸡鸭鱼肉,我们还饿肚子哩!”
代凤也说:
“今年受了灾你们不是不知道,可不减租子,还要加租!“丁阎王”真比阎王还恶毒!”
丁管家把三角眼一瞪,说:
“怎的!你们还想造反吗!”
祖父忙喝住代历、代凤,对丁管家说:
“大管家,你别生气,他们还都是小孩子,不懂事。家有千口,主事一人,有话你冲我说。”
丁管家冷冷地哼了一声。说:
“我家老爷说了,限你们两天把租子一点不少地交上。不然,就抽地,你们也得搬家。”
祖母忙说:
“大管家,你和老爷说说,求他开开恩,再多宽限我们几天吧,这大过年的……”
丁管家把手一挥,厉声说:
“不行!一天也不能宽限了!不交租子,你们就滚蛋!”
说完,领着两个狗腿子走出门去。
代历去关好门,骂道:
“我真想揍这三个王八蛋一顿!”
小代珍的父亲瞪了代历一眼,说:
“你老实点吧!咱们惹不起人家哟!”
代历只好悻悻地坐到一旁,不再吭声了。
没人再说话,小代珍听见大人都在唉声叹气,见祖母悄悄抹着眼泪。
沉默了一会儿,祖父说:
“分家吧,咱们不求他‘丁阎王’,哪里的黄土不埋人!”
“咋分?”伯父问了一句。
祖父说:
“让老二他们一家去陈家(鱼曹)租种新田,其余的人回大(鱼曹)种祖业田。”
小代珍的父亲朱世林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二。祖父说的“老二一家”,就是指小代珍一家。
大伯父叫朱世连,已结婚,小代珍过继给大伯父当儿子。分家时,他得跟随大伯父一家去大(鱼曹)。
正月初二,伯父朱世连一早就出门了,好不容易借回来二百吊钱,又把伯母刘氏陪嫁的一副银饰典当了一百吊钱。用这三百吊钱,赎回了大(鱼曹)典当出去的三间茅屋和七挑(一亩约五挑)祖业田。
朱家祖籍是广东省韶州府的客家人,明末清初“湖广填川”时,迁居四川。
清朝乾隆末年,朱氏先祖带着四个儿子从营山迁到仪陇县马鞍场。后代在马鞍场的大垮定居。随着家族的繁衍,人们便称这里为“朱家大垮”了。
小代珍的祖父叫朱邦俊,那一辈兄弟四人,分家时得到七挑祖业田。这点地实在不够维持生计,他们在1882年,把土地和茅屋典当了三百吊钱,然后全家迁到离“朱家大垮”两公里的李家垮。租佃了地主丁邱川(“丁阎王”)家八十挑田地,就此沦为贫苦的佃农。
而他们一家住的是地主家用来存放粮食的仓库,光线昏暗。
小代珍1886年12月1日(农历丙戌年冬月初六),就出生在这寒冷的“仓屋”里。
他虽然过继给伯父,可不分家时,一大家子人在一起吃住,他也没离开父母。
正月初四,小代珍要离开父母、哥哥、弟弟和妹妹了。他哭着和家人分别,随伯父一家回了“朱家大垮”。
迁回“朱家大垮”的还有祖父、祖母、三叔朱世和、四叔朱世禄。
就这样,小代珍离开了生活九年的琳琅寨下的李家垮,也离开了他读的丁家私塾。
回到“朱家大垮”,小代珍还能继续读书吗?
求学的艰辛
小代珍是六岁那年人的私塾,当时和他同入私塾的还有他的两个哥哥,他们人的那个私塾叫药铺垭私塾,塾师是小代珍的远房堂叔朱世秦。
塾师一面教书,一面行医,家里开了一个小中药铺。
因为是亲戚,塾师没多收钱,哥仨一年给四百吊铜钱。
在药铺垭私塾读书的全是农家子弟。小代珍年龄最小,但他最聪明,也肯学习,所以记得的字最多。
塾师非常喜欢小代珍,别的同学中午要跑回家吃饭,有时他就留小代珍在自己家吃午饭。
在药铺垭私塾小代珍读了一年,然后就转到了丁家私塾。
为什么要转学呢?
因为在药铺垭私塾,小代珍读完了《三字经》、《大学》、《中庸》、《论语》等书,塾师也再教不出别的了。
转学时,两个哥哥都不读书了,因为家里实在负担不起学费了。由于小代珍读得好,家里决定让他继续读。
小代珍家祖祖辈辈没有一个识字的人,饱受没有文化的欺凌与痛苦。家里大人们想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支撑门户”,不再受那些税吏差役们的欺侮。近一点说可以帮家里打打算盘,远一点说也希望他长大有出息,改变朱家的生活和地位。
丁家私塾是财主“丁阎王”家办的,塾师是个秀才,很有学问。
小代珍进丁家私塾每年要交七八石稻谷,可只能上半天学。
来丁家私塾读书的只有他一个外姓学生,其余三十六名学生全姓丁。这些学生,特别是财主家的孩子瞧不起小代珍,想方设法欺负他。
他们故意把“朱”写成“猪”,骂小代珍是“小猪崽”。
小代珍气得鼓鼓的,可记着家里大人的劝告,一直忍让着。
他的忍让被看成是软弱,那些孩子们骂完,还打他,甚至揪住他的小辫子说“牵猪”。
小代珍愤怒了。有一次狠狠地进行还击,把三个欺负他的孩子都打哭了,可他一滴眼泪没掉,大声说:
“别仰仗你们有钱有势就欺负人,我忍让,我不是怕你们!”
尽管这样,小代珍为打架的事还是遭到家里大人们的批评。父亲生气地要罚他一顿不许吃饭,是祖母心疼他,说情才免受处罚。
小代珍一面读书,一面帮家里干活儿。他割草、劈柴、放牛、拾肥,身体锻炼得很健壮。
直到搬离李家垮,小代珍在丁家私塾读了两年。这期间除读了“四书”,还读了《诗经》、《书经》,并且开始学作对联。
小代珍是个懂事的孩子,知道家里穷,大人们省吃俭用供他上学不容易,所以读书非常刻苦。
小代珍跟随伯父一家迁回“朱家大垮”后,他失学了一年,因为家里没钱供他上学。他只好帮着大人们干活儿,在空闲时读读书,写写字。
伯父朱世连很心疼小代珍,不想让他就这样“半途而废”,于是在迁回大垮的第二年。又把小代珍送到一家私塾里读书。
这家私塾位于马鞍场附近,叫席家砭私塾馆。
塾师叫席国珍,是个年近半百的读书人。他学识渊博,刚正不阿,经常仗义执言为穷人打抱不平,深受乡亲们敬重。
当听伯父说他们在李家垮被财主除夕逼债,不得不迁回大垮时,席国珍爽快地说:
“把孩子留下吧,学费可以缓交,实在没有就算了。地不种误一年,人不学误一生。”
小代珍入学后,席国珍给他取字,叫“玉阶”。所以,到席家砭私塾后,他就叫“朱玉阶”了。
席家砭私塾离“朱家大垮”有八里路。小代珍每天清晨起床后,干点家里的活儿,吃完早饭再去上学。不论冬夏,不论刮风下雨,每天他要来回四趟,每趟都是小跑。因为晌午回来肚子饿,晚间回来怕天黑,长年累月的锻炼,让小代珍养成了走路快的习惯。
他家迁回大垮后,又租了三亩地,一到农忙季节,小代珍就得停学,到田里劳动。一年读书只能有七八个月的时间。
席国珍不像别的私塾老师那么陈腐,他有骨气,懂人情世故,思想开明,喜欢谈古论今。
席国珍非常痛恨清政府的腐败和昏庸,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更是义愤填膺,常常破口大骂。
他还教育学生们要好好读书,长大做一个救国救民的好人。
他经常给学生们讲故事:唐末的黄巢农民起义,明末的李自成农民起义,清朝时的太平天国起义都是他常讲的内容。
当得知中国甲午战争战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后,席国珍对学生们说:
“这样的政府已经把我们的国家引向了绝路,我们不推翻它,就永远会在黑暗之中煎熬。”
小代珍鼓足勇气,问:
“先生,怎样才能推翻它呢?”

TOP插图


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179

版  次:1

开  本:大32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81.5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