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原艺:尼采与海德格尔艺术哲学比较研究
原艺:尼采与海德格尔艺术哲学比较研究


原艺:尼采与海德格尔艺术哲学比较研究

作  者:李必桂 著

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05月

定  价:20.00

I S B N :9787500477662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哲学/宗教  >  哲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随着现代思想基本情调的转移,艺术之本源乃存在的发生之地,它聆听存在的召唤而非首先接受理性的规制。本书将在存在的历史与世界两个层面追寻尼采与海德格尔艺术思想的差异及其千丝万缕的关联。虚无主义构成尼采的基本历史经验,海德格尔把握的历史乃存在之遗忘史。当伟大艺术发生之时,历史开始或重新开始。尼采经验世界为混沌,艺术凭借给混沌赋形神化世界。海德格尔带着世界灰暗化的经验走向艺术作品的世界。然而,艺术的本性问题仍需鉴于纯粹的道说加以规定。

TOP作者简介

李必桂(1973-),男,1973年11月生于湖北广济(今武穴市),无党派人士。1992年至1996年在武汉大学中文系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2004年获武汉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德国现代哲学和美学。在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参与编著《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TOP目录

凡例
导论 艺术如何与存在相关
上篇 艺术与历史
第一章 艺术作为虚无主义的反对运动
第一节 欧洲虚无主义的历史
第二节 反对运动:艺术
第二章 艺术是本性意义上的历史
第一节 形而上学的历史
第二节 艺术为历史奠基
第三章 历史的终结与开端

下篇 艺术与世界
第四章 艺术神化这个世界
第一节 作为混沌的世界
第二节 艺术作为权力意志的最高表达
第五章 艺术作品设立世界
第一节 林中空地的世界
第二节 艺术作品中的世界和真理
第六章 作为变化的存在与作为生成的存在
结语 艺术在道说中生成
参考书目
附论文评阅意见
后记

TOP书摘

第三章 历史的终结与开端
尼采把曾有的欧洲历史诊断为虚无主义的历史,而同样的历史在海德格尔看来却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尼采哲学自身构成形而上学历史的终结。尼采和海德格尔都相信他们的哲学既是曾有历史的终结又是未来历史开端的基础。这种信仰源自他们思想中深刻的根本性的区分:对尼采而言是肯定的权力意志和否定的权力意志的区分,对海德格尔来说是存在者与存在的存在论差异。曾有的历史必须从未来的历史那里获得意义,但如何从曾有的历史过渡到未来的历史?尼采力图通过肯定的权力意志把虚无主义的历史转渡到永恒轮回的历史中去,而海德格尔尝试着通过对话和思念实现形而上学的历史向存在思想的历史的过渡。从这方面讲,他们都是末世论者。尽管历史的转折对他们的意义不尽相同,但在新旧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他们都把目光投向了艺术。在将尼采和海德格尔的历史终结的思想纳入比较的视野之前,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在尼采和海德格尔那里一种末世论的思想成为必然?某个特别的历史性的瞬间将历史一分为二,但艺术为什么能够参与并促成这个瞬间的生成?也就是说,在这样一个危机时刻,艺术凭什么能够成为拯救的力量?海德格尔又是如何批判尼采的虚无主义?
毫无疑问,末世论思想来源于基督教,基督教把历史时代区分为一个“基督诞生前的时代”和一个“基督诞生后的时代”,基督诞生的那个时刻就成了前历史时代的终结和历史的开端。但我们这里并不是要在历史学上追寻尼采和海德格尔末世论思想的基督教来源,对我们而言,从尼采和海德格尔思想中找出末世论的内在依据才是最重要的。海德格尔明确的提到“存在的末世论”,这将成为我们探讨的起点,然后再转到尼采,相对而言尼采的末世论思想较为隐蔽。
海德格尔提出“存在的末世论”的一段文字保留在《阿那克西曼德的箴言》一文中。问题提出的语境本身就已经暗示出存在的末世论与存在历史的关联,因此它根本上有别于基督教的创世、堕落、拯救和末日审判的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57

版  次:1

开  本:大32开

纸  张: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93.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