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英汉词汇对比研究(复旦博学•语言学系列)
英汉词汇对比研究(复旦博学•语言学系列)


英汉词汇对比研究(复旦博学•语言学系列)

作  者:蔡基刚 著

出 版 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丛 书:复旦博学·语言学系列

出版时间:2008年08月

定  价:30.00

I S B N :9787309060966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外语学术著作    

标  签:词汇  普及性英语学习  英语与其他外语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对比语言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涉及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篇章和等领域。本书试图运用对比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对英语和汉语的构词原理、内部结构、语义关系、词语理据等进行共时和历时的对比,同时通过大量的言语实例,探讨这两种语言在这些方面的差异和共性,并尝试解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本书尤其对英汉词汇对比方面一些争议问题如字词关系、词汇表达力、词化能力、搭配能力、借词能力、词汇量大小、词语单位信息量等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阐述,提出了不少独特的见解,以期引起争议。本书实例新鲜有趣,阐述深入浅出,从而使抽象的语言理论分析读来轻松。研究英汉词汇的学者和注重词汇讲解的教师都可以从中得益匪浅。

TOP目录

第1章英汉词语的弹性与刚性
1.0引言
1.1弹性的基础
1.1.1语素
1.1.2词缀
1.1.3字词
1.2弹性的表现
1.2.1语素颠倒
1.2.2词语插入
1.2.3词语伸缩
1.2.4语素搭配
1.2.5词语功能

第2章英汉词义的精确与灵活
2.0引言
2.1英汉词语义项的多寡
2.1.1文字结构
2.1.2构词方法
2.2英汉词语含义的宽窄
2.3词义差异产生的原因
2.3.1构词模式
2.3.2命名方法
2.3.3认知方式
2.3.4表达习惯
2.3.5词语特性

第3章英汉词语表达的求同与求异
3.0引言
3.1节律要求
3.2构词方式
3.3篇章连贯
3.3.1词语重复
3.3.2指称词语
3.4教学启示

第4章英汉词语表达的分析性与综合性
4.0引言
4.1构词特点与词化
4.1.1派生词
4.1.2转类词
4.1.3单纯词
4.1.4复合词
4.1.5借词
4.1.6缩略词
4.1.7类推词
4.2英汉动词词化对比
4.2.1使役关系
4.2.2偏正关系
4.2.3动宾关系
4.2.4动补关系
4.3词化产生的原因
4.3.1语法结构
4.3.2社会文化
4.3.3经济原则
4.3.4使用频率
4.4教学启示

第5章英汉词语理据性对比
5.0引言
5.1语音理据
5.1.1基本拟声词
5.1.2次要拟声词
5.2文字理据
5.2.1表意文字
5.2.2表音文字
5.2.3文字意义
5.3形态理据
5.3.1合成词
5.3.2缩略词
5.3.3类推词
5.3.4外来词
5.4语义理据
5.4.1隐喻性
5.4.2转喻性
5.4.3词源性
5总体理据大小及其原因
5.5.1词汇基本结构
5.5.2词汇意义变化

第6章英汉词汇搭配对比
6.0引言
6.1词义容量
6.1.1词的外延性
6.1.2词的引申性
6.1.3词的笼统性
6.1.4词的语体性
6.1.5词的语义韵
6.2语言结构
6.2.1构词方法
6.2.2语言类型
6.2.3语义关系
6.3修辞习惯
6.4认知方式
6.5教学启示
6.5.1动宾搭配错误
6.5.2主谓搭配错误
6.5.3语法搭配错误
6.5.4形容词搭配错误
6.5.5语义韵搭配错误
6.5.6同义反复搭配错误

第7章英汉词汇量对比
7.0引言
7.1语内因素
7.1.1形位数量
7.1.2屈折形态
7.1.3音节数量
7.1.4构词单位
7.1.5构词方式
7.1.6词化程度
7.1.7同义词群
7.1.8词典因素
7.2语外因素
7.2.1词汇历史
7.2.2社会因素
7.2.3世界接触
7.2.4文化态度
7.2.5地域流通
7.2.6科技发展
7.2.7意识形态
7.2.8文明程度
7.3词汇量意义
7.3.1社会发展
7.3.2学习难度
7.3.3事物认识

第8章英汉词汇对应对比
8.0引言
8.1对应词语的空缺
8.1.1生活环境
8.1.2宗教信仰
8.1.3风俗习惯
8.1.4文化观念
8.2对应词语的不同内涵
8.2.1概念词语
8.2.2动植物词语
8.2.3颜色词语
8.2.4数字词语
8.2.5谚语
8.3对应词语差异分析
8.3.1观察视角
8.3.2认知方式
8.3.3语音要求
8.3.4构词方式
8.4教学启示
8.4.1防止“假朋友”
8.4.2辨清词义

第9章英汉借词对比研究
9.0引言
9.1汉语借词
9.1.1借词方法
9.1.2借词特点
9.2英语借词
9.3差异分析
9.3.1语言制约
9.3.2文化习惯
9.4英语词语对汉语影响
9.4.1词语
9.4.2词缀
9.4.3语素
9.4.4词语表达

第10章英汉文字及耳阅读速率比较
10.0引言
10.1字符形式
10.2词语特征
10.2.1词化词
10.2.2转类词
10.2.3缩略词
10.2.4冗余词
10.3句法结构
10.3.1展开型和浓缩型
10.3.2对偶性和简洁性
10.3.3意合型和形合型
10.3.4显性和隐性
10.3.5高语境和低语境
10.4篇章结构
10.5结语

参考文献

TOP书摘

5.2.3文字意义
按照西方语言学理论,文字是语言符号的符号。也就是说文字必须是无意义的抽象符号,其存在的全部理由就是记录语音。显然从这一点上说,汉字不是理想的文字,因为汉字“是一种程式化了的、简化了的图画系统。就是说,视觉符号直接表示概念,而不是通过口头的词去表示概念”(帕默尔,1983)。换句话说,汉字本身表达意义,和发什么音没有任何关系(Saussure,1959:27)。但正是汉字字符表意性强、表音性差,两者之间没有直接关系的特点使汉语成为一种视觉性语言,而这种语言具有超越时空,以不变应万变的特点。古今汉语语音系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几千年前,即使几百年前古人讲的话我们现代人都听不懂了。但是数千年来,汉字的拼写形式相对稳定(除了极少数避讳字或繁体字),所代表的意义变化不大。因此我们到西安、到曲孔庙读几千年前的碑林,还是能够读懂大半。现代人读几千年前的《诗经》和《论语》,困难不是很大。正因为如此,即使中国经历了历代的动荡、战乱和掠夺,几千年历史给中华民族留下的丰富的文物宝器已经所剩不多,但是依靠碑文和史书这样的文字档案还是使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保存丰厚。
同样,由于汉字不是跟着读音的改变而改变,使得同一个汉字就有可能在不同的方言区里得到共同的理解。操不同方言的闽南人北方人,语音差别大,很难进行口头交流,同一发音有不同意义,但是把说的话用汉字写下就能能互相理解(Saussure.1959:27)。可以说,正是汉字表意的特点,克服了各地由方言所形成的语言上的障碍,使得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能够政令畅通无阻,从而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Pool,2000)。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采用表意文字和中国的地理人文环境不无关系:中国需要有一个能够克服语音方言隔阂的文字。同样源自埃及象形文字,欧洲语言却走上了拼音文字的道路,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没有产生一种类似汉字表意文字的需要。他们的民族或地区在政治地理上都相对独立为一个主权国家,因此在整个印欧语系下,随各个地区发音不同,就演变成西日耳曼语族和东日耳曼语族,在它们下面又分化成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斯拉夫族、俄语、乌克兰语等,他们不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文字。可以这样说,“中国人其实早就知道了欧洲的字母文字,但他们一直顽固地抵制使用,绝非因为他们如何忠于自己的传统或对外来事物的反感。而主要是由于汉语及其结构本身的能力,在内部没有产生对字母文字的需要。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363

版  次:1版

开  本:16

正文语种:中文/英语

加载页面用时:48.3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