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中国雨水利用
中国雨水利用


中国雨水利用

作  者:吴普特,冯浩 主编

出 版 社:黄河水利出版社

丛 书:“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出版时间:2009年06月

定  价:185.00

I S B N :9787807346470

所属分类: 专业科技  >  自然科学  >  地球科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在雨水利用应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已较为系统地探讨了雨水利用的相关概念和技术类型,分析了典型区域可开发利用的雨水资源化潜力,评价了雨水利用后所产生的环境效应,从宏观角度考虑初步建立了中国雨水利用的空间分区图,为雨水资源利用技术应用提供了有力的基础理论支持。在雨水高效利用技术与新材料方面,研发出面喷涂高分子、固化土、生物集雨等一系列新型的绿色环保雨水集流新材料,开发出新型橡塑雨水存储设施和小流域雨水利用智能决策系统软件,提出黄土坡地和石质山区等不同区域适宜的雨水利用技术,为雨水规模化应用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在我国陕西、内蒙古、河北、四川、甘肃、宁夏、北京以及台湾等不同省市和地区进行了雨水利用技术示范与推广,产生了明显的经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了系统总结我国雨水利用研究成果与生产实践经验,探索雨水利用的发展前景和方向,为发展雨水资源化和促进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我们组织近年来一直从事雨水利用研究和实践的科技工作者编写了《中国雨水利用》一书,力求全面反映我国雨水资源利用研究状况,以及“十五”以来的最新进展和生产实践经验,供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参考,以促进我国雨水利用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TOP目录


前言
第一篇 理论篇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中国雨水资源概况
第二节 雨水利用发展历史与现状
第三节 雨水利用发展态势
第四节 雨水利用目标与任务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雨水利用概念与技术类型
第一节 雨水利用概念
第二节 雨水利用技术类型
第三节 雨水利用研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雨水利用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雨水利用的土壤学基础
第二节 雨水利用的水文学基础
第三节 雨水利用的工程学基础
第四节 雨水利用的生物学与生态学基础
第五节 雨水利用的经济学基础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区域雨水资源化潜力评价
第一节 雨水资源化潜力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第二节 区域雨水资源化潜力评价指标
第三节 区域雨水资源化潜力评价模型
第四节 黄土高原雨水资源化潜力空间分布格局
第五节 黄土高原雨水资源化可实现潜力评价
第六节 不同量级降雨集蓄潜力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雨水利用环境效应评价
第一节 雨水利用环境效应概述
第二节 环境效应计算与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第三节 环境效应评价指标选择
第四节 环境效应评价模型与指标量化方法
第五节 评价实例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中国雨水利用分区
第一节 中国雨水利用分区原则
第二节 中国雨水利用分区
参考文献

第二篇 技术篇
第七章 强化降雨入渗技术
第一节 强化降雨入渗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试验设计
第三节 强化入渗型高分子聚合物径流调控功能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生物集雨技术
第一节 集雨材料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二节 生物集雨材料特点和生物集雨面营建
参考文献
第九章 面喷涂集雨材料与施工技术
第一节 面喷涂集雨材料发展现状与趋势
第二节 技术内容与特点
第三节 主要作用及效果
参考文献
第十章 坡地分段雨水利用技术
第一节 坡地雨水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
第二节 坡地径流分段利用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坡地分段集蓄雨水径流调控优化试验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山地雨水渗流集蓄技术
第一节 山地雨水渗流集蓄利用的可行性分析
第二节 山区雨水渗流发生机制
第三节 石质山区雨水渗流补给特性
第四节 太行山雨水渗流集蓄技术
第五节 山区雨水渗流集蓄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固化土集流面新材料
第一节 土壤固化剂研究进展
第二节 MBER土壤固化剂固土机理研究
第三节 MBER土壤固化剂固土机理分析
第四节 MBER土壤固化剂与水泥的区别和联系
第五节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固化土集流面成型技术
第一节 固化土集流面成型技术研究进展
第二节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第三节 MBER土壤固化剂土质适宜性研究
第四节 MBER土壤固化剂固化土性能研究
第五节 固化土集流面设计与成型技术研究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新型橡塑雨水存储设施
第一节 雨水存储设施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第二节 现有水窖受力结构分析
第三节 新型橡塑窖体设计与制造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坡地降雨径流调控效应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试验设计
第三节 非调控坡面产流产沙过程
第四节 调控坡面产流产沙过程
第五节 调控坡面的土壤储水效应
第六节 调控坡面的水沙效应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农田降水高效利用技术
第一节 PAM在农业中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试验设计
第三节 PAM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第四节 PAM对土壤养分淋溶效果的影响
第五节 PAM的节水增产效应研究
参考文献
第十七章 雨水利用智能决策技术
第一节 雨水利用智能决策技术的提出
第二节 雨水利用智能决策系统开发
第三节 系统应用
参考文献

第三篇 实践篇
第十八章 甘肃定西干旱丘陵区雨水综合利用模式与示范
第一节 示范区自然社会经济现状
第二节 示范区任务、目标和主要技术内容
第三节 示范效果与评价
参考文献
第十九章 宁夏彭阳黄土丘陵沟壑区雨水综合利用模式与示范
第一节 示范区自然社会经济现状
第二节 示范区雨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模式
第三节 雨水高效利用模式应用
第四节 示范区集雨节灌技术集成模式应用监测与效益评价
参考文献
第二十章 内蒙古准格尔旗生态脆弱区雨水综合利用模式与示范
第一节 示范区自然社会经济与发展战略
第二节 示范区建设与雨水利用技术模式
第三节 示范效果评价
参考文献
第二十一章 陕西延安半干旱丘陵区雨水综合利用模式与示范
第一节 示范区自然社会经济现状
第二节 示范区的任务、目标和主要技术内容
第三节 示范效果评价
参考文献
第二十二章 河南辉县雨水综合利用模式与示范
第一节 示范区自然社会经济现状
第二节 农业雨水综合利用模式的思路和主要技术内容
第三节 示范效果与评价
参考文献
第二十三章 河北石质山区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与示范
第一节 示范区自然社会经济现状与发展战略
第二节 模式的目标、思路、框架结构和主要技术内容
第三节 示范效果评价
参考文献
第二十四章 四川简阳缓坡丘陵区雨水综合利用模式与示范
第一节 示范区自然社会经济现状与发展战略
第二节 模式的目标、思路、框架结构和主要技术内容
第三节 示范效果评价
第四节 存在问题与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第二十五章 台湾海岛雨水利用模式与示范
第一节 台湾水资源供需背景
第二节 台湾雨水利用沿革
第三节 台湾地区雨水利用推广成效
第四节 雨水储集系统在径流削减方面的应用
第五节 雨水储集系统在水资源保育方面的应用
第六节 雨水水质及适用范围
第七节 雨水储集系统设计技术
第八节 台湾地区雨水利用相关补助办法
第九节 台湾地区雨水储集利用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十六章 城市雨洪集蓄与绿地灌溉技术
第一节 城市化对降水径流的影响
第二节 城市不同下垫面产汇流规律研究
第三节 城市不同下垫面径流水质变化特征研究
第四节 城市绿地消纳雨洪的试验研究
第五节 城市小区雨洪集蓄系统设计
第六节 城市雨洪集蓄利刚技术模式
参考文献
附录
集雨工程设计图

TOP书摘

插图: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中国雨水资源概况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全国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8000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且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为不均,占国土面积65%、人口40%和耕地51%的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的l/5,干旱半干旱地区分布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0%以上,且大部分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资源分布也极为贫乏。例如黄土高原地区,面积64万km2,但由于深厚的黄土覆盖层达几十到几百米,丧失了地下水赋存的有利条件,地下水资源含量极为贫乏,加之复杂的地形条件,使得仅有的少量地下水也难以开发利用。同时,中国降水资源相对丰富,据统计,全国多年平均降水资源总量高达61900亿m3,是传统水资源总量的2.2倍。因而,如何开发利用如此巨大的降水资源,实现降水资源化,并提高降水资源的利用率与利用效率,就成为一项重要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课题,也是目前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任务所在。
我国位于北半球欧亚大陆的东南部,濒临西太平洋,南北跨50多个纬度,东西共跨60多个经度,国土面积960万km2。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山地多、平原少,高差极为悬殊,地貌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这就决定了我国降水资源在地区分布和时程分配上的不均匀性。受季风影响,我国降水空问分布存在着东南多、西北少、夏秋多、冬春少、丰枯年悬殊的特点。若以400mm等雨量线为界,以东为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控制的湿润部分,是我国的主要农业区;以西为中亚干旱区和高原干旱区,均比较干旱,是我国主要的牧业与灌溉农业区。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997

版  次:1

开  本:16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62.4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