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魏晋南北朝考课制度研究
魏晋南北朝考课制度研究


魏晋南北朝考课制度研究

作  者:王东洋 著

出 版 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丛 书:东方历史学术文库

出版时间:2009年06月

定  价:39.00

I S B N :9787509708613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政治    

标  签:综合  清、清以前政治  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  政治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考课制度,前贤们做了不少工作,积累了一定的成果,但对该时期的考课制度作系统且动态性的研究,尚未见到。该书选题明确,角度新颖,视野广阔,提出了诸多新见解,并用史料做了令人信服的论证,将中国古代考课制度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质量的专著。

TOP作者简介

王东洋,1977年7月生,河南鹿邑人。2004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河南科技大学历史学系。主要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在《史学集刊》、《扬州大学学报》、《云南行政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TOP目录

导论
一 考课制度的概念界定
二 选题意义
三 学术史回顾
四 本书结构及相关说明

上编
第一章 考课对象
一 中央官
二 地方行政长官
三 内外长官之属吏
四 散官
五 其他吏员
六 结语

第二章 考课标准
一 品行标准
二 政绩标准
三 年劳标准
四 考课标准及程序的制度化:考课法令
五 结语

第三章 考课管理机构
一 中央考课管理机构
二 内外官府主管属吏考课的管理机构
三 结语

第四章 考课运行机制
一 考课信息的收集
二 考课等 第的确定
三 考课中的监察校正机制
四 考课后的奖惩
五 任期、考课年限与考课周期
六 结语

下编
第五章 上计制度与考课制度
一 上计吏之选派
二 上计时间与上计内容
三 上计的管理部门
四 上计与考课的关系
五 结语

第六章 巡行制度与考课制度
一 皇帝巡行与考课
二 中央遣使巡行与考课
三 州郡巡行与考课
四 结语

第七章 九品中正制度与考课制度
一 九品中正制对在职官员的乡品评定
二 九品中正制在考课中的作用
三 九品中正制度与汉唐考课制度的关联
四 结语

第八章 民众对官员的评价机制与考课制度
一 民众在当地对地方官的评价
二 民众诣阙言状
三 地方官死后的民众评价及其影响
四 民众对地方官的批评及其影响
五 结语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TOP书摘

第一章 考课对象
一 中央官
曹魏中央官需接受考课,此可由当时所定考课法看出。魏明帝景初年间,刘劭制定《都官考课》七十二条,“时又大议考课之制,以考内外众官”,杜恕认为“至于公卿及内职大臣,亦当俱以其职考课之也”。从“内外众官”、“公卿”及“内职大臣”可看出,刘劭考课法中明确规定中央朝官要接受考课。齐王芳时王昶撰《百官考课事》,其具体内容今存两条:一条是对尚书、侍中考课;另一条是对列卿考课。至于其他官员的考课,由于史料遗失,已难知其详,但其所列职掌及考课内容也应大体如此。可见,曹魏两部考课法均将中央朝官纳入考课对象范围。考课法虽无法实施,但亦说明曹魏中央朝官应该接受考课,并制定了相应的考课办法。
孙吴政权也曾对中央官进行考课。《三国志》卷五十二《步骘传》载孙权赤乌年间,步骘上疏云:“丞相顾雍、上大将军陆逊、太常潘叡忧深责重,志在竭诚,夙夜兢兢,寝食不宁,念欲安国利民,建久长之计,可谓心膂股肱,社稷之臣矣。宜各委任,不使他官监其所司,责其成效,课其负殿。”对于丞相、上大将军和太常卿的考课,需要皇帝下诏才免除,由此可反证孙吴其他中央朝官是应该接受考课的。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362

版  次:第1版

开  本:大32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79.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