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悲情晚清四十年(聆听大家)
悲情晚清四十年(聆听大家)


悲情晚清四十年(聆听大家)

作  者:傅光明 主编

出 版 社:安徽文艺出版社

丛 书:在文学馆听讲座

出版时间:2009年05月

定  价:25.00

I S B N :9787539630793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古籍  >  古籍与文献整理  >  古籍整理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晚清四十年是复杂的历史人物频出,复杂的历史事件频发的时段。随便说一个历史人物,似乎都是费尽史学家的唇舌难以厘清,只说这里讲到的,像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光绪、慈禧太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等,对他们的各种言说争论至今不休;随便说一个历史事件,又似乎都是对中国近代史的发生、发展及过渡、转型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也只说这里讲到的,像“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甲午战争”、“辛亥革命”,等等,对它们的各类评价论争始终不断。这该是是历史吸引人的地方!
悲情的历史势必造就悲情的历史人物,反之亦然。
晚清注定是悲情的,曾国藩、李鸿章们,也一定是悲情的。

TOP目录

那四十年悲情的历史代序
曾国藩与传统文化
曾国藩与湘军
曾国藩与洋务运动
历史漩涡中的李鸿章
历史常态下的百年中国海军
颐和园与北洋海军
戊戌变法始末

TOP书摘

程朱学派不仅视词章之学为雕虫小技,而且对汉学的攻击尤不遗余力,有人甚至将太平天国革命爆发的原因归之于汉学。曾国藩认为,这都是门户之见,应该加以摒弃。他主张对儒学各派兼取各家之长,义理、词章、考据、经济四者不可缺一。他在给刘蓉的信中表达自己的见解和志向说,“于汉宋二家构讼之端,皆不能左袒以附一哄;于诸儒崇道贬文之说,尤不敢雷同而苟随”。吾“欲兼取二者之长,见道既深且博,而为文复臻于无累”②。他的门徒黎庶昌在为他作传时说“始公(指曾国藩)居京师,从太常寺卿唐公鉴讲授义理学,疾门户家言,汉宋不通晓,亦宗尚考据,治古文词,与蒙古倭公仁、六安吴公廷栋、师宗何公桂珍、汉阳刘公传莹、仁和邵公懿辰数辈友善,更相砻砥,务为通儒之学。尤是精研百氏,体用赅备,名称重于京师”⑧。这些话基本上反映了曾国藩的治学主张和经历。
对于经济之学,曾国藩也非常重视。当时一般学者多视经济之学为做官术,不把他当成一门学问。所以,姚鼐、唐鉴都认为学问只有义理、考据、词章三门。曾国藩则把“经济之学”列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他在《劝学篇示直隶士子》一文中说:“为学之术有四:日义理,日考据,日词章,日经济。义理者在孔门为德行之科,今世目为宋学者也;考据者在孔门为文学之科,今世目为汉学者也;词章者在孔门为言语之科,从古艺文及今世制义诗赋皆是也;经济者在孔门为政事之科,前代典礼政书及今世掌故皆是也。”④曾国藩认为,“欲周览经世之大法”,必自杜佑之《通典》、马端临之《通考》始,“许郑考先王制作之源,杜马辨后世因革之要”⑤,其精神实质是一致的。所以,考据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文字训诂,更重要的是对历代典章制度的考订。早在咸丰元年(1851年)曾国藩就在日记中表示,“天下之大事宜考究者凡十四宗:日官制、日财用、日盐政、日漕务、日钱法、日冠礼、日婚礼、日丧礼、日祭礼、日兵制、日兵法、日刑律、日地舆、日河渠”。研究这些问题,“皆以本朝为主而上溯前代之沿革本末,衷之以仁义,归之于简易。前代之袭误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创之。其苟且者知将来之必敝,其至当者知将来之必因,所谓虽百代可知也”①。事实上,曾国藩对“经济之学”也确实下过一番苦功夫。他大约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担任礼部侍郎前后起,一生中始终孜孜不倦地研究“经济之学”,并从中吸取了历代统治阶级丰富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经验,从而解决了一连串的社会实际问题,为其在反革命生涯中取得某些成功提供了重要条件。
曾国藩不仅对儒学各科主张兼取各家之长,而且对诸子百家也采取兼收并用的方针。咸丰十一年(1861年)他在日记中写道:“立身之道,以禹墨之勤俭兼老庄之虚静,庶于修己治人之术两得之矣。”②又说:“周末诸子各有极至之诣。其所以不及仲尼者,此有所偏至,即彼有所独缺,亦犹夷、惠之不及孔子耳。若游心能如老庄之虚静,治身能如墨翟之勤俭,齐民能如管商之严整,而又持之以不自是之心,偏者裁之,缺者补之,则诸子皆可师也,不可弃也。”⑧有时,曾国藩甚至干脆把先秦诸子的各派学说称之为孔子的“言外之意”。他说:“圣人有所言有所不言。积善余庆其所言者也,万事由天不由人其所不言者也;礼乐刑政、仁义忠信其所言者也,虚无清静、无为自化其所不言者也。吾人当以不言者为体,以所言者为用;以不言者存诸心,以所言者勉诸身;以庄子之道自怡,以荀子之道自克。其庶为闻道之君子乎?”④
曾国藩在其一生的活动中,从诸子百家各派学说中吸收了不少思想用于行政和为人处事。例如,他在湖南举办团练时,就吸取刑名家重法治乱世的思想,作为残酷镇压农民群众反抗活动的理论根据;他在统治阶级中受到排挤时,就吸取老庄清静无为的思想主动“推让少许权利”,以解除清政府的疑忌。结果,他在这两件事上都达到预期的目的。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52

版  次:1版

开  本:16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9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