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日本人的缩小意识
日本人的缩小意识


日本人的缩小意识

作  者:(韩) 李御宁 著

译  者:张乃丽

出 版 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04月

定  价:28.00

I S B N :9787209031363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  >  人类学/民族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韩国人撰写的关于日本的著作。20年前,当人们为日本成长为经济巨人赞叹不已、甚至“倾倒”之时,作者用自己独特的看问题的视角和分析问题的方法,透过日本社会中许多文化现象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并得出结论:“缩小”见长、以“缩小”意识为本性的日本人充分地发挥了他们“生为”具备的这种才能,最终达到了“以小取胜”、“以优制胜”的目的。可以说本书是通过文化表象对社会深层问题进行透彻分析的一部耐人寻味、颇有教益的书,它不仅对一般读者了解日本社会、日本文化能起到启蒙作用,而且对较高层次的人文学者和对日本有兴趣的各类科学工作者也会有所裨益。

TOP作者简介

李御宁,1933年出生于韩国忠清南道,文学博士。曾任韩国第一任文化部长官(部长)、著名随笔家、文艺评论家、小说家、剧作家、韩国文学研究学者、比较文化评论家,迄今已出版150余种著作,其中《这就是韩国》、《日本人的缩小意识》等书畅销韩日,并被译介到法国、美国、中国台湾等地。在文学、哲学、思想、比较文化、符号学、结构主义、设计等众多领域都独成一家,深刻影响了整个二十世纪的韩国文坛及社会。因其博学多思、著作等身,先后被授予大韩民国猛虎勋章和绿条勋章等,被誉为“东亚文化巨人”。

TOP目录

译者的话/1
中文版序/1

第一章 赤裸的日本论/1
 “日本论”百态/3
  非真实的日本论/3
  “娇惯”一词不是日本特有的词/4
  海苔、粪便及日本论的虚伪/7
 叉子与筷子/9
  忘却东方/9
  日本果真是纵向社会吗/11
  西方文化的向日葵/13
 小巨人/16
  初遇一寸法师/16
  “豆”与“王”接头语/17
  勿用岛国地方论/19
 俳句与大豆右卫门/21
  透过糊门纸的破洞看到的世界/21
  拉伯雷的《巨人传》与江户人之梦/23
  小幽默——国民性比较论/25

第二章 表现“缩小意识”的六大类型/27
 套匣型——套装/29
  东海与蟹 /29
  “的”的奇怪重复/31
  缩小的本领/32
  “缩小”的语法意识/34
  套盒/35
 扇子型——折叠、攥握、聚合/37
  日本独创的风/37
  是高丽扇子还是日本扇子/38
  扇子母型/40
  日本的饭团文化——聚合/41
  移动的美术品/43
  平安时代就有微型化文化/45
 女孩人偶型——去掉、削掉/48
  人偶之国/48
  小的东西都美丽可爱/50
  没有手脚/51
  创作假名与“实在”文化/52
  集约性与背面美/55
 盒饭型——装填/59
  压缩的饭菜/59
  日本食物与韩国食物/60
  无法装填的东西便是没用的东西/62
  日本汉字与训读/64
  无原则的灰绿色/65
  文库本与袖珍词典/66
 能面型——架势/69
  静止的波浪/69
  “架势” /71
  能乐假面具的中间表情/73
  凝视/75
 徽章型——凝聚/79
  所闻与所见/79
  族谱与家徽/81
  短外衣与门帘/85
  名片与饭/86
  从名词到动词的文化论/88

第三章 表现于自然中的“缩小”文化/91
 “缆绳”与“车轮” /93
  庭园文化的诞生/93
  真山真水/95
  借景理论/96
 缩景——画卷般的庭园/98
  称做“岛”的庭园 /98
  回游式庭园是名胜古迹的素描/99
  假山石的语言/101
 假山假水——超越自然的美/104
  石子儿与白沙 /104
  三万里程缩于寸尺/105
  自然中的鸟与庭园里的鸡 /106
  净化自然——日本人的自然观/107
 盆栽——室内音乐/110
  殖民种树与盆栽之树/110
  触摸自然/111
  盆栽与风景/112
  掌上风光/113
 插花——宇宙的花瓣/115
  一朵牵牛花/115
  插花与造型/117
  神创造不出的空间 /118
  枝的空间性与花的时间性/119
 壁龛之神与城中隐居/120
  日本舞蹈与神梯/120
  神龛里的神/122
  佛坛与电视/124
  可以饮用的自然 /125
  城市中的山居/126
  没有思想的日本国旗/126

第四章 表现于社会中的“缩小”文化/129
 四张半空间论/131
  从火柴盒到兔子窝/131
  鸭长明的住宅观/133
  榻榻米与生活空间 /134
  广场与茶室/135
  回归狭窄空间 /136
  方丈的传统/。138
  日本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139
  茶室的小门/140
 达摩的眼睑与正坐文化/142
  精神液体——茶与酒/142
  没有茶的茶会/143
  茶室便门 /144
  “立”与“坐” /147
  正坐与“请注意”文化/148
  身为刀与身为琴 /149
  行动三神器——缠头布、吊袖带、兜裆布/150
 一期一会与聚会文化/152
  两种伞/152
  “死”之心/153
  偏爱落下的花瓣/154
  拼命式的生活方式/155
  “剖腹”美学/156
  聚会文化/157
  接触式文化/158
  思想的超越/159
  交际费共和国 /160
  日本的犯罪行为——拦路行 /161
  五六人小组/162
“座”的文化/164
  全民皆演员 /164
  茶三昧/165
  不要成为他人的茶道/167
  日本料理与菜板/168
  能乐舞台的美学 /171
  花道中相会的观众与演员 /172
  连歌与高尔夫/174
 现代社会的“花道” /178
  卖者与买者的“座” /178
  外国人眼中的日本车站/179
  站台上推人上车的服务员 /180
 “物”与收集文化/182
  风雅——爱物/182
  以物考虑问题/184
  没有茶碗宁愿死/185
  信仰实感的“宗教” /186
  三种神器与“冒失鬼” /188

第五章 表现于现代社会中的“缩小”文化/193
 和魂——晶体管/195
  繁忙的坂本龙马 /195
  后来居上的“微型” /196
  小手与收音机热/197
  何谓和魂洋才 /198
  石庭与微型计算机/200
  苹果大小的宇宙/201
 经营学中的“缩小” /203
  从小处着眼的新发明 /203
  小型工厂 /205
  QC·小集团活动创出的神话/207
 机器人与打弹子/209
  日本的工业机器人情结/209
  打弹子的历史/211
  弹子与弹子机对话/212
 “原来如此”与“也许”的表现法/214
  宇宙与茶室的电子设备/214
  从一支枪到30万支枪/215
  位居第二的战略/216
  small iS beautiful/218

第六章 “扩张”文化与当今日本/221
 “拿来”文化/223
  不知道星星的人/223
  内外两个世界/225
  一匹狼的悲剧/226
  日本人的三S与外交舞台 /229
  不要“世界八分”化/230
 武士商人/232
  畸形的一寸法师/232
  驾驶着本田摩托的武士/233
  何时走过这条路/237
 对广阔空间的恐惧/238
  移向大地的盆栽/238
  秀吉为什么失败/239
  太平洋战争的失败/240
 手推车与木筏/243
  芥川的手推车/243
  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244
 “名誉白人”的叹息/246
  变为白人的梦想/246
  蝙蝠的光荣与悲剧/248

结语 莫为鬼神为一寸法师/250

后记/253
附 东亚文化巨人——李御宁/金文学/255

TOP书摘

叉子与筷子

  忘却东方
魔术师手中的魔棒一挥,转眼间就能筑起一座城堡,但一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的形成并没有这么简单,这个道理大概每个日本人都懂。要想发现本国的特性,日本人不仅要把本国与西方相比,更要与对日本文化影响时间最长、程度最深的中国和韩国相比,但迄今为止这样做的例子却寥寥无几。就连主张日本思维方式来自东方佛教文化的中村元先生,在他的文章中对韩国佛教也没提及。问题是,日本的佛教是从韩国传人的,日本人昼夜顶礼膜拜的百济观音也是出自韩国佛教。
最近,一部分日本学者为了了解日本历史源流,开始关心起韩国古代史和语言的发展,但当今关于日本论的这类书仍呈欧美一边倒的趋势,在这种氛围中,他们仍难以从朴素的地方风土论方法中解脱出来。
这种现象在一些撰写日本论的西方人中也同样存在。假如,对中国和韩国文化一无所知的这些西方人看到日本人用餐的光景,会怎样想呢?日本人用筷子代替叉子,用米饭代替面包,而且盛米饭不用盘子要用碗,这些对他们来说都是不可思议的,他们一定认为这些都是纯日本式的东西。
欧洲最伟大的学者之一罗兰·伯鲁特的日本论就属于这一类。他在《帝国的象征》一书中这样写道:“日本饭菜中唯一有价值的”是那“煮得既粘又散的大米”(在巴黎有许多中华餐馆,所以罗兰先生的确是把中国当对比对象来谈论日本饭菜的,遗憾的是他似乎没看到中华餐馆菜单上写着的“米饭”二字)。
除把“煮米饭”描绘成“既碎又轻的凝固物”外,罗兰·伯鲁特还提到了筷子,称那是种“挑一下就可以解决问题”的东西。显然,他把筷子当成了只属日本的餐具。
假如换成韩国人看日本人吃饭又会发现什么问题呢?对吃米饭、用筷子,韩国人是不会大惊小怪的。令韩国人不可思议的倒是日本人吃饭时反复添饭的习惯。显然,韩国人会把日本人吃饭时不断往饭碗里盛饭看成是日本的特殊性,而不是米饭和筷子。也就是说,比起西方人来,能更加细致地发现日本独特之处的应该是韩国人。
假如日本人知道西方人怎么吃饭,而不知道发明用筷子吃米饭的是中国人和韩国人时,结果又会怎么样呢?毋庸置疑,他们会和西方人一样认为用筷子和吃米饭是日本的特性。所以西方人和日本人写的日本论无太大差别的原因就在于此。虽然知道由英文字母组成的英语中没有相当于“娇惯”意思的词,但不知道由卡拿达拼法③组成的韩国语中却有;知道林肯、康德的日本人很多,而知道世宗大王和李退溪的人大概就没有多少。
因此,要找出真正独特的日本式的东西,不应通过西方人的眼睛,而应该通过在语言、风俗、文化等方面酷似日本且自古对其文化影响颇深的韩国人的眼睛去发现才对,才是种常识性的行为,但是这点日本人做起来显得非常困难。

  日本果真是纵向社会吗
在刘易斯·弗洛伊斯《日欧文化比较》列举的有关日本儿童习俗的记录中,指出了日本的二十四项特性,但其中能真正称为有日本特性的东西只不过四五项。像用筷子,还有在学习方面日本孩子都是采用先学读、再学写的学习模式,以及“走在街道上的日本小女孩,背上几乎总是背着小孩”等等,这些几乎跟韩国风俗毫无区别。因此,单凭不了解韩国儿童习俗的弗洛伊斯在日本的见闻,恐怕很难识别什么才是真正有日本特性的东西。
即使在大型喷气式飞机繁忙地穿梭于天空的今天,这种现象也没有多大改变。日本成为经济大国靠的是日本人的凝聚力,而且有人说这种单一主义的共同体精神来自背孩子的那种习俗,持此主张的人今天仍然孜孜不倦地写着他的日本论。(遗憾的是,与日本有着同样习俗的韩国,至今还没有成为经济大国……)
在更高层次的文化论中,罗斯福·本尼迪克特的观点与弗洛伊斯也没有太大差别,要说有所不同,也不过是在表达方面更抽象,让外行人更难以识别而已。在本尼迪克特的代表作《菊与刀》中,将“人情理义”、“廉耻”乃至育儿法等都说成是日本独特的东西,殊不知这些正是信奉儒教文化的韩国所具有的特性。
在不了解韩国并把韩国文化影响忘却得一干二净的日本,出版了诸如《娇惯的结构》、《纵向社会》这样的论著。至此已多次提及纵向社会结构问题,对此日本曾有人企图把这种纵的排列意识的特点,归究于日语特有的敬语语法。但实际上敬语的发源地是韩国,韩语中的敬语语法比日语要微妙细致得多,而且变化相当复杂,这一点日语是无法比拟的。因此,正如谈论以赛亚·本达山是日本人还是犹太人虽不是毫无意义但证明其是哪国人并不重要一样,只要《犹太人与日本人》的作者把日本的独特性限定在羊肉(游牧)和大米(农耕)之间进行对比,双方的思维方式就不会大相径庭,所以不论是哪国人都无所谓。
日本人要想以不同于西方人的观点来寻找日本特性,就必须具备比西方人更多的关于韩国及其他东方国家的知识。所以日本人应该详细研究的不是欧美而是韩国。比如在日本社会中曾经存在的“年轻人旅馆”现象,韩国就没有……如果能对此类现象做详细调查的话,再谈论日本的社会关系时也许会发现,横向关系甚至比纵向关系的特性更明显,因而也就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如果谙熟韩语的话,土居教授就不应选择具有依赖心理的“娇惯”一词,而应该选择更具独立心理的日语“大丈夫”、“裸一贯”这种词,应更注重其独特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即使使用相同的汉字,韩语里与“OK”意思相同的汉字也不是日语里的“大丈夫”。在韩语中,“大丈夫”只表示“男子汉”的意思,另外“裸一贯”这个词则没有。
西方人常问:“日本人与中国人和韩国人同属于汉字文化圈,宗教上儒、佛、道三教并存,且有着几乎相同的宗教态度和类似的语言,拥有以吃大米为主的生活方式,但为什么唯独日本实现了近代化,只有日本在工业经济方面成为亚洲唯一能加入到欧美这样的先进行列里来的国家呢?”这些问题一时也成为日本人“脱亚入欧”的自负思想之声。如果是这样,西方人或日本人自身想要弄清日本的特性,强调和关心的就不应该是日本人与欧美人的差异,而应该是日本人与东方的韩国人或中国人的差异。他们把包括韩国和中国在内的许多广泛存在的特性都放在了日本身上,其实,这是一种错觉。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66 页

版  次:第2版

开  本:16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109.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