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一封无处投递的信
一封无处投递的信


一封无处投递的信

出 版 社:东方出版社

丛 书:空灵书系

出版时间:2003年11月

定  价:18.00

I S B N :9787506016643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随笔/散文  >  中国现当代随笔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本书是我国著名作家、翻译家冯亦代先生晚年创作的回忆性散文。全书分四部分,即展现了作者的日常喜好与情趣又记述了作者与亲人、与友人在不同场合、不同时期的交往趣事,反映出作者丰富的感情世界。
本丛书是带有旧式学人色彩的文集,是作者多年的写作生活,随笔杂感类的文章,精心编辑而成。作者的平均年龄居已近八十岁,是可谓“空灵之人”了。“空灵而飘幻”却又实在而不虚。
本丛书对爱好文学者有一定的帮助。

TOP作者简介

冯亦代:1913年出生,浙江杭州人。著名作家、翻译家。著有《龙套集》、《书人书事》、《漫步纽约》及译著《第五纵队》、《人鼠之间》、《美国现代文艺思潮》等。

TOP目录

一 呆大有呆福
喜欢音乐的白丁
日落日出
听风楼
买书忆旧
乐在书中
窗外
我的“痴”
书癖
我和小妹
漫话读书
喝酒的故事
品茗与饮牛
表的故事
得黄氏兄妹来书
戒烟
灵山小驻
等待
呆大有呆福
二 阁楼的忆念
阁楼的忆念
阿姊
我的母亲
父亲
想起祖母
老宅新梦
故园哀思
“后市街”的童年
火灾
女难
何处有我根
故园梦碎梦圆
三 天天天蓝
别致的贺年片
祭戴望舒
谒冯友兰先生墓记
天天天蓝
咖啡馆的余音
天真的小丁
记赵无极
忆龚澎
一封无处投递的信
梦里重现
冬至夜的梦
戏票根带来的思绪
编者后记

TOP书摘

书摘
买书忆旧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概还在童年吧,我就对书发生了兴趣。开始还只是在大人的藏书中挖掘宝藏,但是我逐渐不满足了,眼光落在书店的橱窗里。那些橱窗对我有很大的诱惑力,而且又有些神秘感,这些新出版的书籍,里面究竟讲些什么呢?
当年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都开在清和坊和保佑坊一带,我总希望能有一日去探探这个宝藏。我读小学三年级寸,同班有位姓鲍的同学,据说是商务印书馆老板的后辈,他的父亲就在杭州分店当经理,我便缠着他带我到书店看看。我是个没娘的孩子,由祖母抚养,如果她得知我远去清和坊,那我就去不成了,所以必须秘密行事,先斩后奏。于是有一天下午散学,我埂跟着跑去书店了。
我进入书店后简直看花了眼,特别是些童话及故事书,那是商务编印的,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当时就坐在店堂里的高凳上读了起来,专心得竟然不知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幸而同学的父亲看见时间不早,就送我回家。一到家,家里已经闹得鸡飞狗跳了。祖母正派人到各处寻找,她则坐着流泪,看见我有人伴着回家,禁不住又喜又气。喜的是。宝贝”回家,而且还有人送;气的是我寓家“远游”,事前不告诉她,使她白急了一场。她倒拿着鸡毛掸子要打我,我便绕着吃饭桌子和她转起磨来。最后,她见我认错了,便叹了口气落下泪来。这是我第一次逛书店的经历。
以后我大了几岁,逛书店便成了经常的事惰。平日也把家里给的月规钱和点心费,以及过年过生日的红包积聚起来买书。我的读书范围也日益扩大,童话和故事书早已不能满足我了。我记得当张静庐的光华书局杭州分店在保佑坊开张时,我买的第一本书就是郭沬若译的《鲁拜集》,以后又买了他的诗集《女神》。
我在光华书店认识了张鸿飞,他是张静老的侄子,一来二往便成了朋友。他不仅卖书而且做了我买书的顾问。那时我已进了安定中学(现杭州第七中学),闲时也动动笔,做着当作家的梦,写些自以为是。诗”和“小说”的东西,向报纸副刊投稿。那家报纸名为(民生报),是沈定一办的,就在保佑坊一条小巷里,我认识了报纸副刊编辑张人权,在他的辅导下,我有计划地读了些文学和社会科学书籍,这些书,甚至是国民党反动派禁止的,都由张鸿飞卖给了我。那时我最爱读神州国光社壬礼锡主编的《读书杂志》,杂志正在讨论中国社会与革命的性质问题,这也是我们几个好友经常争辩的内容。张人权是教我读社会科学书和编副刊的第一位老师。
“九一八”和“一二八”时,我参加了学生运动,眼界扩大了,买书的地方也扩大到西园茶楼附近的旧书店,渐渐地我也买起线装书来。记得我买的第一部线装书,便是清代黄仲则的《两当轩集》。这部书是我读了郁达夫的《采石矶》后才去买的,而且我一直喜欢这个薄命诗人。
跑旧书店也使我有机会遇到郁达夫先生。高中毕业时,达夫先生住在杭州风雨茅庐,有一次我和一个同学在旧书店里看书,遇到了达夫先生,我的同学认识他,便给我们介绍了;达夫先生还邀我们到附近的陈正和酒店呷老酒。以后我去上海读大学,便没有再见到他,但我珍视这一面之缘,因为他是我认识的第一个前辈文人。以后我认识了他的侄女郁风和儿子郁飞,倍增我们相交的情愫。
最近我在一次《读书》杂志编辑部的聚会上,认识了叶芳,知道她在故乡经营三联书店杭州分店,这是式微的书市中一支新军。我又从友人处知道叶芳对于经营书店有大抱负,十分高兴。杭州自古是诗书之邦,有了这家书店,更使故乡的读书空气趋子浓郁,这是我对家乡和叶芳的期望。
乐在书中
中国人有句口头禅,为了鼓励子弟读书,不惜以他们未竟的梦呓,作为至理名言,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固然“黄金屋”并非人人可能得之,而“颜如玉”则不过是书呆子的痴想,但至少这两句话也的确使千百年来的读书人有个盼头;我虽然自幼即惯听大人的倒头经,可并不相信。在旧时代读书可以做官,高头讲章便是敲门砖,一旦做了官,房屋、黄金、妻妾、婢奴也就自然而然随之到手。君不见《儒林外史》里范进中了举,便受到这种特殊照顾,证实了这句所谓的至理名言。至于读了书可以得到颜如玉,恐怕未必,只在稗官野史里见到才子佳人,在现实里恐怕少见,否则做官人不会有“妻不如妾,妾不如婢,婢不如偷”之叹,可见“颜如玉”难求,我看只是种想当然而已。
我读书,既不为“黄金屋”,也不为“颜如玉”,而是“乐在书中”。即使是本地理书,也可从中读出乐趣来。一本《徐霞客游记》,可使人周游名山大川,幽岩僻地,而且这不是困顿的行旅,而是行旅中见到的山山水水。司马迁的《游侠列传》曾经煽起我多少儿时的白日梦,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引出了我为之一掬的同情泪,而柳宗元的《钴饲潭西小邱记》又使人卧游三湘胜地。“黄金屋”与“颜如玉”又岂能比拟!但这些好处,大概只有爱书人才能得到,如果是心浮气躁的人,则是永远“不闻其香”的,而生性恬淡的人,则如鱼得水,鸟翔天空,可自得其乐。
老妻在世之日,我们每日清早对坐读书,遇到好文章好语句,又相互击节,其乐陶陶,非苟苟营营的尘世中人所可比拟。老妻谢世后,我还是谨守旧例,每晨黎明即起,随手拿起一册,不论古今中外,利用时光。虽然有时会感到孑然一身,倍觉凄凉,但一旦读书读出了味道,就变得眼前一片繁锦,字字生花,使茫茫孤寂,为各种生意所弥漫,孤凄也就不得不退避三舍了。
我读书有个又好又不好的习惯,那就是在漫不经意时走入了角色。人物欢喜,我便欢喜,人物悲哀,我也悲哀。有时纵声大笑,有时恸哭不禁。幼时,婶母常常爱呵我为痴。至今这个“痴”字也没有离开我,虽然我已到了耄耋之年,我不以爱读书而痴为耻,觉得这个“痴”字,使我成了读书人,正是我的高尚处。读书人经常生活在云里雾里,如不食人间烟火,但其乐陶陶,终身受用。你若有兴,不妨一试,始能知我非妄也。

工作了,中国保险公司的业务室主任范德峰,是我沪江大学的前辈同学。他极为好客,一个月中总要邀业务室小字辈的同事,去十六铺宁波馆子吃饭喝酒。但我自律很严,喝酒不过小酒盅一两杯。若干年后,在喝酒时朋友们取笑我是曹禺戏剧中的况西堂,况西堂每次送礼以二元为度,我之喝酒则以二杯为度,好不吝啬;我也不管他人笑话,我行我素。
1938年我到了香港,不久认识了中旅剧团的名剧人唐槐秋,他也是个好喝酒而不会饮酒的人。在香港无处可买绍兴酒,槐秋是法国回来的,好喝洋酒,我和他常在一起,也养成了喝洋酒的习惯。槐秋盛赞意大利的酒,都是多年的佳酿。有一次意大利邮轮康特凡第号进港,他不知用什么办法在船上搞到一瓶香槟酒,这是我第一次喝上外国的名酒,可惜如今我已记不起这瓶酒的牌子了。
以后我认识了乔冠华,他一个人住在报馆楼上,居室十分湫隘,又临街,市声透入楼里,使他睡不好觉。为了工作时能集中思想,他经常在写文章时一手写字,一手端杯喝酒。他的酒量是很大的,一口气可以喝半瓶法国白兰地。我劝他工作完了到我家去睡觉,他首肯了。逢到他为《时事晚报》写社论的日子(一周至少二次),他发了稿便到我家睡觉,睡前他要看上一些时间的外文报刊,一边继续喝酒。我总为他准备一瓶斧头牌白兰地,他喝完酒便去小睡几小时。他是有名的酒仙,这原是我家保姆阿—给他取的外号,因为她记不住老乔的姓,便以酒仙称之,以后这外号便给传开了。但是酒仙并不是说他的酒量,而只是说他到我家休息寸,总须喝上几杯。香港的广东酒,最普通的是青梅酒,我嫌有些怪味,而且容易上头,所以不喜欢喝,因此我喝白兰地酒也喝成了习惯。但经常喝的还只是啤酒。
说起啤酒,也有一则故事,有一次我和几个同事在九龙塘俱乐部参加宴会,不知谁在席上发起要比酒量,方法是不用酒杯,直接从酒瓶对口喝酒,比赛一口气谁能喝几瓶。那时我年少好胜,便和一个同样好胜的朋友比试了。结果我一口气喝了两瓶,而那位朋友则喝了一瓶半就放下酒瓶认输。我当时觉得这样的比试完全是豪气的举动。但事后想想也只是年少气盛所使然,没有什么意思。真正的喝酒还须慢斟细酌,牛饮不能算喝酒;而且啤酒虽名为“酒”,只不过是含少量酒精的饮料,根本说不上是酒。拿肚子去拼,即使比试胜了,也有点阿Q味道。
1940年春天我到了重庆。这里喝酒又换了一种花样。不是黄酒,也不是洋酒,而是酒香四溢的曲酒,最有名的当然是泸州大曲,好处在于酒度强而喝后不上头。但是第一次喝去口绝不习惯,因为火辣辣的似有一线从嘴里直达胃底。我过去很少喝白酒,在上海惟一的一次是在一位表姊家喝的。当时有人带给她两瓶陕西的贵妃酒,她不会喝酒,更不知这种酒酒性的厉害,吃晚饭时给我喝了一茶杯,我也糊里糊涂喝了下去。回到寄居,倒头便睡,午夜为口干舌燥所苦起来喝水。等到我惊醒时已经坐在地上,小圆桌上的台布和一桌子的茶杯什物全都撸在地上。于是又上床睡觉。第二天起来,脑袋整整疼了一天,以后再不敢喝这种酒了。问懂得喝酒的
人,才知道这种酒又名“一线天”,因为喝下去酒的辣味沿食道直透胃里的缘故。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13 页

版  次:1版

开  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63.9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