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我只是个不速之客
我只是个不速之客


我只是个不速之客

出 版 社:东方出版社

丛 书:空灵书系

出版时间:2003年11月

定  价:18.00

I S B N :9787506016735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随笔/散文  >  中国现当代随笔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本书是我国著名作家和儿童文学家严文井先生的随笔、回忆、散文集。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和文学的见解和思考,透过平易近人的叙述,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治学态度、见解和思考。

TOP作者简介

严文井,1915年出生,湖北武昌人。著名作家和儿童文学家。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1938年参加革命,在长达七十年的文学生涯中,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其中包括散文、小说、寓言、文论等多种。

TOP目录

一 小草哀歌
悼沈从文先生
关于萧乾的点滴
赵树理在北京胡同里
小草哀歌——悼茅盾先生
一直在玩七巧板的女寿星
二 我是不是个下了年纪的丙崽
我是不是个上了年纪的丙崽
给冯骥才的信
关于散文
略谈寓言
正是为了早求不轻松
读《忆怪集》
读《海的梦》
给孔捷生的信
给高尔品的信
答陈祖德书
对高行健《雨、雪及其他》的评点
几分灵气 几分傻气
三 自白
我是怎样开始为孩子们编故事的
给匆忙走路的人
中国人自己的美
从零和一讲起
为了人间
读书
我相信
友情
信仰
童话
自白
题张守义《斗鸡图》
啊,你盼望的那个原野
山寺暮
世故的小丑
黑色乌
文学乱谈
美,在变动中
我,观察过么?
我吃了一串葡萄
过去生活里的一个涟猗
我的兄弟们
我只是个不速之客
牛角尖内所见
我的“气功”
四 我们是孩子
五 春节忆父亲
编者后记
……

TOP书摘

书摘
幸逢其时,我也沾了改革的光;一个无名小卒得以出头露面,当众耍弄自己那支并不怎样的笔,一而再,再而三。
就是由于萧乾,我才认识了沈从文、刘相春、黄照、杨刚和张桂等。其中以杨刚和张桂对我的关切较多,以后我赴延安,不能不说是受了这二位的一些影响。
完全可以这么说,没有萧乾,就没有今天的我。我今天仍然并不怎样,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可以怪我自己不争气,可以怨天怨地,可就是怪不了萧乾。对萧乾,我心里只有一个词儿,感谢。
另一个印象,就是:萧乾自己不喜欢对人装腔作势;反过来,他也受不了别人对他来这一套。
最近得知,萧乾特别讨厌那种把生活当舞台、逢场作戏的人,例如什么不老装老,倚老卖老,大做生日,等等,因此得罪了人。我这才明白,为什么有一双看不见的小鞋,他一穿就是几十年。
他这个人有时看来精明千练,其实并不如此。他天生有股倔劲儿,可能源自蒙古,在一般人看来,就是傻气,和精明正好相反。
他这个人从小就上洋学堂,而且有一个当传教士的洋嫂子,待他不错,可他就是信奉不了上帝和耶稣。我也不能想像他心里有观世音菩萨和“大仙”。迷信与他无缘。
他从小就没交过好运,在冷酷无情的现实生活里除了一个赤裸裸的自身,他还能相信什么天外奇迹,和从墙角里突然发现一个金元宝这类的地上好运呢?
他是一个独来独往惯了的人,十分敏感,十分自尊,因而有时免不了多疑,不肯轻信。明明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何去何从,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先来观察一下呢宁
我不知道胡适的某些主张是否对萧乾有过影响。比他小五岁的我,是受过胡适的一些影响的,至今我还在回味:胡适的一些意见,和对胡适的“大批判”。我还在想。
萧乾和杨刚的那场所谓在旅行中带不带地图之争,我的推测是:萧乾不愿意带上别人预先制定的框框,然后才去考察复杂的人生。实际上,地图这玩意也不太神圣,因时因人而异,老是改动,找不到一个百年不变的版本。
萧乾不带地图而旅行,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在这个世界上,“独立思考”还是一件很玄妙的事。因此,无论什么样的地图都还是有些用处的,只看怎么用。
在精神上,年轻的萧乾多少有点像西班牙那个有名的骑士唐,吉诃德,也打算向什么怪物挑战,只是在他还没有碰上风车时,就被几根藤子绊倒了。中国这块土壤,产生不了唐·吉诃德。我们的国情只允许产生阿Q。
萧乾对官僚没有好感,这是无意中泄露出来的。
1937年8月或者9月间,他和沈从文先后到了武汉,住在珞珈山。先到武汉的我,某天去看望他们。“七七”事变后,不几天我就匆匆离开了北平,绕道回到了武汉。托运的衣箱老是跟不上来,我一身灰布长衫,脱下来就无衣可换。去珞珈山那天,我穿上了我父亲那套中山装(我父亲是中学教员,那是“中学教员集训班”规定的制服)。一见面,萧乾就半开玩笑半讽刺地说了一句:“你这打扮真像个‘党官’!“党官”者,国民党官僚也,这怎么沾得上我的边呢?这句话却当真使我不愉快了好几天。
没想到,若干年后,共产党也采用了中山装作为制服和礼服。爱国的萧乾回到大陆来以后,终子也置办了这样一身礼服,不知道他第一次穿上这礼服时心里是怎样想的,这且不去管它。我提起这一段琐碎的往事,并非对他的讽刺耿耿手怀,存心报复,只是为了说明官僚当时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历史很顽强,官僚在它保护下,不是那么容易就消灭的。
喜爱无拘无束旅行的萧乾当然不喜欢墙。1957年的“拆墙留线”之说,那是表明了许多人都不喜欢墙,不过那句话里的“墙”只是一个比喻,一个象征。萧乾不但碰上了比喻中的“墙”,而且碰上了货真价实的墙;不但碰上了一般的墙,而且碰上了墙中之墙。是命运在捉弄他吗?不一定。我看是他的命运太好,总在促使他“见多识广”。
他在一篇回忆录里提到了一个大酱园,那个大酱园也是我所熟知的。过去曾经帮助过这大酱园里的许多显赫人物的萧乾,此时命运不济,大概连个“司局级的作家”都算不上,待遇自然高不了。不用说,我的地位和待遇都比他要高。当时我住在第一进院子里的一所南屋里,而他则住在第二进院子旁边的两三间西屋里。他这就很容易看见墙中之墙了。他一出房门,就面对着一堵新砌的白墙和一座小红门。这墙和门是新近为北屋的高级作家的安宁而专门修建的。过去,北屋的老主人,酱园的掌柜没想到在本来已属手自己的院子内还要设防,他到底不是作家,没想到同院的伙计或晚辈有时可能发生的干扰。现在一设防,别的人,第一个就是萧乾,就在同院中被分开、被隔离。触景生情,萧乾有些想法也是难免的。连我这个还算“当权派”的中级作家对这新的修建也有些感到不安。我是怕我那些不识高低好歹的孩子们去冒犯那座神圣的小红门。他们碰钉子是活该,而连累我给我带来一个不痛快,实非我之所愿也。在这里我也借此暴露一下门己的小市民心态。呜呼!
不用晓,萧乾对那些高嗓门,低嗓门,大小“作家官儿”们是喜欢不起来的。我这么说,不知道是否有些武断。
近几年,萧乾真的“翻身”了,在某些会议举行庄严的大会仪式时他也能坐在主席台上了,他却很少去就“座”,这似乎也不太难以理解。
他从来不喜欢寄人篱下,不见得翻过来他就喜欢显得高人一等,以观看大批人都待在他下面(无论篱下、台下、阶下、脚下,等等)为乐。
我没有看见过萧乾的眼泪,只见过那张圆脸上所皱起的眉头。也许他真是一条硬汉,有泪不轻弹。不过,话又说回来,他真正感到伤心的时候,怎么可能有我在场呢?
够了。
还有些什么东西守他不喜欢呢宁我想研究家们早会一一研究出来的。我只知道这么些。
那么,就谈他所喜欢的东西吧。我知道一些,不算很多。
他富手进取精神,他的勤奋和刻苦,是我学不来的,也不打算学了,对此我只有干巴巴地说这么一句。
我最欣赏他的,说来也怪,是他对音乐的喜爱。

动着的东西不一定都是美的,但美却必然是动的,因而从另一种意义说来,美也是活的。
许多平凡的人(作为个体,他们免不了都要由新而变旧)所追求的常常是一种高于现状的新境界。这种行动,可以称之为壮美。这正是人的可贵的品质。
这种改变恶劣现状的要求,人从诞生那天起,就用各种方式不断表达出来。
好奇、好动的孩子们本身就具备着更新旧事物的充分条件。这也是大自然的规律。在一定条件下,任何有生命的东西,都会有后代,后代的产生,一方面是继承了前一代的生命,另一方面还有意无意在更新前一代。因此可以说将来的人必然会超过我们。我们应该欢迎他们超过我们。
为了使未来能够比较顺利地超过现在,我们就应该提倡创新精神,支持创新,而不应该成为未来和进步的阻碍。
我们都应该有这样一种愿望,自己所写的任何作品,不论用什么形式,都要帮助读者认识:一切新的东西都是从旧的东西中产生出来的,而又要超过旧的东西,这种超越就是美和善。
新代替旧,这是必然。
旧事物产生新事物,新事物又在发展、成长的过程中演变成为新的“旧事物”。接着这个新的“旧事物”又产生新的“新事物”,于是又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和成长过程,一个新的演变过程。这些矛盾其实是一个一般的生命运动规律。合乎这个规律的现象一般也可以当成道德的东西,也可称之为美,称之为善。
简而言之:美存在于前进的运动中。
因此,美失去动的属性之后就不再存在。
我们对美的追求的运动,势必是这样的:怀着更新主体和客体的强烈愿望,紧紧追踪那些幼小的新事物,那些不断从旧事物得到营养,而又终于离开母体,向着一个新的层次、一个新的方向发展的东西。这种追求是正当的进步运动。当然也有制止这种追求的逆动,逆动只能产生丑。
由于这样由低向高,由旧向新的不断转化,一个冷冷清清没有生命的地球,就转化为现在的地球,热热闹闹,可又问题成堆。但是我们可以相信,地球上的情况,终归会变得好起来的,虽然还得费一些时间。
我们这一代人,甚至再加几千万代人,暂时可以不去考虑地球的那个末日。
要紧的是,做好我们这一代人的事情,使下一代人能够有一个较好的开始。这是我们不能推辞的工作。能不能让我们的下一代,开始得更好一点,不再走我们已经走过的弯路呢?
文艺创作,无论哪种形式,在方法上都是有发展有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形式。拿诗来说,从四言、五言、七言、长短句,一直到戏曲中的十言句,一直到自由诗,说明这个发展过程并未完结。前不久还在对“朦胧诗”进行争论,我看不论怎样称呼这种诗,这种诗里面也有好作品,不能一概否定。诗的发展史,不是很足以说明文艺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不断进行变革吗宁中国小说的发展史同样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41 页

版  次:1版

开  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31.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