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地震振幅解释
地震振幅解释


地震振幅解释

出 版 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12月

定  价:58.00

I S B N :9787502149529

所属分类: 专业科技  >  自然科学  >  地球科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地震振幅解释》从岩石物理变换式和反射系数方程出发,论述了地震振幅解释的系统方法,提供了一套烃类检测的技术手段和经验法则。通过总结前人及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书中建立了地下岩石特性和地震振幅相关联的理论基础和经验关系,给出了大量的AVO属性和解释方法,在识别烃类特征、证实油气成藏组合方面提供了可靠的分析手段。针对三类情形下的AVO,结合模型和大量实际例子,分析了各自的特性和地震响应,提出了适合的解释流程及属性特征组合。
《地震振幅解释》理论讲述清楚易懂,技术方法新颖可靠,实例典型,地质分析透彻。书中介绍的内容在理论和方法研究方面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先进性,对从事地球物理解释和地质分析的研究人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TOP作者简介

Fred J.Hilterman毕业于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获得地球物理工程硕士学位和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在Mobil供职期间(1963-1973年),他曾从事过野外和工程评价工作,后来担任野外研究实验室主任。1973年,他到休斯敦大学担任地球物理学教授。在休斯敦大学任教期间,他协助建立了地震声学实验室(SAL)。直到1981年,他一直是该实验室的首席研究员。后来,他又协助创办了地球物理发展公司(GDC),他现在是该公司的副总裁。同时,作为杰出的从事地球物理研究的教授,他在休斯敦大学也担任授课工作。

TOP目录

1绪论
1.1 地震解释的哲学观点
1.1.1 解释的四个步骤
1.1.2 解释目标的扩展
1.2 历史回顾
1.3 基本原理
1.4 本书的目的
2岩石物理
2.1 纵波、横波、密度和泊松比
2.2 建立区域和局部的岩石特性趋势线
2.2.1 海平面与海底基准面
2.2.2 有效压力
2.2.3 砂岩和页岩的速度与密度趋势线
2.3 速度与密度之间的经验关系
2.3.1 Gardner的速度-密度变换式
2.3.2 Wyllie的速度-孔隙度变换式
2.3.3 Raymer-Hunt-Gardner(R-H-G)的速度-孔隙度变换关系
2.3.4 Han的速度-孔隙度-粘土含量变换式
2.3.5 Castagna的脚-vs变换式
2.4 体积模量间的关系
2.4.1 Voigt,Reuss和Hill(V-R-H)的模量模型——估算Kma
2.4.2 Wood孔隙流体模量模型——估算Kn
2.4.3 Batzle和Wang对孔隙流体特性的估算
2.4.4 Biot系数
2.5 波的传播理论
2.5.1 Gassmann方程
2.5.2 流体替代的验证
2.5.3 总结——流体替代模拟实例
2.6 地质解释
3地震反射振幅
3.1 法向入射振幅
3.1.1 极性问题
3.1.2 反射和透射系数
3.2 振幅的几何特征
3.2.1 地质界面反射回来的子波
3.2.2 薄层和过渡层速度响应
3.2.3 小面积和小体积的响应
3.2.4 振幅、相位和时间畸变
3.2.5 多层界面的关系
3.3 振幅与入射角
3.3.1 流体-流体界面
3.3.2 固体-固体界面
3.3.3 固体——固体界面——大速度差异
3.3.4 固体——固体界面——小速度差异
3.4 Zoeppritz方程的线性近似
3.4.1 岩石特性模型
3.4.2 Bortfeld方程分析
3.4.3 AVO与岩石模量的关系
3.4.4 Zoeppritz方程的线性近似
3.4.5 Shlaey方程和入射角的关系
3.4.6 模拟:精确解与近似解
3.5 各向异性介质中的线性近似方程
3.5.1 各向异性介质的特性
3.5.2 测量与应用
4烃类特征识别
4.1 20世纪70年代烃类的识别和分类
4.1.1 地震振幅的定性分析
4.2 AVO分类与烃类的识别
4.3 AVO异常的油田实例
4.3.1 第3类AVO异常——亮点
4.3.2 第2类AVO异常——相位反转
4.3.3 第1类AVO异常——暗点
4.4 烃类指示的总结
4.4.1 烃类指示
5“快速解析”经验法则
5.1 Shuey方程交会图
5.1.1 Koefoed的观测结果
5.1.2 Shley方程的图解
5.2 根据测井曲线进行AVO预测
5.3 深水地震岩石特性标定
5.3.1 可用的资料
5.3.2 速度和密度趋势——岩性和压力
5.3.3 速度和密度趋势——端员岩性
5.3.4 端员岩性的岩石特性交会图
5.3.5 异常岩性
5.3.6 结论
6AVO斜率和截距属性
6.1 根据反射率识别孔隙流体
6.1.1 斜率和截距对孔隙流体变化的敏感度
6.1.2 Smith和Gidlow的流体因子
6.1.3 λ-ρ孔隙流体判别式
6.1.4 其他反射率关系
6.1.5 A/B分析
6.1.6 第1类、第2类、第3类AVO的A/B
6.2 预测孔隙流体和岩性的交会图
6.2.1 岩石特性交会图
6.2.2 反射系数交会图
6.3 地震AVO属性交会
6.3.1 求取截距和斜率道
6.3.2 AVO反演求取截距和斜率的精度
6.3.3 有限带宽地震AVO属性交会
6.3.4 地震剖面交会
6.3.5 对地震交会的评论
6.4 斜率和截距估计中的误差
6.4.1 截距和梯度的统计相关性
6.4.2 剩余NMO对截距和梯度估计的影响
6.4.3 弹性阻抗
7实例分析
7.1 第3类AVO——岩性识别
7.2 第3类AVO——Ursa:墨西哥湾深水油田
7.2.1 井标定
7.2.2 振幅分析
7.3 第2类AVO——坐标轴旋转和交会图
7.3.1 地层模型
7.3.2 墨西哥湾实际数据
7.3.3 评论
7.4 第2类AVO——利用各向异性NMO进行孔隙流体识别
7.4.1 简介
7.4.2 年代地层和岩性地层的反射
7.4.3 岩石物理模型
7.4.4 测井资料
7.4.5 各向异性效应
7.4.6 野外实际数据
7.4.7 讨论
7.4.8 结论
7.5 第1类AVO——孔隙流体识别:各向异性NMO和模拟
7.5.1 简介
7.5.2 深水浊积岩成藏组合
7.5.3 讨论
8评论及展望
8.1 振幅解释的第二个时代
8.2 与众不同的振幅异常
8.3 主要挑战
8.3.1 勘探困难区
8.3.2 未来挑战
8.3.3 最后的评论
致谢
参考文献

TOP书摘

1 绪论
1.1 地震解释的哲学观点
地震解释的目标是什么?当今的目标和40年前的目标一样吗?当今的三维地震资料和计算机工作站使解释能力得到巨大提高,这在40年前是不能想像的。然而,这仅仅是实现目标使用工具上的变化。地震解释的目标和地震资料的频率成分不同,不随时间而变化。
图1.1.1列出了解释工作的目标,是Jakosky在1960年出版的书上给出的阐述。第一个目标是“识别烃类异常”,这仍然是当今地震解释的最高要求。然而,我们的识别准则在现代的真振幅采集和处理中已经得到极大增强,地震振幅已成为了识别潜在烃类储层的一个主要依据。
第二个目标是“证实烃类异常”。该目标应该扩展为包括地层格架解释,通过地震波形特征的解释就可实现。但这需要在地质格架的构造解释中结合地层的验证。简而言之,找出异常,做出构造图,并确保地震反射振幅与构造解释保持一致。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其他

页  数:160 页

版  次:1版

开  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81.5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