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收藏 微博评论
分享到微博:【百道网·庄庸专栏】在主流新文艺的重塑之中,网络文学要“卡位”但如何才能“卡到一个好的位置”?它能不能在文化的逆袭、互联网+时代的用户社群时代、赢取下一代(年轻世代)的世界战争中……“卡到一个好位置”?
很荣幸受到邀请,来参加中国文化报理论部发起主办的“艺海问道”文化论坛。这一期的主题谈“媒介变革中的网络文学生产机制及产业发展前景”。
我一个字一个字地疱丁解牛了邀请函上的内容,觉得最后一句是重中之重,亮点中的亮点:“我们期待建立多元共生的文学生态,分析网络文学产业发展的前景与模式,捋顺网络文学在中国文化战略布局上的意义和价值。”我个人感觉,这句话道出了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谈网络文学的根本和核心,完全可以提升为本次论坛的“主题”。其他的议题,若是在这个框架下来讨论,或许更能挖掘出点东西。因为,小切口,大格局。切口要小,格局要大。反过来,也是一样的。格局大了,聚焦于某一个点上,就更有穿透力。
如果我们以“网络文学在中国文化战略布局上的意义和价值”以及由此相伴而生的“拷问与质疑”、“契机与危机”作为主题和框架,构建一个我们研讨的视野和格局,那或许更能理清楚网络文学在当下的处境、位置和角色预期。所以,我今天的发言,就以“网络文学在中国文化战略布局上的价值与质疑、契机与危机”为题,希望能够梳理出一个框架性的思路,供大家参考。
一.从北京文艺座谈会谈起:四大重要性的 “试点”
若要谈“格局”,就得从北京文艺座谈会上谈起。在当下,谈文艺问题,还有什么能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中的格局更大?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后,各大主流媒体刊发了一系列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的文章。我注意到,大多数的文章都局囿于从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以来的既有话语体系和理论框架来解读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却忽略了这两篇讲话都是“第一次”发出“主流新文艺重塑”的信号,更是忽略了这种“主流新文艺重塑”所带来的“国家文艺管理体系”甚至“整个国家治理体系”重建、“党管新文艺”重构、“中国好时代”重新开创的时代命题。
在我看来,北京文艺座谈会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重建的顶层设计中,对国家文艺管理体系进行了正式定位和未来规划,从宏观上拿出新时代新文艺的新文艺政治纲领。用官方语言来说,这是党和政府就文艺工作面对新历史起点的一次“总动员”,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开创文艺工作新局面的“总号角”。
我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必须首先掌握这“四个重要性”:“主流新文艺重塑”的重要性;“国家文艺管理体系甚至是整个国家治理体系重建”的重要性;“党管文艺重构”的重要性;“中国好时代重造甚至是重新开创”的重要性……
每一种新的文艺政治观,都必须要有新的作家作品,以及具本的文学艺术生机制来进行实践和论证。因此,可以预见的是,讲话之后,各有关部门将出台具体的《意见》以进行相关的指导……
2014年12月18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以广出发〔2014〕133号印发《关于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成为“第一个”行业主管部门拿出来的北京文艺座谈会“要抓一个试点”的具体纲领性和操作性文件。
我以为,这个《意见》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在整个国家文艺管理体系重建的顶层设计中,对网络文学的治理和扶持措施进行正式定位和未来规划:网络文学在这种重建主流新文艺的“总动员”和“总号角”之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能够担当这种角色的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之路”到底是什么样的……这其实是这个《意见》致力于回答的最根本的问题:在主流新文艺的重塑之中,网络文学要“卡位”但如何才能“卡到一个好的位置”?于是,我们看到,很顺理成章的,网络文成为“主流新文艺”重塑甚至是整个四个重要性探索和实践的试点。
二、倒溯背景和趋势:三大“卡位”的文化战略
为什么会这样?这就倒逼我们去追溯这些一些根本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个“重要讲话”?它在这个时点上意味着什么样的趋势和大势?……
近年来,我一直在研判和预判这种趋势与大势问题,得出的结论是:从当下到未来五年到十年,执政党将启动中国话语的构建运动、中国土著思想理论体系的构造——亦即被我最终被概括为“中国化”的文化战,以期参与到世界大理论和元概念建设(亦即新秩序再造)中去……之所以要启动这种“中国化”的文化战,源于三个“卡位”需求的倒逼。
第一个需求是:如何“卡位”中国的“文化逆袭时代”?从整个华语圈的“文化逆袭”,到非西方战线的“农村包围城市”,再到跟西方文明的正面强攻……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大转向”,就是从中国文化艺术这种“高大上”但不接地气的艺术精品,现在开始要往能够引起国内大众共鸣再往国外大众共鸣的“通俗文艺”转向——也就是说,以前“走出去”,想争取的是掌握话语权的舆论精英;但现在和以后,很可能是想争取国外“底层民众”或“普通民众”(尤其是年轻世代)的认同——用脚来投票。就是中国发动的另一种“反颜色革命”,我以为——正面强攻不可为,那就用娱乐、用网文、用手游……占领下一代人的大脑。
第二个需求是:如何“卡位”赢取下一代(年轻世代)的世界战争?从太阳花学运的“台湾青年台独化”,到香港青年的“国民认同危机”,以及新疆西藏下一代民族认同问题;从中产阶级“龙二代”到弱势群体“农民工二代”、再到网络文学中“屌丝文化”的自我意识、族群认同,以及文化建构……现在,大面积地出现“年轻世代问题”(包括下一代)问题,其实涉及到了最根本的是:价值观、国民意识形态以及对“中国”的认同问题——“赢取下一代(年轻世代)的世界战争”就此揭开了时代的序幕。
第三个需求是:如何“卡位”当下中国各类型、各阶层、各群体的“社群用户时代”?互联网+时代,我们正在进入“用户”的社群时代——用户通过文化/产品进行自我意识、族群认同、文化建构的“社交活动和群体归属需求”,成为支配一切的核心——围绕用户的需求,延展出基于社群化的全产业链条,以及文化属性和政治诉求。
这不仅仅是从85后、95后网生代“粉丝经济”,到现在OTO从OO后到10后的“家长-孩子”社群逻辑,而是当下整个中国最重要的“社会类型化运动”和“新媒体时代”融合后的文化、商业和政治势能:中国社会转型,已经进入多元化的“类型时代”---原来大一统的身份认同和意识形态被瓦解,整个社会正在分类、分群、分阶层,并且,尚未定“型”;每个类别、每个群体、每个阶层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和文化诉求,都在寻找自我的意识、身份认同和在世界之中的位置。当这种整个社会的“类型化运动”与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人群在细分之后重新聚集起来的“亚文化X微社群”运动相伴而生,相互互动时,社会各主要阶层/类型和群体,都在新媒体对应的空间里形成各种群落,并在其中寻找自我意识、族群认同和文化建构,并在探索彼此之间新的契约、规范和秩序。它们共同推动形成强大的新公共话语空间。
这个新公共话语空间具有强大的表达力、话语欲和议政能力。它同样形成一种强大的倒逼趋势,逼迫沿袭传统公共话语空间的主流媒体、官方与执政话语体系,重新审视他们,并期待他们与自己签订新的契约与规则。
这诱发了极大的反弹。因为,话语整体格局的演变,涉及到的是新一轮文化领导权的争夺、重大利益重新分配和权力格局的重塑。从长远趋势看,在短暂的失序危机之后,双方必须会达致一种新的契约、失序和动态的平衡。
这意味着执政党除了在尝试重新定位党-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时,也探索和实践跟社会订立一种全新的契约--新公开话语空间,让民众的文化利益诉求和执政党的意识形态诉求,可以重新找到一种“握手”的秩序与规范。
三、三大“卡位”战中,网络文学为什么会成为试点和抓手?
幸与不幸,都是一种宿命。在这三大“卡位”战中,网络文学终究成为试点和抓手。比如说,人群细分之后重组形成“微社群X亚文化”,成为当下从传统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从互联网第二人生到社会现实社会第一人生……亦即整个互联网+时代的核心逻辑和趋势: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一种主流人群尤其是年轻人新的“组织”方式;对于商业资本来说,这是“下一个最佳商业模式”尤其是那些“小而美”的新商业模式的崛起轨迹;对于文艺产业与行业参与者来说,这是文学/文艺/文化“形态”和“内容”发生变革和创新的方式。
但是,对于执政党来说,这却意谓着新媒体管理“进到场中央”的政治问题――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世代正在被新的网络形态以新的方式被“组织”起来。他们聚居的方式和新的诉求,很可能会预示着一种“新的政治运动”方式。而执政党现在一个很重要的立场转变,就是要按照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聚居和组织的方式,建设跟他们的生活轨迹和需求轨迹相对接的接触点与工作着力点…
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尤其是当“亚文化X微社区”越来越显著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年轻人的“组织”沉得越来越深,越来越隐蔽性,越来越滑向未知的领域――“未知的领域最危险。”这十多年网文的发展,足以证明,以网文为抓手,可以切中年轻人组织的方式和需求的轨迹。
所以,可以很清晰地看见了:从2014净网运动到《意见》……当下网文正在和即将发生的事情,都只是一个预演,后面一列的决策、管理包括将惩措施,都是要以网文为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推演对新媒体思想舆论导向、社会意识形态、文化软实力构建的操作路径。
文艺的问题终将会变成政治问题,政治的最佳实验田就是文学;而网文成为未来一个更大格局的执政思路的“试点”,就成为理所应当的事情了。
四、问题与期望:网络文学是否能够承担这种预期和角色?
是不是非得网络文学来承担这种先锋和试验田?
在当下来说,网文具有“比较优势”—因为它的粉丝/用户经济、共享数据库、脑补和泛文化娱乐产业链中的全版权战略……都是比较成熟。但值得注意的,并不是网络文学才具有这种“机制”;它并不具有惟一性。
在网络文学之外,还有:
1.像魔戒、哈利波特、日漫等作品在中国能够开辟这种社群经济。
2.中国主流阶层、类型和群体的“文化内容”和“增值服务”都已经具有“网络性”---从三次元到二次元人群在细分并“重组”后,具有可持续的UGC(用户生产内容)并形成“亚文化X微社群”的可能性。只不过比较碎片,还没有像网络文学这样有系统的组织。比如说,“妈妈经济”。
3.中国其他发表和出版平台上的作品,已经有这样现象级的作品,只不过,未有成体系、有规模和可持续的方式。比如,《小时代》。
中国其他类别的文艺作品如果能够掌握这种“亚文化X微社群”逻辑,即使不在网络文学网站上发表,在其他平台出版,也可以具有“网络性”——也有可能制造出具有现象级的作品。也就是,未来不是网络“文学”或网络“文艺”,而是“网络”文学/或“网络”文艺,才有可能适应整个新文化/生产机制——所以,日本“LL”的运作,其实就代表着这样一种未来的趋势。中国本土,也有可能出现这样的现象级作品。
这只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我们现在只是看到了网络文学的比较优势,却忽视了它的体制性短板——当然,它也在适应该这种趋势,努力克服短板,向未来转型。但是,有两个方面制约了它的转型:
一个是“版权问题”。二就是整个“知识创富体系”——导致现在网络文学:第一,并不是靠内容优质化来盈利,而是靠内容量来盈利——5%的优质内容来作为“造富”的形象和代言;但事际上,95%的内容,可能不管优质不优质,都只是用来盈利的工具。第二,“日更量”所代表的生存状态的恶化。第三,不能提供健康和可持续的“版权致富”模式……
这就是,为什么我今天的发言,会在这个主题中,留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在主流新文艺的重塑之中,网络文学要“卡位”但如何才能“卡到一个好的位置”?它能不能在文化的逆袭、互联网+时代的用户社群时代、赢取下一代(年轻世代)的世界战争中……“卡到一个好位置”?这,其实就是“网络文学在中国文化战略布局上的价值与质疑、契机与危机”。这是一个问题,不是答案。
期待你的解答……
(本文编辑 乔欣)
作者:庄庸
来源:百道网·庄庸专栏
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及其平行公司北京百道世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下属的网络媒体平台百道网、百道网微信、帮书店微信,以及百道学习APP和小程序等平台上发布的文章,版权属于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所有,或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著作权人共同拥有,严禁转载。任何纸媒、网媒或社交媒体需要发布或转载,请与版权专员联系(service@bookdao.biz),获得授权后,方可转载。对于任何未经授权的转载,我们将依法追究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