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书业
从图书的创意、内容编排到印刷装帧等各个环节,接力出版社引进出版的《第一次发现·手电筒系列》堪称一套真正改变孩子认知模式的科普童书。著名童书阅读推广人徐鲁这样赞赏该丛书的创作灵感:“《第一次发现》丛书不仅颠覆和改写了以往儿童科普书的创作、编辑、出版、印刷传统 ,也给过去一代代父母惯有的认知模式带来了一次智慧性和创造性的改变。”
理念让孩子赢在阅读起跑线
接力出版社总编辑白冰表示,接力社在选书的过程中一直秉承一个理念,就是要把世界上最好的图书奉献给中国的孩子,让他们与世界儿童同步阅读,让他们拥有全球化的视野,不能让他们输在阅读的起跑线上。
对于法国国宝级儿童科普经典《第一次发现》,白冰认为这是一套非常好的书,一定要让中国的孩子读到。该丛书把传统的静态认知变成一种动态认知,这对于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模式是非常有益的。此外,丛书还把过去教学式的认知变成了互动式的认知,这对于培养他们的良好认知习惯同样很有益处。
《第一次发现》系列丛书一共100本,目前已出版62种,包括《第一次发现·透视眼系列》42种和《第一次发现·手电筒系列》20种,今后还要推出《第一次发现·放大镜系列》。
《第一次发现》丛书定位于让儿童陶醉的科普书,每个主题内容的编排都从孩子的视角出发。《第一次发现·手电筒系列》每一本书的主题简单而又极具神秘感,如《藏在家里的动物》、《深入洞穴》和《沉睡的宝藏》等。书中试着用最简单的方式去解释主题,再在结尾部分进行扩展。该系列以神秘的主题、透明胶片和纸质手电筒的创意,为孩子们打开了通往科学圣殿的大门,也帮助家长们回答了孩子们种种不可思议的问题。
创意动手探索代替硬性传递
除了透明胶片,《第一次发现·手电筒系列》增加了集中注意力或观察细节的游戏,让孩子们去挖掘图像细节,这样更能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在该系列中,小读者剪下书后附送的纸质手电筒,在透明胶片和像黑夜一样的黑暗书页之间搜寻移动,通过小小手电筒“明亮的光束”,寻觅和照亮那些潜藏在黑暗中的秘密。手电筒的设计代替了传统科学知识的硬性传递,从而让孩子通过亲自动手获得属于自己的科学体验。
在当今这个网络数字时代,《第一次发现·手电筒系列》凭借国际化的视野、丰富独特的主题、高超的印刷技术、纯手工的装订要求、互动式工具手电筒的游戏化设计,以及先进的科学教育理念,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著名科普作家叶永烈非常赞赏这套书的创意设计,他认为这是非常少见而极具吸引力的:“孩子的‘第一次发现’使自己对大自然产生浓厚的兴趣,把一个个‘!’变成一个个‘?’,长大以后钻研这些‘?’,孩子就会步入科学的殿堂。”著名科普作家杨鹏则说:“透明胶片和纸质手电筒阅读工具,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充满了想象力的,可以模拟仿真探索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风光无限的世界的机会。”
印制开启童书“工艺化时代”
随着国内出版人越来越重视培养孩子认知世界的独特方式,优秀的科普童书正逐渐追求“工艺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普童书“工艺化时代”已经来临。正如接力出版社副总编辑黄集伟所说,《第一次发现·手电筒系列》在印装方面有很多创举。
据该丛书责任编辑冯海燕介绍,《第一次发现·手电筒系列》可以说是世界童书界不折不扣的“工艺品”。在书中,透明胶片和画面设计让孩子用最简单的方式,全方位地了解身边的世界。接力社从引进第一批《第一次发现》丛书起,就开始攻克胶片双面印刷的难关。透明胶片使得印刷工艺异常复杂,出版首批42本时,胶片厂甚至增加了4组灯光、1根5000瓦电缆、10匹空调的投入,胶片的单面印刷至少达到15次~20次。《第一次发现·手电筒系列》的出版,同样对印刷工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接力社和印刷厂经过调试机器等多种努力,在胶片印刷和裁切位置方面做到了精益求精,误差不超过2毫米。这样,在首批40万册精装书中,所有的内文顺序、胶片挑选、胶片插入和对齐、YO圈都是装订工人手工制作完成的。
考虑到幼儿和学龄前读者的阅读特性,接力社特意在内文的处理上延续了《第一次发现·透视眼系列》 的成功经验,将所有书页的边缘都模切成圆角,让小朋友们翻书时不会伤到手,体现了专业儿童出版人对孩子们深切的人文关怀。
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及其平行公司北京百道世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下属的网络媒体平台百道网、百道网微信、帮书店微信,以及百道学习APP和小程序等平台上发布的文章,版权属于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所有,或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著作权人共同拥有,严禁转载。任何纸媒、网媒或社交媒体需要发布或转载,请与版权专员联系(service@bookdao.biz),获得授权后,方可转载。对于任何未经授权的转载,我们将依法追究其侵权责任。
扫描二维码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