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资讯
收藏 微博评论
分享到微博:一个书展,办成了全城盛事,办成了名家盛宴。偌大的香港书展现场,两百多场活动,无论怎样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记者的来去匆匆,只能收走马观花之效。
无意宏观论述,仅记有感之见闻。初衷只有一个,这不是成都书展、台北书展,也不是法兰克福书展,它身刻香港烙印,弥漫香港韵味——它是香港书展。
秩序井然的奇迹
参加香港书展是个体力活儿。别的不说,单是进门排队就让人精疲力尽。据主办方香港贸易发展局的官方统计,每天进场人数超过7万。
如果说内地书展是出版商云集的采购大会,那么香港书展则是全民参与的购书大会。书展第一天,台风来袭。站在会展中心二楼的落地窗前,可见低压的黑云和缓慢前行的队伍。人多,天气不好,但秩序却不错。从地铁湾仔站出来,就有醒目的道路指引标志,一些人流量大的岔路口,还有警察值勤,疏导客流。普通来往行人和参加书展的读者有条不紊地利用着并不宽敞的天桥路面,步行速度慢了二分之一拍,却鲜见插队者。
书展约占据了会展中心的三层,这么庞大的面积和复杂的结构很容易令人找不着北。幸好,会场中每隔一段,就有一位安保人员,向他们问路基本都可以得到清晰的指示。
多元化的书籍
购书,自然是读者此行的重要目的。独立调查机构敖志方略(香港)有限公司于香港书展2009期间进行的调查显示,受访者平均每人在书展花469港元买书,其中小说占五成,小说以外文学占23%,旅游占16%。
走进展区,抬眼到处是书、广告、海报和举着牌子用粤语吆喝的促销人员。书展首日,不少书商就已张贴七折、八折的宣传牌。
对于内地读者来说,选择的自然是内地难见的港版、台版和英文书。
要了解香港书展的多元化可从分区窥见一二。有展出综合图书出版物的综合书刊馆,有集中推广最新英文书籍的英语世界,有展示世界各地书籍的国际文化村,有集合电子书、电子书阅读器等的数字出版及电子学习资源区,有展出儿童教育出版物的儿童天地,还有中国内地出版区,台湾出版人区,大学坊等。
璀璨夺目的名家
香港书展的最成功之处,也许在于它能邀请到华语地区最优秀的学者作家共济一堂。2005年,香港书展主办机构香港贸发局新任总裁林天福发觉书展高度产业化而缺乏文化含量。于是,贸发局与传媒联手,邀请华语文化圈的作家和文化名人到书展开讲座,此后,香港书展,俨然成了两岸三地的文化交流平台。
今年,主办方邀请了多位华文名家,包括冯骥才、章诒和、周光蓁、林沛理、陈文茜、潘石屹、蓝博洲、唐诺等,请出了91岁高龄的“香港文坛教父”刘以鬯担任“年度作家”,并请来了一些英国作家推广英文阅读。7天时间,250多场活动密集展开,几乎每场都有名家亮相。
八卦与文化并存
不过听讲座的大多是成年人。一些青少年则是冲着童书、漫画、文具,甚至冲着嫩模(少女模特)去的。
拒绝了嫩模出场的香港书展,却拒绝不了粉丝们狂热地购买嫩模写真集。香港媒体关于香港书展开展首日的报道,也几乎全被嫩模占据了。
这一切提醒着你,脚下的这片土地是香港,身边的文化是香港文化。套用一句韩寒在香港书展读者见面会上说的话:“就算是八卦也有八卦的文化。”
说到韩寒,不得不多说几句。今年香港书展,韩寒俨然成了最大的明星。也许是最近春风得意,也许是入乡随俗,整个读者见面会,韩寒刻意迎合公众趣味,以自认为的港式思维作答。这与在内地某些场合出现的韩寒大相径庭。不过,他投了香港公众的喜好,收到了极佳的现场效果。
这就是兼容多元的香港书展。读文学书的是读者,读写真集的也是读者。喜欢刘以鬯、冯骥才的来捧场,喜欢嫩模、韩寒的也来追星。你无法将八卦和文化割裂开来,你也无法否认,这种八卦文化早已侵入了书展的肌理。我们无权判断低俗或高雅。这只是一种文化选择,大多数香港公众的文化选择。
来源:晶报
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及其平行公司北京百道世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下属的网络媒体平台百道网、百道网微信、帮书店微信,以及百道学习APP和小程序等平台上发布的文章,版权属于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所有,或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著作权人共同拥有,严禁转载。任何纸媒、网媒或社交媒体需要发布或转载,请与版权专员联系(service@bookdao.biz),获得授权后,方可转载。对于任何未经授权的转载,我们将依法追究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