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收藏 微博评论
分享到微博:俄罗斯作家涅克拉索夫
1962年首版肖洛霍夫作品
普希金作品
屠格涅夫作品
日前,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称自己曾读过很多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如数家珍地提到了十多位俄罗斯作家的名字。
这十几位作家也为很多中国读者熟悉,专家称,俄苏文学对中国影响巨大,甚至在很长时间改变了中国读者的阅读和中国作家的创作。
2月7日,习近平在回答主持人布里廖夫提问时称,他年青时多次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小说,奥斯特洛夫斯基就是在索契完成了这部著作。在谈及自己的爱好时,他说:“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比如,我读过很多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如克雷洛夫、普希金、果戈里、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肖洛霍夫,他们书中许多精彩章节和情节我都记得很清楚。”
一位国家元首对外国作家的姓名如数家珍,足见俄苏文学对中国影响之巨大。陕西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星称,可以说,中国的“40后、50后、60后”基本都是读着俄苏文学长大的。
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冯希哲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俄苏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从五四运动后就开始了,最开始是译介与仿学阶段,五四后俄苏文学作品与文学观念被介绍进来,大批作家开始在接受中模仿创作,一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一景。例如闻一多、茅盾、鲁迅、夏衍、沈从文、周作人都是俄苏文学之风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鲁迅先生早期所作的《摩罗诗力说》重点介绍了普希金和莱蒙托夫,果戈里、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高尔基等一大批重要作家的作品,也是通过他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鲁迅翻译的《死魂灵》、《毁灭》、《浊流》都是其中的代表作。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里的《狂人日记》同名,此外,茅盾的长篇小说都带有浓厚的列夫托尔斯泰的风格,当时的左翼文学理论主要来源也是俄苏文学。
李星认为,受俄苏文学影响最大的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因为意识形态的相通,中国引进了大量前苏联的文学作品,而其他欧美国家的作品则非常少,俄苏文学几乎“垄断”了50后、60后的阅读,这也是这一代人阅读文学作品的最大特点。当然,他认为俄苏文学能影响中国最重要的原因是其艺术高度。冯希哲将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称为“俄苏文学对中国影响的第二阶段”,此时的中国中小学教材中,收入了不少俄苏文学作品,阅读俄罗斯文学经典是潮流,生于上世纪的40后、50后、60后的人都是读着俄苏文学长大。这些读者中,不光有习近平,还包括了很多中国当代文坛的一线作家,例如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于是,中国文学创作的大量作品源于俄罗斯文学经典作家及作品的感召或借鉴。冯希哲举了大量例子说明:老舍的《龙须沟》、《茶馆》、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柳青的《创业史》、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都携带明显的俄罗斯印记。王蒙的处女作《青春万岁》受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影响,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则又是肖洛霍夫《被开垦的处女地》的中国版……
冯希哲认为,我省几位作家受俄苏文学影响也非常显著,如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借鉴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路遥作品中的英雄主义气象来自于俄苏文学的长期影响,他有朴素的现实主义,陈忠实、贾平凹的创作也能明显看出俄罗斯文学的影子。
“尽管书店只有俄苏文学,但这些经典帮我们加速了中国文学观念的成熟,加速了中国作家艺术的成熟,使中国文学的审美情趣和素养得到快速提升。”他说。
但对年青一代来说,十几位俄罗斯作家的名字可能只在高考前的辅导材料中出现过,尤其对“90后”来说,读俄罗斯文学作品太过“复古”。
的确,李星介绍,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欧美文学的大量涌入,英美文学影响超过俄罗斯文学,法国新小说、美国新历史主义小说让中国人的阅读更加多元。冯希哲将这一阶段称为俄罗斯文学情结式微阶段,除一部分40后、50后老作家将俄罗斯文学写作经验进行整合、探索中国经验外,相当多作家倾向于欧美文学及理念。
据报道,俄罗斯出版商协会主席切切涅夫曾抱怨:中国每年出版15万本新书,译自俄文的却只有20本。一些俄文图书的翻译水平相当低,甚至俄罗斯人名和地名都随意翻译,有的翻译甚至把俄罗斯人的姓名都“西方化”了,根本没有“俄罗斯味道”。
我省著名作家莫伸与习近平为同龄人,他说,习近平提到的十几位作家的作品他都读过,他说:“俄苏文学给我们熏陶和影响是全方位的,总体而言,他们的文学关注人的命运,关注人道。这和俄罗斯传统文化、作家的自身素养和俄罗斯人对文学艺术的挚爱和保护有关,不管是以前还是今天都应该向他们学习。”莫伸也对如今俄罗斯文学影响的式微和年青一代的阅读现状表示担忧:“听习近平谈他的阅读,有很多值得我们反思的东西。因为俄苏文学的影响,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作家,大多关注人类命运等宏大主题,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文学作品空前繁荣,也带来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现在文学创作太多关注个人,不少作品在艺术和思想上苍白无力,很多作家为商业目标写作。”在很多老一辈作家眼中,俄苏文学的正面影响不应式微,如果其影响能够“复活”,或许能相当程度改变中国文学的面貌。
作为上世纪四十年代出生的人,著名作家陈忠实深受俄苏文学的影响,昨日他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他回忆起自己在初中二年级的暑假一口气读完了四部八卷本、140万字的《静静的顿河》的经历。“当时是囫囵吞枣,读不懂,但读得激情澎湃。渊源是我在初中读到刘绍棠的一个作品集子的后记时,里面写道他对肖洛霍夫的一种至高无上的敬仰,我才知道《静静的顿河》,连忙从学校图书馆借来阅读。”陈忠实说。
陈忠实的中学阶段集中阅读的都是俄苏文学,让他印象深刻的还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到了上世纪80年代,又有很多之前没有听说过的俄罗斯作家的作品被翻译到中国,俄罗斯作家柯切托夫的作品又让他入迷,《叶尔绍夫兄弟》、《州委书记》、《你到底要什么》都让他记忆深刻。陈忠实开玩笑说:“《州委书记》中的人名如果换成中国人名,地名如果换成中国地名,就会变成完全的中国的小说,因为社会体制的相似,很容易跟我们社会发生对照。”他说柯切托夫对他影响非常大,对他理解社会、认识社会,甚至对他的艺术表现手法都有直接影响。华商报记者狄蕊红
原文标题:俄罗斯文学改变了中国阅读(图)
作者:狄蕊红
来源:华商报
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及其平行公司北京百道世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下属的网络媒体平台百道网、百道网微信、帮书店微信,以及百道学习APP和小程序等平台上发布的文章,版权属于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所有,或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著作权人共同拥有,严禁转载。任何纸媒、网媒或社交媒体需要发布或转载,请与版权专员联系(service@bookdao.biz),获得授权后,方可转载。对于任何未经授权的转载,我们将依法追究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