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2013年10月09日 来源:百道网
时间:
【百道专稿】当读者爱上电子书时,他们的选书范围从把关人先行的图书转向自助出版(或叫独立出版),这让很多在传统出版商那里失意的作者们有了生路,甚至有了财路。毕竟,即便是天才编辑戈特利布也有失手过,毁了人的“钱”程不说,还让图勒丧了性命。因此今天的阿曼达·霍金和休·豪伊是不会步图勒后尘的。那么出版中人如何正视当前书业发展的三大趋势,并安排好自己的前程呢?
我是个书痴,尤其喜欢纸质书。那静静地平放在我大腿上的书,就像安睡的小狗。三年半前,我曾并不怎么情愿地使用过一个电子阅读器。不过拿到手后它就被我冷落在了角落。然后有一天,我正在为一次长途出行收拾行李,突然想到如果我带上电子阅读器,就不用担心自己的行李因为要装这么多厚重的书而超重了。
那时起,尽管我还是会购置很多印刷书,但阅读电子书却越来越频繁。去年,我就已经注意到了印刷书的价格在不断走低,而写作竞争仍然愈演愈烈。要么因为书价过高,要么觉得写作质量太低,总之,在Kindle商城挑一本值得购买的好书变得越来越困难。很偶然地,我注意到了自助出版这一新面孔。
我从迷恋印刷书到习惯于阅读电子书的亲身经历,很贴切地反映了出版在转型过程中的深深阵痛,这几乎动摇了这一行业的根基。当前秩序的受益者——大型出版商和他们塑造的成名作家已经成为了这场风暴中“独立”作者们最显眼的竞争对手。
仔细想想,这也不怎么糟糕:这一时期的混乱最终将使作者和消费者受益,它甚至还为传统出版商连年的利润下滑指明了出路。
独立出版之于作者是好是坏?
我采访了畅销科技小说的作家布拉德•托尔——看完他的新作《黑名单》(Black List),让我有一种患上妄想症的感觉。托尔明确表示支持现有的出版体系:
“出版商充当的重要角色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如果你是位出色的作家,手头又有部优秀的作品,那么你应该是能顺利签下出版合同的。”
托尔这么说已算得上温和了。当成功的主流作家放松了警惕,更激烈的言辞才会流露出来。听听曾32次登上畅销书榜的作家苏•格拉芙顿怎么说(由LouisvilleKY.com的莱斯利•塔什采访):
“对我来说,它(自助出版)似乎是不敬的……自助出版的‘推崇者’天真地认为这一切都很容易,任何人都能出版读者读得懂、质量又棒的‘小说’……没错,自助出版是一条捷径,但一旦涉及到文化艺术层面,我就不相信有捷径了。自助出版就好比学生好不容易学会了钢琴曲《五支歌》(Five Easy Pieces),却发现自己没有展示的平台。”
为什么主流作家不喜欢独立出版,有的甚至反对杜撰出来的术语“独立”一词呢?这可以归结为世界观的不同。那些有才华并辛勤创作的畅销书作家——比如托尔和格拉芙顿——都倾向于认为出版是举人唯贤的,作家通过辛勤工作创作出来的优秀作品,一定能够被出版商发掘,进而出版和销售。可实践证明却并非如此。最典型的反例就是约翰•肯尼迪•图勒。
众所周知,图勒创作的《笨伯联盟》(A Confederacy of Dunces)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小说。不过,他本人却因为这部作品被出版商拒绝而选择了自杀,那时,他才31岁。西蒙与舒斯特出版公司的罗伯特•戈特利布发现了图勒惊人的写作天赋,但他觉得《笨伯联盟》尚存在结构上的缺陷。戈特利布认为,这部小说需要经过大修方可赢得受众——尤其得修改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对此,图勒拒不服从,并最终选择了自杀。
拒绝图勒的作品是戈特利布基于市场因素为西蒙与舒斯特出版公司做出的决定,这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不一定是个错误。别忘了,戈特利布是能够拿下约瑟夫•海勒的《第22条军规》(Catch-22)的家伙,绝对是位天才型编辑。若没有他在出版界的显赫地位,图勒的作品可能永远不会有读者。再者,倘若没有小说家沃克•珀西为这部小说“平反”——这使这本书获得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随后,该书一举摘得普利策奖——那这本小说也很可能淹没于世。
独立出版成功和彩票中奖
违背独立作家建立的出版“新世界”的另一个现实是,实际上,他们中有些人转身就和各大出版商签署了出版合同。以下是一些实例:
1.阿曼达•霍金在她闲暇之余写了一部关于一个17岁少年的超自然悬疑小说,并自助出版了它。这可以算是第一个独立出版轰动于世的案例,可后来,她与圣马丁斯出版社签下了200万美元的版权交易合同。
2.约翰•洛克在与西蒙与舒斯特出版公司签署版权有限性交易(允许他的部分小说出售印刷版)前,已经销售了超过200万册自己独立出版的作品。
3 .E.L.詹姆斯在网上写了同人小说《五十度灰》的前部分,在这部小说被Vintage收购前,她在自己的网站上自助出版了它,掀起了阅读狂潮。她被《时代》杂志评为2012年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之一。
当然,也经常会有例外存在,这些例子不一定就证明了出版之局已被打破。高傲的独立出版作者大概是懒于苦心和出版商交涉或者说不愿意面对自己的作品被拒绝的事实吧。即使是最坚定的传统出版体系的拥护者也承认,有很多并不为人所知但却才华横溢的作者,比如畅销书《狮子的眼睛》(The Lion’s Eye)的作者。
此外,也不要忽略了那些中层作者。这些作者颇具才华,也有创作韧性,但他们的书专门针对的是细分市场。在这个小众市场里,不管怎么投入,都很难让出版商和作者从只有1万至3万的读者中赚大钱。另一方面,相较于传统图书出版商提供给印刷书作者15%-20%的版权费(电子书的主流出版版权费甚至更低),亚马逊能让独立出版作者获得70%的电子书版权费。高版权费令独立出版作者免于因生计而无暇创作,写作的时间也更自由。
毕竟,像格拉芙顿和托尔这样大红大紫的写作界超级巨星只是特例罢了。但近来,这样的例外倒不少见。独立出版的其中一位新星是科幻小说作家休•豪伊,他的反乌托邦小说《羊毛记》(Wool)仅在美国就售出了20万本以上,并与15个国家签下海外版权,且近期被雷德利•斯科特选中改编成电影。他的新书《我,僵尸》也已于近期发布。
独立出版作者往往在对便捷出版的尝试上做得更好,我问豪伊对此的看法时,他把当前的出版系统比作买彩票:
“人们觉得传统出版更成功,那是因为他们总是想到《饥饿游戏》和《哈利•波特》的热销,总是拿这些典型案例与自助出版比较。但印刷出版的书何其多,难得大卖的书就像是中了头奖的彩票赢家。为保证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你需要把那些提交到传统出版机器中的所有作品和所有通过亚马逊等其他途径自助出版的电子书相比较。把传统出版中为数不多的成功案例和自助出版的每一本书来做比较显然是不公平的。紧盯特例,并有意忽视传统出版的整个图书状态显然是肤浅的。”
曾任记者的罗伯特•比蒂诺特自助出版了神秘私刑小说《猎人》(Hunter),它是去年的畅销书,比蒂诺特十分赞成此观点:
“‘只有经历过被编辑拒稿的作家才是名真正的作家’的想法是十分荒谬的。”
豪伊也同意此观点,在他给格拉芙顿的回复中写道:
“告诉我:为什么独立出版与‘磨炼一个人的创作水平’相对立?收到附有写作建议的退稿信和收到图书差评哪个更有指向性?从市场反应中学习远比从某位编辑个人的意见中学习要有效。投石问路有什么错?与其浪费时间写作品是否被录用的询问信,还不如抓紧时间创作下一部手稿。”
在出版界,独立出版作家的成功之路不同于其他行业:它必须面临技术的动荡。我们从来没听到过克里斯蒂娜•阿奎莱拉或亚当•莱文要组建独立乐队。相反,他们更多的是加入各种公众性的“节目秀”,这些秀的目的是发掘未经雕琢的优秀新人,并给他们提供一次可能获得签约机会的镜头展示。同样,独立制片人也值得尊敬,而非唾骂。因为他们避开了工作室系统和因此带来的艺术表现上的约束。艺术界似乎正在热切地企盼下一位“乔治亚•欧姬芙”(美国著名艺术家,被誉为20世纪的艺术大师之一)的横空出世,希望再有惊艳的艺术作品面世。
出版不同于其他的创意产业,因为目前的出版系统尚未适应正在进行的深刻的技术转移。但它又不是完全独立于创意产业的。与出版最相近的可能是喜剧,像罗伊斯•C.K.一样的新一代喜剧演员正在改变喜剧的生产和销售方式。正如肖恩•麦卡锡在The Comic’s Comic中所报道的,喜剧演员帕顿•奥斯瓦尔在蒙特利尔举办的喜剧会议上读了两封信。这两封信十分值得全文阅读,以下只摘录了其中的部分内容:
“我十分幸运地被授予了HBO、Comedy Central和Showtime的特殊待遇。我也十分幸运能在重要板块上发布作品,十分感恩于他们教我的一切。这使我幸运地被授予格莱美奖的提名。
我知道,这听起来就像是段自我安抚的客套话。但如果你注意听,会发现这段话在不断重复着两个词:‘幸运’和‘被赠予’……但关于‘幸运’和‘被赠予’的童话即将终结。
不过,并不完全如此。总会有努力工作的喜剧演员,最终能被代理机构或经纪人发掘,然后出专辑、成名。当然,成功也是他们应得的。
我的意思是:不幸运和不被授予已不再是决定你作为喜剧演员或艺术家的职业生涯成功与否的因素了。”
当前难题:尚未出现像著名影评网站烂番茄(Rotten Tomatoes)一样的书评平台
奥伦•斯坦哈尔是一名谍战小说家,创作了畅销书《吸血旅客》(The Tourist)和《美国间谍》(An American Spy),他也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当我问他购买和阅读电子书的体验时,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担忧:
“从作家的视角来看,电子书并未改变任何东西——我是电子书的消费大户。但自助出版的‘噪音’已如此巨大,我担心文学创作会逐渐贬值。”
事实上对读者而言,无论你理论上支持哪一方,在实际行动上,你很可能只会喜欢购买5美元以下的廉价书,而讨厌在同等价位的这么多良莠不齐的书中辛苦挑选出一本好书。将独立出版从传统出版产业中分离出来的难题在于,那些优秀作品是否能以低价进行自助出版。
销售排行可能能够帮助清理出一些劣质书,但一般不会这样做。原因是,似乎每一位作家无论出了多烂的书,总会有那么20到30个狂热地喜欢这本书并为之写好评的超级粉丝。反之,在布拉德•托尔等主流作家的作品下面,总会有一些负面的图书评价——这是作者无法控制的。书评“水军”会导致同行排名系统失效,作品质量的评判失去公允。
当前出版面临的老大难是:出版范式将朝哪条路演变。我们未来的出版界会充斥大量不知名作者创作的优质低价作品(畅销书的定价比之略高)吗?或者说,目前的混乱局面最终会使出版陷入一个高定价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只有地位最稳固、才华最出众的独立出版作者才可能突围成功)吗?
要了解出版的未来,我们必须注意到有助于深入剖析它的三个趋势,即电子书、社会化媒体和低成本的自助出版。但在这之前,我们首先得了解传统出版商制定的两大重要战略决策,这两个战略为独立出版敞开了大门。
传统出版商战略决策一:精装书定价
尽管对微观经济学的认识不深,我仍建议传统出版商更新他们多年延续下来的印刷书定价模式,那显然已经过时并有碍出版商盈利。
图书提供的三种价值是:优美的文笔、动人的故事(真实或虚构)和与社会建立联系。这里解释一下第三种价值,我的意思是,阅读是一项社会性的活动,我们普遍喜欢阅读大家都在读的书。所以对我们来说,通俗读物比那些冷门书更有价值。
理想情况下,每本书都应该有其价格。这样,该书基于需求曲线的定价能够使利润总额达到最大化。简言之,就是出版商应该算出一本书的价格,这个价格应比它包括印刷和分销在内的成本要高,以保证利润最优化。作为消费者,我们总能看到这种形式的定价——我们买酒,一瓶酒的价格反映了它的质量、年限和珍贵程度,而不仅仅是种植葡萄和制作葡萄酒的成本。
可是,出版商为了发掘几个像托尔和格拉芙顿那样难得的优秀作者,不得不在那些未经市场检验能卖出多少书的作者身上投入大笔预付款。因此,他们统一把精装书的价格定在25.99美元或27.99美元,因为这是他们能收回投资成本的价格。这种固定价格其实是个谬误。在这个定价模式中,出版商的逻辑是默认市场需求是固定的,他们认为以25美元的价格卖出的书和以5美元的价格卖出的书的数量是一样多的。但这即使只考虑传统出版,也被证明是错误的(平装书的销售量就比精装书要大),它无法使收入达到最优化。
一个简单的例子能说明这是为什么。据奥伦•斯坦哈尔的经验,生产5万本精装书,分摊在每本书上的印刷成本和分销成本是2美元左右。如果一本由不知名小说家创作的小说精装本以27美元的价格卖出了5000本,出版商的边际利润就能达到25万美元,作者能得到的稿酬也会更多。但长远来看,平装书(这个版本的书内容与精装书无异,但版本质量要低一些,这能为出版商掀起第二轮利润)的利润更高只是个谎言。大多数书都不会再出平装本,因为有了电子书,它的价值就已失去。电子书已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平装书的需求。其实,需求曲线一点儿都不神秘,也并非无法预测,它能轻易地通过历史数据和测试建立,尤其是通过网上销售数据。
传统出版商仍在坚持的这个刚性的、未达最佳标准的定价模式,为图书的独立出版创造了市场机会。当然,这个漏洞已存在数十年之久。
传统出版商战略决策二:出版商的关注目标从作者转向市场
以前,出版商会挖掘一小批新作者,这些新作者的作品一般会分销往独立书店和类似Waldenbooks和B.Dalton的小型连锁商场。由于书目品种太多,出版商在如何分配有限的书架和展示空间上绞尽脑汁。
1985年,博德斯集团开设了第一家超级书城。到20世纪90年代初,巴诺书店也效仿了它。超级书城的新形式大大增加了书架空间和展示图书的机会,它同时还在书城内引入了咖啡和舒适的椅子,让消费者能够悠闲地边品咖啡边评估是否要购买这本书。
图书展示空间的拓展,也保证了出版商能在更多的新作者身上下注。但增加的稿酬预付款和生产运行工作量在出版商身上加诸了更大的资金约束——因为总体的图书销售额并没有明显的上升。除此之外,利润被越来越流行的畅销书折扣战略(由巴诺首创)所挤压。这种策略假设畅销书会把消费者吸引到书店,把最令人满意的书变为亏本出售的书会带动其他书的销售,从而获得更多的销售利润。其结果是出版商和书商都财政紧张,互联网和随之而来的亚马逊则更使他们的利润一落千丈。
对此,出版商的应对措施是裁员和缩减成本。针对单个作者或单本书展开的营销首当其冲成为其受害者之一。结果是,大多数经历了艰难的历程去寻找代理机构和出版商的新作者惊讶地发现,其实是作者自己承担了营销和推广的工作。特雷•拉特克里夫在科技博客网站GigaOm上曾写的一篇文章更详细地说明了这一点。
传统出版作者纷纷开始学习如何进行自我推销。尤其是对那些不上不下的中层作者来说,写作的负担和没有太多的助力来推广一本书是十分令人崩溃的。一些出版社已经对新作者实行了进一步的缩减,并限制对作者提供书评推广帮助。
这些作者感到自己对出版商的依赖不强,也更独立。他们被迫成为“企业家”为自己的作品苦心经营,但说实话,他们的回报和付出并不相称。
20世纪末,一场革命悄然发生。部分出版商采用了一种消费者和作者都不喜欢的低效定价模式。全职写作的中层作家无法挣到足够的稿费;新一代的作家则通过社会化媒体迅速成长——而且他们不太能接受出版的把关人模式。
三种先进技术促成了把关人模式的逐渐衰落:
进步1:电子书颠覆阅读和销售
2011年1月,亚马逊的一份报告显示,它在美国市场上的电子书销售首次超过印刷书。同月,亚马逊的英国市场也传来同样的消息。
这一趋势由两个因素驱动。首先是便利性因素。使用电子阅读器,消费者能够随身携带很多书,不再需要在床头柜上翻找平装书。其次——这也可能是更重要的一点——电子书阅读者似乎会买更多的书。这一点连传统出版商都认同。布拉德•托尔也说:“我喜欢电子阅读器。我试用过各种不同的电子阅读器。”
正如罗伯特•比蒂诺特所观察的:
“电子阅读器最大的影响可能是它使出版的‘长尾理论’走向繁荣。书架根本没有空间放置那些读者规模小的书,但这些书仍是有市场的。出版最大的重心变化是它突破了各种限制——有限的书架空间、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资源。尤其是电子阅读器消除了这些限制。”
此外,电子书也抹去了传统出版和自助出版的印刷书在载体质量上的差别。
进步2:社会化媒体的兴起
大多数图书销售都是由个人推荐带动的。社会化媒体——从推特和脸书到Goodreads——使读者能轻松地在同一时间向多位朋友推荐一本书。
休•豪伊说:“社会化媒体的影响是巨大的。它的强大之处在于,作者无法操控。《羊毛记》的知名度迅速蔓延是因为人们疯狂地在脸书和推特上传播。这不是通过我的努力达到的,而是通过读者的力量。很多人觉得社会化媒体的积极运用主要靠作者而非读者。而我认为他们普遍误解了这背后的真正推动力。”
布拉德•托尔在成为畅销书作家之前是PBS一档旅游节目的主持人,他极度依赖推特:
“在等待下一本书出版的过程中,推特帮助我和读者之间维持了活跃的关系。想想我的职业有多么孤单——我所从事的写作事业,所有活动都只能在我的头脑中发生。但推特令我实现了真正的人际交往和与他人对话。”
很少有作家能像罗伯特•比蒂诺特那样把社会化媒体用得如此有效,他曾是一名记者:
“社会化媒体是广告、促销和营销的强大均衡器。这本质上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没有顾客会去亚马逊了解传统出版和独立出版分别出了什么书,他们也不关心这些。他们感兴趣的是自己从中获得的体验。社会化媒体允许作者展现个性并和读者建立真正的情感纽带。我碰巧很喜欢我的读者们,而且我随时都在网上和他们保持联系。通过使用这些社会化媒体,我在读者眼中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名字,而成为了一个有自我特征的鲜活的人,我甚至都没花费一分一毫的广告费——当然,也没必要如此。”
进步3:低成本的自助出版
目前,电子书在与印刷书的竞争中已胜券在握。位于曼哈顿的麦克纳利•杰克逊独立书店,引进了一台新印刷机。它在2011年安装的按需印刷机(The Espresso press)不是用来印刷传单和贺卡的。相反,它能快速又低廉地打印并装订一本完整的书。这使得麦克纳利•杰克逊书店能够像亚马逊那样为读者提供数以万计的印刷书(这其中当然也包括绝版书)。它也使读者更可能把该书店作为寻书目的地,因为有了一台按需印刷机,肯定能在那里找到自己需要的书!
按需出版来得正是时候——恰巧是在传统出版经济(传统出版的大印数一般都要12万册起印)越来越站不住脚的时刻。尽管单本印刷成本增加,但按需出版不需要循环生产,也不会滞留多余的印刷书,还消除了自助出版需要前期投资的这一障碍。
同一时期,还出现了能让作者上传文件至亚马逊、巴诺或其他销售电子书的网站的数字化工具。更重要的是,亚马逊的战略布局是,不会把这些由作者上传的作品在“独立书店”中专设一区。亚马逊还开发了允许作者实时跟踪销售动态的报告工具。此外,亚马逊还允许作者自主为电子书定价,并提出版权费会和作者三七分成,以此鼓励作者将自己的电子书价格定在2.99美元以上。休•豪伊总结了现在极佳的出版环境:
“我不必与主流出版商的价格去竞争。他们曾经由于规模经济和大印数印刷而占了价格优势。而今,我也有自己的优势,因为我的生产成本低。以前我的弱势在于无法与主流出版商的印刷书价格相匹敌,现在已成了他们无法与我的电子书价格相竞争。”
对未来出版的三个预测
没人知道这场新旧之争谁能胜出。把精装书定价模式上的缺陷和自助出版为作者带来的巨大财富综合在一起考虑,至少我们可以猜测,独立出版图书将继续存在。以下是对未来出版的三个预测:
预测1:独立出版的图书也有专业的书评平台
烂番茄影评网和干草叉(Pitchfork)乐评网的成功表明,为消费者提供一个评论作品质量好坏的线上讨论平台十分可行。柯克斯(Kirkus)书评网已把独立出版图书作为一个赢利重点,向独立出版作者销售高达425美元的书评服务,这样的价格可能比作者在出版剩余环节中所需的花费还要高。长远看来,柯克斯会在快速拓展读者无偿书评方面做得更好,以此来积累大量的独立出版图书书目,并由此将自身打造成新一代读者的“图书体验师”。
Goodreads是成为书评公正的仲裁者的最佳候选人,但该网站的功能更偏向于社交而非专业的书评,这可能会导致它在和更专业、更一心一意做书评的同行们竞争时败下阵来。也有一些书评网站致力于在混乱环境下为自己赢得一个客观公正的名声,比如今日数字图书(Digital Book Today)、自助出版图书评论(Self-Publishing Review)和独立图书阅读者(IndieReader.com)。值得一提的是,Storybundle的商业模式挺有趣的,它允许读者自行设定愿意为这本书支付的费用,并以此对劣质作品进行过滤。
亚马逊和巴诺书店则是通过组建一个专业的书评团队来筛选出好书,以提高读者的网上购书体验。亚马逊也已经为主流图书提供类似的服务,该服务命名为“亚马逊藤”(Amazon Vine)。它通过免费试读召集了义务书评人员来评审新书。今天看来,“亚马逊藤”不仅是一个为读者服务的工具,它更是一个为主流出版商提供的以盈利为目标的图书推广项目。不管怎么说,保持书评的独立性和公正性有助于赢得读者更多的信赖。
此外,在解决独立出版图书“写得好不好”这个问题上,始终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压力。很难想象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在接下来的12-18个月内仍无法找到将会怎样。
预测2:中层作者转向独立出版
第二个几乎可以肯定的是,那些无法像布拉德•托尔或苏•格拉芙顿等主流作家那样一鸣惊人、声名显赫的中层作家——但他们也有一定的受众基础——将会选择更经济的独立出版方式。主流作家和独立出版作者一致对抗的是:主流出版社为电子书支付的版权费远远逊于印刷书。出版社的这种做法实在愚蠢至极,且很可能适得其反。像埃德加奖(Edgar-winning)的获得者劳伦斯•布洛克和玛格丽特•缪尔已为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而转投独立出版的怀抱。还有很多作者以独立出版起家,并始终坚持着。这其中有许多是中层作者,如果他们在出版界的活跃度高一些的话还可能成为名作家——这令我想到了罗伯特•克洛西和蕾切尔•汤普森。
预测3:主流出版商将把独立出版作为一个小联盟纳入……并找到一个新的盈利模式
传统出版商将被独立出版重创,除非他们能找到一个双赢的合作商业模式。最有效的方案是,主流出版商把独立出版作为一个小联盟纳入,出版商自己则重拾他们的营销优势,着力于在目标产品(不在量多而在质精)上压更多的赌注,将自己打造成全心为作者服务的营销专家。但现在,像阿曼达•霍金和约翰•洛克那样,在独立出版成功后和主流出版商达成合作已成为这行的规则,独立出版尚未作为传统出版商的一个小联盟被纳入。通过选择那些已建立起一定读者规模的作者和了解如何有效地利用社会化媒体工具,出版商将减小风险,提高他们出版的畅销书的市场占有率。他们也可能学会根据需求曲线来定价,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
出版商也需要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图书流通和库存目录。休•豪伊指出,你会发现很多在销售榜前列的作家近期都没有出版小说,但出版商总是在几个月后才从图书缺货单中看到。他们总是把促销精力投注在那些新作者身上。可是,应用数字化的图书流通和库存目录就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它有助于出版商更迅速地对新兴市场的趋势做出反应。
当前独立出版极具讽刺意味的忧虑是,我们在很早以前就已有过类似的经历。从16世纪到19世纪,小册子帮助像托马斯•潘恩那样没有出版许可的“黑客”发表了他们的观点,通过廉价的小册子,各种思想得以进行击撞和论辩。虽然,小册子一度被指责是虚荣、无能甚至有煽动倾向的,但在文学改革、英国内战和美国革命时期,一些优秀的作品通过小册子得以幸存,成为人类宝贵的思想财富。同理,今天的独立出版图书也必将有此贡献。
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及其平行公司北京百道世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下属的网络媒体平台百道网、百道网微信、帮书店微信,以及百道学习APP和小程序等平台上发布的文章,版权属于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所有,或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著作权人共同拥有,严禁转载。任何纸媒、网媒或社交媒体需要发布或转载,请与版权专员联系(service@bookdao.biz),获得授权后,方可转载。对于任何未经授权的转载,我们将依法追究其侵权责任。
扫描二维码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