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2013年05月23日 来源:百道网
时间:
【百道专稿】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科学研究领域的开放存取出版是否突破了这种达尔文主义的束缚?“发表付费,阅读免费”的开放存取出版模式是否对科学出版具有普适性?不妨来看看近期《自然》期刊推出的“开放存取”系列专题中的一些观点。
开放存取时代已经来临,科学期刊的编辑们正在小心翼翼地求证开放存取模式是否适用于他们。这将颠覆性地革新科学家们发表研究成果的方式:作者不再需要为了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像《自然》和《科学》这类影响因子高的印刷期刊上而支付高达上百美元的版面费,因为这些文章将随时可在互联网上自由发表并被他人无限制地获取。文章出版前也无需同行评审,业内人士可以在出版后评估该论文的价值。
出版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这场出版革命又将如何掀起科学出版的新浪潮呢?
3月27日,《自然》期刊推出了一个关于“开放存取”的系列专题。编辑们似乎饥不择食地把印刷编辑们提供的各种具有“发布价值”的资料统统倒腾上去了,比如经过筛选的论文、新闻简报、社论和评论等。其实,这些内容是多余的,因为科学出版的本质就应当是广泛传播和接受同行评审。在互联网时代,它不需要遵循印刷出版那样的流程,科学家们可直接通过社区进行交互性的同行评审,而且新算法还支持过滤文章并实时传播。
开放存取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争议。支持者们认为,由政府资助的科学研究成果就是应该免费让公众享有的。为什么反而需要纳税人向那些掌有该内容的私人公司为之支付费用呢?为什么政府机构要把这些科学成果用一堵“付费墙”隔上呢?既然科学家们做同行评审是义务性的,为什么这些期刊反而要收费呢?尤其是那些影响因子高的期刊,利润率起码在30%以上,有时还高达40%-50%。
一些开放存取在线期刊已经小有所成并持续快速成长。公共科学图书馆(The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Plos)已建立起了多门学科的一系列在线期刊资源。它的商业模式是作者和发布者为同行评审和出版付费;不过无论如何,这笔花费比印刷期刊所收的费用要便宜多了,因为这其中不需印刷成本。BMC(BioMed Central)也致力于做领先的“开放存取出版商”。截至2011年,根据《自然》期刊的理查德•凡•诺尔顿(Richard Van Noorden)统计,约有11%的资源已实现开放存取,而且这个数据还在稳步增长。
追溯开放存取出版的发展历史,几十年以前,物理学家们就已经定期在康奈尔大学的印本仓储arXiv上发表他们的文章。在arXiv上,同行评审是在出版之后进行的。还有一些印刷期刊——如PNAS(《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也会被收录进开放存取资源库中。其他的期刊,通常是滞后一段时候(比如在一个月或一年之后)再发布在互联网上免费共享。
与任何革命一样,开放存取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版权、许可和优先级等问题仍在商讨中。国家仍应控制那些具有潜在军事用途的军民两用研究成果。此外,过多的开放存取接入网点可能让研究人员对如何选择感到困惑。一些不可靠的开放存取出版可能会以较低的价格吸引研究者发表文章,但其审查和能见度的标准也相对较低,这会令研究者存在不满或被欺骗之感,戴克澜•巴特勒(Declan Butler)在《自然》的系列文章中写道。在一些竞争激烈的领域如生物医药学领域,研究者们会担心他们的研究成果会因此泄露给他的竞争对手。
此外,一些对内容筛选相对宽松的开放存取期刊可能会降低研究的质量。《自然》期刊的文章筛选率大概是所投稿件的8%左右,而PLoS ONE对文章的采用率则高达70%。但不得不承认,筛选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代表对内容质量的高标准,又可能存在一些偏见,凡•诺尔顿写道:
迈克尔•艾森(Michael] Eisen)认为,研究成果在出版前需要经过那些权威期刊筛选和审查不是一种特色,反而是个错误:这是印刷时代的后遗症。他建议,相对于在期刊库中收录那些权威的参考性论文,更好的方法是用一些有效指标来实施文章过滤,如把下载频次和引用频次作为指标,这些指标不在意文章是否过时,而只关注文章本身的质量。
《自然》期刊还登载了另一种观点,对于开放存取所涉及到的支持在线索引和搜索论文,马修•柯克尔(Matthew Cockerill)对之抱以极大的包容性:
比如谷歌要求在其搜索引擎所能搜索到的网站都需提供近几年所有有价值的搜索内容。这本质上就是目前科学出版的模型。
“掠夺性出版商”——即那些提供低质量期刊资源的出版商们,毫无疑问是问题所在……但无休止地筑高期刊的准入门槛显然不是最佳解决方案:这反而会减缓科研的进展。
相反,索引服务应当允许存在一定的检索误差以使检索范围更广,也许它会被贴上“临时”的标签,但至少保证了它是可检索和可引用的。
至于近几年发明的同行评审,它虽然从理论上听起来很动听,但在实践上却总是惨遭失败。凯西•罗斯金(Casey Luskin)曾多次对此做出解释。从历史上看,科学界许多伟大的贡献,如像牛顿(Newton)、波义耳(Boyle)和麦克斯韦(Maxwell)等杰出人物的成果,都是未经过同行评审就公开了的。
即时存档(Immediate Deposit,ID,指论文一发表就立即进行存档,提供即时开放访问)的支持者们从以往的经验中懂得,那些权威的印刷期刊并没有增加其审查的通过率,甚至依然连一封批评指正的退稿信都收不到。正如编辑审查已经被社区评论所取代,好的思想应当是不需经过事先的审查和限制就能进入公开场合的。科学界大部分人可能仍对即时存档颇多微词,但这至少能令同行们看到这些文章。而不看好这种文章发表方式的人也已经越来越少了——这就是出版范式的转变所带来的引力。
印刷期刊的未来看起来似乎已然惨淡异常。随着它即将到来的消亡——只能说是可能——编辑们在何种题材能出版这个问题上的限制也在逐渐放松。对于科学出版的转变,《自然》期刊的编辑描述道:“科学本身就是瞬息万变的;科学出版应当享受到它自己的发展所带来的福利。”开放存取是否把即时存档带入了长期封闭的科学领域,还是通过新的手段关掉了它?这仍有待观察。但现在看来,这种开放性将是件好事情。
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及其平行公司北京百道世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下属的网络媒体平台百道网、百道网微信、帮书店微信,以及百道学习APP和小程序等平台上发布的文章,版权属于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所有,或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著作权人共同拥有,严禁转载。任何纸媒、网媒或社交媒体需要发布或转载,请与版权专员联系(service@bookdao.biz),获得授权后,方可转载。对于任何未经授权的转载,我们将依法追究其侵权责任。
扫描二维码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