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收藏 微博评论
分享到微博:
1985年创刊以来,《知音》杂志,这家湖北省武汉市的地方杂志,创造了无数的奇迹。而如今在大城市生活的年轻人,更多把《知音》看作是一本面向孤独的家庭主妇或者乡镇中老年读者的低端消遣读本。
即使《知音》及其两本子刊《知音励志》和《知音海外》,每月发行量达到680万本,是排名世界第五的综合类期刊事实,也难以消除批评界的声音:煽情、催泪和明星绯闻故事为主要内容的杂志难登大雅之堂。
这些年,让《知音》更有名的事件,更多的来自网络上“知音体”的流行,还有凤姐的那一句:“我只看高端的杂志,比如知音等。”
然而《知音》的成功,并不是偶然。庞大的读者群,也不是一天培养成的。《知音》的28年,见证了中国社会从文化大革命的废墟中苏醒,迎接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的巨大变迁。而《知音》的故事,便是从中国人集体政治狂热后的迷茫,到追求爱、美好生活和人生真谛的心路旅程。
胡勋璧,《知音》杂志主编,知音传媒集团总经理,也是28年前《知音》杂志的创刊人,正在掌舵着一个媒体舰队。《知音》和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漫画期刊——《知音漫客》是这个舰队的母舰。9本杂志,2份报纸,一个婚恋网站,还有图书出版、电视剧、新媒体领域的投资,组成了这个固定资产9亿人民币,年盈利1亿的传媒集团。
1976年,当胡勋璧还是《湖北青年》,这本湖北省妇联主办杂志的记者时,他没有想到今天的辉煌。那时的胡勋璧,有在湖北乡村采访的多年经历,用他的话来说,更多时候面对的是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和迷茫。
他回忆里,被采访人有一个创办宗教的迷茫年轻人,还有十几岁的女孩逃离家庭,出家为尼。
“太多的人们从文革中醒来,但面对的是未知的未来和情感的空虚。有些人走上了迷途。”胡勋璧回忆道。
1981年,胡勋璧被提拔为这本“体制内”杂志的主要编辑。在那个“小报抄大报,大报抄梁效”的时代刚刚过去后的几年里,沐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很多杂志也开始留出一片试验田,刊登一些稍具人情味的百姓故事,而就是这些躲在时政文章背后的不起眼的故事,让胡勋璧嗅到了巨大的价值。
“人们期望重新寻回支离破碎的正常情感,我当时感觉很强烈。”胡勋璧说。
那时,在胡勋璧的办公桌上,成堆的读者来信,大部分都是对贴近生活故事的反馈,很多人甚至直接倾诉咨询自己的人生困惑。胡勋璧在20多年来,无论再忙,始终保持着阅读读者来信的习惯。
社会新闻的内容也有了变化。胡勋璧的脑海中,清楚地记着地方报纸刊登的一则新闻:一个大学生求爱失败后,用刀剁下自己指头。如今,这不算什么新闻。而在那个情感压抑的年代,无异于重磅炸弹。
胡勋璧并不是第一个感觉到人们情感的巨大需求和空白。1983年,广东妇联主办的《家庭》杂志一经问世,马上取得了巨大的发行量。另一份主打心灵故事的杂志《读者文摘》(1993年更名为《读者》),也迅速风行大江南北。
胡勋璧有了信心,同时也有了紧迫感。他开始游说湖北省妇联,取得支持他办一本杂志的构想。
在那个鼓励走向市场的时代背景下,胡勋璧的想法得到了支持。他和几个同事,开始向社会为这本即将问世的杂志征集刊名。
在踊跃的投稿中,胡勋璧留下了“女性之光”和“知音”这两个名字。最后他选择了“知音”。
“我期望这本杂志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贴近真实人生,贴近读者的知心朋友。”
然而,几乎没有什么市场经营经验的胡勋璧遇到了第一个难题。他曾以为这本杂志会得到财政支持,可他得到的启动资金,只有妇联给他的3万元,和7万元的借款。
“在那个月工资30元的时代,这是一笔数目可观的钱。可要创办一本杂志,这些钱仍然很少。”胡勋璧说。他们的第一笔开销,就是用3000元装了一部电话,不仅作为办公,更重要的是一个连接读者的热线。
胡勋璧算出要想不赔本,这本定价3毛5分钱一本的杂志,创刊期必须卖出40万本。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甚至想到过放弃。
而胡勋璧对杂志的内容充满信心。创刊号中的一个故事,抨击了当时很常见的包办婚姻。渴望心灵和人生的自由,是很多年轻人的渴望。
杂志开印后,胡勋璧采用了邮局和零售公司发行的方式,努力把杂志投放到火车站和长江沿岸城市。胡勋璧苦口婆心地向那些文化层次不高的零售商介绍他的杂志,他和编辑们,也骑着自行车,把杂志送到刚刚兴起的街头报摊。
很快,那本封面是一个甜美女孩的《知音》杂志,取得了知名度。很多零售商开始主动找到杂志社,要求进货。胡勋璧成功了。《知音》很快卖到了主要城市。1987年,月发行量突破170万。
然而同类杂志的出现,和印刷发行成本的增高,《知音》杂志的发行量在1987年后下跌。1989年暴跌到49万本。
“除去客观原因,我觉得当时主要是故事的质量下降,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读者开始出现审美疲劳。”胡勋璧说。
随后他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内部绩效改革,在国内期刊界率先建立一套激励奖惩制度。对于能潜心投入做采访,带来真实情感故事的记者和作者,胡勋璧给予了很大经济回报。《知音》的稿费一直处于国内期刊前列。直到今天,《知音》中出色写手的收入要高于胡勋璧本人。
胡勋璧坚信最好的故事总是来源于现实。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最大的创新就是始终尊重现实。”
《知音》杂志始终保留着读者热线。如今还包括一个婚恋网站及论坛,倾听人们真实的情感需求。
1998年,《知音》的月发行量达到300万。1999年,《知音》变成了半月刊。 现在《知音》杂志又有了《知音励志》和《知音海外版》两个版本。
在北京生活的程军曾经是一名图书发行经理,他70多岁的母亲是《知音》的忠实读者。“我的母亲二十多年一直在看《知音》,被里边的悲欢离合所打动。”
“如今的年轻人,有很多渠道去释放自己的情感,他们不会去看《知音》。我觉得《知音》的读者,很多是已经习惯了从这本杂志阅读情感故事。”程军说。
去年,知音传媒集团A股谋求上市的新闻引起了讨论。一些专家认为《知音》档次较低,内容过于煽情,而且广告投放较少,市场前景并不看好。而同时,也有声音认为《知音》能有巨大的读者群,不是偶然现象。
在不久前接受北京日报的采访中,投资分析师夏天道出了《知音》成功的原因。如今的财经时尚类高端杂志扎推,为了吸引广告,更多面对一线城市的读者。而《知音》正是瞄准成千上万的二三线城镇乡村的读者。《知音》的成功是很难复制的。
“我们的社会正变得更加开放多元,但不同的人,都会有同样的精神诉求。”胡勋璧说。也许那个工作分配和婚姻包办的年代已经一去不返,也许人们有了更加方便的手机和互联网,但如今的年轻人面对着更加复杂的爱情婚姻困扰和生存压力。
胡勋璧并不认为他的杂志面对文化层次较低的读者群。但同时他也承认,《知音》将逐渐改变,去适应时代的需求。
但他几十年坚持的这本杂志的宗旨不会变。“宣扬人情美,人性美将永远是《知音》的灵魂。”
“无论你多么成功富有,生活总会遇到情感的困扰,我希望这本杂志将一直是读者的知音。”胡勋璧说。
作者:王儒
来源:中国日报
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及其平行公司北京百道世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下属的网络媒体平台百道网、百道网微信、帮书店微信,以及百道学习APP和小程序等平台上发布的文章,版权属于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所有,或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著作权人共同拥有,严禁转载。任何纸媒、网媒或社交媒体需要发布或转载,请与版权专员联系(service@bookdao.biz),获得授权后,方可转载。对于任何未经授权的转载,我们将依法追究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