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收藏 (2)条评论
分享到微博:
我在日记里写道:“天不作美,下起稀疏的雨来。我真希望雨别下大,别下长,不然我的那些墙报就毁了。……我和老鲁开玩笑说:如果明天不晴,我就跳楼。” 那个难眠之夜让我像个刚完成分娩的母亲,惦念着不远处的孩子,祈祷一切安好。
记忆中,那是我第一次饱尝编辑工作的艰辛与充实,不安与温暖。若干年后我真的进了出版社,一干就是12年。不惑之年我离开了,开始新的旅程,但所做的一切,依然离不开和“内容”打交道,依然需要策划、组织、筛选、写作、设计等等。而我之所以喜欢且能胜任,完全依仗我的过去。很多能给你带来快乐的工作,有了开头,就难有收尾,无论你是否以它为职业。
诗人惠特曼写过:“歌声属于歌者,回归于他最多。教育属于教师,回归于他最多。”(The song is to the singer, and comes back most to him. The teaching is to the teacher, and comes back most to him.)我想说的是:“编辑工作属于编辑,回归于他最多。”
到底,编辑工作给了我什么?能植入内心、构成品格的,应该是某种素养,而非技巧。就像体育运动,其意义不在于学会某个项目,而是让你更强更美。那么,在组稿策划、文字纠错、排版设计、人际交往等等能力的背后,定然还有一种东西,对任何工作都是财富。我慢慢悟出,这种核心素养,一是痴迷于细节,二是保持中立与独立。
恐怕再没有比和文字较真儿更能训练细节能力的了。常有作者看着我们的加工稿感叹:眼睛真毒,这种错也能这么快找出来!我刚入行不久时,有一次编辑一本专著,找出了在“参考文献”里很容易被忽略的外文期刊刊名缩写的不规范之处,作者对我大加赞赏,不住地向身边的人说,科学社的编辑很专业。我也为自己的表现感到自豪。之后与他的合作自然一帆风顺。
细节最体现专业精神。但不可否认,出版的快速转型正在让一些可贵的品质离我们远去。正如今年2月英国《卫报》上那篇名为《消逝的编辑艺术》(The Lost Art of Editing)的长篇报道里所提到的,今天的出版人在速度和经济上的考虑常常先于细心和质量,做书所投入的时间和努力被预算和人员编制给压缩了,现代出版更注重销售和营销,那种手拿红笔、仔细审读手稿的对文字痴迷的编辑形象,已让位给只想着做新畅销书的企业家形象了。
在这个过程中,编辑的损失最大。因为通过细节训练培养专业精神的可能性正越来越小。编辑们除了解决眼前的生计,除了在表面繁荣的幻觉中自娱自乐,只剩下一片空虚,而有助于长远发展以及品格升华的营养已无处寻觅。
我现在的工作侧重信息服务。国外一些同行曾有一句口号:信息是美丽的。通过细节的改造,把单调、混乱的内容提升到艺术高度,让它条理更清晰、重点更突出,这需要创造性的劳动,也是我的追求,让我乐在其中。凭借编辑功底,我自信我能达到。
除了注重细节,编辑工作还让我学会了在忠诚与中立、开放与独立之间把握平衡。
编辑到底该忠于谁,出版社?读者?作者?市场?都是又都不是。实际上,我们既要忠诚于职业,又不能偏袒任何一方。我常拿签合同这个环节来举例。一个充满霸王条款、只顾自身利益的合同,最终会成为自身发展的阻碍。合同不能违背有利于维护作者资源的原则,编辑尤其要多为作者着想,为长远着想,在合理的前提下,多为作者争取一些实质性的利益,包括稿酬、赠书等等。
同样,编辑也不可因偏见而伤害作者。往大了说,这个话题涉及到媒介素养,它有两层意思。
一方面,我们不能利用手里的特权代人决断。比如,你不能随意删改作者的观点,你不能为了死守所谓“标准”而完全不顾作者的偏好。别忘了,作品是作者的作品,编辑是要“有所作为”,但前提是“尊重作者”。你可以尝试说服作者,但不可取而代之。
另一方面就是保持中立。编辑工作当然要有主体意识,即在自己的成果中展现特有的风格,但这种主体意识不能走偏。比如,不可加入学派之争。2000年我曾接过一个名为《科学之根》的选题,作者是个年轻的学生,提出了一些新观点,不在学界主流之列,但最终这本书还是出了。我在书后加了一个“出版者的话”,其中写道:“将一个不成熟的理论编撰成册、出版面世,是要冒一定风险的,但探寻真理的精神应得到鼓励。……本书的观点并非定论,但其所基于的思维方式值得参考,读者可以带着探究的目光去读。”我相信,出版者只有保持中立才能取信于大多数。
中立不是左右摇摆,它是一种独立,外加开放的心胸。多元化是文化的生命,多样性是图书这种复杂商品最不可或缺的,编辑最需要独立思考、冷静和包容。如今人人在谈创新,而创新也是源于独立,源于自由。如果你没有开放的心胸,不把个人的思想从自家的前院空地拉向更广阔的野外,你的自由又能伸展多远呢?
今天发达的媒体让信息弥漫在我们的左右,我们的独立意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容易受到干扰,甚至被摧毁。我眼下的工作需要高效率地捕捉到有价值的资料,还需要抵制误导,通过严谨的思考做出合理的判断,不随大流,不被单纯的商业利益所左右。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以往的编辑训练真的帮了我。当别人向我取经时,我常说,我是编辑出身,善于梳理,崇尚中立。
精细,专业,中立与独立,当我意识到这些素养已悄悄化入血液,让我在新的工作中不断受益,自己总会像收到厚重的礼物一般踏实和满足。它们是我后续事业的DNA。
在电影《喜剧之王》中,周星驰总是一遍遍地说:“其实,我是一个演员。”这话简单却感人,直白的语句道出了某些不变的做人原则。无论何时何地,我也想说:“其实,我是一个编辑。”
作者:马学海
来源:百道网·马学海专栏
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及其平行公司北京百道世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下属的网络媒体平台百道网、百道网微信、帮书店微信,以及百道学习APP和小程序等平台上发布的文章,版权属于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所有,或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著作权人共同拥有,严禁转载。任何纸媒、网媒或社交媒体需要发布或转载,请与版权专员联系(service@bookdao.biz),获得授权后,方可转载。对于任何未经授权的转载,我们将依法追究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