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20多年的儒林书局,将在下个月吹熄灯号。
据台湾媒体报道,有60多年历史的台北市重庆南路书街,近年来在经济不景气及网络书店的夹击下,从全盛时期的100多家书店到现在仅剩约20家。下个月又有2家书店因撑不下去将歇业,其他店家为了存活,有的将转型卖面包及咖啡。
在重庆南路开了四十多年的儒林书店,店内贴出九月廿日将歇业的告示,全店书籍以七折起出清。许多老顾客不舍,纷纷询问老板娘张丹梅“为什么不做了”,她无奈地说“没办法!为了生存啊”,还提醒老顾客,想买的书赶紧趁出清折扣时买下。
为了生存 转卖牛排面包
张丹梅说,整条重庆南路都快变成咖啡街、牛排店街。她的书店一个月光房租就超过20万元(新台币,下同),但“卖书”哪赚得过卖咖啡、卖牛排?她虽然不舍半生的心血收掉,但一直赔本经营也不是办法,歇业成了不得不的决定。
北市重庆南路书街促进会理事长沈荣裕表示,重庆南路曾经是世界华文书最重要的购买地,老字号的台湾书店、三民书店、台湾商务印书馆、东方出版社等,都在重庆南路发迹。但这几年,书店一家家收起来。
书街中贩卖公职考试参考书的鼎文书店,生意较好
沈荣裕说,房租是压垮业者的主因,现存的业者因为抱着对书店经营的热情,大家都是苦撑。像他自己经营的天龙书局,每个月房租要50万,他只好空出部分空间改卖咖啡,支撑书店继续经营。
不敌网络 销售数字直落
另一老字号三民书局的陈店长表示,网络的挑战是实体书店必须面对的潮流,近几年书店街确实出现经营问题。像是旅游或资料类别等书籍的销售数字,就明显的下滑。
他说,三民书局店面是自有房舍,状况还可以。近年来强调“客制化”,从消费者角度思考,提供其他书店没有的服务和浏览体验,也耕耘出一块自有市场。未来也会持续专心做好出版图书本业。
新陆书局开出部分店面,供面包业者经营。但新陆书局否认此举是因为经营出现问题,强调是本着创新管理的理念,为了让来店顾客能有更丰富多元的享受。
重庆南路有的书局部分店面让给面包店经营
目前人在大陆参加书展的沈荣裕感叹,新闻出版局拿出500万人民币扶植50家实体书店,并以行政命令要求网络书店不能采低价折扣方式卖书。反观台湾,过去当局推动书香社会,还鼓励发行图书礼券的政策,现在完全看不到。
人文书街 城市文化象征
北市府文化局长刘维公说,随着时代转变,现在几乎可以“处处是书店”,实体书店业的确面临严峻考验。
不过,他认为“逛书店”仍然具有深厚的人文特质,像重庆南路这样的书街,也是一个大城市重要的文化象征,当局不该抱持让业者“适者生存、自生自灭”的态度,应该协助业者找出一条创新的路。
他表示,若业者有任何构想,需要当局协助的部分,他非常愿意跟书店及出版业者一起讨论。
抱铁饭碗 公职考试书逆势独红
重庆南路书店式微,一般书店纷纷歇业或转为多角化经营,但卖公职考试专用书的书店却一家一家的开。业者表示,经济不景气,大家都想捧公职铁饭碗,书街上卖公职考试用书书店越来越夯。重南书街存活的20多家实体书店,光是卖公职考试用书的就有5、6家,还持续增加中,成为不景气中异军突起的书店。
重南书街上的鼎文书局成立42年,原本专门出版文史哲类书籍,20年前洞烛机先,转专卖公职考试用书,这2、3年不景气,民众纷纷想捧公职的铁饭碗,考试书大卖,鼎文目前在全台开了7、8家连锁书店,光是重庆南路就有2家分店。
鼎文书局老板许平和表示,一年公职报考人数约15万人,真正去考试的有10万人,却只录取5000人,虽然僧多粥少,但这几年民间企业纷纷裁员,公职还是很热,预期报考人数还会逐年增加,也创造商机。
许平和说,全球不景气,出版业经营很困难,一般实体书店营收至少衰退3成,其实连卖公职书也受影响,鼎文还兼营公职补习班来维持,但今年营收粗估仍衰退一成。
听到其他实体书店纷纷歇业,许平和也感到无奈与心疼,他认为开专卖公职考试用书的书店,也是“一时热潮”,担心如果考公职退烧,会如蛋塔热潮消退一样,如果有书店现在才要来分食考试用书这块市场,恐怕会吃亏,因此他也在思考下一步的发展,否则很快就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