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2023年11月15日 来源:百道网
时间:
11月11日,由国家新闻出版署指导,韬奋基金会主办,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中国新闻出版报社联办,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百道网协办的第十二届韬奋出版人才发展论坛在南宁举行。在论坛上,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黄强作了题为《建设一流人才队伍,打造精品教材》的主题演讲。他指出,人教社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就是打造基础教育教材编研出版的国家队、专业队、主力军。历史上我们已经形成了这样一支队伍,但是要更好地提升队伍的素质,保持队伍的战斗力。出版业的出版理念和人才理念是既出精品又出人才,人教社也是一样的。
以下是演讲全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
建设一流人才队伍,打造精品教材
我的题目是“建设一流人才队伍,打造精品教材”。人教社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就是打造基础教育教材编研出版的国家队、专业队、主力军。历史上我们已经形成了这样一支队伍,但是要更好地提升队伍的素质,保持队伍的战斗力。我们的人才理念、我们出版业的理念是既出精品又出人才,人教社也是一样的。
人教社1950年建社,至今有70多年。建社之初领导班子和编辑队伍中就是大家、名家汇聚,比如有叶圣陶、吕叔湘、朱文叔这些从解放前开明、商务、中华等出版单位出来的传统学者,还有辛安亭、戴伯韬、吴伯箫等一批从解放区过来的教育专家,他们共同组成了一个非常强的编辑出版队伍。有这样一支队伍跟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教材建设的直接关心是分不开的。1949年初,叶圣陶先生受中国共产党的邀请,从国民党统治区绕道台湾、香港来到解放区,他的任务就是建立开创新中国的教育出版事业。成立了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后,叶圣陶任主任,后来在编审委员会的基础之上,成立出版总署编审局,在编审局一处二处的基础上建立了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毛主席听到人教社只有三十几个编辑的时候,说宁可把别的摊子缩小,也必须抽调大批的干部来编写教材,于是他责成当时的中央组织部从全国调了几百人到人教社来从事教材的编研出版。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抓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高考,以及统编教材的编写工作。教育部党组为尽快增强人教社的编辑出版力量,以适应编写教材的急切需要,报请中央批准从各省、市抽调一批编辑出版干部。邓小平同志在该报告上批示:“编好教材是提高教学的关键,要有足够的合格人力加以保障,所提要求拟同意。”所以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出来,人教社这支队伍是在党中央、国家领导的直接关怀下建立起来的。
现在我们有员工1300余人,博士128人,硕士591人,本科以上学历的员工占到83%。从专业技术的角度来说,专业技术人员有职称的706人,占到全社员工总数的60%。正高职称92人,副高职称231人。现在人教社有29个编辑部门,还有1个分支机构和2个社属企业也有编辑工作的职能。我们实打实从事编辑工作的人超过500人,这500人里半数都具有高级职称。韬奋基金会主办的“韬奋杯全国出版社青年编校大赛”创赛之初,人教社就积极组织参与,连续参加了7届。在这其中人教社编辑有9人次、校对有1人次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
纵观我们获得的荣誉,叶圣陶先生被评为“新中国60年杰出出版家”,戴伯韬、韩绍祥被评为“新中国60年百名优秀出版人物”,人教社有23人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有3人获得“韬奋出版奖”,有3人被评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有7人被评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有2人被评为“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还有3人被评为“全国中青年优秀编辑”。
下面我介绍一下我们培养人才的一些理念和具体的做法。
从战略层面,“编研一体、学术立社”是我们培养编辑人才的重要理念。人教社还有一块牌子叫“课程教材研究所”,教育部给我们的定位不仅仅是教材的出版者,也是课程教材的研究者。人教社的编辑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编辑,同时也是教科书的编著者、研究者和培训者。培训者的概念是什么?就是我们的教材要让全国的中小学生去使用,我们要去培训全国的教师,让他们学会怎么更好地理解教材和用好教材。人教社也支持编辑人员申报各类课题,为青年员工开设专项课题。我们的年度考核里有科研考核,发表的核心论文数量和质量与考核结果息息相关。我们评选岗位之星分了7类,有策划编辑、校对、科研等等,每年我们会在员工里评出来两三名某一方面的岗位之星。
在科研方面,从2014年到2023年,人教社的专业技术人员已发表论文近3500篇,其中有1000余篇刊载于核心期刊,个人出版学术专著40余部。仅去年我们统计发表论文就有439篇。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成立以来,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的课题60余项。在“十三五”期间,我们实施以科研创新为动力的人才兴社战略。在这个战略之下,在教育部和新闻出版署支持下,我们先后成立了教育出版业首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立中小学(中职)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创立人教数字教育研究院,成立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人教社)重点实验室,牵头建立数字教育出版技术与标准重点实验室,最近我们又成立了人教研究院。过去我们的研究应该说是兼职的,由编辑来做。这次新成立的人教研究院是整合以前的研究资源,研究院底下有4个中心,课程教材研究中心、中小学思政教材与思政课一体化研究中心、教育出版研究中心、融合发展研究中心。人教研究院的成立,有助于实现有组织的科研和专职的科研,带动人才培养。
在“十四五”期间,我们拟定了新的干部人才发展规划,比如青年优才计划,培养35岁以下的青年人才;重点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一批教材编研带头人、业务骨干、融合发展人才;打造圣陶学院网络培训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来培训编辑,过去我们培训编辑有很多种办法,比如编辑沙龙、内部培训课程,以后会增加网络课程;构建教育实践基地群,我们在各地的学校有编辑的实习实践基地,以后将更加扩大,让它更加系统化;畅通员工的专业成长通道,1993年开始人教社有了自己的高级职称评委会,从那时候起从未间断,至今已经评了481人为高级职称。我们职称评委会确实还是比较严格的,通过正确的导向来引导编辑人才成长。另外我们的编辑岗位设置有编辑、高级编辑、主任编辑、资深编辑的成长台阶,晋升机会很多。我们都有严格的考评条件,有一套很成熟的体系。另外就是引进高层次的人才,这些年我们有些编辑室主任岗位出现空缺,为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到人教社,我们还会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引进社会人才。
从技术层面来说,人才培养首先是多实践锻炼。我们的教材编写有一个“三结合”队伍。三结合首先是本学科的专家、大学的教授,其次是我们出版社编辑,再次就是中小学的老师和教研员,这三支队伍来共同编写教材。我们社从事教育出版编辑工作的人,如果不是师范院校毕业的,没当过老师,没有教育实习的,这一课必须补上。如果在教材编辑室,还必须到学校去听课或者教课一年。如果是其他编辑室的,也要求有半年听课或教课经验。另外我们还选派编辑出版人员,通过对口帮扶、援疆挂职来得到锻炼,或者社内岗位交流来得到锻炼。
第二方面是多途径培养。我们实行导师制已经11年了,已经有170对师徒结成对子,一个周期是三年。每年新员工入职的时候,我们都会举行拜师会。另外我们社里有三个品牌活动,中青年论文比赛、说课大赛和教育出版专题演讲比赛,都很有特色,我们的青年编辑都热衷参加,中青年论文评比的得奖成果可以作为我们评职称的材料。另外我们跟国外的高校联合培训,从1996年开始,通过跟美国的两所高校合作,每年选派人员到美国去学习半年,目前去过的已经达到103人。
第三个方面是多维度激励。我刚才讲了年度考核有突出贡献奖、岗位之星奖、还有青年成长奖。在绩效薪酬方面,我们向编辑出版一线人员倾斜,还有选拔任用年轻干部,通过这个渠道让年轻的同志得到尽快的成长。
最后谈谈我们的一些感想。编辑人才培养有四点感想:
第一点是政治性,要坚持对编辑出版人才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新时代的编辑出版人才,要确保思想的正确性、先进性和纯洁性,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站位、提升“政治三力”,守牢意识形态阵地;要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为教育出版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第二个是专业性,要坚持科研赋能、专业发展。教育出版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事业,教材编研出版工作专业性很强,需要由高素质、专业化队伍来完成;人教社是培养编研出版中小学教材专业人才的“学校”;通过科研赋予编辑出版人才适应时代变革和教育出版事业发展新要求的能力。
第三个是开放性,要坚持开放的态度、开阔的视野和胸怀。教育出版,是植根教育、聚天下英才服务教育的行业,要以开放的姿态,开门办出版;要坚持以“引育并举、汇智聚力、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的理念培育教育出版事业所需要的优秀编辑出版人才;要在教材编研出版工作中打造为我所用的高素质、专业化作者队伍。
第四点是创新性,要坚持理念和实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重视编辑出版人才的政治素质和意识形态把关能力,进一步推动干部队伍年轻化,加强岗位交流,畅通选人用人通道,完善人才激励体系,丰富培训培养方式。
最后我想,人教社过去可以说是人才济济,现在我们也在刻苦努力,按照总书记给我们的指示,要培养更多能够担当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精品教材重要使命的编辑人才,能够担当起教育强国大任的编辑人才。我们会努力坚持不懈的走下去。
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及其平行公司北京百道世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下属的网络媒体平台百道网、百道网微信、帮书店微信,以及百道学习APP和小程序等平台上发布的文章,版权属于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所有,或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著作权人共同拥有,严禁转载。任何纸媒、网媒或社交媒体需要发布或转载,请与版权专员联系(service@bookdao.biz),获得授权后,方可转载。对于任何未经授权的转载,我们将依法追究其侵权责任。
扫描二维码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