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微博评论
分享到微博:大家好!这里是“天天听好书”。今天我们要讲的是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1年1月出版的《诗人的圆桌:关于自然、人文、诗学的跨文化对话》。
请扫描二维码进入百道学习app收听音频
本书的作者是吉狄马加,他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出版的诗集主要有《初恋的歌》《鹰翅与太阳》《身份》《火焰与词语》等。他的诗歌已经被翻译成近四十种文字在数十个国家出版,累计出版翻译诗集九十余种。吉狄马加还获得过中国第三届新诗奖、郭沫若文学奖荣誉奖、柔刚诗歌荣誉奖等多个奖项。
今天要讲的这本《诗人的圆桌》是吉狄马加与世界诗坛具有代表性的16位诗人、诗学家深度对话的文字成果。这些对话涉及诗歌,也关系到自然、人文、历史等多个方面,是了解当代世界诗歌现状的非常好的参考文献。
全书按照对话的16位诗人、诗学家,分为16篇,每一篇都探讨了一个主题。今天我要讲的内容来自第9篇,是吉狄马加与澳大利亚诗人马克·特里尼克的对话。这篇对话探讨的主要是环境问题。
在工业革命和后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如何发展?面临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过度损害这些严峻的问题,人类怎样解决,怎样才能更好地、可持续地使用地球的资源?这是诗人和文学家们非常关心的话题,也是很多诗人、作家作品中表达的主题。
在本篇中与吉狄马加对话的是澳大利亚的诗人和散文家马克· 特里尼克,他出版过多部诗集,也获得了许多文学奖项。马克·特里尼克的作品里也常常会写到生态环境。吉狄马加生长于中国四川凉山,他的诗歌创作灵感也常常来自于家乡的山水。
马克·特里尼克提到,加拿大的一位人类学家怀德·戴维斯曾在自己的一本书中提到过一个观点:认为不同民族在看待地球,处理人类与地球的关系上有不同的智慧。比如西方人,特别是来到澳大利亚的白种人,他们特别擅长发现和创新。但澳大利亚的原住民,在看待人与万物之间的关系的时候,比白种人更有智慧。他们认为人处在食物链的顶端,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对食物链上的万物都有一种责任,认为人类有义务 要考虑它们,并把它们都照顾好。
吉狄马加是彝族人,在彝族的创世史诗中有这样的说法,人类和别的生物都是从雪山上下来的,这就是所谓的雪族十二子,在这十二子中,有六种是有血的动物,另外六种是无血的植物。这个传说提醒彝族人,动物和植物都是人的兄弟姐妹,都是地球上的血亲,只有相互依存,相互爱护、相互尊重才能共生共荣。
而且在彝族的传统文化中,也特别讲究一点,那就是生存需要和自然资源再生保持平衡,比如无论是迁徙还是定居,彝族人都不会为了获得生存所需要的燃料而大肆砍伐森林,他们只从森林里挑选那些枯枝和朽木来用。彝族人的祖灵会被送到山顶的悬崖存放,他们信奉万物有灵,一花一草,山川河流都是有灵魂的。这种哲学思想和思维传统决定了彝族人是与大自然有着血肉联系的民族。
吉狄马加的故乡四川凉山,过去也是一个林木茂盛,水资源充沛的地方。但是从20世纪 50年代起,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20世纪90年代起,中央和地方政府开始制定各种政策,来修复被破坏的自然山水。
澳大利亚也有非常相似的发展经历。马克·特里尼克从记事起,就明显感觉到自然环境在一天天恶化,泥石流、森林山火时常发生。改善生态是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但发展与保护又是一个悖论。人类的发展不能走向和自然的对立面去,但同时,人类要想生存,又不可能不继续发展下去。
作为诗人群体,如何看待保护和发展的问题,又该如何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发挥自己的力量呢?这也是两位诗人在本篇对话中探讨的重要内容。
吉狄马加认为,诗人大多都是自然主义者。他们的很多创作灵感,也都来自于对自然的热爱和亲近。因此,诗人在保护生态上所做的努力,也都是出于自己的真情实感。作为诗人,要用作品来唤醒人类,要把诗人的责任感和对人类未来的忧虑,注入到每一首诗歌中。诗人不仅要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倡导者,还应该行动起来。
马克·特里尼克就参与过一个面向全球的诗歌项目,这个项目要求参与者写一首“物种灭亡的挽歌”,从道义的角度去讨论人对自然的剥削性的关系。资源索取就是一种剥夺性的行为。
环境问题是一个非常宏大的问题,诗人应该尽到自己的责任,去呼吁和提醒人们关注这个问题。但面对这么宏大的问题,诗歌的力量是不是太渺小了呢?
对于这个问题,吉狄马加是这样认为的,人类和生态的关系不只是一个纯粹的生态问题,同时也涉及政治、社会、伦理等各个方面,无论是理论还是现实,都非常复杂,因为这种关系并不是今天才存在的。诗歌当然不可能去解决这些问题,诗歌没有办法直接去解决人类在物质需要方面的现实问题。你不会因为读了一首诗就不饿了。但是诗歌能改变的是人的精神 上的饥饿,而不是生理上的饥饿。因为人是有精神、有思想、有感情的。
吉狄马加用了一个非常恰当的比喻:今天的人类就像坐在一列高速行驶的火车上,当你读诗歌的时候,似乎这列高速行驶中的车就慢了下来,它让我们可以看到窗外的原野,看见天空中飞翔的鸟。这就是诗歌的作用,它让人们回到自己的灵魂,回到精神的源头,诗歌会帮助人们拓展生命的意义。
诗歌已经陪伴了人类几千年了。它既是一种精神的抚慰剂,也具有宗教意义,它会启发我们去思考活着的意义,去认识生命的真谛。当诗歌作用于人的心灵和灵魂的时候,它就比其他的文化形态更有效,也更有力。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想了解更多内容,建议你打开这本《诗人的圆桌:关于自然、人文、诗学的跨文化对话》感谢你天天听好书,咱们明天见!
《诗人的圆桌:关于自然、人文、诗学的跨文化对话(精装)》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作者:吉狄马加 著
出版时间:2021年01月
作者:吉狄马加 著 改编:张亚琼
来源:百道学习“天天听好书”
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及其平行公司北京百道世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下属的网络媒体平台百道网、百道网微信、帮书店微信,以及百道学习APP和小程序等平台上发布的文章,版权属于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所有,或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著作权人共同拥有,严禁转载。任何纸媒、网媒或社交媒体需要发布或转载,请与版权专员联系(service@bookdao.biz),获得授权后,方可转载。对于任何未经授权的转载,我们将依法追究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