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书店:低迷or新生
作者:叶根琴 杜国平 时间:2011年08月29日
订阅《新出版日报》 分享到微博:收藏
微博评论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这一周,受冷空气影响,杭城仿佛一夜入秋。
8月23日下午,天空中飘起了小雨。叶先生站在文二西路284号的门前发呆,这儿的店面正在装修当中,不知是装修好了还是工人暂时离开了,总之大门紧闭。如果不是店铺上方依稀可见的“铁驴书社”四个字,真的难以让人将这儿和一家书店联系起来。此前,叶先生虽然称不上是这家书店的常客,但喜欢逛书店的他只要路过这儿,总会进去翻翻书。这一次,这扇门关上了,叶先生有些怅然若失。
次日,本报记者通过114查询“铁驴书社”的联系电话,被告知对方不愿在114平台上公布消息。几经辗转得到了“铁驴书社”的联系方式,但电话始终无人接听。莫非这家书店的主人,真的决意“退出江湖”?
据业内人士称,一个月之前这家书店就关门了。7月28日,是这家书店的最后一天,而在之前的7年,“铁驴书社”是这一带白领的文化小地标,店内共三层楼,建筑面积100平方米左右。
店的主人为何选择关门?蓝狮子时尚书店经理周正纲猜测,应当是经营压力所致,他对书店关门并不觉得意外。“这些年,关于书店关门的消息实在太多了。”同样是民营书店,周正纲对民营书店的生存处境深有体会,他觉得当前网络电子媒体对实体书店的冲击越来越大,民营书店处境堪忧,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重回书店看书或买书。不少民营书店的经营者会因为每一家书店倒闭的消息而触动神经,他们称这是改变经营模式和思路的时候了。
近年来,中小型实体书店的倒闭渐成风潮。仅2010年,广州便有三联书店、“学而优”暨南大学西门店、龙之媒书店等三家知名书店宣布结束营业;而2010年初,北京第三极书局倒闭更是震动业内,这家号称“全球最大全品种书店”开业仅三年就被8000万元巨亏压垮了;更早之前的上海思考乐书局、明君书店、席殊书屋乃至外资的贝塔斯曼最终都黯然关门。这些知名书店毕竟还能引起媒体关注,更多默默无闻的小书店“静悄悄地来,又静悄悄地走”。据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书业商会调查,在过去10年里,有近五成的民营书店倒闭,而倒闭趋势还在加剧。
然而,杭州“卷耳书会”门店杨经理则坦然表示,这个行业一定会复苏任何一个行业都会有消长,当一个行业最低迷时,凭借自身良好基因坚守的,往往就能守得云开,一个完全消失了独立书店的时代是不可想象的,一个完全消失了独立书店的城市更是可怕的,一个任其消亡的时代和城市都是丧失理智的,所以,独立书店,必将存在,而且绝不只是经营者需要它存在着,也所以,当下的困顿,或者恰恰是独立书店重新蓄势待发的良机。
杭州实体书店有没有受到书店倒闭潮的影响?那些正在经营的书店,又是如何应对市场环境变化的?此时此刻真的是这个行业整装待发的良机吗?本期封面报道将与你一起去寻找答案。
是什么改变了书店经营半径?
上周,纯真年代书吧的女主人朱锦绣在北京办事时,接到了一条朋友发来的短信,说“铁驴书社”关门了。
“当时蛮伤感的。”朱锦绣说,这种感觉在去年冬天时曾出现过,那时她和杭城几家民营书店的老板共同接受了一家电视媒体的采访,大家都谈到了民营书店的现在和未来。
朱锦绣回忆说,在说到行业现状时,大家都不乐观网上书店越来越完善的流通体系、点对点的服务,以及更大的降价空间,让很多人转向网上购书。而电子出版物的携带方便、更新迅速以及环保的理念也侵蚀了传统书店的市场。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早在多年前,朱锦绣在创建纯真年代书吧时就坚定选择了不再走传统、单一的书店经营模式,而是选择了以“吧”和“书”为结合体的一种“书吧”模式。
迫于这样的市场压力,一些撑不下去的民营书店选择了关门。可这并非杭州独有,7月22日起,美国连锁书店Borders开始关闭旗下的399家店面。Borders曾是美国第二大传统图书零售商,有着40年的历史,一度被认为是全美最佳书店,巅峰时期的销售额达40亿美元。
《第一财经日报》曾报道,新一轮的传统书店倒闭潮正以一种令人沮丧的速度在全球蔓延,受此影响,国内民营书店的境遇也不容乐观。日前上海季风书店即将面临第三家门店的关门,北京人文学术书店风入松已宣布停业。在停业的名单里,杭州文二西路紫桂花园的铁驴书社位列其中。
有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09年,中国民营书店减少了10000家。如何解读这组数据?蓝狮子时尚书店经理周正纲发现,有些顾客到书店看书,看完后会记下书名和出版社信息,然后再上网下单。“网络书店的价格更便宜,对实体店的冲击实在太大了。”周正纲认为,阅读习惯的改变影响了书店的市场,现在人们上网、打开手机或是在任何一个电子终端上都能实现阅读,这逼得书店不得不创新、改革。
一知名书店负责人则称,书店从市中心一类地段搬到三类地段,完全是迫于店面租金压力。除了房租上涨、人力成本提高、读者消费能力下降、多媒体对纸质书籍的冲击,都是书店难以为继的原因。“现在的房租越来越高,据我所知,一些省内的知名书店原来位于黄金地段,可当他们发现把房子租出去的租金比卖书的利润高得多的时候,就把店面租出去了,然后去其他地段重新开店。”说这话的是安吉教育书店的负责人窦国胜,他在这个行业做了十多年,深谙市场变化的门道。
书店传递一种阅读的模式
民营书店该蓄势待发吗?
22日上午10点,一个五六岁光景的小男孩和妈妈一起走进了建国北路457号的卷耳书会。小男孩径直跑上二楼,拿起一本书,专注地看了起来,妈妈则在一楼,随意地翻看一本几米画册。
这样的场景,卷耳书会的杨经理说在这里很常见,这与店本身的定位有关这是杭城首家以家庭书房为基本定位的会所制书店,在图书结构上,成人和孩子的图书各占一半,在格局上包括成人图书、用品;儿童绘本、家庭教育;客厅式阅读区、儿童伴读馆等区域。书店开张还不到一年,前期投入约上百万元,日常由2-3名员工负责运营。杨经理说:“除去初始投资的话,我们的日营业额所带来的利润已基本能与日常运营成本持平。”
杨经理称,书店倒闭的消息时有耳闻,但并不影响她对行业的信心。“我们要看到大时代的走向,不可否认,这是一个转速太快的时代,然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观时代、反思自己,而不再只是一个劲地气喘吁吁地追着时代跑,人们的思想已经开始转向,或者说是回归到了对朴素精神的追求,实体书店并不只是卖书,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慢生活的一种态度,这种特质必定能抵达人心。也就是说,现在大家都说书店的生意不好做,这种低迷其实是表象,深度思考一下,目前其实是书店行业破晓的时候。”杨经理认为,卷耳书会貌似逆势而上,其实是“逢低买进”。
“开书店也是一项商业经营行为,只不过所经营的载体是书这个文化产品罢了。”杨经理打了个比方,要说书店的同行竞争,到街上看看就知道了,满街可见餐饮店、服装店,但难以找到一条书店扎堆的街,因此可以类推,书店这个行业的竞争远远没有餐饮、服装行业的竞争来得激烈。“有同行说,书的单价低、利润薄,那有些行业的单品价格也很低、很薄啊。”杨经理接着又拿螺丝钉、拉链作类比,她认为开书店的人应当将书当作一种商品来经营,仅仅这样还不够,书毕竟是文化商品,需要在文化和商业间找到结合点。
“FR计划”就是卷耳书会综合商业与文化的一个平衡点,该计划是卷耳书会传播家庭阅读文化的一项长期计划。F,即family家庭,R,即reading阅读,“FR计划”,即“家庭阅读计划”。“FR计划”的主张是“用耳朵爱上书”,其基本模式由“说故事+朗诵+说话”三个模块组成,每次活动,都以书会内的图书推介为主线,一次说故事、一次朗诵、一次说话,让孩子在用耳朵爱上书的过程中,又发展了自己的书面语言,也感受到了一本又一本书所传达的丰富意义,预期人生,同时更重要的是累积了父母和孩子间深深的依恋。该活动会定期举行,通过人气带动书店销量。
杨经理认为,这样的活动,深入到书文化的本质里,站在了书自由文化的臂膀上,一方面积极传递一种阅读的文化,一方面也能带动书店的人气和流量,相比一些请明星、请作家来做的签售活动,还能节约大量成本。她说,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细胞,FR计划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只要坚持下去,一定有收获的一天。
面临种种挑战的同时
民营书店是否迎来最佳发展期?
杨经理是盲目乐观还是将目光投向了文化创意产业的这个未来?
浙江谛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詹建胜认为“应该是后者”,他认为书店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部分,民营书店虽然面临种种挑战,但这也恰恰是迎来了一个最好的时期,关键就是经营思路要改变。
谛都集团就此作出了改变,他们现在正在打造一个全新的概念,叫“文化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浙江谛都控股集团与人民出版社合作共同投资组建的一家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即人民书店是其中一个部分。与之配套的还有玉石、红木家具、文房四宝等跟文化有关的各种元素。也就是说,人民书店除了出版物发行,还逐渐向外延伸,涉足观赏石、玉石、字画、艺术品、收藏品、古玩、红木家具、教育装备等领域。这样一种丰富的文化产品,已远远超出了出版物的概念,而是在经营一个大文化了。“我们正在推行的是公司化管理、品牌化运作、多元化经营”,詹建胜如是说。
“如果人们要装修一个书房,书房里的书柜、书柜里的书、相应的家具以及需要的文房四宝或是相关的玉石摆件,我们都可以统一配置提供。对方可以是向我们购买,也可以是向我们租借。”詹建胜的意思是,就像现在很多写字楼的绿化可以租摆一样,书和相关的文化商品也一样能够实现以租代售。目前,谛都集团专门成立了“文化空间”工作室,成立专业化室内设计团队,整合文化家具定制企业,邀请文化顾问,并正在人民书店文化广场特别设置1000平方米的“文化空间”体验样板厅。
詹建胜坦言,在开书店这件事上,此前也走过弯路。2007年9月25日,人民书店在北京正式挂牌成立并落户余杭,次年10月25日正式开业。当时,十多个展厅全部用于展示出版物,可是零售量非常有限。于是,公司决定调整思路,收缩零售“战线”,眼下就保留两个厅用来陈列书本,为玉石、字画、红木家具等腾出地方,然后开始主攻政府采购业务,并摸索打造“文化空间”的概念。
当全国甚至是世界各地的民营书店不断传出倒闭的消息时,人民书店却开进了杭州下沙大学城、杭州师范学校、绍兴文理学院以及桂林机场等。“中国图书业经过30多年的发 展,目前正处于一个结构性转型期。一方面是书店的选址,我们和大型书店错开经营,寻找一些空白。而在经营方面,书店不应只卖书,应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卖生活方式,卖创意产品。”詹建胜认为,思路改变,民营书店的出路自然就会转变。
谁选择了坚守?
各类奇招能否助力民营书店
曾经,与国营大书店相比,民营书店因颇具气质或书籍小众但充满人文气息等特点广受读者欢迎,如今民营书店却不得不寻找各种新的出路。
蓝狮子时尚书店内的书架,下面都有可移动的万向轮。书店经理周正纲说,这是为了书店经常要举办作家、名家讲座或是活动而特别设置的,到时书架会移开,把中间的空间腾出来,可以容纳数百人听讲座,用这种读者与作者互动的模式来带动销售,是书店营销的一种重要方式。
“我们坚持这样的方式,是在寻找或是说塑造一种文化氛围,我呼吁更多的人进书店买书、看书。”周正纲提到,同时他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对民营实体书店有一定的扶持,理由是书店是城市的文化细胞,不是纯粹的商业个体。
杭城一知名民营书店负责人称,多年下来,很多书店的日子总是十分清苦,最多也不过是微利,他认为在这个行业里的人,更多的是出于对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信仰而坚持下来。
为了坚持,书店的商业气息也日渐浓厚。就像蓝狮子或是纯真年代书吧一样,咖啡几乎成了许多民营书店的标准配置之一,这个信号透露,书店应该首先变成一个阅读空间,通过提供延伸产品、文艺活动和增值服务来赚钱。“饮料的收入,在营业额上占了一定的比例。”周正纲的说法和纯真年代书吧负责人朱锦绣的说法如出一辙,“书吧内的餐饮也是我们相对重要的一个收入来源。”
不过朱锦绣强调,书吧里的书,不是单纯的摆设,而是要有可以“读”起来的内容。为此,她时常举办各种沙龙、 讲座等互动活动。接下来,纯真年代书吧即将启动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品读活动,届时,朱锦乡将邀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委浙江文学院院长盛子潮与书友共同品读本届获奖作品。
虽然民营书店在破解困局时各出招数,其中不乏好的创意点子,有些书店还将门面设进了大型企业的内部,成为企业的“书房”,以缓解房租压力,但是这些措施是否足以养活书店?
只有市场能给出答案。
作者:叶根琴 杜国平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