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经营实体店面的成本不断上涨,网络书店的营销态势咄咄逼人,数字化阅读的群体在不断扩大,这些因素都给实体书店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近日,一条“实体书店将获政策扶持”的消息引起了实体书店经营者们的关注和期待。这是一条来源于新闻出版总署的消息,其中不但提到了实体书店所普遍面临的经营困境,而且披露了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书业商会的一项调查结果:在过去10年里,有近五成的民营书店倒闭,而且这种趋势还在加剧。
在我省14个市中,沈阳市的出版物批发、零售市场占有重要份额。那么,在全国实体书店普遍面临经营困境的大背景下,沈阳的实体书店境遇如何?书店数量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目前对实体书店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有哪些?经营者持怎样的态度,究竟路在何方?
实体书店数量在逐年减少
近些年来,为了与网络书店区分开来,人们给传统书店起了一个“实体书店”的新名称。一般来说,实体书店都有确切的地址,有自己的店面,经营出版物的批发、零售业务。
沈阳市是辽宁实体书店最多的城市。“全省共有298家出版物批发单位,其中省直54家,各市244家。”省出版物发行行业协会秘书长丁永福告诉记者,“而在这244家市级批发单位中,沈阳市就占了124家。”
提起沈阳市的大型零售书店,很多市民都对曾经经营得很红火的东宇书店表示了怀念。
一位中年读者对记者说:“我记得当年东宇书店和北方图书城是咱沈阳最有名气的两家综合性书店,可是后来东宇书店却突然关门了,很可惜。”
省新闻出版局的一位工作人员对东宇书店的关闭也深表惋惜:“我认为当初东宇书店的运营模式还是比较好的,事实上它也确实是赢利的;后来东宇书店还是关了门,但是据我了解,这并不是由于书店自身的经营出了问题,而是由于书店的投资方资金链条断裂所致。”
在沈阳市,大型零售实体书店如华储书店、博库书城等也都曾经很有名气。现在,华储书店暂时处于停业状态,而就在今年4月份,博库书城位于文萃路的分店也已关闭,店面成为了北方图书城总店的自然科学馆。
大型书城一旦关闭,立刻会引起读者的关注和讨论。而据记者调查了解,目前中小型实体书店的处境也很严峻,甚至关门停业的还更多一些,只是没有大型书城的影响大而已。
在位于三好街的书刊批发市场,一家批发单位的经理无奈地表示:“过去我们的顾客主要是小书店,可现在来上货的小书店是越来越少了,我们只能多做一些零售业务,就是三两本书也要卖。这里虽然还叫批发市场,可做的很多都是零售业务。”
沈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印刷发行管理处处长陈延军告诉记者:“从我们年检的情况看,民营书店每年都在减少,大部分书店的营业额都在下降。”
2004年,沈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对全市的出版物发行单位进行了年度检查,全市总共有1057家出版物发行单位;但是到了2010年年底,全市出版物批发、零售单位数量已减至729家;今年上半年,该局对全市729家出版物批发、零售单位进行了年度核验,结果发现其中的26家已经关闭或转型,另有31家则要求暂缓年检。
陈延军说:“根据以往的经验,一般到年底,暂缓年检书店中约有一半左右会退出这个行业。尽管每年也会有一些新书店开张,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关门的书店比新开的书店多,全市实体书店的数量从总体上看是呈逐年减少的趋势。”
书店身上压着三大包袱
成本上涨问题、网络书店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以及数字化阅读群体的不断扩大,这三方面因素对实体书店构成了威力巨大的冲击波。经营成本上涨
呐喊书店是一家三层楼的中小型实体书店。2009年4月开业时,书店雇用了10名店员,到现在只剩下5名店员了。“眼下人工成本不断提高,店里雇不起那么多人了;另外,每月1万元的房租对我们来说也是很大的压力。”店长助理刘阳介绍,“书店开业两年多来,经营情况虽然在逐渐向好,但从未走出亏损的状态。”
“物价上涨是导致实体书店人工、运费、租金等成本大幅攀升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应该说,物价问题并不是只针对实体书店的,其他各行各业也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沈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印刷发行管理处处长陈延军认为,“因此说,尽管费用上涨对实体书店造成的影响比较直接,但这并不是导致某些实体书店倒闭的最根本原因。”网络书店争夺顾客
如今许多年轻人喜欢在网上购书,网上购书可以送货上门,而且售价普遍要比实体书店便宜一些。
一般来说,网络书店都不用开实体店面,只要有仓库、雇请配送人员即可,各方面成本大大降低,因此实体书店很难与之抗衡。
“在一些大的网络购书平台上,图书打折的幅度也非常之大。有的网站为了吸引读者、赚人气,甚至出现过6折从出版社进书、3.5折就卖的不正常经营现象。”一位姓郝的图书批发从业者说,“我认为个别网站的这种低价倾销行为就是恶性竞争,是为了达到垄断的目的。我建议有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关法规,进行有效干预。”
数字化阅读流行
不可回避的一个事实是,近年来,数字化阅读方式在社会上日渐兴起。
数字化阅读的载体很多,有手机,有电子阅读器,有网络在线,有PKA、MP4或电子词典等等。许多读者的阅读习惯逐渐发生了改变,因此逛书店买书的人逐渐减少,这是不争的事实。
青睐数字化阅读的尤以年轻人为多。今年29岁的市民李先生说自己经常用手机看小说。先把各种网络小说下载到手机上,然后在等人、乘车的间隙进行“碎片式阅读”,有的网络小说甚至都不用读了,只要戴上耳机就可以“听书”。
他说:“我身边的很多人都已接受了这种快节奏的阅读方式。再让我们回头去啃那些大部头的纸质著作,确实很难了。”
靠政策扶持更需转变经营策略
面对种种不利因素,实体书店到底如何才能“杀出一条血路”、走出困境呢?
据了解,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把城乡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纳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地方党委和政府也将在政策、资金、税费、占地等方面给予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以必要的扶持;而新闻出版总署也将对实体书店实施积极扶持政策。
然而,实体书店要想走出困境,只靠坐等政府的扶持政策是远远不够的。
同多数实体书店一样,北方图书城也受到了经营成本、网络书店及数字化阅读等因素的影响。但是,北方图书城的年销售额从1995年的3000万元发展到现在的3亿元,还是走出了一条较成功的发展轨迹。
新华书店北方图书城有限公司企划部经理洪松表示:“我们应对冲击的方法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搞连锁扩展,另一个是开展全媒体营销。”1995年,北方图书城还只有1家店面,但目前连锁店已增至33家,在沈阳就有10家。通过连锁扩展,吸引了更大的读者群,书店的抗冲击能力也显著增强了。
他们还从满足读者多方面的需求出发,在全媒体营销上大做文章。“书城不光经营传统的图书和音像制品,还经营文化用品、电子产品、运动服饰、生活用品等。”洪松说,“读者对国学感兴趣,我们就请来著名学者开办国学教育课程,并积极运作出书、出光盘;子女教育问题成为读者关注的焦点,我们就请来教育专家办讲座,推出光碟和远程教育课程等内容。这些全媒体产品由北方图书城运作推出后,现已销往全国,成了书店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于多数的中小型实体书店而言,北方图书城这种开连锁店的做法是难以模仿和复制的,但是围绕读者需求来不断调整经营策略的做法,却是可以学习和借鉴的。
位于沈阳市沈北新区的交通书店是一家有着19年历史的专业书店。去年10月,该书店在铁西区新开了一家分店。书店总经理邹晓丽说:“对大多数顾客来说,沈北新区还是有点偏,我们到更繁华的地段开设分店,对拓展零售业务帮助很大。”
在一个星期天,记者来到皇姑区怒江街的呐喊书店,看到有20多位读者正在书店的二楼练习制陶。看着彩色的泥巴在自己手中变成了各式的陶罐,大家都非常兴奋。
书店的店长孙哲说:“你要是在昨天下午过来,还能在这里欣赏影片,参与讨论。”这家书店在每个周末都组织研讨、讲座、观影等文化活动,书店因而也拥有了一大批忠实的顾客,书店的经营走上了平稳发展的道路。记者/郭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