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专栏
收藏 微博评论
分享到微博: 我从事出版工作,第一次用到“策划”一词,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我编辑一套小丛书“苦丁香书斋”,书稿是我选的,其中包括《女性与上帝》、《独身者的挑战》、《人之将死》、《猜心术》和《权谋术》等。书稿完成后,我该属个什么名目呢?称“主编”显然不合适,因为那时我还年轻,只是一个组织者;不署名又有些不甘心,怎么办?恰好我见到一些台湾出版的丛书有用“策划”一词的,就向总编辑请示,希望自己能署名策划人。总编辑是一位老先生生,他笑着说,“策划”一词听起来有些别扭,好像搞什么阴谋似的。不过“观念更新”么,就叫策划人吧!我觉得,总编辑一定是联想到文革中的那句流行语“策划于密室,点火于基层”,才这样说的。
后来随着出版经历的丰富,在我的心目中,“策划”一词的地位逐渐高大起来。我甚至觉得,在某种意义上,没有策划,何谈出版?哪一本书的身后,没有一些优秀的策划人操作呢?
回顾近百年出版史,最让我敬佩的出版策划有哪些呢?其一,张元济先生策划的严复与林纾二位先生的译著,“严译8种”最有名,今天还有人在不断翻印;张先生出版林译达145种,几乎包括了林纾先生全部著作。其二,张元济先生策划并亲自操作的四大工程《四部丛刊》、《续古逸丛书》、《百衲本二十四史》和《丛书集成》,后人评价极高,言其可与《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媲美。其三,王云五先生策划的“万有文库”,两集4000余册,被《纽约时报》称为“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丛书”;其四,吕叔湘先生策划的《现代汉语词典》。其五,陈原先生等策划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经过一代代商务人前赴后继,目前已经有近500种面市。
回顾近30年我的出版经历,最让我难忘的策划有哪些呢?其一,脉望总策划的“书趣文丛”60种,“脉望”是一个团队,包括沈昌文、吴彬、宋远和陆灏。其二,万象书坊策划的《万象》杂志,“万象书坊”的大坊主是沈昌文先生,小坊主是陆灏先生。其三,张小影女士策划的《中国读本》,此书在国内印了1000多万册,被译成10多种语言在全世界发行。其四,郝明义先生策划的“几米绘本”。其五,孙立哲先生策划引进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最后说一段有趣的故事。那天开会,闲着无聊,邻座一位同人发短信说,我们玩一个游戏,他发给我一个名字,让我回复这个人策划过什么书,看谁先断。于是有了下面的记录:
吴晗“中国历史小丛书”;胡愈之《东方红——农家历》;钟叔河“走向世界丛书”;包遵信等“走向未来丛书“;范用《傅雷家书》;沈昌文《宽容》;董秀玉《钱鍾书集》;巢峰《辞海》;姜椿芳《中国大百科全书》;王建辉《胡风全集》;李永平“第一推动丛书”;汪家明《老照片》;何承伟“五角丛书”;安波舜“布老虎丛书”;潘振平“黄仁宇作品系列”;贺圣遂《中国思想史》;刘硕良《我的野生动物朋友》;聂震宁《哈利•波特》;黄书元《胡适全集》;李岩《于丹〈论语〉心得》;白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陈昕、李朋义、王亚民、杨文轩、张小波、张立宪、金黎组合……他一路发来一串串名字,我跟不上了,他赢了,我输了,散会了!(中国图书商报2011,5,27《没有策划,何谈出版》)
作者:俞晓群
来源:百道网·俞晓群专栏
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及其平行公司北京百道世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下属的网络媒体平台百道网、百道网微信、帮书店微信,以及百道学习APP和小程序等平台上发布的文章,版权属于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所有,或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著作权人共同拥有,严禁转载。任何纸媒、网媒或社交媒体需要发布或转载,请与版权专员联系(service@bookdao.biz),获得授权后,方可转载。对于任何未经授权的转载,我们将依法追究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