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日前在采访中了解到,上海市虹口区教育部门将与上海电信、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汉王科技等多方合作,今年下半年虹口区内十多所中小学将在沪率先试点“电子书包”。届时,沉重的教辅书本将被轻便的电子终端替代,真正意义的多媒体互动教学将在课堂上实现。
为学生减负和创新教学模式的目的,电子书包进校园将成为大趋势。面对这一浪潮,以教材出版为主业的各大教育出版社将如何面对?
写入部分城市“十二五”规划
☆无纸化教育解决方案的研发已是大势所趋
☆对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等有望发挥积极作用
酝酿多年、被京沪等国内一线城市写入“十二五”规划的“电子书包”项目,将落地开花。据悉,虹口区电子书包试点项目是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确定的在上海先行先试的部市合作项目之一,也是新闻出版总署与上海市就推进数字出版产业发展部市合作的重要突破口。
《 新闻晚报》报道,目前,我国在校生人数约3亿人,仅9年义务制教育,政府为每个学生支出的费用就达1600元,每年印刷书本等学习资料的纸张消耗量更惊人。无纸化教育解决方案的研发,已是大势所趋。虹口区教育局已分别与运营商、软件企业、传统出版社、数字内容提供商、终端设备企业达成合作。虹口区政府今年准备了4500万元资金投入其中,首批将在十几所学校试点,成功后会在更大范围内推行。
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数字化中心主任宋吉述告诉记者,现今制作电子书包的方式无外乎两种,一个是类似于iPad屏幕的制作技术,进行立体、动画的多媒体展示,但对学生的视力可能会造成伤害;另一种是类似于电子纸的技术,虽不似前者那般可能伤害视力,但展示能力也会相应地有所削弱。
作为全新事物,电子书包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扩充书本知识等方面都将发挥良好的辅助作用,同时也会给传统的教材出版领域带来不小的冲击。对教育出版社而言,电子书包是机遇还是挑战?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信息网络部主任毕海滨对记者说,电子书包确实会对传统的教材出版领域带来冲击,纸质教材的生产空间会被压缩一部分,但他同时认为,这对出版社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出版社肯定会加入数字出版的浪潮,在内容资源、增值服务方面也将有所突破。
出版社与电子厂商强强联手
☆合作研制能降低成本、减少风险
☆为避免资源浪费亟待解决标准不统一问题
毕海滨告诉记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在与电子厂商合作研制电子书包。他认为,由出版社独立完成电子书包的研制显然不太可能,尤其是硬件技术方面,需要借助电子器材生产厂商,而出版社的优势在于内容的开发,这是一些技术厂商无法做到的。在主抓内容的基础上加上一些拓展化服务,这应该是出版社与电子厂商合作时较为合适的定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出版社与电子器材生产厂商合作是制作电子书包最常见的模式,如上海教育出版社与汉王科技合作,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与台湾元太科技合作等。以合作研制的方式制作电子书包虽降低了成本、减少了风险,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争议最多的便是版权方面。毕海滨说,在制作电子书包过程中,教材的版权在出版社,这一点是没有异议的,但外围资源的版权应当如何处置便有争议。“尤其是视频,版权应该属于哪方是很难界定的,电子书包会用到大量的这种外围资源,比如给学生们介绍亚利桑那州大峡谷时,要播放大峡谷的视频,那版权怎么算,这在界定时是有争议的。”毕海滨说。
合作完成电子书包的制作还会带来标准统一的问题,毕海滨认为,现在对电子书包的研制可谓各起炉灶,一些有实力的出版社将这一工作早已提上议事日程,有些甚至已经开始试行,但标准的不统一将导致运行效率低,而购买成本也将随之提高。在他看来,电子书包作为基础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具,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当前不同的出版社与不同的电子器材生产厂商合作,没有一贯的标准,势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短期内很难大规模实施
☆部分出版单位和IT企业看好市场潜力
☆直接用电子书包替代纸质教材为时尚早
在不同场合,汉王科技也多次宣传自己的“电子书包”项目。据悉,汉王的电子书包是针对教育行业特点,推出的一套包括从课前备课阶段、课中授课阶段、课后辅导阶段,到教育资源支持等环节的完整的教育行业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将涉及包括上下游产业链,及与学校等相关单位的精诚合作,功能涉及资料采集整理、备课、制作课件、制作试卷网络教学授课、互动演示、资源共享、全程录制、电子课本复习、电子作业批改等,具体内容将涵盖教材教辅的发布系统、作业的接收系统、考题批改系统等,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部过程,让教师和学生随时体验科技带来的教学革命。
对众多出版单位和IT企业看中电子书包的市场潜力,不少业内人士表示,电子书包是一种发展趋势,但由于涉及学生阅读习惯、版权分配、技术升级换代等问题,电子书包短期内无法替代纸质教材,尤其在升学压力的“指挥棒”下,直接用电子书包替代还为时尚早。上海教育出版社社长张跃进在接受采访时称,在推进电子书包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障碍,首先是基础性的文本平台建设的问题,时下还没有一款软件能够将普通格式的文本转换成适用于包括手机、电子阅读器、电脑等设备的通用格式。目前,普通格式的文本要转换成手机或电子阅读器等设备能适用的格式相对来说差错率较高;再者在广泛推进电子书包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还有由谁来买单的问题。出版社和技术供应商除需面对不断克服的技术问题、版权事宜以及突破产品价格障碍等难题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高投入引发的高风险,因此在赢利方面难以保障。
不可否认的是,电子书包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它的使用与普及却是发展趋势。“希望出版社能够抓住机遇,更好地向数字化转型,在新的领域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宋吉述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