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书店该如何转型?
时间:2011年03月18日
订阅《新出版日报》 分享到微博:收藏
微博评论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对于一个80后小镇青年来说,他对文学的记忆来90年初从镇上新华书店买来的《红楼梦》,新华书店曾经遍布中国广大的农村和偏僻的街道,构成了一代人的文化记忆,而如今,新华书店变身图书城,变身西单图书大厦,书籍像普通商品一样被陈列,人们拥挤在畅销书展台前,这场景都是20年前我们不敢想象的,似乎书籍一下子变得不再神圣。
曾经,无论是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还是偏僻的小城镇的中心地带,新华书店都是这个国家的文化神经末梢上的敏感神经元之一。透过遍布全国的实体店和发行网络,新华书店曾经是这个国家图书销售和全民阅读的独一无二的国家品牌。
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民营经济的崛起,尤其是近十年的网络革命,早已终结了新华书店曾经的光辉岁月。国家权威品牌独霸天下的局面,在图书市场早已多元化、民营化、分众化和网络化的今天,不复存在。
市场化改革使得民营资本可以合法进入图书市场,新华书店自90年代以来面临民营资本的强烈冲击,在小城镇和县城等地方的效益不佳的连锁分店纷纷转营其他业务,或者关闭。即便如此,作为全国图书发行和零售的官方网络的主导地位尚未收到动摇。
但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在二十一世纪初的崛起,图书销售也步入网络化时代,实体书店的生存状况日益岌岌可危。近几年,面对网络的冲击,包括新华书店、三联等在内的国营老牌在各地的不少连锁书店已落得关门的结局。曾经红极一时民营的北京“第三极”、席殊书屋遭遇了同样的命运。
与传统书店的发展困境截然相反,2002年亚马逊首次盈利以来,业绩一直飘红,我国本土网络书店当当,卓越等竞争激烈呈现白热化,网购图书成为众多网民的习惯之一。传统书店这一古老行业,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了吗?
书业环境变革将传统书店挤榨至无路可退的角落。新一代人的消费习惯和阅读习惯已经改变,传统出版向数字化的转型正以加速度前进。虽然传统书店不断优化和加入网络化服务,仍旧无法抗衡网络书店的廉价、快速、齐全、方便。很多购书者将传统书店当做书籍陈列架,读到需要的书,抄下书名后回去通过网络书店购买。
据统计,在过去10年的时间里,有将近五成的民营书店倒闭,而倒闭趋势还在加剧。在高租金和低利润以及网上电子书籍的冲击下,实体书店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传统的实体书店纷纷向网络书店和网络销售模式转型,以求在网络的汪洋大海中,抓住最后一线生存的希望。
传统书店这一古老行业,真的行将就木,到了存亡的时刻了吗?面对困局,上海季风书店的老板严搏非说,“这个世界的进步,就因为有理想主义者的存在。”他为自己辩解说:“我们在经营上向来做得比较好,还是有一些办法的。”比如靠沙龙、电邮等方式和顾客保持联系,使志同道合的爱书人相聚,而不仅仅是和读者保持买卖关系。这也是北京单向街等独立书店的运作模式。
面对民营书店和网络书店的双重压力,本已严重依赖教材销售的新华书店,也面临着转型调整的艰巨挑战。新华书店曾经作为整个国家的知识殿堂角色,在今日国人日益多样化的文化生活中,已经成为过去。
曾经的国家图书销售第一品牌将会在网络的海洋中续写曾经的辉煌,还是会逐渐淡出全民阅读与文化生活的舞台中心?让我们拭目以待。
【即时通会员如是说】
新华书店已经失去了往昔的风采,如今似乎以成为消遣之地,这是信息时代书籍的悲哀还是书店亘古不变的后果,这需要深思。――钱钱
书店也只是一个商品市场而已,它所表现在众人面前的便是一个全面的图书市场,供人们消费购物。现在的社会已经浮躁到人们为了高条件的生活水平而整日忙碌奔波甚至都闲不下来认真看书的境地,这不是书店的原因,而是人们自己改变了对书的看法与习惯,从而使以往神圣的新华书店变成商品市场一样现实与商业。新华书店的转型并不简单,关键还是人们生活质量的转变才是尤为重要。――于瑶瑶
书籍市场早就不是一家独大了,而且翻开每本书的背后,看看定价,再看看内容。书背后印着的数字,真的能代表书的价值么。新华书店一直都是照价买书,即使在图书泛滥的今天也是这样。相比新兴的网络图书市场它自然劣势凸显。毕竟,图书泛滥的今天,照价买书的利润真的是暴利了。――杨文
新华书店要转型,我有三个建议。第一点是,学习百货业,直指高端,与一些小品牌的图书连锁形成品牌的区分。这个,需要新华书店对自己的目标读者重新定位,我觉得可以定位为知识分子群体,把教辅类、生活类的书挪出去,弄个子品牌去经营。第二点是,自发地引导市场。这需要通过广告、公关等手段,重新培养大众的阅读兴趣,并且把阅读与生活方式、生活品味结合在一起。第三点是,直接从产业上游抓起,与作家联合,策划一些系列丛书,把市场培育起来。――马超
市场经济下,新华书店是该顺应时代的要求来个大转型了,以前书籍几毛钱一本,贵的如三国、水浒、红楼等等名著也就三块多钱,可是现在新华书店随便一本书都不是大几十块啊,买书越来越变成一种奢侈消费,我表哥从事传媒,每个月用于买书的钱都够我三个月生活费了,像我们学生哪里有钱买得起书啊!大家去新华书店都是去看书的,不是去买的。我觉得,新华书店应该想那些大卖场转型,就像超市一样,有打折、有学生优惠活动,有促销,真正让书籍变成生活必需品一样,让所有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可以买的起!――张欢
传统书店是否能顺利度过难关,在于传统书店是否能够成功地改革。在电子购物的冲击下,传统书店也应该与时俱进,在实体店为基础之下,发展网络商店,为书店拓宽销售渠道。在实体店的布置放面,也要多向读者靠拢,增加人性化的设施,比如多放置沙发椅子供读者坐下阅读,打造温馨舒适的阅读气氛。沙龙也是书店生存的动力,比如北京的三味书屋,作为一间民营书店由于常常要求学术界上的名家举办讲座而闻名。实体书店不能只停留在过去的只买书的阶段,不改革则灭亡。――高欣婷
新华书店这个名字,是小时的记忆了,现在更多的是喜欢光合作用这样的书屋,区别就在于对书籍的挑选上,不仅仅局限于学习工具用书,更多的是生活、创意之类的,环境更是给人温馨、安静、愉悦。读书是件悦事,让读书成为享受才更得人心。如果要转型,那么就先从书籍的挑选上入手吧。――何林
我以前常去书店蹭书,新华书店的书都按定价卖,很贵,而普通书店都会有打折。现在买书也是一件很费钱的事,许多书卖的都是包装,那种书买的意义就是当装饰品。现在爱书的人买不起书,买书的人大都不看书。――王欣
网络书店和电子阅读兴起以后,传统出版业和发行业就陷入倒退的危机,这是人类文化信息传播进步的必然过程。新华书店一方面是国有企业,缺乏灵活性,传统事物,需要对新技术、新文化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书店做为市场主体,必然要服务于大众的文化需求。从一些新的市场需求出发,研发新的技术和营销途径,开发新的产品,或者把传统文化图书电子音像制品等转化到新的载体上,只有这样,才能紧跟时代潮流。电子书、移动阅读、网络文学等都是新的增长点。――刘鹏飞
我记得小时候每到周末的时候,家长都会把孩子送去新华书店,而在书店也总有一群背着书包的学生们或倚在书柜边翻翻书。有阳光从窗外射进屋内,每个人脸上是暖暖的金黄色光芒。我印象中的新华书店是这样的,而且似乎也不需要把这种最最传统的读书模式剔除。即使新华书店在现代大潮中的经营有些跟不上时代,也有些落伍,但其实稍微改良过后新华书店也应当成为永久存在的标志性书店。――胡倩
在只有新华书店的年代里,我清楚地记得自己经常背着大书包扒在新华书店门口向内张望。里面的书全都放在玻璃柜里,摸不得。后来有了私营书店、各式各样的图书城等,气氛相当轻松,不仅随意翻看,还可以在里面听听音乐,喝喝咖啡,于是就更不去新华书店了。据我所知现在的新华书店也很多被私人承包了,怎样紧跟市场,走亲民路线才是该走的王道。――贝贝
曾经的新华书店的时代,新华书店就是“文化、知识”的代名词。只是那个时代已然悄悄远去,忽然间你会发现,新华书店在物质的时代也变的物质了,丢失了自身的本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一切都在变化,新华书店,转变也是必然的,只是不要失去了个性,跟随时代的发展,留守自身的神圣。――李斐
新华书店早已成为大众图书馆、夏日乘凉所,去的人没有是几个买书的,如果不是每年那么多的中小学课本的盈利,恐怕新华书店早已破产。政策支持一日不撤离,新华书店必定一日无法盈利。――李特
要崛起必须经营模式(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购买方式出现了多元化,但网络销售必然成为中坚力量) 一建立网络销售(在全国拥有巨大的店面因此不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店面可以转变为公司内部的配送中心)二引入民间资本,消减不必要的费用 三强强联合,避免恶性竞争,以面对为了国际竞争(例如亚马逊)。――冯晓君
新华书店应该向市场化,商品化转变,不能死啃国家财政了,应该把新华书店变大变强,变成国家控股单位,不能有铁饭碗一说了,让新华书店感到社会的危机感,让管理层次多想一下如何把正版图书的高昂价格变成人民大众都能接受的实惠价格,现在带近视眼镜的人太多了,就是因为书籍从电脑上下载,整天接触电脑,从电脑学习,从各种p3,p4上看书,这些就是因为书籍太贵,而电脑上的书籍几乎不用掏钱,那种捧着书看的人越来越少,那种情形让人怀念。――范贺
取消国家政策支持,自主争夺市场,引进市场管理机制,采取多元化发展模式,借助网络等先进营销传播手段,尽快实现机制转变,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取一席之地。――程鹏丽
对于一个等待文学复兴的社会来说,图书市场能有所突破,是这场复兴到来的关键,我期盼能有那么一天,有全民阅读的那么一天,有全民重视版权的一天,有全民热爱藏书的一天,但在这一天到来之前,图书行业的准备工作也许只剩下等待,还有对大众口味的调和、指引。――魏肖迪
新华书店一样可以转型,并且一样会续写辉煌。网上购书确实非常方便,也能减少一些财力物力人力,新华书店作为一个老品牌,作为一个早已深入人心的名号,如果它的其他方面跟上时代跟上观众的要求,将会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汪兰
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网购来购买图书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新华书店这种以实体店的销售形式就像以前电信行业的寻呼业务一样,有可能会逐渐的淡出历史舞台,相信不仅是图书销售行业,其他有很多行业也是如此,在互联网兴盛的今天,如果还是一成不变地死守阵地而不懂得变通,最终将被市场淘汰,新华书店独大的局面,相信现在已经改变了。――龙在天
依靠政策性垄断优势的企业如何在失去政策优势后生存于市场,这是新华书店给所有曾经和现在未来的垄断性国企抛出的问题。新华书店目前还有其网点优势,如何发挥这种优势,应该是其转型中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夏阳
网点再便宜、快捷,也无法弥补读者手捧书香的一种情结。这是所有地面书店会继续存活的一个重要理由。至于为什么说新华书店不死,民营书店不活,可能会有很多政策和经营上的问题。国有体制内的新华书店由于历史原因,选址都在繁华闹市区或黄金地带,而本身可能也拥有物业产权,加之渠道上的天然优势可以更低价格进书而以全价卖出。或许这种靠天吃饭也能吃香喝辣的状况让他们不思进取。如果新华书店愿意正眼看看单向街书店、季风书店、先锋书店、光合作用、万圣书园……这些优秀的民营书店,新华书店再该做大做强,甚至包装上市了。――笔笔的笔
新华书店转企业的问题,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转变经营观念。不能再以老大自居,真正转入到企业的制度来进行经营。二、建立奖惩制度。三、建立稳固的营销网络。以原有网络为基础,巩固加强之。四、建立股东制度,一切决策由全体股东审核通过。五、创建网站,形成网络销售。六、形成线上线下共同销售模式。七、以新华书店为品牌建立公关系统。以上几方面,为我临时所想,未必全面,也不一定正确请相关人士参考。――张辉
我们的图书价格也就是我们普通大众的消费水平,当前是无法与国外高昂的价格接轨的。电子图书、网购图书,民营书店以其相对实惠得多的物价吸引许多读者的眼球。民营、现在传媒的参与与发展,使得新华书店的国营垄断地位受到打击,这也是发展。――栗彦卿
新华书店的衰落不见得是件坏事:其一,说明了图书市场不再是一股独大,不再是“只此一家别无他号”。其二,说明了人们对书籍需求的多样化,新华书店的书籍虽然比较全,但是专业性差很多,远不如一些小书店;其三,就服务方面而言,网络书店能够直接送货上门,而且价格便宜,更具有竞争优势。――西铭
精神领域的事物不能光以经济效益作为生存的标准。“新华”书店还有一个庄严的品牌效应在,转变经营思路,创新经营方法,提升经营理念,加强服务意识,相信它能行的。有了竞争,就看谁肯下功夫去努力了。我的感觉是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以后会倾向于稍微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包括读书方式,所以尽管电子图书蓬勃发展,但是纸质书籍仍旧需求可期。新华书店可以利用本身这个标志性名称打造“文化品牌”。――杜慧仪
新华书店在我看来就是中上阶层的人和收藏书籍的人买书的地方,我从不在那买,对于我来说太贵了。我经常买盗版书籍,能看就行,虽然说对眼睛不好,但是经济条件不允许我也没办法啊。而且最近我也浏览过网上书店,价格还行,新书旧书、正版盗版都有,发展快是绝对的,不过对于想买正版书的人来说还是从书店买比较合适吧,就像我不敢从网上买衣服、鞋之类的一样,买回来不合适就挺麻烦了。针对目前这种情况,新华除了也要进行网上销售外,最重要的是要降低成本了,人都是追逐利益的,虽然不能降到和网上书店的价格一样,但是综合价值(书价 质量)要让人感觉比网上的高就行了。至于电子书籍,确实很受青少年的喜爱,不过我还是喜欢看书,电子书不仅伤眼,而且给我的感觉不如书籍,看完电子书有时候感觉看不懂似的(当然小说除外),还是看书有感觉,回味无穷。――冯晓然
很多古老品牌的没落都是因为自己的不思进取,改革不利。时代在进步,人们对于读书的应要求更高,购书环境,购书分类,导购等都有了进一步的要求。相对于新兴的书店,新华书店显得过于沉闷老旧,购书分类不精细,装饰设计也没有便利可言,让人觉得乏味,买书的心情也不知不觉折损了一半。新华书店本就有优势,若根据自身的优势,进一步对经营方略,门店环境,读者服务进行改革,还是有回转余地的。它联系着大部分人读书时代的记忆,就此衰败下去实在可惜。――杨弼麟
网上购书、电子阅读符合的是这个时代追求方便快捷的需求。而在傍晚散步到一家小小的书店,意外淘到一直想买的书,或随意翻到几本好书,或碰见几个合心的书友,在太阳下山后的夜晚抱着沉甸甸的一摞书,那种手酸却心满意足的滋味是实体书店独有的,也是它们即使变少但仍然不能被取代的理由。至于新华书店,想要不能取代就“与时俱进”吧~――阿布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