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毛文涛
• 聚焦科技社——俸培宗:发扬传统 积极进取 努力为科技出版改革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 聚焦科技社——苏青:浅谈《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做法和想法
• 聚焦科技社——杨西京:抓住机遇 主动应对 积极探索 勇于实践
• 聚焦科技社——胡国臣:把握机遇 创新思路 加快人卫社国际化发展进程
• 聚焦科技社——黄一九:全面创新 推动发展
• 聚焦科技社——宗俊峰: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的探索与实践
• 聚焦科技社——张梦欣:发扬优势聚合资源 构架平台 精心谋划企业科学发展
• 聚焦科技社——杨文银:新形势下出版社面临的法律问题及应对策略
• 聚焦科技社——齐学进:数字产品创新和盈利模式探讨
• 聚焦科技社——傅强:依托重大项目 推动转型发展
• 聚焦科技社——季仲华: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契机科学规划 实现邮电社健康快速发展
• 聚焦科技社——张敬德:转变机制 立足市场 努力打造北科品牌
[百道讯]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同时又是十二•五规划的谋划之年。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回顾、总结十一•五以来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厘清行业发展规律,寻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赖以发展至今的根本,是必要的;同时,更愿意借此机会与科技出版界的同仁共同探讨行业发展趋势,谋求科技出版发展的新思路。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成立于“向科学进军”的1956年;1993年受到中宣部和新闻出版署首批表彰,荣获“全国优秀出版单位”称号;2003年8月并入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并随集团于2005年底转企改制。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上海科技出版社现已发展成为一家综合性科技出版社,设有10多个图书期刊编辑部,在职员工近300人,年出版理、工、农、医各类专业图书450种左右。同时,还出版《科学》、《科学画报》、《大众医学》、《上海服饰》、《无线电与电视》和《车迷》等6种期刊,其中《大众医学》、《上海服饰》曾荣获中国期刊奖,并进入“中国期刊方阵”。
“十一五”以来,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迎来了新的发展。2009年,被评为一级出版社,荣获“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荣誉称号。在图书出版领域,五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出版政府奖等各类国家级奖项14项,承担并已完成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8项,2009年和2010年连续获得国家出版基金支持;期刊方面,我社出版的《科学》《科学画报》《大众医学》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称号。十一•五以来,书刊销售收入比十•五提高了近30%,利润同步增长,全社两个效益实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
上海科技出版社建社以来的发展以及十一•五以来的发展轨迹,可以说与长期坚守出版核心价值取向密不可分,同时也是与上海科技出版社不断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调整结构、推进转型分不开的。
坚守核心价值,服务科技发展
在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努力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文化脊梁”的使命追求引导下,总结上海科技出版社五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我社将自身的使命追求定位为:采集、整理、加工和出版科学、技术以及医学领域的专业信息,帮助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人员和机构提高专业水平,履行专业职能。十一•五以来,我社坚持在专业领域的开拓与耕耘,从兼营专业出版、教育出版和大众出版三大板块,逐步向以结合高等教育的专业出版为主、具有品牌特色的综合性科技出版社发展。坚守,就是对这一核心价值观和发展愿景的持之以恒的不懈追求。
一、坚守文化责任,多出好书
在过去的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上海科技出版社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出书方针,坚守文化责任。尽管转企改制,出版社成为了企业,但是出版社首先是一家文化单位,多出好书是其永恒的主题。研究一下出版史就不难发现,一家出版社的历史就是其出好书、服务于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
“十一五”期间,出版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图书市场早已从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原来的编辑传统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决策导向发生了转变。面对这样的形势,我社在积极适应市场转变的同时,并未放弃或者偏离自身的文化责任,而是牢守宝贵传统,坚持多出好书,践行着出版所肩负的文化使命。针对一些重点选题由于种种原因虽难以短期内甚至无法实现经济效益,但确实反映了我国科技的重大进展和积累,具有很高的出版价值,我社制定了重点图书考核制度,给予政策倾斜,激励编辑和部门,使其能牢记自身的文化责任,一批好书得以顺利出版。在这样的理念推动和制度激励下,十一•五期间书刊出版工作取得新的可喜成绩:列入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8项,124种,目前已基本上全部完成。《彩图科技百科全书》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超级杂交稻研究》荣获第一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热河生物群》等三种图书荣获第一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在“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工程评比中,有8种图书获奖;获得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一项。
二、坚守自身职责,服务科技事业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作为一家专业的科技类出版社,以“传播科学,提高国力”为已任,肩负着记录科技进步、促进科技传播和提高国民科学素养的重要责任。
20世纪60年代,为配合国家科技事业发展,我社明确了以组织出版高、精、尖科技图书为全社的主攻方向,出版了一批足以反映我国科技水平的优秀图书,如华罗庚的《典型域》、陈建功的《三角级数论》、苏步青的《现代微分几何学概论》、卢鹤绂的《受控热核反应》等。之后,针对关系国家经济建设重大关键科学技术发展方向和文化积累的需要,我社有计划地组织成套的、大型系列书,如《现代应用数学丛书》《现代化学丛书》《现代生物丛书》《电工技术文库》《自动化丛书》《医师文库》等。
20世纪80年代,根据国家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我社又明确了“以中级实用技术以及应用科学为主”的出书方针,出版了《实用五金手册》《家庭医学全书》等一系列优秀图书。
当前,“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国的科技实力得到显著提升,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为及时掌握科技界的最新动态,我社从多层面、多角度加强与科技界的联络和互动,既积极联络比较成熟的科研成果,探讨成书的可能性,又努力发掘具有潜力的重大项目,作为跟踪的对象,获得了一批优秀的原创选题资源,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与科技界沟通时,我社充分利用书刊资源,重视书刊互动,与科技界专家实行多角度的沟通,极大地增强了沟通的“黏性”和有效性。比如,我社出版的具有90多年历史的《科学》杂志,2005年入选国家核心期刊,成为及时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的园地,也成为联系学术界的重要纽带,使得我社编辑人员与学术界有及时、持续的联系。与此同时,我社还十分重视重大项目的组织和实施。比如,我社花了近十年时间组织出版了国内首部原创的大型图解型科技百科全书《彩图科技百科全书》(5卷),以彩图图解的形式向广大读者呈现出完整的现代科技知识,对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受到了业界和读者的好评。《中华海洋本草》《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中药大辞典》《远逝的辉煌》《中药天然产物大全》《中国消防手册》等一系列重大项目的组织实施,加强了我社与业界的沟通,积累了作者和素材,锻炼了编辑队伍,为今后持续与延伸发展提供了储备。
三、坚守质量标准,服务读者
为多出精品图书,塑造我社在专业出版领域的核心品牌,我社还在品牌建设、选题质量和编校质量管理上狠下功夫,常抓不懈。
选题质量是出版社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社着重从选题来源、策划能力、运作效率三个方面来提高全社的选题质量。通过加强与学术界的联络和互动,保障高质量选题的来源;通过建立学习型的策划团队,提高编辑的产品线建设战略决策和选题策划能力;通过加强市场信息共享、营销能力培训等提高编辑对选题的运作效率。促进和帮助编辑加强与学术界的联系,了解学界动态,分析读者需求,发展成专家型编辑。积极发展以专家委员会等多种方式的专业外脑,为选题规划提供行业智力支持。
上海科技出版社一直坚持高标准的出版物编校质量管理要求,并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出版物编校质量保障机制。比如,针对重点选题,在三审三校的基础上,还在付型前增加了一轮付型审读。对质量管理的一贯追求,让我社的图书赢得了读者的好评,同时也赢得了作者的尊重,带来好的销售的同时,也为上海科技出版社带来了更多高质量的选题,成为上海科技出版社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之一。
“十一五”以来,我国科技图书出版的总体态势是比较好的。科技图书出版从出版品种数、总印数和总码洋指标来看,都有较大增长。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以“品种增加带动出版码洋增加”的方式来拉动市场的,反映在平均印数增长不快,甚至下降,出版效率受到抑制。上海科技出版社坚持质量效益第一,注重质量上的提高,不盲目追求品种数量上的增长,十一•五期间年出版新书450种左右,虽然出书品种不多,但是保持了较好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在我社涉足的诸多细分图书市场(比如医学、机械、收藏等),市场占有率及其排名都高于品种占有率及其排名,图书影响力更显突出。
改革创新,在产业转型中求发展
十一•五即将过去,十二•五已经迎面而来。中国出版业正处在市场化转型和数字化转型交织的关键时期。身处行业转型时期的出版社,在坚守出版核心价值的同时,推动和谋求转型是实现十二•五乃至今后发展的理性选择。
一、市场化转型
综观出版业近年来的发展,自上而下的转企改制、自下而上的民营出版机构的发展、自外而内的国外出版传媒机构的变相进入、由传统到数字的业外力量的渗透……种种角力,带来的是整个出版行业不可逆转的市场化转型。将来可以看到,行业准入的行政壁垒逐步降低,行业准入的商业壁垒逐步提高。市场化转型成为这一时期出版行业的重要趋势之一。
2005年随集团转企改制的上海科技出版社,五年来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力资源改革、组织机构改革、业务模式改革。除去这些有形的改革之外,更重要的是,市场化的观念已经逐步深入人心。然而,随着出版行业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出版社及其从业人员,在市场化转型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归根结蒂,出版业面临的市场化转型,本质就在于如何更好地利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和方法重塑出版。
长期以来,主要由人才这个因素推动着出版(特别是在微观上说推动着出版单位)的发展。然而,未来,“资本”和“技术”将与“人才”一起成为推动出版行业以及出版单位发展的重要力量。人才、资本和技术三者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如何把握好、利用好这三股力量,成为出版单位发展与否的关键。
人才的问题对于出版单位相对熟悉。长期以来,人才是出版社最大的财富。但是,如何引得进人、用得好人、留得住人,依然是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特别是那些有创新意识的开拓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更是传统机制下难以吸引的。所以,薪酬体系、培训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如何根据需要进行及时调整,依然是能否适应市场化转型的问题之一。
出版业长期以来以简单再生产方式组织生产。未来,如何利用好资本,做好投资,也是市场化转型的课题之一。比如,传统上,选题资源主要靠编辑个人魅力或者出版社的品牌去吸引,但是我们看到,资本在占有出版资源方面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了。特别是对于战略性资源的占有,资本的力量将更加突显出来。如何利用好这样一种市场经济的手段,成为刚刚转企改制进入市场经济的出版单位的棘手问题。
对于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出版业中鲜有掌控得当的。我们看到的要么是敬若神明、顶礼膜拜,要么是掩耳盗铃般漠视技术的价值。如何客观地认识技术对于当前乃至未来出版的价值,如何妥善处理好出版与技术的关系,利用好技术人才和团队,是出版单位面临的另一个陌生但又是必须面对的课题。
二、数字化转型
由于技术和商业模式的积累与成熟,数字出版对行业的影响越发明显。手持式移动阅读设备(器)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图书阅读载体,对于传统纸质图书将产生深刻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读者阅读需求更加个性化,阅读形式更加多样化,大规模个性化的数字阅读将成为一种趋势。以“数字阅读产业链利益格局的确立”和“数字编辑方式和编辑流程的定型”为标志的数字化转型成为出版行业面临的另一个重要课题。
作为科技类的专业出版社,我们认为,加强专业系统资源建设,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努力成为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是推动和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可行的路径选择。在这样的路径选择下,我们计划按照专业出版的数字化规律,结合国内读者的阅读需求,实现信息集成化、内容碎片化、系统结构化、产品定制化,朝着信息服务和行业解决方案提供者的方向进行调整,以期更好地服务专业领域的学生、研究人员和机构。有关工作正在按照这样的思路推进。
考虑到专业数字出版产品开发的需要以及它极强的渗透性,我们认为,对数字产品的开发反过来要要求传统纸质图书出版为之调整思路和策略。为此,我们强调在传统优势出版领域对权威出版资源的系统性占有。这是数字产品生存和壮大所必需的。也就是说,传统纸质图书出版要围绕数字化转型来积累和提供素材与资源。
专业出版及其产品奠定了上海科技出版社在业内的地位,但是将这些成果辐射到大众阅读领域也同样重要。比如,在医学书刊出版领域,除了专业图书之外,上海科技出版社还出版颇有分量和影响力的《大众医学》杂志等普及读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就像这些年大众健康类图书大热一样,大众健康类期刊也发展迅猛。鉴于大众阅读需求的差异性、个性化,我们正在探索这类大众普及类内容产品的数字出版问题。
总之,数字化转型对专业出版而言,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也是专业社未来发展的重大机遇。在出版业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将继续坚守文化责任,继续坚持为社会主义科技事业、科普事业服务的宗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佳结合的原则(此为不变),实现从“机会导向”向“战略导向”的根本转变,站在历史发展变革的潮头,积极改革创新(此为变)开拓进取,在“变”与“不变”的辩证之中努力开创科技出版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