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太行记忆:红旗渠精神口述史
太行记忆:红旗渠精神口述史


太行记忆:红旗渠精神口述史

作  者:马福运 刘建勇 主编

出 版 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01月

定  价:128.00

I S B N :9787556130955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纪实/报告文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社会主 义建设时期的典型代表。本书作者团队历时5年多, 采访了120多位红旗渠修渠劳模、普通民工及红旗渠 精神传承人,整理出近120万字的访谈内容,形成 117篇人物口述录,入书72篇。本书以抢救性的口述 史,还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一穷二白” 的基础上建设美好家园的奋斗场景,弘扬“自力 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 神,展现新中国成立初期战天斗地的劳模风采。书 中的人物故事展现的伟大精神,将激励新时代儿女 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

TOP作者简介

马福运,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席专家,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思政课教育教学等研究。

刘建勇,安阳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红旗渠干部学院原常务副院长。


TOP目录

杨 贵:红旗渠建设的回顾
魏德忠:用镜头记录红旗渠的故事
任羊成:在空中荡来荡去除险
张买江:接替父亲去修渠
李改云:“刘胡兰突击队” 队长
郭秋英:“铁姑娘队” 队长
王春山:我们做了一个 伟大的工程
付黑旦:吃得苦就是艰苦奋斗
傅开吉:从开工直到退休都在红旗渠
贾改荣:党员就要积极学习和踏实苦干
傅银贵:伟大水利工程锻造了红旗渠精神
郭宏福:保证把物资送到工地上
马雍喜:当连长必须以身作则,带头干
付新顺:修渠需要以鼓励为主
王章吉:艰苦的红旗渠生活
吴财拴:红旗渠工程需要统筹安排
侯水金:红旗渠修下来是咱的幸福
苏安菊:决心改变贫困面貌
高先巧:天天都干活也不觉得累
杨银芬:党员就是为人民服务
石和成:在红旗渠工地当连长
宋海苏:当时的人就有那个韧劲
马文生:不奋斗就不会胜利
秦贵有: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成功
申海顺:领导干部是榜样
李根山:红旗渠能修成离不开党的领导
石用生:那时候的人有改天换地的气魄
张百川:条件艰苦,大家都坚持下来了
李楼生:在营里面管质量监控
杨发有:村里 的 手
李启明:给集体干活不邀功
刘新昌:蹚着河水修渠
赵子竹:谁说女子不如男
桑文现:只要苦干,就能征服一切困难
王富山:修渠像打仗一样辛苦
付月梅:幸福是辛辛苦苦换来的
张泽根:当队长要赏罚分明
秦兰梅:依靠自力 生修渠
郝顺才:要发扬红旗渠精神
靳法栋:在总指挥部当办公室主任
康加兴:参与红旗渠定线测量
崔梅英:渠水不通不回家
王朝文:在工地负责安全工作
侯丙英:毅然决然去劈开太行山
魏双贵:从不后悔去修红旗渠
申伏祥:虽然艰苦,干劲却大
符拴柱:在渠上管粮食当会计
田合阳:红旗渠上的『砌石能手』
常天喜:任劳任怨修青年洞
李德昌:红旗渠精神是一锤一铲筑成的

TOP书摘

杨贵:红旗渠建设的回顾 人物简介: 杨贵,1928 年 5 月生,2018 年 4 月去世,河 南省卫辉市人。中 员。1942 年参加革命工作。新 中国成立后,曾任汤阴县 部长,安阳地委办公 室副主任,林县县委 书记,红旗渠总指挥部政委, 林县革委会主任,洛阳地区革委会副主任,安阳地委书 记兼林县县委 书记,河南省委 、省生产指挥部 副指挥长, “三西”地区农业建设领导小组办公 室副主任、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顾问等职 。
星转斗移,岁月沧桑。红旗渠开始建设至今已33年 。中共林县县委、县人民政府编纂《红旗渠志》,约我 写一篇红旗渠建设回忆录。由于当时我在林县工作,参 加了红旗渠工程酝酿、建设的全过程,所以对于此任务 既不好推诿,同时也是责无旁贷。由于有关红旗渠的内 容浩繁,牵涉面广,很难一一记述,所以本文所谈到的 只是一些片断,难免挂一漏万,仅供参考。
一 红旗渠(开始时叫引漳入林工程),动工于1960年 2月,竣工于1969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林县 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奋战了十年时间。回顾这十 年建渠历史,可谓是困难重重。林县人民虽然付出了很 大代价,但创造的经验也很丰富,取得的成就 是为世 人所瞩目。红旗渠的建成,充分体现了党领导的正确性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人民 群众无穷的创造力。
红旗渠为什么要在三年困难①时期动工修建呢?这 是由于林县人民盼水心切、建设社会主义新山区的愿望 强烈,同时也是尽快使林县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的 必然选择。
来林县工作之前,我担任安阳地委办公室副主任。
1953年秋,我曾带领工作组到林县帮助工作,作过缺水 问题的调查研究。1954年四五月份调任林县县委书记后 ,我就全县山区建设的问题作了多次调查。在分析林县 县情时,我 加深刻地认识到,缺水是导致林县贫困诸 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林县 ,全县人民群众在政 治上翻了身,做了新社会的主人,因而迫切要求在经济 上也能够翻身。但是,缺水仍像过去的“三座大山”一 样,压得他们连气都喘不过来,还怎能进行社会主义建 设? 人没水不能生存,有水便有生命,有生命就能求发 展。缺水给林县人民祖祖辈辈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当时 ,全县的90多万亩耕地中,只有1万多亩水浇地,其他 耕地全是靠天收获:小旱薄收,大旱 收,种麦面积很 小且亩产仅有七八十斤,秋粮亩产也不过百把斤。因此 ,群众仍然过着糠菜半年粮②的贫苦生活。全县550个 行政村,就有305个村人畜吃水困难,有的村群众要跑5 —10里才能取到水,还有的要跑 远的路程。一个区3 万至5万人,只有3至5眼活水井。东姚方圆几十里,靠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560

版  次:1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76.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