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究竟真实:傅佩荣谈老子(精装)
究竟真实:傅佩荣谈老子(精装)


究竟真实:傅佩荣谈老子(精装)

作  者:傅佩荣

出 版 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06月

定  价:88.00

I S B N :9787520702768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哲学/宗教  >  哲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老子》作为道家思想的发源,研究它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所强调的是“道”,即究竟真实,宇宙万物跟人合起来看就是真实,这也是道家所要强调的。那么一切的背后是充满变化的,人生的各种遭遇也是充满变化,只有“真实”原则是永远不变的。这一切来之于“道”,又回归于“道”。

《究竟真实:傅佩荣谈老子》一书,以掌握古文经典的哲学涵义的角度去解读,“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建构系统”,首先对其原文进行忠实于字词本义的白话翻译,然后把握关键词和重点,详细诠释每一句话背后的道理。

傅佩荣教授指出,《老子》以智慧取胜,智慧是一道门槛,无所谓高低,只看能不能跨过去。并强调智慧的重要性,重视人的自然性,以“无为”“不争”的态度来为人处事才是正道。这些道理在今天一样适合我们的发展。

 

TOP作者简介

傅佩荣,1950年生,祖籍上海。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毕业,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比利时鲁汶大学、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傅教授积累四十余年在中西哲学方面的训练,在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翻译各方面皆有卓越成就。其学术论著贯通古今中西,结构严谨,创见迭出,是当代华人世界公认的一流国学研究专家。

傅教授是央视《百家讲坛》、凤凰卫视《国学天空》的嘉宾主持,被台湾《民生报》评选为大学热门教授,并获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教学特优奖、台湾大学生社团推荐通识课程。其作品曾获台湾中正文化奖、文艺奖。

傅教授著作甚丰,出版《哲学与人生》《易经与人生》《推开哲学的门》《心灵的旅程》等图书逾百种。


TOP目录

前言

上篇·道经

上篇绪论

第一章 道,可道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为玄牝

第七章 天长地久

第八章 上善若水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第十章 载营魄抱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日夷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第三十章 以道佐入主者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第三十四章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下篇·德经

下篇绪论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第四十二章 道生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

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

第五十章 出生人死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TOP书摘

《老子》版本众多

老子后来西出函谷关,准备隐居,被守关的官员拦下来,说他这个人有学问,一定要留几句话下来(此即传说“老子骑青牛出关”的故事)。被拦之后,老子连夜写了五千字,就是现在的《老子》。实际上,这不太可能是连夜写成的,因为《老子》里的许多句子都是短短的,像是日常的话语,较有可能是由老子等一群学者或隐士搜集很多资料,再由老子整合而成。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批文物里,有帛书《老子》两本——甲本和乙本。现在研究《老子》,很多人都根据这两本书来进行。甲本和乙本写作的时间也不一样,从年代来推算的话,甲本应该写在刘邦称帝前。古时候的人要避讳,亦即写作时不能用皇帝的名字,要换个字,否则就是对皇帝的不敬。以“小国寡民”一词为例,原文是“小邦寡民”,后来因为要避汉高祖刘邦的讳,不能用“邦”字,就改成“国”字,一直沿用至今。现在回到甲本来看,书里有“大邦”“小邦”等词汇(现在称为“大国”“小国”),甲本敢用“邦”这个字,表明此书成于刘邦尚未登基时。刘邦称帝之后,“邦”字都不能用了,因此,现在读到的都是“国”字。由此去推估甲本确切的成书时间,大概在刘邦称帝之前。

至于帛书乙本,就避了刘邦的讳,里面完全没有“邦”字,但是没有避到汉惠帝刘盈的讳。由此推估乙本显然是在公元前190年左右成书,应该是汉朝文帝和景帝之前。汉文帝的名字叫作刘恒,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是东汉末年王弼注的《老子》,书中便避了汉文帝刘恒的讳:“道,可道,非常道。”而帛书甲本和乙本则是:“道,可道,非恒道。”差别就在这里。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村挖掘战国楚墓,发现了郭店竹简,竹简里也有《老子》三个摘抄本,但都残缺不全,只收录了《老子》三分之一的内容。据说三个版本里Z早的版本,离老子生活的年代只有一百多年,如今连战国时代的材料都挖出来了,相信将来总有一天会挖出《老子》原本。现在研究《老子》的人,没有人敢拍胸脯说:“我的研究一定是对的。”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使老子学说的诠释,形成一种思潮,再做正确的应用。

从《老子》里看到自己——各家有各自的注解

诠释老子学说的著述很多,《庄子》《韩非子》便是其中之一。《庄子》里常引用老子的话,而我这本书的特色之一,就是把《庄子》里引用到《老子》的句子,全部收录到书里,以兹对照。以下介绍几个著名的注解。

譬如《河上公》,是汉朝的《老子》注解书籍。“河上公”不是人名,而是指河上一位老先生对《老子》的注解,内容较偏向养生方面,学者谈道教时,常会把它当做参考。接着就是王弼的注解,这是Z有名的版本。然后是唐玄宗的注解,唐朝皇帝姓李,于是他就把老子当做自家人。宋朝的王安石、苏辙、朱熹等人都是哲学家,无不发表心得,对《老子》都加以注解。

不过我强调的是,《老子》似乎是一面镜子,人们总能借它照见自己的长相;至于老子本身有什么用意,不见得说得清楚。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者,他所谓的“道”,就是“究竟真实”。以前我曾说过,儒家说来说去,不过“真诚”两字;道家也可用两字概括——“真实”。谈“真诚”一定要有人,宇宙万物没有真诚的问题,只有人才会有。宇宙万物与人合起来看就是“真实”,这是道家所强调的,看到各种人生的遭遇,一切充满变化,就会想问:这一切的背后是什么?有什么是永远不变的?老子的学说,也就是要人生寄托在永恒不变的基础上,由此观照人间,安排适度的言行方式。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41.9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