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布衣壶宗:顾景舟传(精装)
布衣壶宗:顾景舟传(精装)


布衣壶宗:顾景舟传(精装)

作  者:徐风

出 版 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08月

定  价:98.00

I S B N :9787539985602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传记  >  文艺体育  >  艺术家    

标  签:传记  艺术家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传主顾景舟其人】
  顾景舟(1915-1996),是历代紫砂陶艺名家中名号最多的一位,他本名景洲,后改名为景舟、名号有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及壶叟等。曾自创堂号为自怡轩。18岁拜名师学艺。三十年代后期至上海制壶仿古。54年进入宜兴蜀山陶业合作社。56年被江苏省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带徒徐汉棠、高海庚、李昌鸿、沈遽华、束凤英、吴群祥等人。顾景舟在壶艺上的成就极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广。可说是近代陶艺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所享的声誉可媲美明代的时大彬,世称“一代宗师”。一生三次参加全国工艺美术代表大会,在港、澳、台、东南亚影响特大,被海内外誉为“壶艺泰斗”,作品为海内外各大博物馆、文物馆收藏。
  顾景舟(1915-1996),是当代陶艺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他的作品工艺精湛,气质高雅,形式多样,将“工”和“艺”两者的结合做到了极致。他把紫砂工艺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所享的声誉可媲美明代的时大彬,世称“一代宗师”、“壶艺泰斗”。本书是顾景舟先生家人唯一一本正规授权的传记,文字凝练,布局宏观,细节娴熟。分“纤夫”、“橹公”、“舵手”三部分,展现了顾景舟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多角度、多层面还原了他当时生活的那个年代,是一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向大师诞辰百年致敬之作。顾景舟是宗师级的人物,他用毕生心血,将紫砂技艺发展为面向世界的成熟自信的工艺艺术门类。所以本书写了一个人,更写了一种精神,一种追求。既是对顾景舟先生一生不凡艺术追求经历的回顾,更是对这位艺术大师技艺德操风骨的一次朝拜。

TOP作者简介

 徐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紫砂文化学者。有长篇小说、散文随笔、文学传记等著述十五种,四百余万字。重要作品屡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读者》《散文选刊》转载,或被改编为影视剧。近年致力于紫砂题材的文学书写,被誉为当代紫砂文学的领军人物。中国作家协会先后三次召开其作品研讨会。《当代作家评论》《小说评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文艺报》《文学报》等多次刊载对其作品的评论文章。现居陶都宜兴。
  《布衣壶宗——顾景舟传》入选中国作家协会2015年重点作品扶持项目
  《国壶》入选中国作家协会2012年重点作品扶持项目
  入选“中国文学创作出版精品工程”
  《一壶乾坤》获第四届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
  第三届汉语文学女评委奖
  《花非花——蒋蓉传》入选中国作家协会2006年重点作品扶持项目
  获第三届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
  第五届全国报告文学奖
  第三届徐迟文学奖
  《缘去来》获江苏省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
  《浮沉之路》获第二届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
  《公民喉舌》同名改编连环画获比利时国家美术奖
  《南书房》入选外交部2015年第五届读书节10本好书之一
  《天下知己》获第三届冰心散文奖

TOP目录

序章紫砂版图 

第一部纤夫(1915—1949) 

第一章启蒙者 

第二章《夜航船》 

第三章天意乎 

第四章上海,上海! 

第五章归去来 

第六章深沉夜,微月光 

第二部橹公(1950—1976) 

第七章蜀山烟雨 

第八章规矩与方圆 

第九章蠡河波光 

第十章提璧 

第十一章狂飙 

第十二章浮生有寄 

第十三章刀下不留情 

第十四章劫波心曲 

第三部舵手(1977—1996) 

第十五章国宝重如山 

第十六章天问 

第十七章喜与哀 

第十八章风骨入壶壶即风骨 

第十九章为伊憔悴 

第二十章文思越山河 

第二十一章晚晴心绪 

第二十二章情倾宝岛 

第二十三章天高云淡 

第二十四章魂牵紫砂 

尾声景舟之后 

附录 

顾景舟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目录 

后记

TOP书摘

据顾氏家族记载,顾景舟的奶奶邵氏逝世于1934年2月15日。其时,顾景舟20虚岁。顾家的当家人走了,对全家的打击是巨大的。没有奶奶的日子里,很长的悲伤与落寞伴随着他,难以排遣。奶奶临终前,已经讲不出话,她只是以最后的力气,从枕边拿过一只她做的小水平壶,颤巍巍地放到他手里。这把壶,朱泥润亮,形态窈窕,而手法老到;制工尤精,是最具邵氏风格的力作。顾景舟知道奶奶的心思,她是要他把顾家壶风传续下去。
  人,有时可以在一夜之间突然长大。奶奶不但是景舟制壶的导师,更是他人生的启蒙者。她的离去,让哀伤的顾景舟懂得,其实,奶奶并非不能长生,如果他能传承奶奶的正脉,那么她老人家就可以一直活在他的壶艺里。
  毫无疑问,顾景舟此时的生活圈子尚很狭窄。蜀山“福康陶器行”徐祖纯家,却是他经常光顾的场所。徐祖纯通文墨,见多识广,懂陶器诸行,尤擅紫砂鉴赏。他的“福康陶器行”经营得法,生意好,人气旺,在蜀山陶业颇有声誉,人称“三先生”,顾景舟很敬重他。按照同村亲戚排辈,他尊称徐祖纯的夫人邵赛宝为“姑姑”,由此,徐祖纯自然就是“姑夫”。徐祖纯的儿子徐汉棠、徐秀棠,后来成为紫砂界的知名人物,与顾景舟关系颇深。当时,他们兄弟印象里的顾景舟,就是一个文静的白面书生,便都叫他“景舟哥”。那时顾景舟最多20出头,他上蜀山南街徐家,隔夜总会请人来打个招呼:明天下午,大约何时,顾景舟专来拜访。这像是旧文人的礼数,也有自重的意味,而徐家得到消息,肯定会在预约的时间等候他到来。即使不在饭点上,徐祖纯的夫人也会准备一些应时茶食点心,如自制的面饼、面疙瘩之类招待他。顾景舟初来徐家时,总是把自己刚做下的茶壶让徐祖纯点评。徐祖纯历练紫砂江湖,阅壶堪称无数,三言两语,就会对顾壶作出一个中肯评价,让顾景舟心服口服。一次,顾景舟送来一把新制的牛盖洋桶壶坯,徐祖纯见了,惊呆半晌,一番意外欣喜,迅即溢于言表。此前蜀山窑场,说到洋桶壶,皆称储铭第一。在徐祖纯看来,顾景舟所制洋桶壶,有储壶底子,但整个壶体英气逼人,隽秀、挺拔、脱俗,骨格清奇,完全是对储壶的一种颠覆与超越。
  洋桶壶的前世,一直可以上溯到明代,古称“四系罐”,顾名思义,乃是一种肩部有四系,用绳子拴起来的粗陶茶器。晚清时,根据“四系罐”脱胎而来的牛盖洋桶壶开始出现,所谓牛盖,是壶盖上左右两端有似牛鼻的两个大孔。坊间认为,此款系世人效仿美国洋铁桶的时髦式样,故称洋桶壶。亦有方家持有异议,认为此壶与美国洋铁桶并不挨边,确切的说法应是“桶样”,只因拗口,便将文字倒过来变成样桶,却又与清末民初时出现的美国洋铁桶暗合。于是,约定俗成的“洋桶壶”便在民间扎根了。旧时江南乡村,但凡有些身份或略有家资的,都爱去街上的茶馆喝壶茶,洋桶壶两端,安有两根轻巧的黄铜鋬,金亮的色泽象征富贵,又便于携带,壶客将其拎在手里,既方便,亦气派,是旧时江南宜兴一带男人的时尚。壶,就是茶客的身份,壶客们对饮茶之器的在乎与攀比,甚至比衣着穿戴还更讲究。常常在茶馆,一壶茶喝着,茶客们就会对各自的壶品头论足,有时气氛闲雅,有时却剑拔弩张。江南旧俗称其为“斗壶”。
  顾景舟的洋桶壶,一出世,便显现其筋骨遒劲的不凡气度,贵有浓郁的文人意味,如西风独立,一扫早前奢靡、软沓的壶风。激动中的徐祖纯以他一贯的老成持重,越过顾景舟的洋桶壶,对着面前的年轻人,给出了一个非常高的评价:出手不凡,必成大器。
  徐祖纯决意为顾景舟的出道尽力。当时,一个默默无闻的壶手要出名,不但要有实力窑户老板举荐,还要在几家主要茶馆得到诸家认可,有人肯掏出真金白银来买壶,方算成功。徐祖纯不动声色,开始一步一步实施他的“包装”方略。
  旧时江南茶馆,是当地有身份男人的活动场所。凌晨三四点钟,茶馆即开张,茶客进门,必有热毛巾伺候;至于茶水,老茶客不必问喝红茶还是绿茶,座位与茶具都是固定的。城里乡下每天的新闻资讯,大抵从这里发布。其场景,颇如今天电视台的“新闻直播间”;等候在新闻之后的,还有茶客们津津乐道的娱乐版,评弹、说书、小热昏(一种流行江南的说唱形式)。这些当时的“前卫”脱口秀,都是茶馆里固定的主打节目。
  一日,徐祖纯在茶馆的众目睽睽之下,郑重地让顾景舟的洋桶壶登场了。
  迅即,一些资深茶客见到顾壶,便发出一阵由衷赞叹。有人把储版洋桶壶与顾版洋桶壶放在一起比较,觉得储壶老到沉雄,顾壶清隽挺秀;气度上,储壶江湖味重一些,而顾壶则端正文雅,颇具超拔的文人气息。综合起来,喜爱顾壶的茶客,几乎是一边倒。眼力准、下手快,且有实力的藏家,马上提出一个实际的问题,顾壶值多少米?
  民国江南,白米一直是城乡最坚挺的民间代币,时逢战乱,流行的纸币常常一落千丈,而白米才是活命的根本。通常,人们谈论一件贵重东西,不说值多少钱,而称值几担米。
  关于顾景舟洋桶壶的价格,徐祖纯报的,就是五斗米的一口价。这个价格,轻轻地就越过了储腊根,在当时的蜀山窑场,也已相当不低。
  “五斗米?”有人觉得偏高了,毕竟,顾景舟还是个新手。
  “呵呵,嫌高的这位先生,不买可别后悔哦!”
  如此,徐祖纯的老到精明,给顾景舟的洋桶壶问世,创造了一个旗开得胜的局面。
  可是,真要让人心甘情愿掏钱买壶,也没那么容易。
  有个民间版本,来自活到102岁高龄的陶瓷实业家、收藏家华荫堂。他99岁时,这样回忆道,当时顾景舟刚出道,壶固然是好,价格也不低,但毕竟名气还小,愿意自掏腰包买壶的人,并不很多。徐祖纯在竭力挺他不假,可是,也要有人接招。有一天,华荫堂在蜀山桥头见到顾景舟,背着一只竹篮子,里面是4把茶壶,分别是两把洋桶壶,两把掇子壶。华荫堂问,出手了吗?顾景舟摇摇头。华荫堂看了看壶的品相,连声称好。说,跟我来吧。华荫堂把顾景舟领到自己家中,写了一张条子,说,这几把壶,我拿下了,每把5斗米。你拿好这张条子,去蜀山的任何一家米店,都会给你兑付。
  米店拿到华荫堂的条子,二话不说,当即兑付。并且,很快将消息传开。连华荫堂这样的大窑户,也如此器重顾景舟,此人真了不起。
  闻讯而来的人们,记住了一个有些瘦弱的背影。
  现在,顾景舟从蜀山小街上走过去,已经有足够多的目光,在关注他了。
  就是在闹哄哄的茶馆里,每天新鲜的各式咨询、话题中,会有一个关于顾景舟的条目。因为,茶连接着壶,而壶,是这里男人的一项身份。
  用什么壶喝茶,这是个问题;为什么用顾景舟的壶喝茶,这是个新鲜的问题。
  顾景舟何方神圣?何以击败储洋桶?茶客们最后热议的话题集中到一句话,谁是顾景舟?或许他生来就是个隐士,或许他根本就是一个名手的化名。
  毫无疑问,徐祖纯的“福康陶器店”正在为顾景舟的茶壶悄悄登场提供着最有力的平台。面对着众多新老客户,徐祖纯预言,五斗米的价格,对于顾景舟的壶来说,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他鼓励顾景舟多做些。就茶壶而言,一定的量,代表着一定的质,多产才能扬名。蜀山窑场每日的茶壶吞吐量成百上千,这里面,能有几把壶是你顾景舟的?
  三先生一片好心,但顾景舟有自己的想法。一开始,他所制茶壶数量就不高。出手,他是快的;但多做则不大肯。更多的时候,他似乎闲着,旁人并不知道,他在琢磨制壶之道,也是在养蓄清逸之气。蜀山茶馆,无疑是当地信息中心,父亲顾炳荣在这里出入,听到许多人对儿子茶壶的好评,兴奋于他,自然异于常人。五斗米一把壶的不菲价格,更让他心里像喝了蜜一样高兴。无论从哪一头考虑,他当然也希望儿子做得多些,更多些。
  可是,多做必滥。顾景舟说。
  20岁的年轻人,有一种难得的与生俱来的沉稳与冷静。旁人看来,几乎匪夷所思。家里的窘境,景舟知道;但他更清楚,如果贪多而滥作,他便会沦为那大路行货茶壶制造者队伍中无足轻重的一员。
  ……

TOP 其它信息

开  本:32开

加载页面用时:39.5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