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别扭的声音
别扭的声音


别扭的声音

作  者:朱又可

出 版 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01月

定  价:49.80

I S B N :9787506069915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随笔/散文  >  中国现当代随笔    

标  签:传记  社会各界人物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南方周末》资深文化记者近年来大量人物访谈的精选结集——

横跨了全球文化地理版图,对晤东西方学术与思想重镇,从哈佛校园到瑞典学院,从共产主义运动到娱乐前沿,从诗人、国王到宗教领袖,他们真是跨界和遥远得可以;他们虽然都处于文化中心,但视角都具有旷远的边缘自觉;他们挺拔着“别扭”的长势,“别扭”与暂时的周边环境构成紧张,但与亘古的大道呼应共鸣;别扭不是乖张,不是忸怩,而是一种质地、力度和角度,是一份真挚、爱情、信心与盼望,在和谐的社会,发出执拗的声音……

他们的名字本身散发着信息:索因卡、哈金、北岛、张炜、莫言、铁凝、杨争光;江平、资中筠、易中天、贺卫方、章诒和、胡德平、高放;叶永青、张大力;周立波;韦斯特伯格、埃斯普马克、恩道尔、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

TOP推荐理由

“别扭”不是忸怩,而是一种质地和力度、角度和韧性。书名“别扭的声音”取义为“文学发出的可能是别扭的、保守的声音”文学不是让人、社会和谐舒服的,而是使其疼痛,引起注意和思考。《别扭的声音》希望这些思想的热力,鼓舞当代人跨越希望的门槛——普世的,与历史联通的、未来的。现实变化虽然缓慢,但希望、理想、思考、大爱和责任却不能停转。书中的人物,他们的声音带有边缘性,思想与现实总显得有些别扭、不合时宜。他们都是个人的,然而脆弱的却最有力。

TOP作者简介

朱又可,南方周末记者。1986年大学毕业后,在新疆做大学教师和新闻记者20年。出版有《朱又可新闻作品精选》、《主观新闻》(主编)、《访谈录(上、下)》、《一个人和新疆——周涛口述自传》(与周涛合著)、《行者的迷宫——一次漫长的采访》(与张炜合著)、《别扭的声音》等。

TOP目录

诺贝尔文学奖:埃斯普马克、韦斯特伯格、恩道尔、莫言、卡尔十六世
这18张椅子,决定着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奖标准有很多变化”——专访诺贝尔奖文学委员会前主席谢尔·埃斯普马克
文学奖避免“国籍分配”——专访瑞典学院前常务秘书、诺贝尔奖文学委员会秘书恩道尔
“你们有没有读过这些作家的作品?”——诺贝尔奖文学委员会主席佩尔·韦斯特伯格回应质疑
莫言这一周
“我不喜欢‘权力’这个词”——专访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
卡尔十六世其人
作家:索因卡、哈金、张炜、铁凝、北岛
“记忆是多么重要的事情”——专访198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因卡
“让头发自然生长,就成我这样了”——沃勒·索因卡中国行
“写完南京,我的一块心病了结了”——哈金专访
“国家应该是一座普通的房子”——哈金的故事
怎样创造出无愧于伟大作品的时代?——作家张炜谈“大物”和“大言”
人人都相信蒲松龄的故事是真的——张炜22 年东部半岛行走见闻
造机器·建书院·盖影院·编词典——张炜的非写作生活
一个人绝望过后的曲折故事——张炜和十卷本小说《你在高原》
“文学发出的可能是别扭的、保守的声音”——专访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
不把奖给“铁主席”才显得操作——实名制下的首届郁达夫小说奖
北岛:只有诗歌,才能让我们的舌头得救
法官、社长、专员?——他们更想做诗人
哈佛与中国:傅高义、柯伟林
“要公平地看待他的贡献和强硬”——傅高义·广东·邓小平
“无论如何不能损害我们的改革开放政策”——专访《邓小平》作者傅高义
在哈佛谈“辛亥”
“中国到了稳定改革的时候”——专访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柯伟林
社会主义:胡德平、黄宗良、高放、王建民
“最有意义也最有问题的30 年”——胡德平谈“改革”
“民众追求的就是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专访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副会长黄宗良
中国模式是一个混合模式——高放谈“社会主义五百年”
“社会主义不应画地为牢”——一桩停招科学社会主义博士生的案例
学者:资中筠、易中天、江平、贺卫方、章诒和
“为什么我们现在需要再启蒙?”——专访资中筠
“我本来就是流寇一个”——易中天交代流窜路线图
易中天有话说
老人与法——江平和他的《沉浮与枯荣》
大国崛起靠经济,但长久维持靠法律——专访江平
当世界只剩下一个人,就没法拳击了——专访贺卫方
章诒和贺卫方四手联弹
艺术:叶永清、张大力
叶永青,画个鸟
中国当代艺术站起来了,但还不会走——专访叶永青
涂不上墙的和P.S.不掉的——专访张大力
娱乐:周立波
这个民族幽默了,就有希望了——专访周立波
立波近景秀
记者:彼得·阿内特
与本·拉登面对面100分钟——听美国战地记者彼得·阿内特讲故事
教育:杨争光、安伯格
我们的精神内质跟月亮太阳一样,没变——专访杨争光
“中国的孩子是最辛苦的人”——作家杨争光的教育“调查”
中国、美国都在“教改”
“在英国我从没听说过校长贪污”——专访英国皇家督导安伯格

TOP书摘

一辆辆车门印有金色诺贝尔头像的黑色宝马鱼贯停下来,诺贝尔奖得主们拾阶而上,走进博物馆,出席上午10点的新闻发布会。经济学奖得主沙普利年近九旬,在别人扶助下,缓慢地攀登台阶。这里面并没有莫言的16号专车。
12点半,莫言终于出现在瑞典学院二楼大厅他个人的记者见面会上。莫言的招贴画在门口的桌子上,背景是一百多年来的得主们的肖像。莫言声音高亢,自信满满。当有记者问及马悦然和莫言的朋友关系时,莫言说,二人之间只是“三根烟”的关系:见了三次面,莫言总共递给马悦然两根烟,马悦然递了一根。“马悦然现在还欠我一根烟。”莫言笑道。
“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7日上午,莫言到有百年历史的瑞典名校Hersby 中学跟在那里学汉语的学生交流,他们唱了电影《红高粱》的插曲,莫言则手把手教他们写毛笔字。“无论多么坏的人跟孩子在一起都会变得善良,何况我还不是很坏的人。”莫言开玩笑地说。
晚上5点半,瑞典学院“诺贝尔演讲”的时刻。
长条形的演讲大厅灯光辉煌,中间是演讲台,院士们呈半圆形在第一排坐定。进入需要门票,但后面有空位置没有坐人。
众人起立鼓掌,莫言进入院士们围坐的小圈,他的旁边是中国人最熟悉的马悦然。 诺贝尔奖文学委员会前主席谢尔·埃斯普马克,做了简短致辞后,将莫言请上演讲台。
“有一个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莫言完全退去高密腔的普通话,洪亮而瓷实。
他分享了一连串的小故事,饥饿,对待乞丐,屈辱和告密,这些故事带有某种忏悔色彩,也告诫善良的意义。后来是文学之路的回顾。一个放羊娃和《透明的红萝卜》,走出自我的《檀香刑》,表现“土改”以来农村变迁的《生死疲劳》,为天下母亲而写的《丰乳肥臀》,姑姑与表现计划生育的《蛙》。
最后,他说:“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莫言被护送离开演说大厅,他的女儿管笑笑和其他亲属留在“诺贝尔讲台”前,不断被要求合影。这个荣誉的家庭,光环笼罩。
一些人意犹未尽,又转移到瑞典学院旁边的酒吧里,莫言的女儿也在另一桌。大家议论着莫言刚才的演讲,有的认为没有多少新意,有的认为精彩。也坐在酒吧的地下层喝酒聊天的陈迈平和陈安娜夫妇说,从刚才听演讲的气氛反应看,莫言的演讲是近年来少有的成功。
“2006年我一拿到《生死疲劳》,就跟安娜说,这本书是诺贝尔奖级别的作品。”陈迈平告诉记者。
“吃了人家的,就得听人家的”
8日中午1点多钟,莫言的车拐进了马路边的一座中餐馆前,空中飘着雪花。
中餐馆的前身是诺贝尔的故居。这令莫言感到设宴人的美意。餐馆的玻璃门上,贴上了瑞典华人商会特意印制的一副红、蓝对联,分别取的是几部莫言小说的第一个中文字。为迎接莫言,有人摔伤了。
华人午宴之后,莫言的晚间行程是出席诺贝尔音乐会。
音乐厅前的干草广场上的雪被踏成了雪泥,粘在皮鞋上,发出叽叽的声音。俗称“蓝房子”的斯德哥尔摩音乐厅其貌不扬,右前方有一蓝色天使的雕塑群,正面是观众进入的大门。
音乐厅左侧门旁边是一条窄窄的小巷,诺贝尔奖得主们的车队陆续从这里经过,获奖者从侧门进入音乐厅。记者们准确地捕捉到了莫言的车和莫言进场的照片。莫言的妻子杜勤兰,山东高密农村妇女,穿上晚礼长裙焕然一新,像模像样,令记者们吃惊。
莫言和亲朋的包厢在二楼,紧靠位于正中间的瑞典王室包厢的左边。维多利亚女王储和其他王室成员坐在包厢里。在寂静地等待指挥家的当口,王室包厢里发出了很响亮的声音,原来是晚到的一位王室成员碰到了什么。全体观众一片轻松的笑声。在王室包厢右边是日本的山中伸弥和亲属的包厢。
光头的美国指挥大师克里斯多夫·艾什巴赫终于露面,在热烈的掌声中音乐会开始。指挥家和台湾籍的小提琴家陈锐合作演出。郎朗也曾被邀请在诺贝尔音乐会演奏过。
音乐会结束时,克里斯多夫多次返场,但并不增加演出节目;莫言也站起来,在包厢里大幅度地鼓掌。
9日下午莫言去斯德哥尔摩大学。莫言先是用中文朗诵他的小说《狼》和《生死疲劳》片断,再由一有朗诵技巧的人以瑞典语朗诵。瑞典朗诵者,简直就是小品表演或说书,引起更大的掌声。
斯德哥尔摩大学中文系主任罗多弼教授是主持者,中午他请莫言吃饭。“吃了人家的,就得听人家的。”莫言笑道。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340页

版  次:1

开  本:16

加载页面用时:64.0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