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无诗不成唐
无诗不成唐


无诗不成唐

作  者:李晓润

出 版 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11月

定  价:39.00

I S B N :9787308107808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古籍  >  古籍与文献整理  >  古籍整理    

标  签:历史  历史随笔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王勃、骆宾王、陈子昂、卢照邻、宋之问、张若虚、贺知章、张九龄、李白、王昌龄、杜甫、孟浩然、王维、高适、王之涣、张继、王翰、韦应物、刘长卿、戴叔伦、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刘禹锡、元稹、孟郊、贾岛、李贺、杜牧、李商隐、温庭筠……这些耳熟能详的诗人们湮没在唐诗里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投资房地产失败、沦为“诗圣”的杜甫,专娶宰相孙女、爱打群架的李白,混吃骗喝、大器晚成的高适,好勇斗狠却又刚正不阿的韦应物,唐传奇小说里负心汉原型的李益、元稹……诗人生活的另一面,你了解多少?

本书以独特的章回体形式、幽默轻松的笔调、大量妙趣横生的逸闻传说,全面展现了精彩绝艳的诗歌唐朝,带你一一领略美丽诗歌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TOP作者简介

李晓润,中央戏剧学院博士,自由撰稿人、编剧。长期混迹于天涯论坛,是天涯文笔最好的作者之一。出版作品有:《小河淌水和过桥米线》、《李连杰传》等。

TOP目录

第一回 王子安作赋名楼  骆宾王檄惊天后
才华横溢、声名狼藉的神童兼杀人犯王勃一不小心便破坏了洪州阎都督推销女婿的计划,在滕王阁上是又喝又唱,写下名篇《滕王阁序》;七岁作《咏鹅》、六十岁坐牢的文坛领袖骆宾王一气之下挽袖造反,对武则天隔空大骂,最后下落不明。

第二回  陈子昂登台散心   卢照邻投水自尽
从小锦衣玉食的公子哥陈子昂败阵情场,愤而读书,摔千金古琴炒作自己,终于名扬天下;一生病痛缠身、自号大唐第一幽怨诗人卢照邻,拜药王为师,胡乱吃没经过药检的仙丹,落得半身不遂,最后投水自尽。

第三回  恃才傲物杜审言   近乡情怯宋之问
杜甫的爷爷杜审言十分高傲,自言:作诗比屈原好,书法比王羲之强,写个判词都能气死苏轼的祖宗,堪称大唐第一不要脸诗人;宋之问为求官出卖老友,为夺诗句杀死外甥,捧着夜壶谄事二张,诗虽做的好,人品实在差,可谓古今第一奸佞诗人。

第四回  张若虚压倒全唐   贺知章老大回乡 
只靠一首诗歌便名传千古,张若虚一定既自豪又委屈,史书对他的介绍只有两个:忽悠人去当兵的地方武装部长和《春江花月夜》的作者;而同为“吴中四士”的贺知章,这个潇洒老头人生仕途圆满,诗虽不如张若虚,名气却比其大得多——中进士、做高官,这些对诗名很重要啊。

第五回  李颀解听又解赏  王翰醉卧在沙场
李颀在少林寺做过武僧,后来打群架伤了人破了产,一怒便去考了进士,当了公安局长,不久去职隐居,结交名士,诗传天下;不同于李颀的名声不彰,王翰凭借金曲《凉州词》一举成为流行偶像,还干过将天下文史划分九等的事,狂妄直逼杜审言。

第六回  春风不度玉门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文安县令王之涣肯定想不到自己的诗会被改成词:“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爱醉酒骂人的诗家天子王昌龄死在了闾丘晓手中,然而世事轮回报应不爽,张镐不久之后为王报仇,杀了闾丘晓。

第七回  王昌龄诗家天子  李太白上清沦谪
李白不是人,是仙。他出生在域外,一生好入名山游,寻仙问道,自号太白谪仙;他夜夜对月吟,最后扑向水中月——或许他以为那是接他回九天的UFO呢。他“白也诗无敌”,但崔颢的《黄鹤楼》却打破了他的全胜纪录,仙人也并非无敌呀。

第八回  王维独坐幽篁里  浩然不才明主弃
诗文音书画五绝的王维年轻时是一代偶像明星,一出场便引得万千少女尖叫,中年沉迷宦途,晚年幡然醒悟,做起了“诗佛”;孟夫子孟浩然为人潇洒,是李白等诗人的偶像,不过遇到皇帝一样歇菜,“不才明主弃”的胡言乱语让他如丧家之犬般地回了老家。

第九回  张九龄请斩安禄山  李太白醉挑杨玉环
张九龄至今仍是岭南人的骄傲,当上宰相,可以说是岭南的破天荒,而且这哥们还会相术,一早料到了安胖子狼子野心是要造反的;李白的经历相当传奇:一掷千金,剑术高超,喜欢约集一帮文人与流氓打群架,娶媳妇专挑宰相的孙女,还曾救过未发迹的名将郭子仪。

第十回  李华凭吊古战场  杜甫献赋唐明皇
盛唐诗人实在太多,刘慎虚、綦毋潜、储光羲、李华和常建等诗人名声不显,但要是放在今日,可以秒杀现代一切诗人;诗圣杜甫年轻的时候学全了爷爷的自吹自擂、无耻狂妄,又投资房地产,结果因时局动荡而血本无归,只好写赋作诗以求当官。

第十一回  身当恩遇常轻敌  功名祗向马上取
高适年轻时游荡在邯郸、开封一带,自称游侠子,其实就是游手好闲、混吃骗喝的一主儿,没想到后来大器晚成,拜将封侯;而岑参可以说是唐朝著名诗人中家世最显赫的,也曾入伍参军,边塞诗写得巨牛无比,可惜仕途不顺,最终客死异乡。

第十二回  杜少陵栖身草堂  李太白流放夜郎
盛唐三位伟大诗人的死都和饮食有关,孟浩然因为食鹅,李白因为醉酒捞月溺死,杜甫因为吃牛肉的时候没有控制好速度;而在杜甫逝世前两年,韩愈出生。在杜甫逝世后两年,白居易和刘禹锡出生;后三年,柳宗元出生。冥冥中,自有天意。

第十三回  夜泊枫桥成名胜  钦点诗人做翰林
以《枫桥夜泊》而青史留名的张继人品极佳,对爱情忠贞不渝,当上探花郎的他因为坚拒成为高官女婿而断送了前程,堪称爱情模范;而韩翃与柳氏因战乱分离,作《章台柳》、《杨柳枝》以寄相思,最终破镜重圆的故事,也被世人传诵千年。

第十四回  祖咏望终南余雪  钱起见湘灵鼓瑟
祖咏与钱起都是在考试时写下了其一生最优秀的作品,一举成名,不过考试结果却不太一样:祖咏在考场只写了一半的诗,便“意尽”不写了,结果是当然没考上;钱起则是在赶考途中梦见了考题,提前琢磨出了答案,所以得了状元。

第十五回  韦应物侍卫君王  刘长卿刚而犯上
韦应物十五岁就当了唐玄宗的宫廷侍卫,所以人特横,在长安好勇斗狠,把恶霸打得改邪归正,成年之后浪子回头,变成了一个刚正不阿的清官;刘长卿年轻时当过学生会主席——棚头,脾气相当火爆,动辄和上司顶牛,遭贬斥也就成了家常便饭。

第十六回  戴叔伦看鲤鱼上滩  刘方平听虫声报春
戴叔伦出身隐士世家,可他却考了进士当了官,一次在押解钱粮时还顺道劝平了谋反的叛臣,在仕途上混得不亦乐乎,直到晚年才辞官归隐,两个月后死去;而刘方平整个家族都是官场中人,只有最有才华的他考中进士却不当官,一生都过着隐居生活。

第十七回  卢纶挂念司空曙  顾况调侃白乐天
有考试综合征的不仅是杜甫,还有卢纶,所以他一生都没有考上进士,不过让老卢聊以自慰的是,他的四个儿子皆考中;顾况此人性情豪爽不羁,不仅曾公开将朝廷官员斥为猪狗,红叶传情的主角也是他,此老活到了九十多岁,真是不易啊。

第十八回  李君虞夜上受降城  刘禹锡怀古西塞山
成为唐代诗人中的四大恶人之一,李益觉得特别委屈,最难堪的是,他还成了唐传奇《霍小玉传》中的负心汉,唐朝版的陈世美;诗人都有一股牛脾气,但大多只是普通水牛,而刘禹锡则是西班牙斗牛,屡次遭贬却依然“痴心不改”,就喜欢和权贵较劲。

第十九回  韩昌黎声讨大鳄  柳宗元同情捕蛇
当韩愈随嫂子四处讨生活时,柳宗元跟着父亲游山玩水,小有才名;当韩愈逮野兔充饥时,柳宗元已经身处权力中心。柳宗元被贬远州时,韩愈则仕途上稳步上升;当柳宗元客死异乡时,韩愈的事业声望渐渐达到最高峰。同时代的两位大家,际遇全然相反,真是令人唏嘘。

第二十回  居大不易白居易  始乱终弃元微之
白居易是当时的天王级偶像,王侯老妪,人人都能诵读他的几首诗,谁不会都不好意思出门,正所谓:“平生不识白居易,便称唐人也枉然”;元稹也是唐诗人中四大恶人之一,传奇《莺莺传》中始乱终弃的张生就是他,而且这种事他不止干过一回,恶名一点也不冤。

第二十一回  恨不相逢我未嫁  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朝追星族的疯狂程度并不弱于现在的明星粉丝,诗人张籍因为崇拜杜甫,曾经焚烧杜甫的诗集,然后把纸灰拌上蜂蜜,每天当早点吃;曾写下“锄禾日当午”的李绅,少年时忧国忧民,发达后却挥霍享受,他喜欢吃鸡舌,而每做一盘鸡舌需要活鸡三百多只,耗费甚巨。

第二十二回  孟东野走马观花  李长吉骑驴觅诗
考进士是古代读书人眼中主要甚至唯一出路,科考影响了很多诗人的一生,诗人孟郊直到了四十六岁才考中进士,一时春风得意,可惜仕途不顺,没过几年就死了;李贺更惨,从小才华横溢,结果因为避讳老爸名字,不能参加科考,结果郁郁而终,死时才三十七岁。

第二十三回  贾岛推敲月下门  张祜徘徊瓜州渡
据说贾岛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和尚,当和尚只是为了讨口饭吃,到了进士考试时,他都会偷偷下山参加科考,结果一直没中,只好继续上山当和尚;元稹品行不端,打击过很多诗人:李贺嘲笑过他,他就质疑李贺参加科考的合法性;张祜得罪过他,到手的官也被他搞掉了。

第二十四回  沧海月明珠有泪  秋尽江南草未凋
李商隐是一位非常失败的间谍,在“牛李党争”之争中,因为中了美人计,两面不讨好,一生郁郁不得志,写的诗也朦胧难懂;与李商隐齐名的杜牧,是个标准的花花公子,见了美女走不动道的主儿,然而《阿房宫赋》告诉世人:沉迷酒色或许只是他志不能伸后的无奈。

第二十五回  温庭筠连累子孙  韦端己光耀祖先
温庭筠一生都没有中进士,不是因为考试综合征,而是因为他把科考当成了一门生意,主考恼他做枪手,结果一辈子都不录他,还连累了他的儿子;韦庄是大唐诗人中年龄最大的进士,其一生犹如励志小说,最终在年近花甲的时候中了进士,结束了半辈子的考试生涯。

 

TOP书摘

第一回  王子安作赋名楼  骆宾王檄惊天后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长江万古流。
                            ——杜甫《戏为六绝句》

唐朝在公元618年建立,八年之后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镇压自己的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逼迫父亲唐高祖李渊退居二线。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唐太宗李世民开始领衔主演。
李世民当上皇帝的过程和他老丈人隋炀帝如出一辙。他知道自己如果不奋发向上,就会被后人看作第二个杨广。魏征等人看准了李世民这种心态,经常和他抬杠。李世民气得回到后宫撞墙,久而久之骨质增生,额头两边像长了角一样。从此头上长角成了帝王的标准像。
李世民登基的第二年即公元627年改元贞观。初唐四杰都诞生在贞观年间,骆宾王诞生在贞观元年,五年之后卢照邻诞生。贞观二十三年,王勃和杨炯同时降临人间。就在这年五月,终南飘雪,天下缟素,千古明君之首的唐太宗被方士忽悠,服食中国历史悠久的假药仙丹中毒,年仅五十就永垂不朽,不能再为人民服务。带走一个伟大的皇帝,送来两个杰出的才子,上天也是大唐的粉丝。
骆宾王是浙江义乌人。今天义乌最出名的是小商品市场,过去义乌最有名的就是骆宾王。不过骆宾王十岁左右就离开义乌,跟随当上县令的父亲去了山东博昌。祖父给他取名宾王是希望他成为王侯的座上宾,出将入相,谈笑有鸿儒,往来无文盲。
经常有家长在我面前沾沾自喜,说他们七岁的儿子能背十几首唐诗。我很想提醒他们,其中一首诗的作者也是个七岁大的孩子。后来觉得这么做不厚道,只好忍住不说。
七岁儿童写的当然就是儿歌。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平心而论,骆宾王这首诗在群星璀璨的诗歌唐朝并不突出。但七岁孩子写的诗能够流传千年,本身就是了不起的成就。
骆宾王到了山东之后在父亲引导下和当地名士交游,神童的名声渐渐传遍齐鲁。可是大概在他十七岁前后,父亲突然病逝,一向埋头读书的骆宾王像失恋的小姑娘一样只知道哭,幸好这时在邻县做官的父亲好友韦明府挺身而出。唐朝习惯把县令叫明府。韦明府帮助骆宾王料理父亲后事,随后又占用当地高考指标,把骆宾王作为贡生送往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骆宾王无以为报,只好以身相许,后来多半做了韦明府的女婿。
唐朝进士考试不糊名,也就是说如果朝中有人,完全可以打招呼走后门。不过当时担任考官的通常是德高望重的大臣,一般不会做得太过分。那时每榜录取的进士很少超过三十人,所以每个进士的家世背景、作品人品甚至饮食习惯都会被人肉搜索,毫无秘密可言。每年出版的《登科记》都是当年的图书销量冠军。主考官要是让人抓住把柄,很可能身败名裂,著名诗人宋之问甚至因此送了性命。
既然考试不完全取决于临场表现,举子自然想尽一切办法为自己争取印象分。最常见的就是行卷,即把自己比较得意的诗文抄录几份献给有名望的大臣。如果能够得到这些大臣的赏识推荐,那么你就可以提前准备庆功宴。还有一种方式是拉帮结派互相声援,为首的“棚头”就是举子领袖,谁也不敢怠慢。诗风清雅恬淡的刘长卿在中进士前就曾做过棚头,拎着实名制菜刀威慑主考。
骆宾王自负雄才,不屑于这么做,既不行卷也不加入学生会。结果果然没有出现意外,考官临场打瞌睡,没能睁开慧眼识英才。
古代诗人多数都是陶渊明的信徒,他们并不想进官场勾心斗角。可是不做官就没有俸禄,没有俸禄就无法养家糊口。那些对你寄以厚望的人,见你不能给他们带来好处,还可能对你进行讽刺挖苦。思想徜徉在最美的诗乡,身体却停留在最脏的官场,这是古代诗人最纠结的地方。
失望的骆宾王不好意思再依赖韦明府,回到老家义乌拉赞助。得到家乡父老资助后骆宾王又回到山东侍候母亲。他在几年之后再次进京追求功名。这一次比较幸运,他的文才打动了唐太宗之弟道王李元庆。骆宾王终于实现了父祖的心愿,成了王侯的座上宾。后来骆宾王反感武则天,很可能和道王对他的礼遇有关。
当时朝廷规定王府属官任期不得超过四年,以防他们和主人结党生变。骆宾王任满后道王本想推荐他做官,但他下决心归隐田园。这次回山东在家停留了很长的时间,骆宾王已经对功名心灰意冷。可是老母多病,穷困潦倒,帮人写墓志铭的收入还不错,但有钱请他写墓志的多半是西门庆这样的当地土豪,你必须把他们的欺男霸女说成睦邻友好,遗臭万年说成留芳千古。骆宾王不甘心自己的才华随土豪一起埋没,写信向以爱才著称的大臣刘祥道求助。在刘祥道鼓励下,他再次踏上求职路。少年才子江湖老,年近五十的骆宾王骑着瘦马走在夕阳古道,听到枯藤老树上昏鸦在叫,恨不得自己有把鸟枪在手。
这次可能是因为刘祥道关照,他通过了对策考试,朝廷让他做了奉礼郎。后来李贺也做过这个和孙悟空的弼马温一样的小官。这个官小到什么程度呢?比我们通常说的九品芝麻官还小,因为它是从九品上。这么说吧,您要是个爱面子的人,做这样的官你都不好意思印名片。
骆宾王做奉礼郎这一年非常关键,当时初唐四杰基本都在长安。那时长安的城市规模和常住人口也就相当于现在东南沿海的一个县城,他们应该见过面。骆宾王五十岁,那么卢照邻应该是四十五岁,已经染上半身不遂之类的严重风疾,住在长安附近太白山。王勃二十六岁,因为杀人被逮捕法办,适逢天下大赦死里逃生,正准备去看望受他牵连贬官交趾的父亲。和王勃同龄的杨炯还在准备制举考试。

王勃怎么会杀人呢?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这又得从头说起。
四杰之中,以王勃的家族最有名望。
王勃的祖父文中子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虽然不到四十就去世,但是门生故旧遍天下,温彦博杜如晦房玄龄魏征李靖等唐初著名将相和他过从甚密,甚至拜他为师。王通的弟弟王绩自号东皋子,也是著名文人。他在十五岁的时候去长安拜见隋朝名将杨素,被在场公卿称为“神童仙子”,口若悬河语惊四座。王绩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他的代表作《野望》当时家喻户晓。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家堪称神童世家。王勃的哥哥王勮同样是位天才少年,二十岁就已经考中进士,做过凤阁舍人。有一次唐高宗同时册封五位皇子为王,可是负责主持仪式的官员却忘记准备诏书。满朝文武都到齐了才发现这个疏漏,几位宰相相顾失色。王勮叫大家稍安勿躁,他找来五个书吏,备好纸笔由他口述。五篇诏书不但完成及时,而且辞采典丽,在场文武百官叹为观止。王勮后来官至天官侍郎,可惜在武则天做皇帝时受牵连被处死。
王勃当然更是神童,六岁开始写文章,“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九岁撰十卷长文指出颜师古《汉书》注释的错误。十五岁时上书前面提到的刘祥道,反对征伐高句丽。刘祥道觉得他滔滔雄辩文采斐然,立刻上表推荐。王勃随即对策高第,被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学士。
王勃到了王府之后,很快就和王子王孙们混熟,经常跟他们一起上街喝酒泡妞。当时长安流行斗鸡,王勃心血来潮代表沛王的鸡向英王的鸡下战书。出自王勃的文字自然广为传抄,不幸被唐高宗李治看到。李治奈何不了武则天这个悍妇,但对付王勃绰绰有余,下旨把王勃逐出沛王府。
唐朝皇室总的来说还是非常优待文人,这是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咸亨三年,可能经过几个亲王说情,王勃做了虢州参军。虢州就是现在的河南灵宝。不长记性的王勃再次惹祸,他私藏了一个逃跑的官奴。当时私藏官奴是重罪,他听说有人准备举报,竟然让人把官奴杀害掩埋,试图瞒天过海。这一次大家都以为他死定了,很多人已经从好友名单里删除了王勃的名字。没想到王勃命大,适逢天下大赦,他再次逃过一劫,但他父亲王福畴受牵连被贬为交趾令。他这次南下就是去现在的越南河内探亲。
当时王勃虽然只有二十出头,但已经是文坛“四杰”之首,才华横溢,声名狼藉。他从长安南下,因为已经不是官员,他不能利用驿站,只好住在破旧的小客栈或农家的柴火间。有时早上睡得正香,突然感到天摇地晃,原来是母猪或小牛在床腿上蹭痒。此时他最想写的诗肯定是乐府旧题《行路难》。
在被赶出沛王府之后他去过一趟剑南。四川在剑门以南,所以唐朝称为剑南。长安到剑南其实只是山高路险,实际距离并不远,而去交趾往返需要两年。那时长江以南在大家眼里已经是江南瘴疠地,过了梅岭就是天涯海角,把你流放到交趾,基本上就是没打算让你活着回去。想到父亲有可能被自己害死在异地他乡,王勃后悔自己的年少轻狂。
现在越南和新马泰是好去处,连村干部都普遍到此一游。但在王勃的时代,这里只是帝国最南端的领土,据说热得吃烧烤不用生火,丛林里的蟒蛇长得像座浮桥,可以横跨河流。王勃一路上信马由缰东游西逛,希望父亲能在他到达交趾之前结束流放。这天他来到洪州也就是现在的江西南昌。当时赣南的梅岭是从北方到岭南的必经之路,他明显偏离了方向。到了南昌自然要登临天下闻名的滕王阁。此时是高宗上元二年秋天,他风尘仆仆地来到滕王阁下,却被几名带刀军士挡在楼前。
王勃愤怒质问:“重阳节不让游人登楼,什么人这么霸道?”
军士见他是个说官话的外地书生,根本不搭理他。旁边一个中年儒生告诉他,洪州都督阎伯屿正在楼上大宴宾朋,所以禁止游人靠近。
王勃一听大笑。他对军士说:“阎都督是我朋友。你们还不上去通报?”
值勤的军士将信将疑。
阎伯屿今天请客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庆祝他主持的滕王阁整修工程顺利完成,二是炫耀他女婿吴子章的才能。他让吴子章预先写好一篇《滕王阁赋》,经他润色后准备在宴会上当场宣读。
酒过三巡,正当阎伯屿准备把女婿隆重推出的时候,值勤的军士报告楼下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心情不错的阎伯屿同意让来人上楼。
王勃上来之后,在座却无人认识。
阎伯屿问:“阁下是?”
王勃拱手道:“在下龙门王子安。”
这话立刻引起一阵骚动。在场宾客多是文人雅士,王子安王勃的名字在当时绝对是如雷贯耳、皓月当空。平生不识王子安,便称文人也枉然。
阎伯屿听说来者是王勃,暗暗为女婿担心。不过他还是心存侥幸,就算你王勃才高八斗,即席赋诗还行,让你当场作赋,未必是我早有准备的女婿对手。作赋需要用到大量的典故,而地球人都知道王勃写东西习惯用被子蒙着头打腹稿。王勃是天下第一才子,如果自己的女婿能趁此机会把他压倒,那可比加官进爵更光宗耀祖。想到这里,阎伯屿主动挑起作赋的话题。
“原来是王公子,久仰大名。今天是重阳佳节,也是本官重修滕王阁顺利完工的日子。我们正想找位你这样的才子撰文纪念这件盛事。”
“好说,不过您先让我吃饱喝足。拿酒来。”
王勃在阎伯屿身边坐下,开始旁若无人地大吃海味山珍。这次出门为了省钱,他一路上只能吃路边摊。看见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他压根没想起陶渊明。
阎伯屿认定王勃在趁机打腹稿,赶紧叫人把纸笔备好。
王勃左手拿着鸡腿,右手接过毛笔。
虽然是阎伯屿主动邀请,但他见王勃毫不谦让,不免有些生气。他借口需要休息躲到隔壁,吩咐幕僚把王勃写的文章逐段背给他听。吴子章也跟过去服侍。
当听到“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时,阎伯屿对吴子章说:“这是老生常谈。王勃号称才子,看来也不过如此。”
接着是“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吴子章开始紧张。阎伯屿也有些不安。
随后是“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阎伯屿安慰吴子章:“这两句写得不错,但到目前为止,他最多和你平起平坐。”
可是在听到接下来的两句之后,阎伯屿立刻翻身坐起。他知道大唐最好的文章之一即将诞生,他要赶去见证历史。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想起自己一路风尘,接着写道“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转念自己虽然名满天下,其实一事无成,所以他勉励自己。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滕王阁序》传到京城,王勃的名声如日中天。另一位和他同年出生的才子很不服气,他就是在“初唐四杰”中紧随其后的杨炯。杨炯一向认为王杨卢骆的排名错乱颠倒,声称“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杨炯不服王勃,也不是妄自尊大。唐朝有一种专门针对神童的考试叫童子科,参加考试的儿童要求年龄在十岁以下。杨炯是四杰中唯一通过这种考试的人。他后来又通过了制举考试,“天子自诏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以评鉴人才著称的大臣裴行俭在四杰之中也最看好杨炯。
王勃的诗歌代表作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而杨炯的代表作是《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两相比较,很多人认为杨炯的诗更胜一筹。王勃诗中只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比较突出,意境其实还不如他的五绝《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而杨炯的诗几乎每一联都是名句,他可以说是唐朝边塞诗的开山祖师。
除了文采不相上下,杨炯还和王勃同样恃才傲物盛气凌人。他把文武大臣比作“麒麟楦”,讽刺他们虚有其表,就像驴马披着画皮冒充麒麟。杨炯后来做了盈川也就是现在的浙江龙游令,就以严酷著称。当地官员半数以上被双规,经常有人在牢里躲猫猫发生意外。几年之后四十出头正当盛年的杨炯莫名其妙死在任上,极有可能是仇家怀恨在心报复杀人。
王勃离开洪州后继续南下,年底到达岭南都督府所在地南海。第二年秋由广州坐船前往交趾,在途中遇见惊涛骇浪,明月不归沉碧海,死时年仅二十七岁。
消息传到长安,杨炯深感痛惜,他发现自己对王勃的嫉妒已经烟消云散,所以欣然同意为王勃的文集作序。他批评初唐文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高度肯定王勃拨乱反正的功绩。
被《滕王阁序》打动的人还有下旨把王勃赶出沛王府的唐高宗李治。据说他看完《滕王阁序》后想重用王勃,可是却传来王勃遇难的消息。他经常读《滕王阁序》,每次读完都感叹王勃的才气,可惜王勃的英年早逝,但是从不认为自己是罪魁祸首之一。
初唐四杰有几大共同点,小时候都是神童,都在王府做过侍读学士,几乎都坐过牢,最后都不得好死。王勃在《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中说:“天地不仁,造化无力,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气。”这段话几乎是四杰的写照。卢照邻一生病痛缠身以致后来不能为官,干脆自号“幽忧子”,最后投水自尽。“幽忧”指深切的忧思,骆宾王在《在狱咏蝉》诗序里也提到这个词。
骆宾王因为写作长诗《上吏部侍郎帝京篇》名扬天下,得到大臣裴行俭的赏识。这个裴行俭是个乌鸦嘴,他断言初唐四杰都难得善终,结果被他不幸言中。骆宾王在做了几任主簿之类的小官后,将近六十岁的时候竟被逮捕下狱,罪名是监守自盗。他在牢里写了《在狱咏蝉》为自己申辩,此诗入选《唐诗三百首》。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首诗连用多个典故。本书引用的都是名家名篇,所以对典故的解释一切从简。总之西陆指秋天,南冠指囚徒,玄鬓指透明的蝉翼。《白头吟》是乐府曲名,古人常用来为自己喊冤。“那堪”有的版本写作“不堪”。“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意思是自己清正廉明,却无端被人诬陷。
这次坐牢让骆宾王对武则天更加反感。你武则天号称知人善用,却把我这个文坛领袖关在牢中。你不把我当人才,我就给你搞破坏。
出狱之后,骆宾王去幽燕一带军队幕府短暂栖身,对武则天的不满与日俱增。他用《易水送人》表达自己慷慨赴义的决心。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不久骆宾王被调往浙江临海,那里靠近他的家乡义乌,但骆宾王却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他途经扬州的时候,遇见了英国公李勣的孙子徐敬业。李勣就是评书里的徐茂公,入唐后赐姓李。徐敬业认为自己是大唐开国功臣之后,世受国恩,对武则天偷吃唐果很不满,在扬州起兵造反。骆宾王为他写下著名的《讨武曌檄》。
和王勃继承了家族的天才相反,徐敬业显然没有遗传到祖父的军事才能。起义很快失败,但是骆宾王的檄文却千古传诵。骆宾王后来下落不明,很可能和徐敬业一样死于乱军之中。
《讨武曌檄》和《滕王阁序》堪称双壁。骆宾王的文采到了连敌人都佩服的地步,据说武则天看到檄文中的“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惊问“宰相怎么能错过这样的人才?”
这两篇文章的写作时间相差不到十年,十年之内接连诞生两篇足以光耀千古的强文,宣告大唐帝国武功之外,文治也大功告成。
骆宾王的死还有其他说法,流传最广的是灵隐为僧说,事出唐人孟棨的《本事诗》。据说扬州兵败若干年后,流放江南的诗人宋之问去灵隐寺游玩,口占一联。

鹫岭郁岹峣,龙宫锁寂寥。

可是怎么也想不出下一句。这时禅床上有个老和尚自言自语。

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

有了老和尚的提点,整首诗顺利完成。当晚宋之问在驿站反复吟咏,觉得老和尚的两句诗画龙点睛,决定改天再去请教这位高僧。可是当他重访灵隐的时候,老僧已经不知去向,询问其他和尚才知道原来续诗者竟是大名鼎鼎的骆宾王。
这个传说广为流传,其实并不可信。宋之问和骆宾王是朋友,不太可能相见不相识,而且宋之问贬官江南是武则天去世以后的事,那时朝野已经把骆宾王当作英雄,如果他还健在,肯定会引起轰动。不过也有人认为骆宾王继续潜逃是已经心灰意冷,不想再回到滚滚红尘。
初唐四杰因为恃才傲物,飞扬跋扈,当时以及后来很多人对他们评价不高。杜甫一声断喝之后,再也没人胡说八道。

 


第二回  陈子昂登台散心  卢照邻投水自尽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初唐四杰的最大功绩就是转变这种诗风。当时这种诗风的代表人物是上官仪。他写过《入朝洛堤步月》,名噪一时。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上官仪是唐高宗的宰相。那时因为武则天喜欢洛阳,所以朝廷经常在东都办公。据《隋唐嘉话》记载,当时“承贞观之后,天下无事”,上官仪独持国政,在一个等候上朝的凌晨,驱马登上洛水长堤。此时明月在天,上官仪缓辔徐行,即兴吟咏了这首诗。在场的文武百官觉得上官仪神采飞扬,飘飘欲仙,简直不是人。
但上官仪写得最多的还是“花轻蝶乱仙人杏,叶密莺啼帝女桑。飞云阁上春应至,明月楼中夜未央”一类的诗,人称上官体。这种诗就像浓妆艳抹的所谓美女,卸妆后其实平淡无奇。上官仪被后人记住还有一个缘故,他是才女上官婉儿的祖父。
上官体流行有两个原因,一是历史传承,初唐距离南朝不远,上官体其实就是齐梁文风的袅袅余音;二是上流社会喜好,连唐太宗李世民都喜欢这种华丽柔媚的诗体,他甚至亲自动笔写过宫体诗。宫体诗的风格很像现在那些比较直白煽情的流行歌曲,如果你觉得唐太宗带领文武百官齐唱周华健的《让我欢喜让我忧》还不够雷人,那么想象一下他和魏征、房玄龄、李靖等人一起唱《伤不起》的情景。正因为如此,有识之士觉得应该进行改革,伟大的王朝应该有自己的创造,而不是因循守旧祖述前朝。
初唐四杰之后,唐代诗文革新的主将陈子昂穿越剑门到达长安。陈子昂比王勃、杨炯小十岁左右,在他二十出头准备参加进士考试的时候,杨炯正在他的家乡梓州任司法参军。陈子昂慕名前去拜访过杨炯。杨炯的傲慢让陈子昂不以为然,所以他从来没有提起这次会见。陈子昂初到京城那年,骆宾王下落不明,卢照邻已经是个废人,王勃死于非命,杨炯也踏上了人生的最后旅程,正需要有人接过大旗冲锋陷阵。
陈子昂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小时候并不喜欢读书。当时四川最有名的特产是自贡井盐和蒙山顶上茶,陈子昂的父亲不知是盐商还是茶商,总之他出生在有钱人家。从小就坐着奔驰宝马,当公务员坐奥迪的吸引力就不大。他家好像还不是一般的富有,因为他曾经当众砸毁一把价值千金的古琴,而射洪县令也试图谋夺他的家产。可是有一回他和情敌争夺一个小美女的时候,那个小美女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他的竞争对手,原因就是因为那人在写情书的时候引用了“关关雉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陈子昂只会唱“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你走”。陈子昂受了刺激,从此以后发愤读书。
陈子昂刚到长安的时候,也学其他举子到处行卷,顺便还送上价值不菲的礼物。那些达官贵人的门房一看他是从四川来的,觉得他肯定考不上,礼物自己收藏,书卷拿回家糊墙。也难怪大家有偏见,四川才子司马相如曾经天下知名,可那已经是八百年前。
陈子昂并没有低下高昂的头,他决定出奇制胜。他在长安最热闹的风景名胜曲江贴出告示,说自己有一部价值千金的古琴,当年司马相如就是用这把琴勾引卓文君。某月某日他将在曲江表演,表演完后拍卖古琴。如果遇到知音,他愿意把古琴免费相赠。
这个消息很快传遍长安,那些达官贵人附庸风雅,当日果然齐聚大雁塔下。陈子昂拿出古琴当众演奏一曲《平沙落雁》,赢得阵阵掌声。他又请宫廷乐师当场鉴定,证实这确实是一把价值千金的古琴。达官贵人纷纷出价,最后炒到万金。正当主持拍卖的人宣布正式成交时,陈子昂突然把古琴高高举起,当场砸得粉碎。在场所有人都目瞪口呆。
陈子昂不慌不忙打开随身带的书箱,从里面拿出自己印好的诗文集,散发给在场的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他站在琴台上慷慨陈词:
“在下陈子昂,是天府之国剑南来的举子。大家可能觉得这把古琴很值钱,但我的文章更有价值。你们把我的诗文带回家,如果发现我说大话,可以把我赶回老家。顺便提醒一下,如果你们有女儿或妹妹待字闺中,可以等我考上进士后再嫁。”
陈子昂不愧为广告大师,他在一夜之间成为大唐最耀眼的明星。全国各地的书商闻风而动,陈子昂的诗文集很快称霸畅销书排行榜。连他写给邻家女孩的情书,也被书商找出来隆重包装。陈子昂顺利达到炒作目标,现在只要他在考场上发挥正常,主考官就不敢让他落榜。
陈子昂在二十四岁的时候金榜题名。进士考试没有年龄限制,而且唐朝每年录取的进士很少超过三十人,所以是真正的万里挑一。当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也就是说三十岁考取明经,在别人眼里你已经是大器晚成;五十岁考中进士,还有人认为你少年得志。二十四岁之前考取进士,整个唐朝也寥寥无几。贞元十六年白居易考中第四名进士,他当时已经二十九岁,依然非常得意,因为他是其中年龄最小的,“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陈子昂中进士后不久担任麟台正字,这个官是喜欢标新立异的武则天的发明之一,麟台实际上就是原来的秘书省,不久又恢复旧名。做了一段时间麟台正字之后,陈子昂升任右拾遗,所以后世又称陈子昂为陈拾遗。拾遗这个职位后来杜甫、白居易也做过,和补阙一样官位不高,但属于皇帝近臣,可以直接向皇帝打小报告。正直敢言的陈子昂做拾遗很称职,甚至称职得有点过头,可能就在这时候他得罪了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
唐朝因为国力强盛,作为大将幕僚随军的文人除了不胜酒力醉死,基本没什么危险,所以文人从军比较频繁。很多诗人即使自己没有参加战争,也会经常送友人出征。当陈子昂的魏姓朋友上前线的时候,他写下《送魏大从军》鼓励友人。这位朋友在家族兄弟中排行老大,故称魏大。这是唐人特有的叫法。杜甫排行老二,李白排行第十二,所以朋友们都叫他们杜二、李十二。如果有人姓王并排行第八,他的朋友就比较尴尬。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魏绛是春秋时晋国大夫,主张和北方游牧民族和谈,成功消除晋国边患。这里借魏绛指魏大。
陈子昂在垂拱二年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带领的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和张掖河一带,后来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契丹李尽忠、孙万荣。武攸宜是武则天的另一个侄子,名声好过武三思。他对陈子昂比较赏识,军中文翰都交给陈子昂处理。
就在这后一次出征途中,陈子昂登上蓟北的幽州台。幽州台又名燕台,就是战国时燕昭王为了招纳贤才所筑的黄金台。陈子昂极目遥望,无限感慨。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登幽州台歌》是陈子昂最著名的诗,一般认为陈子昂自伤身世怀才不遇,但个人觉得陈子昂更有可能是在感叹人生有限而天地无极。
我很小的时候就觉得这是好诗,现在依然觉得这首诗很好,可究竟好在哪里,我也说不清楚。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有时可能连诗人自己也莫名其妙。
陈子昂的代表作还有《春夜别友人》。
           
银烛吐清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其中“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意象高远,和《登幽州台歌》一样千古流传。他还写过三十八首组诗《感遇》,限于篇幅这里不再列举。
陈子昂在唐代文坛地位很高,好友卢藏用在为他的文集作序时说他“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白居易说“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韩愈也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南宋刘克庄认为“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
如果让唐代诗文革新的五位主将组成一支梦之队,那么陈子昂就是起关键作用的中锋,初唐四杰只是前锋后卫。李白刚刚出川尚未成名的时候,肯定在自我介绍的同时特别提到“我是陈子昂的老乡”,请多关照。
陈子昂对唐代文学的影响怎么评价都不过分。金朝大学者元好问甚至认为:

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越王勾践在打败吴国后下令铸造范蠡金身,以表扬这位陪着他卧薪尝胆的功臣。元好问认为陈子昂也应该得到这样的礼敬。
和骆宾王一样,陈子昂的死因也有几种说法。各种说法几乎都和他家乡射洪的县令段简有关。段简一个小小的县官,按照常理不敢迫害名满天下的陈子昂,所以史家普遍认为武三思在幕后操纵。
武三思迫害陈子昂的动机史书上没有留下明显线索。一般理解为武三思睚眦必报,陈子昂不肯低头。武三思是贵族子弟的典型,“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陈子昂是寒门进士的代表,“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唐朝历史上这两大派系一直互相轻视,中晚唐的牛李党争就是这两派公开宣战。双方为了战胜对方又竟相讨好宦官,最终导致这个伟大的王朝自己成了太监。
当然杀害陈子昂的也有可能是武则天本人。为了巩固皇权,历史上那些著名皇帝如汉武帝、唐太宗都曾“大义灭亲”,杀害自己的兄弟甚至儿女。太宗才人出身的武则天有过之无不及。既然连自己的亲生儿女都可以牺牲,他们当然不会在意那些不听话的文人。
陈子昂去世的时候,李白刚刚出生,天府之国从此开始以盛产才子著称。

回过头来再说卢照邻。卢照邻比陈子昂大三十岁,可是因为陈子昂英年早逝,所以两人去世的时间相差无几。杨炯声称“愧在卢前,耻居王后”,也就是说在他心目中,卢照邻才是四杰之首。是什么让心高气傲的杨炯自愧不如?我想非《长安古意》莫属。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百丈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啼花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
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
梁家画阁天中起,汉帝金茎云外直。
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
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
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
双燕双飞绕画梁,罗纬翠被郁金香。
片片行云著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
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
妖童宝马铁连钱,娼妇盘龙金屈膝。
御史府中乌夜啼,廷尉门前雀欲栖。
隐隐朱城临玉道,遥遥翠幰没金堤。
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
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
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啭口氛氲。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
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
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
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
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
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
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
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风。
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其中“百丈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使人想起南北朝庾信《春赋》“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河阳一县并是花,金谷从来满园树。一丛香草足碍人,数尺游丝即横路”,整首诗的风格也和《春赋》接近。而“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不知感动了多少恋爱中的男女。
这首长诗当时和骆宾王的《上吏部侍郎帝京篇》齐名,但显然卢照邻的诗奔逸绝尘,《上吏部侍郎帝京篇》只能望洋兴叹。在唐代长诗中,《长安古意》足以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颀名字拗口的《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李白的《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分庭抗礼。杨炯的才华未必超越王勃,但他推崇卢照邻为四杰之首说明他很有眼光。单论诗歌成就,卢照邻确实当仁不让。
除了《长安古意》,卢照邻另一首写得不错的诗是《曲池荷》: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卢照邻是幽州范阳即今河北涿州一带人,自号幽忧子。他的家乡和字号都有一个“幽”字,这个幽字缠绕他一生。“照邻”的本意是光照邻室,这是史书上古代帝王出生时经常出现的征兆,可见卢照邻的父母对他期望很高。他在永徽五年大约十八岁的时候进入邓王府。邓王也是唐太宗之弟,对卢照邻非常看好,把他比作司马相如。离开邓王府后,他来到益州新都做县尉。初唐四杰几乎都去过四川,这是他们的另一个共同点。
新都尉任满后他没有立刻离开剑南,而是在巴山蜀水浪游一番。天府之国盛产美食美女,这很可能是初唐四杰来这里做官或旅游的动机。那时夫妻肺片还没发明,但估计他吃了不少冰粉和龙眼包子。
卢照邻离开四川后在洛阳闲居。有一天家里突然来了几个捕快,把他押送洛阳监狱,还抄走他的文稿书籍。家人不知道出了什么变故,赶紧找朋友打听情况并设法营救。可是官方的回答是无可奉告。亲友们估计卢照邻得罪了大人物。
卢照邻莫名其妙地坐了几个月牢,这天被带到洛阳一处深宅大院。沐浴更衣之后,一个锦衣华服的肥胖中年人开始对他审问。
“你是卢照邻?”
“是。”
“《长安古意》是你写的?”
“是的。”
“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你写的是谁呀?”
“纯属虚构。”
“不是写的武三思吗?”
“绝对不是。这首诗十几年前就开始写了,一直在不停修改。那时候我根本没听说过梁王殿下,怎么可能写他?”
那人竟然有些失望。
“你确定你写的不是武三思?”
“不是。我只是泛泛而论,讽刺那些飞扬跋扈的新贵,长安城里向来不缺这种人。”
“武三思不就是这种人吗?”
“大人要是这么说,那我就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按照大人的逻辑,以后很多成语都不能用了。”
“怎么呢?”
“人心不古是在怀念前朝,世事无常暗示朝廷有一天会灭亡,偃武修文是指镇压武氏,投桃报李是要报答李唐。”
中年胖子放声大笑,起身送卢照邻出门,到了门外随口问:“你觉得我嚣张吗?”
“大人和蔼可亲。”
卢照邻回到家才反应过来,这个笑容可掬的胖子很可能就是武三思本人。
当时武则天已经称帝,武三思如日中天,卢照龄没想到自己会招惹这种人,吓得从此再也没了灵感。祸不单行,此后不久他患上风疾。传说他患病也和仙丹有关。唐朝皇室声称自己是老子之后,特别迷信道教,方士们提炼的所谓仙丹一律免检,结果接连放倒天可汗和初唐第一诗人,差点改变历史进程。为了避免这种悲剧,我们设立了药监局。
可能是为了求医方便,卢照邻隐居长安附近太白山。因为行动不便他已经不能做官,断绝了经济来源,很快他就连看病都得借钱。苦痛难耐之下,高傲的才子不得不到处求人。他写过一篇《与洛阳名流朝士乞药直书》,开口求乞,“若诸君子家有好妙砂,能以见及,最为第一”。书信末尾干脆直接要钱,“无者各乞一二两药直,是庶几也”。
卢照邻服食仙丹中毒,可是他还在索要丹砂,古人对医药的无知真的很可怕。按照常理推断,古人应该普遍比我们长寿,他们的水和空气洁净,粮食和瓜果也没有污染,官府不会哄骗他们吃转基因食品。导致他们折寿的主要原因除了贫困迷信,就是庸医战乱。前者慢性杀人,后者直接要命。
不幸中的万幸,卢照邻和药王孙思邈是同时代人,年过九旬的药王主动上门。卢照邻大概担心药王离他而去,长跪不起,直到孙思邈答应收他做徒弟。师徒俩关于治病保健的对话流传下来不少,散见《新唐书》和《太平广记》等书。
后来孙思邈被武则天召往洛阳,为同样疾病缠身的唐高宗李治看病。卢照邻不能随行,病情逐渐加重,处境更加艰难。孙思邈去世之后,卢照邻彻底绝望。他让家人带他回河北故乡,临行前朋友们送给他一些钱粮。经过阳翟也就是今天河南禹州的具茨山下的时候,他看见这里山水清朗,决定把这里当作终老的地方,买园数十亩修筑山庄。此时他已经年过六十,知道自己大限将至,所以预先把坟墓筑好,没事就进坟墓躺着休息。回首平生,著《五悲文》自伤身世,感叹自己命途多舛生不逢时。最后因为无法忍受病痛,他借口出门垂钓,趁家人不注意跳进颍水深处。
中唐诗人卢仝是卢照邻的后人。他自号玉川子,隐居嵩山少室山,山下就是少林寺。他曾经和韩愈交游,朝廷两度请他做谏议大夫他都没有接受。
卢仝好茶成癖,诗风受韩愈和李贺影响,浪漫雄奇,人称“卢仝体”。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是茶事诗经典,把喝茶的好处写得神乎其神。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卢仝因此被誉为茶仙。据说日本茶道就是由这首茶诗演化而成,所以日本人对卢仝推崇备至,常常将他与茶圣陆羽相提并论。
卢仝的家乡河南济源思礼村东口有块“卢仝故里”碑。传说抗日战争期间有一队日本鬼子曾经包围思礼村,可是看到石碑之后,立刻鞠躬解围退走。思礼村因此免遭战火。
除了那首古今第一茶诗,卢仝还写过《有所思》,怀念年轻时的一段情缘,明媚动人。

当时我醉美人家,美人颜色娇如花。
今日美人弃我去,青楼珠箔天之涯。
天涯娟娟姮娥月,三五二八盈又缺。
翠眉蝉鬓生别离,一望不见心断绝。
心断绝,几千里,
梦中醉卧巫山云,觉来泪滴湘江水。
湘江两岸花木深,美人不见愁人心。
含愁更见绿绮琴,调高弦绝无知音。
美人兮美人,不知为暮雨兮为朝云。
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

甘露之变时卢仝碰巧住在宰相兼江南榷茶使王涯家,和王涯同时被宦官所杀。家族成员之间,除了才华可以继承,命运似乎也可以遗传。

 

 

 

 

 

 

 

第三回  恃才傲物杜审言  近乡情怯宋之问


杜甫小时候是个好学生,勤学好问,踊跃发言,可是先生看见他就头疼。
有一次先生提问。
“同学们,你们认为谁是古往今来最好的诗人?”
杜甫立刻把手高高举起。
“我知道。”
“你说。”
“我爷爷。”
先生皱皱眉头。
“杜甫小朋友,你爷爷是不错,但古往今来最好的诗人应该是屈原、宋玉。”
“我爷爷说了,他是天下第一,屈原、宋玉只配做他小弟。”
先生不想和杜甫争辩。他接着问。
“同学们,从古到今最好的书法家是谁?”
这个问题所有小朋友都知道,所以全班同学都纷纷举手。杜甫为了引起老师注意,把双手都举起来,做了个投降的姿势。
先生指着坐在前排的一个小胖墩。
“你说。”
“王羲之。”
先生点了点头,其他同学都把手放下去,唯有杜甫依然高举。
“杜甫你怎么啦?”
“先生,小胖答错了。”
“那你认为是谁呀?”
“我爷爷。他说过去最好的书法家是王右军,但现在他是最好的,王羲之在他面前只能俯首称臣。”
先生知道杜家人比较霸道,得罪他们可能会丢掉饭碗,所以只好忍气吞声。他继续提问。
“同学们,古往今来最勇敢的人是谁?”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所以学童们七嘴八舌。有人说是荆轲、专诸,有人说是飞将军李广、楚霸王项羽,有人说是赵云、吕布,还有人说是大唐的尉迟敬德、秦叔宝。
先生绝望地发现,杜甫再次把手高高举起。他本想装作没看见,但杜甫不依不饶。
先生只好问:“杜甫,你又有什么高见?”
“先生,大家的答案都是错的。”
“难道又是你爷爷?”
其他学童都听出了先生的讽刺挖苦,哄堂大笑。杜甫不管不顾。
“古往今来最勇敢的人是我二伯。”
杜甫的二伯杜并十三岁为父报仇杀人,当时轰动一时,连武则天也知道这事。
先生说:“你二伯是很勇敢,不过古往今来第一恐怕算不上吧?”
“项羽他们的勇敢只是传说,其中有很多夸大的成分。我二伯那是真金白银如假包换。”
杜甫长大后自称“乾坤一腐儒”,他的一生不是在长安街头“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就是拖家带口“漂泊西南天地间”。那时诗歌写得再好也没有稿酬,主要用来博取名声和发牢骚。按理来说,混到这种地步的人应该非常谦逊,见了村干部都叫领导,可恰恰相反,杜甫什么都缺,就是不缺自信和骄傲。他不止一次说过“诗是吾家事”、“吾祖诗冠古”,宣称写诗是我们老杜家的事,我爷爷的诗前无古人,你们其他人靠边站。他虽然推崇李白,也赞扬过何逊、阴铿和初唐四杰,但他显然有所保留,并不认为他们超越了自己的祖父。
这种骄傲自负来自遗传。他的祖父杜审言可能是大唐第一狂人。杜审言确实说过屈原、宋玉只配做他跟班,王羲之在他面前只能俯首称臣。
杜审言当时和李峤、崔融以及苏东坡的祖先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苏味道做天官侍郎的时候,刚中进士不久的杜审言还是小小的隰城尉。按照规定,他必须把自己的判词上交苏味道审核。第一次交完作业之后,他对守在外面等他一起下馆子的朋友说。
“苏味道必死无疑。”
听到这话的人大吃一惊,赶紧追问原因。
杜审言回答说:“他看见我写的判词,必定羞愧而死。”
一般人只是年少轻狂,杜审言不是,到老依然狂妄。据说他临终的时候,宋之问等同时代著名诗人去看望他。他睁大眼睛挨个打量大家。
“我等了你们很久,有句话想和你们说。不把这句话说完,我死不瞑目。”
宋之问等以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杜审言要对自己的狂妄表示悔恨,所以都洗耳恭听。
杜审言说:“因为我的存在,你们一直做缩头乌龟。现在我要走了,你们总算有了出头之日。”
宋之问等人瞬间石化。
杜审言如此狂傲也不纯粹是大言欺人。他确实是当时最有才华的诗人之一,仅凭一首《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就足以扬名立万。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其中“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堪称神来之笔。明代著名诗论家胡应麟在他的《诗薮》中断言,初唐五言律“独有宦游人”第一。
杜审言的狂傲使他得罪了不少人。当他从洛阳丞贬为吉州司户参军的时候,遭到司马周季重和司户郭若讷两位同僚联手诬告,坐过一段时间牢。杜审言的儿子也就是杜甫的二伯杜并当时只有十三岁,下决心为父报仇。他在周季重举行宴会的时候怀揣利刃悄悄潜入周家,在大庭广众之下把周季重刺杀,随后自己也被乱棍打死。这件事当时天下知闻。后来官至宰相的“燕许大手笔”许国公苏颋亲自为杜并撰写墓志铭。
被杜审言轻视的苏味道是苏东坡的祖先,他是赵州栾城也就是现在的河北栾城人,所以后来苏东坡写文章经常自称赵郡苏轼。苏味道九岁能诗文,又是一位神仙童子。二十岁中进士,早年与同乡李峤齐名,世人把他们比作汉朝的苏武、李陵。苏味道做过咸阳尉。吏部侍郎裴行俭欣赏他的才学,召他随军两征突厥。他后来依附武则天及其宠臣张易之兄弟,先后三度拜相。
唐朝因为李世民做过宰相,所以高宗以后为了避讳,宰相更名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但武则天标新立异改为凤阁鸾台平章事。
中宗即位后苏味道被贬为眉州刺史,不久又晋升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还没赴任即病逝。他的次子苏份就在眉山定居,眉山苏氏后来出了三苏父子。
苏味道熟谙台阁故事,擅写章奏文字。武则天知道自己抢夺李唐王朝政权的行为不得人心,女人做皇帝更是犯了封建社会大忌,所以严厉弹压一切质疑。骆宾王已经被杀在先,陈子昂又传闻被武三思害死,苏味道只好明哲保身,处事模棱两可,尽量不得罪人,所以得到外号“苏模棱”。
苏味道是唐代格律诗成型时期的重要人物,不过所写多是应制之作,只有《正月十五夜》堪称佳构。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据刘肃《大唐新语》记载,“神龙之际,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族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车马骈阗,络绎不绝,人不得顾。王主之家,马上作乐,以相夸竞。文士皆赋诗一章以纪其事,作者数百人,惟中书侍郎苏味道、吏部员外郭利贞、殿中侍御史崔液三人为绝唱。”
文章四友之一崔融最出名的是他的考试能力,据说他“应八科制举,皆及第”,这相当于拿到八个专业的学位,是个百科全书式的牛人。他做过崇文馆学士。中宗李显做太子时,崔融是他的侍读学士。崔融的《从军行》为人称道,但更多人只记得他写过“年年春不待,处处酒相留。”
李峤是赵州赞皇人,他和苏味道不但是老乡,还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是二十岁中进士,都曾依附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兄弟,都曾做过位极人臣的凤阁鸾台平章事。不过李峤年轻的时候不畏强暴,敢于和著名酷吏来俊臣对抗。在监军镇压少数民族起义时,他曾独闯僚人居住的山洞劝降。
一般少年儿童做梦梦见的不是隔壁班的小女生就是变形金刚,李峤和大家不一样,梦见有仙人送他两支笔,从此以后文采飞扬。他晚年被封为赵国公。唐代文官好像没有人封王,所以李峤在诗人中的地位已经至高无上。
李峤官位既高,寿命也长,他早先和王勃、杨炯喝过酒,后来又同杜审言、苏味道一起吹牛。当这些人都去世之后,他成了诗坛祭酒,和贺知章、张若虚、张九龄、王翰交游。他的七言歌行《汾阴行》借汉武帝故事感叹兴亡盛衰,曾经洛阳纸贵。据说安史叛军逼近长安时,准备逃难的唐玄宗登上花萼楼最后看一眼舞榭歌台,听到伶人唱《汾阴行》的结尾。

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
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李隆基触景生情,无限感慨,连声赞叹李峤之才。
此外李峤还写过几首好诗,比如《风》。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这首诗形象贴切却没有多少诗意,和王维那首咏画之作“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很相似。李峤最好的格律诗是《和杜学士江南初霁羁怀》。这个杜学士应该就是杜审言。杜审言做过修文馆直学士。

大江开宿雨,征棹下春流。
雾卷晴山出,风恬晚浪收。
岸花明水树,川鸟乱沙洲。
羁眺伤千里,劳歌动离愁。


其中“岸花明水树,川鸟乱沙洲”可以媲美杜审言的“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

唐代诗人中有人狂傲如杜审言,也有人谄媚如宋之问。如果说杜审言是大唐第一狂人,那宋之问就是大唐第一奸人。溜须拍马对常人只是权宜之计,宋之问却把它当作事业经营,几十年如一日。他可以为了一首诗杀害自己的外甥,可以为了做官告发自己朋友谋反,当上主考之后立刻收钱。可能有的看官会认为宋之问的奸诈在唐朝很难夺冠,武三思、杨国忠和李林甫等人才是大奸大恶,宋之问最多只能算唐朝诗人中的第一奸人。但是,武三思等人的奸诈是出于本能,奸诈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所以情有可原,而宋之问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才华得到升迁,他的奸诈纯粹出于贪婪。
宋之问的籍贯有两种说法,河南灵宝或山西汾阳。如果他真是刘希夷的舅舅,那么他更有可能是河南人,因为刘希夷是颍川或汝州人。颍川和汝州都在今天的河南境内。
宋之问成名也是在二十岁左右,按照史籍记载,他比外甥刘希夷小。上元二年也就是王勃写《滕王阁序》那年舅甥两人同时进士及第。据说宋之问喜欢刘希夷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希望刘希夷让给他。刘希夷开始答应,后来又反悔。宋之问恼羞成怒,让家奴用装土的麻袋把刘希夷活埋。
开元名相张说的次子驸马张垍在他的《控鹤监秘记》中记载了宋之问另一件厚颜无耻的事,“之问尤谄事二张,为持溺器,人笑之”。二张就是英俊潇洒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他们都是武则天的宠臣和情人。张易之深得武则天信任,官至恒国公。武则天晚年兄弟俩把持朝政。大臣崔玄、张柬之等趁武则天病重,带领羽林军诛杀二张。张柬之从名字看比张昌宗更像张易之的兄弟,其实两人毫无关系。宋之问为了讨好张易之兄弟,竟然愿意为他们捧夜壶,实在匪夷所思。
张易之倒台之后,宋之问贬官泷州参军。泷州就是今天的广东罗定。宋之问在经过梅岭时写下两首名诗。其中一首是《题大庾岭北驿》。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另一首是《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宋之问受不了岭南的天气燥热和鸟语花香,也喝不惯阿二靓汤,竟然从广东逃回故乡。途经襄阳附近的时候写下另一首名作《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经历了这些变故,“天下丑其行”,但宋之问不以为然,他觉得在厚颜无耻的道路上,自己万里长征才走完了第一步。成功?我才刚刚上路。宋之问回到洛阳后,探知友人张仲之和驸马都尉王同皎等试图刺杀宰相武三思,立刻让侄子告密,致使张仲之满门抄斩。宋之问因此当上鸿胪主簿,逃离贬所的事既往不咎。鸿胪寺掌管各种朝仪,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礼宾司。
他本来依附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帮助他做了考功员外郎,史称“宋考功”。可是看到韦后女儿安乐公主后来居上,又转而写诗称赞安乐公主仪态万方。安乐公主把他提拔为中书舍人。太平公主一气之下揭发他做主考的时候贪赃。宋之问被贬为越州长史。就是这次江南之行传说他见到了骆宾王。
临淄王李隆基联手太平公主发动政变,镇压韦后和安乐公主母女,拥戴他父亲相王李旦做皇帝。声名狼籍的宋之问再次遭到流放,地点又是他最不想去的岭南。李隆基觉得大唐帝国之所以变乱频繁,就是因为有太多宋之问这种毫无政治操守的小人,他当上皇帝后立刻派催命使者赶赴钦州。
宋之问和王勃一样出身书香门第、才子世家,其父宋令文文武双全,“富文辞且工书,有力绝人,世称三绝”,唐高宗时官至左骁卫郎将和东台详正学士。在父亲的影响下,宋之问和弟弟宋之悌、宋之逊自幼勤奋好学,各得父之一绝:宋之问擅长诗文,宋之悌骁勇过人,后来官至河东节度使,宋之逊书法精湛。他们一家和后来的三苏父子很像,可惜宋之问把才华用错了地方。
宋之问与沈佺期齐名。他们的诗技巧纯熟,讲求声韵,属对精密,宣告律诗最终定型,因此格律诗又称“沈宋体”。
传闻被宋之问杀害的刘希夷是个美男子,诙谐幽默酒量惊人,不但会写诗而且善弹琵琶精通音律。要是生在今天,肯定秒杀那些欺世盗名的所谓才子。当时流行律诗,可是刘希夷却擅长古体,所以文名不如宋之问。给他招来杀身之祸的是下面这首《代悲白头吟》。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直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据说当他写到“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的时候,感觉这两句诗和石崇的“白首同所归”一样不吉利,决定删去。可是接下来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和这句大同小异,他不舍得再删,于是安慰自己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干脆连前一句一起保存。他把诗拿去向年龄相仿的舅舅宋之问炫耀。宋之问特别喜欢“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听说没有其他人看过,恳求他割爱。刘希夷答应后又反悔。宋之问一怒之下把他杀害。

和宋之问齐名的沈佺期也是河南人。他们同一年出生,同一年中进士,都做过考功员外郎,都曾因受贿入狱,都曾依附张易之并因此遭到流放,而且流放地都是岭南,真是名副其实的难兄难弟。
沈佺期从岭南回来之后,写了首《回波乐词》调侃自己,“回波尔时佺期,流向岭外生归。身名已蒙齿录,袍笏未复牙绯。”他决定改变讨好目标,直接写诗取悦皇帝。这一招果然高明,不久他从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升为太子詹事,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高干待遇。
燕国公张说是开元初年的文坛领袖,他曾经称赞“沈三兄诗须还他第一”。同样有人把沈、宋比作苏武、李陵,“苏李居前,沈宋比肩”。抛开他们的人品不说,沈佺期和宋之问在律诗形成的过程中确实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流传下来的作品看,沈佺期比宋之问更有才华。他的两首边塞诗都堪称经典。

杂诗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咋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独不见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后一首诗借用了乐府古题《独不见》,本身却是标准的七律。郭茂倩《乐府诗集》把“独不见”解为“伤思而不得见也。”诗中长安少妇的良人征戍辽阳,夫妻已经十年未见,音书渺茫。在这漠漠轻寒的夜里,芳心随秋叶飘零,思念如寒砧断续。
“谁谓”一般解作“谁说”,但这里似乎可以解作“你说”。流黄通常理解为绢做的罗帐。最后一联的意思应该是,你说空怀思念不能相见也就罢了,偏偏明月又来捣乱,提醒我你也在遥远的月光之下,今晚看来是睡不成了。后来晏殊写的“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意思和这句差不多。
沈佺期还写过一首《夜宿七盘岭》,从题目到声韵都是标准的五律,彻底摆脱乐府的痕迹。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只有在寂静空山住过的人,方能领略“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的意境。


第四回  张若虚压倒全唐  贺知章老大回乡


进士出身的李峤、苏味道和张九龄等人相继拜相,让唐朝读书人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希望。因为李峤、苏味道的出身都很平常,张九龄更是来自偏僻的岭南曲江。魏晋南北朝以来那种门第决定一切的社会风气开始转向,以至于“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高门大族第一次在真才实学面前信心沦丧。
唐朝举子进京参加进士考试必须由地方行政长官推荐,称为岁贡。就像现在保送上大学,肯定会有人走后门,但如果地方官推荐的举子总是名落孙山,就会被认为没有知人之明,甚至有受贿之嫌。所以一般情况下,真有才华的人还是能得到推荐,因为这关系到地方官的脸面。不过荆南地区发生天方夜谭,在唐朝开国之后长达两百年的时间里,这里选送的举子竟然全部名落孙山。荆南是号称唯楚有才的古代楚国的地方。当时人们把这种情况称为“天荒”。大中四年长沙人刘蜕考中进士之后,荆南读书人奔走相告。节度使崔铉为了表彰刘蜕“破天荒”,下令发给刘家七十万制钱重奖。
进士不但在普通人眼里无限光荣,在皇帝眼中也非常拉风。唐太宗力主恢复科举,要求在传统考试科目中加考经史。有一次他站在城楼上看着新科进士鱼贯而入皇城,对魏征等人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彀是指弓箭射程,唐太宗的意思是天下英雄都在我控制之中。唐宣宗每次接见朝臣,都要问是否进士出身。如果回答“是”,他接着还要追问主考官姓名以及当时的试题。遇到没有考中进士的才子,他会非常惋惜。他甚至自封“乡贡进士李道龙”。
正因为朝野重视进士,莘莘学子一旦得到地方推荐成为贡生,立刻被当作潜在的高官显宦,人称“白衣公卿”或“一品白衫”。进士考试很快脱颖而出,成为最受重视的考试科目。举国上下都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进士高。金榜题名被视为“登龙门”,有诗为证:

东风节气近清明,车马争来满禁城。
二十八人初上牒,百千万里尽传名。

      很多读书人为了得到这份荣耀,一生都在为考试忙碌。中唐诗人赵嘏不禁感叹“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进士放榜之日,俗称曲江大会。皇帝亲临曲江南岸紫云楼,教坊优伶载歌载舞。长安万人空巷。每年都有年少英俊的进士被选为探花郎,他们可以走进任何一位王公贵族的花园采摘花朵,集花成囊带回琼林宴上。花木被攀折践踏的王公贵族不但不生气,反而像中了大奖一样到处宣扬。连平康里的歌妓都以接待新科进士为荣。

银缸斜背解鸣珰,小语偷声贺玉郎。
从此不知兰麝贵,夜来新惹桂枝香。

那种轰动长安、名扬天下的骄宠,连出家人都心动。晚唐女道士鱼玄机有次出游看到曲江大会的盛况,回去郁闷了很多天,“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上名。”
这天也是富贵人家挑女婿的日子。他们往往全家出动守在金榜前,一听说有人大叫“我中了”,立刻扑上去抢人。无论老少俊丑,先抢回家再说。回去之后沐浴更衣,大排筵席,追问“结婚了没有?”没结婚或丧偶最好,结婚了就动员离婚,总之来了就别想走。李商隐和韩冬郎的父亲韩瞻是同榜进士,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出动部下勇士抢人。他们双双做了王茂元的女婿。
江淮举子卢储在唐宪宗元和十四年来到长安,向大臣李翱行卷请求推荐。李翱正好有事必须外出,便将卢储的诗文随手放在书案上。李翱长女刚刚十五岁,在父亲书房偶然看到卢储的文章。当晚她对父亲说“此人才气非凡,肯定能中状元”。李翱看完觉得确实不错,请人向卢储提亲。古人结婚很早,卢储估计已经成家,所以婉言谢绝。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在友人劝说之下,卢储又答应了。当时李翱的老师韩愈已经是文坛领袖,李翱也很有门路,经他不遗余力推荐,卢储果然在第二年高中状元。
在卢储和李翱千金新婚之夜,卢储乘兴写了一首诗“催妆”。

昔年将去玉京游,第一仙人许状头。
今日幸为秦晋会,早教鸾凤下妆楼。
 
考进士做高官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让你更容易青史留名。以下面将要出场的张若虚和贺知章为例。张若虚一首《春江花月月》足以笑傲唐朝,贺知章的《咏柳》和两首《回乡偶书》在唐诗中只能算是中上之作。可是史书上贺知章的事迹很多,而张若虚几乎没有提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贺知章进士出身并且官位很高。
今天我们都知道张若虚是唐朝著名诗人,他的代表作是《春江花月夜》。可你如果翻查唐宋以来的各种唐诗选集、诗话杂记,你会怀疑张若虚和张无忌一样,是个历史上并不存在的人物。这些书上几乎没有一字提及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是近几百年最流行的唐诗选本,《春江花月夜》也没有入选。
古代文化的传播条件远不如现在,即使是李白、李商隐和李贺这样的著名诗人,也有很多作品没有流传下来。《春江花月夜》能够保存至今已经非常幸运。这首诗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可能和它的体裁有关。自从初唐格律诗定型之后,虽然李白、李颀、白居易等人都写过脍炙人口的歌行体长诗,但总的来说是格律诗一统天下,加上张若虚作品很少名声不大,《春江花月夜》渐渐就成了山谷里寂寞的野花。
有时还会出现另一种情况,那就是作品流传下来,作者却不知道姓甚名谁。因为他的作品附会到另一位名人身上。最著名的例子是归于李白名下的两首词《忆秦娥/箫声咽》和《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这两首词极有可能是后人假托李白之名,因为最早提到它们的是北宋和尚文莹撰写的《湘山野录》。如果这两首词真是出自李白之手,怎么可能整个唐朝没人见过?这两首词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艺术水准之高又似乎只有李白才能达到,所以千百年来争论不休。
张若虚是扬州人,做过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合称“吴中四士”。兵曹大概相当于今天的武装部长,主要任务是忽悠农家子弟上战场,告诉他们当兵可以欣赏边疆风光,少数民族姑娘都很开放。可是农家子弟虽然老实但不傻,很快就不再受骗上当。当时男子为了逃避兵役宁愿自残或请他人把自己打伤,白居易因此写了《新丰折臂翁》。整天和一群躲在山里宁死不当兵的老百姓捉迷藏,一定不是张若虚小学作文里表达的“我的理想”。
最早收录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本子,是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上有《春江花月夜》同题诗五家七首,张若虚这首只是其中之一。隋炀帝和晚唐温庭筠都写过这个乐府旧题。只不过因为张若虚这首名声太响,而且写的就是夜晚的春江花月,所以容易让人以为这个诗题是张若虚独创。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相对大江明月的永恒,人生就像春花容易凋残。而在这短暂的人生里,我们还要经历离合聚散。整首诗清新空灵,既有北朝民歌的明快,又有南朝民歌的婉转。晚清文史家王闿运盛赞《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后来的咏月诗词,鲜能出其轨范。“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几乎涵盖所有和月亮有关的诗文。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其实东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没有脱出《春江花月夜》的范围。

贺知章是张若虚的朋友。因为都属于吴越才子,早年经常一起唱和遨游。在唐代诗人中,贺知章可能是人生最圆满的人。乾隆皇帝自称十全老人,说自己打赢了十场战争。我觉得贺知章才是真正的十全老人。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贺知章几乎没有。
他出生在和西湖一江之隔的会稽永兴,也就是现在的杭州萧山,后来随家人迁移到山阴也就是现在的绍兴。在苏东坡到达杭州之前,绍兴是浙江乃至江南的文化都城,因为那里有王羲之的兰亭。贺知章前半生忙着考试,中进士并考取超拔群类科时已经年近四十,后半生和风流天子唐玄宗重叠,横跨贞观永徽和开元天宝两大盛世。
贺知章来到世上和离开人间仿佛经过神仙掐算,他在贞观之治刚刚过去十年的时候出生,安史之乱爆发前十年他已回到家乡寿终正寝。这九十年是唐朝历史上最好的九十年,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九十年。他不但没有像李白杜甫王维那样被安史之乱波及,反而因为他过去侍读的太子李亨利用这次动乱掌握皇权,获得了礼部尚书的追赠。
唐朝人的平均寿命可能不到四十岁,杜甫四十出头写的《赠卫八处士》已经提到“访旧半为鬼”,但贺知章活了将近九十岁。在那个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这相当于现在的百岁人瑞。考虑到贺知章嗜酒如命,如此健康长寿更是罕见。看来饮酒有碍健康的理论,至少在贺知章身上没有应验。
人到了一定年龄就不清醒,很多留恋权位的政治家老了甚至祸国殃民。但贺知章最好的几首诗都是八十五岁告老还乡之后的作品。
除了文章风度名扬天下,贺知章还是著名书法家。当时有些人为了得到他的墨迹,每天准备好纸笔跟着他,请他下馆子帮他追美女。贺知章喝醉之后来者不拒,而且往往比清醒时写得更加潇洒飘逸。他兴之所至还喜欢在亭台和屏风上写字。每次当他写完转身,后面就打成一片。
贺知章平易近人,善于奖掖后进。他看了李白的《蜀道难》后夸赞李白是天上谪仙,使李白一夜之间名动京城。到了晚年,贺知章更加放荡不羁,喜欢和里巷百姓称兄道弟,自号“四明狂客”和“秘书外监”。和那些道貌岸然的官僚不同,贺知章始终像个顽童。
贺知章懂得享受,喜欢美食美酒。他和李白、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是当时的“饮中八仙”,经常在长安酒肆流连。可能有人觉得身为大臣醉卧街头有失体面,但贺知章不以为然,因为八仙中有人比他地位更高。其中那位李琎是唐朝宗室汝阳王,爱好音乐而且人物俊秀,被他叔叔唐玄宗李隆基赞为“花奴”。
虽然率性随意,但贺知章不失大臣之体,诙谐幽默,谈吐风雅。工部尚书陆象先是他的远亲,特别喜欢和他交往。他曾经说过“贺兄言论倜傥,真可谓风流高士。我和子弟很久不见面,并不想念他们,可是和贺知章一天不见,就觉得自己像个猥琐小人。”
仕宦而至将相。他官至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太子宾客和太子亦师亦友,一般都是公认德高望重的人才能担任,离将相只有一步之遥。唐玄宗甚至亲自为他撰写操行评语。在他做太子宾客期间发生一件有趣的事。因为唐玄宗寿命太长,太子即后来的唐肃宗迟迟不能继承大统,太子属官因此也多年得不到升迁。贺知章的同僚左补阙薛令之把这种不满写在墙上公开抱怨。唐玄宗知道之后请他自便,爱干嘛干嘛。薛令之一气之下,徒步走回老家。
富贵而归故乡。连没读过多少书的项羽都知道,富贵不还乡,如衣绣夜行。古人最讲究叶落归根,但很多人都倒在追求名利的路上。天宝二年,贺知章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夜游仙宫,醒来之后明白大限将至。他以年老为由上表请求允许他做道士并回到山阴故里。
李隆基为了表示对他的尊重,把他请入皇宫,让所有皇子皇孙都来和他辞行,并且亲自写诗相送,同时命令有关部门在城外大排筵席,允许文武百官放假一天,送别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臣。此外李隆基还封贺知章之子为朝散大夫兼本郡司马,唯一的职责就是侍候他老爸。贺知章希望可以得到周宫湖数顷湖面做放生池,玄宗干脆赐他镜湖剡川一曲。
天宝三年贺知章在子孙护送下坐轿南下。他已经多年没回家,过去的熟人都已经走得差不多了。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最有意思的是,他虽然乡音未变,可是村里的儿童已经把他当作外乡人。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除了这两首《回乡偶书》,贺知章还有一首《咏柳》脍炙人口。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吴中四士”之一的张旭是苏州人。他做过常熟县尉、金吾长史,和贺知章一样好饮,一样颠狂,世称张颠。他也属于“饮中八仙”。他的书法造诣连贺知章也退避三舍,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张旭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书法真迹传世。
张旭之母陆氏为初唐书法家陆柬之的侄女,也是大书法家虞世南的外孙女。张旭从小在母亲督促下练字。做官之后,经常喝得烂醉在街上暴走,想得到他真迹的人比贺知章的追随者更辛苦,因为他们必须跟着他奔跑。张旭兴之所至,甚至以头发蘸墨作书。周星驰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里唐伯虎用祝枝山身体作画,极有可能是受到张旭启发。诗人李颀擅长用诗歌为人物画像。他笔下的张旭遗世独立,旁若无人。

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
皓首穷草隶,时称太湖精。
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
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
下舍风萧条,寒草满户庭。
问家何所有?生事如浮萍。
左手持蟹螯,右手执丹经。
瞪目视霄汉,不知醉与醒。
诸宾且方坐,旭日临东城。
荷叶裹江鱼,白瓯贮香粳。
微禄心不屑,放神于八纮。
时人不识者,即是安期生。

据说张旭早年书法并无过人之处,有一次偶然遇见公主车驾和重庆棒棒军争道,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开始领略笔法之妙,后来又从公孙大娘舞剑器得到顿悟,从此更上一层楼。初唐书法大家像盛唐著名诗人一样争相问世,蛮不讲理。人们认为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都不算尽善尽美,惟有张旭毫无争议。传说颜真卿曾两度辞官,专心拜他为师。杜甫称赞张旭草书“悲风生微绡,万里起古色。锵锵鸣玉动,落落群松直。”
张旭留下的诗文不多,但《桃花溪》却入选《唐诗三百首》。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包融是吴中四士中最不起眼的一个,文学成就也最低,没有好诗传世。
包融可以忽略不计,但王湾却不能不提。贺知章将近四十岁才中进士,王湾二十不到就金榜题名,他是唐朝年龄最小的进士之一。王湾是洛阳人,做过荥阳主簿。《河岳英灵集》的编者殷璠说王湾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称。开元五年朝廷命马怀素主持编校《群书四部录》。王湾受荐编书,书成升任洛阳尉。
洛阳当时地位和长安相当,洛阳尉就相当于现在的上海市公安局长。可是王湾并不留恋官位,不久之后他就远走高飞。开元十七年他曾写诗献给当时的宰相萧嵩和裴光庭,这是他在历史上留下的最后一点音讯。王湾少年得志,学问才华登峰造极,仕途也还算顺利,可是这一切他都可以毅然放弃。他这样做只有一种解释,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懒散带疏狂。相比陶渊明的被迫归隐,王湾更加自由奔放。
王湾虽然是北方人,但他对江南情有独钟,经常往来吴楚间。他最著名的诗《次北固山下》就是他的江南游记。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首诗不同版本差异很大,有的甚至已经改名。殷璠《河岳英灵集》更名为《江南意》,内容大相径庭。

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
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根据殷璠记载,“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以来少有此句。张燕公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张燕公就是燕国公张说,他把这句诗亲手书写在宰相衙门的屏风上,当作好文章的榜样。
明代胡应麟认为“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入毫颠,可以作为初唐和盛唐诗歌的分水岭。
第五回  李颀解听又解赏  王翰醉卧在沙场


在唐代诗人中,李颀的名声和他的成就最不相称。张若虚已经正名,李颀却似乎没有机会翻身。这一切可能和他的名字有关。“颀”字除了组词“颀长”,好像再也派不上用场,把它单独放在一个地方,即使是语文老师也看着陌生,不敢贸然相认。十几年前有个很有气质的女演员名叫段岫,岫字出自陶渊明的“云无心以出岫”,很好的一个名字。可是这个岫字现在已经非常生僻,离开了《归去来兮辞》可以认出来的人不多。当段岫还在艺校读书的时候,老师经常念错。久而久之,所有老师都不敢再向段岫提问,因为总是念错名字老师也觉得丢人。段岫后来昙花一现,她的名字不好认是重要原因。可见取名字非常关键,现在很多家长给孩子取名喜欢用生僻的字,以为这样与众不同,很可能适得其反,间接造成孩子的平庸。
名如其人,李颀是第一个大量写作长篇歌行并且留下不少名篇的人。唐代诗人一共有十几首优美的长诗传世,李颀出品几乎占了三分之一。
《唐才子传》说李颀是东川或赵郡人。东川如果是指剑南东川,那李颀就是李白的同乡,说不定还和李白是宗亲。李白比李颀小十一岁,晚十一年去世,两人性格诗风也接近,王昌龄和高适是他们共同的好友,但似乎两人并无太多交往,这说明他们很可能不是老乡。所以李颀更有可能是赵郡人,那又成了苏东坡的同乡,前面提到的苏东坡祖先苏味道就是赵郡人。
李颀和陈子昂一样戴着金手链出生,小时候因为调皮捣蛋,被家里送到河南登封住过一段时间,在少林寺做过武僧。李颀的好友高适笔下“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的邯郸少年,很可能就是以李颀为原型。不过李颀报仇不死的主要原因不是他武艺高强,而是伤人后及时赔偿。有一天他决定痛改前非,因为他发现自己已经家徒四壁,只有一只小狗不离不弃。
李颀出身豪富的传说应该和实际相符。他是唐朝最好的音乐评论家,懂得欣赏一些很少见的西域音乐,一看就是从小打下的基础。当时大多数平民百姓接受的音乐教育,除了笛子和二胡就是鸟叫。
家财荡尽的李颀开始隐居颍阳读书,经过十年辛苦,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考取进士。不久之后做了新乡尉。
这天他和几个朋友正在酒楼喝酒闲聊。席间大家说起最近洛阳发生连环大案,十几位王公贵族接连被盗。众人都觉得这伙强盗胆大包天,狂妄到极点。
这时一个捕头跑来报告,有人正在和本地的几个黑道中人接触,试图脱手一些珠宝。
李颀酒兴正浓,不以为意。
“你带人盯着他们,把他们抓起来关进牢里,明天我再审问。”
那位捕头提醒他:“大人,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他们想出手的东西很可能来自洛阳。”
“不可能吧,现在风声这么紧。”
“我看过其中一件翡翠,极有可能来自大内。”
李颀的几个朋友也是江湖中人,顿时来了兴趣。
“这些人胆大妄为,他们在东京洛阳敢连续犯案,到了新乡顶风销赃也不是不可能。他们认为我们这种小地方谁也奈何不了他们。”
李颀只好随大流,喝完海碗里的酒起身工作。
“走,我们去看看。”
一行人上马来到靠近新乡北门的城隍庙。不料有个捕快不小心惊动了江洋大盗布置的暗哨,正在庙里交易的大盗得到同伙发出的信号,踢翻装扮成买家的捕头,飞身上了城隍庙屋顶。
李颀问捕头:“你们有没有通知守城门的驻军?”
“没有。”
“赶快派人上城楼。”
城隍庙的屋顶离北门城楼至少有两丈之遥,而且飞檐上翘无法助跑。捕头不相信有人能够飞越这么远的距离,所以一边召集人手一边摇头。
当他带领手下爬上城楼时,不可思议的一幕出现了。
三个强盗在光滑的琉璃瓦屋顶上倒立行走。他们看起来像是无头僵尸,在月光下显得特别诡异。
待捕头反应过来下令放箭时,他们已经飞落北门城楼。
这些大盗事先在城楼上布满铁蒺藜。捕快和赶来助阵的驻军纷纷中招。强盗们顺着绳索从容出逃。
他们一口气跑出三五里,这才在一个山岗上停下来休息。连同在城墙上接应的人在内,他们一共有四个人。
其中一个比较年轻的强盗说:“大哥,今天这些笨蛋要是预先在城楼上埋伏弓箭手,我们就插翅难逃。”
“你们千万别小看公门中人。刚才已经有人想到要封锁城楼,只是慢了一步。”
“以后我们不能在城里交易了。”
“我也不想呀。可是谁敢在这荒山野岭和我们做买卖。”
有人咳嗽一声。
“谁?”强盗首领立刻警觉。
年轻强盗困惑不解。
“怎么啦?”
强盗首领没理他。
“请高人现身。如果这是前辈的地盘,我们愿意留下买路钱。”
其他几名强盗立刻抽出刀剑准备迎战。
大盗首领说:“你们把刀剑收起来。”
“为什么?”年轻强盗勤学好问。
“这位高人对我们的逃跑路线了如指掌,就说明他有备而来。他没有向官府通风报信,说明他并不想为难我们。”
“我们比他人多,完全可以跟他干。”
“他既然敢现身,就说明他完全有能力对付我们。再说,你怎么知道他的人比我们少?”大盗首领提高声音,“这位前辈高人,我们本来应该当面拜见。但是为了大家的安全,我们还是互不相识比较好。晚辈愿意留下部分金银珠宝,希望前辈放我们一条生路。”
躲在树后的正是李颀。他问:“你们是从洛阳来的?”
大盗首领说:“既然前辈知道我们的来历,那我们更要请前辈手下留情,否则我们只好以命相拼。”
李颀沉默。
大盗首领说:“前辈,我们可以走了吗?”
“你们走吧。洛阳王公贵族的珠宝无数,你们的性命只有一条。希望你们从此以后金盆洗手。”
大盗首领带着同伙面朝李颀的方向跪下磕头。年轻的那位不太情愿,被首领踢了一脚。
他们留下一个包袱,小心翼翼退走。
李颀继续在新乡待了一年多,然后借口不喜欢官场应酬辞去工作,此后再也没有上班,却一直在唐朝房价最贵的东京洛阳呼朋唤友,赌马泡妞。
李颀性格豪放,交游很广。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时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王维等都是他的好朋友,这几个哥们都不是一本正经的官员。王昌龄做过龙标尉,高适做过封丘尉。几个警察局长混在一起,多半没干好事。他们性格豪放却又心慈手软,“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根本不适合做官,即使做了官也很难升迁。高适后来拜将封侯是因为在安史之乱中意外显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
李颀有一首著名的送别诗《送陈章甫》,写的虽然是他的一个朋友,但却正是他自己的写照。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通常篇幅比较长的小说散文才能塑造人物形象,李颀却只需要寥寥数行。这可以说是李颀横行诗坛的独门兵器,李白、杜甫也未能掌握这门绝技。
因为对自己的国力过于自信,所以唐朝特别好战,这有点像今天的美利坚。就以历朝盛世中排名第一的太宗贞观年间为例,平均每年至少发生一场战争,分别和突厥、僚人、焉耆、党项、羌、敕勒薛延陀、高昌、高句丽开战。和高句丽的战争旷日持久,从太宗贞观十八年(644年)延续到高宗总章元年(668年)。
唐玄宗的开元天宝是另一个大唐盛世,战火同样不曾消停,平均两年至少发生一次战争。打击的敌人以吐蕃为主,契丹、小勃律和南诏也加入战团。平定安史之乱用了将近十年。而唐朝和南诏的战争,从天宝年间一直到唐朝末年,持续了一百多年。
战争习以为常,诗人身不由己,就连王维这个不穿袈裟的和尚,都曾经“使至塞上”,更何况王昌龄、李颀、高适这种性格比较豪放的人。这也是唐朝边塞诗繁荣的一个原因。
诗人一般都对战争持否定态度。这很容易理解,大凡诗人都生活在社会底层,亲眼看见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唐朝政府比较开明,反战也不会动辄被骂汉奸。
有的看官可能会说,除了陈子昂、王维、高适、岑参、李益、王建等人,大多数诗人并没有去过边关,所以他们的边塞诗都是纸上谈兵。这就是对边塞诗的狭隘理解了。边塞诗其实就是对外战争题材的诗,没有去过边关并不表示没有经历对外战争。其实唐朝在对外战争中很少占上风,三征南诏、四征高句丽、鏖战吐蕃大多以失败告终,损兵折将,突厥曾经兵临长安城下,安史叛军更是马踏长安洛阳。只是因为综合国力太强,唐朝才没有提前灭亡。
李颀的好朋友王昌龄、高适和王维都写过脍炙人口的边塞诗,他们都曾去过边疆。王昌龄甚至可能去过今天中亚吉尔吉斯斯坦的碎叶城,传说这里是诗仙李白出生的地方。李颀受他们影响,也以边塞诗见长。

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

轻车是指李广的堂弟轻车将军李蔡。唐代边塞诗为了骂得痛快,通常借用汉朝的人名地名指桑骂槐。这首诗很难得地兼顾战争双方,既写到战争给汉军将士带来的牺牲,也写到战争给游牧民族造成的苦难。“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讽刺汉唐两朝发动的战争多数都毫无意义,只能得到葡萄之类可有可无的东西。  
下面这首《古意》同样批评战争的旷日持久和毫无必要。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蝟毛磔。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能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李颀擅长五、七言歌行,明清诗论家胡应麟、沈德潜和方东树等都将其歌行与王维、高适、岑参相提并论。王世贞则对他的七律推崇备至。七言歌行是一种特别适合写边塞诗的诗体,像草原上的骏马一样奔放不羁。
李颀还有一个绝招,那就是他擅长写音乐诗。他在这方面的才能同样无与伦比。

琴歌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渌水》和《楚妃》是琴曲名。正是因为有李颀这样的知音,当时的几个音乐家才得以青史留名。

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旁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
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雏鸣凤乱啾啾。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觱篥(bì lì)又名“筚篥”,是一种和羌笛比较接近的乐器,声音悲凄。这个安万善虽然有个汉名,其实和安禄山一样是个胡人。那时候唐朝国力强盛影响深远,很多少数民<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开  本:`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9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