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图书 > 论语
论语


论语

作  者:(春秋)孔子 整理:王凯瑞

出 版 社:万卷出版社

丛 书:书香经典

出版时间:2010年09月

定  价:48.00

I S B N :9787547011997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古籍  >  古籍与文献整理  >  地方文献  人文社科  >  古籍  >  古籍与文献整理  >  古籍整理    

标  签:中国哲学  哲 学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孔子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他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返回鲁国后仍然不得志,于是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执教期间,他曾修《诗》、  《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透过《论语》,我们可以聆听孔子“性相近,习相远”、“有教无类”、“任人唯贤”、“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方法,可以了解他“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的教育思想,“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的治国安邦理论。总之,《论语》作为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对中华民族的道德形成起过重大影响。

TOP目录

    上册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下册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附录:孔子家语

TOP书摘

    2.20  康子①问:“使民敬②、忠③以④劝⑤,如之何?”子曰:“临⑥之以庄⑦,则敬;孝慈⑧,则忠;举⑨善而教不能⑩,则劝。”
    注解
    ①季康子:鲁哀公时正卿季孙肥,“康”是他的谥号。
    ②敬:严肃认真。
    ③忠:忠诚。
    ④以:连词,或解为而,或解为和,均可通。
    ⑤劝:劝勉、勉励。此处是指自勉之意。
    ⑥临:靠近。上对下靠近为临。
    ⑦庄:庄重、严肃。
    ⑧孝慈:孝顺、慈爱。子女对父母孝,父母对子女慈。
    ⑨举:推举、提拔。
    ⑩不能:能力薄弱的人。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要使老百姓敬重、忠诚于上级,勤勤恳恳地做事,应该怎么办呢?”孔子说:“你对百姓态度严肃认真,他们对你自然会敬重;你孝敬老的、慈爱幼小的,他们自然会忠于你;你提拔任用正直善良的人,教导能力不足的人,百姓自然就会勤勉了。”
    读解心得
    孔子此言,也是论治民为政的。孔子论政,在于论述德治亦即礼治的一些具体内容和方法。治理国家之道,一是以法治国,民畏而服,民敬而从;二是以教治国,教化百姓,使百姓知耻而能增德、守法;三是唯贤是用,任用有德有才的贤士,而让无德无能的庸才居于下位。这里的核心机制,首先是“仁”的原则,就是以人为善,在没有得到关于对方的负面信息之前,把对方当做守信用、有底线的人看待。其次就是对等原则。如果把对等原则解释为“礼”(来而不往非礼也)的话,孔子的这个解决方案体现的是“仁”与“礼”两大原则的合力,其实质是,通过“人心美德相互之间的感应”,用美德唤醒美德,奠定事物良性发展的基础。
    2.21  或①谓孔子曰:“子羹②不为政③?”子曰:‘《书》④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⑤,施⑥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注解
    ①或:有人。
    ②奚:疑问词,为什么。
    ③为政:参与政治。
    ④《书》:《尚书》。以下三句是《尚书》的逸文。
    ⑤孝乎惟孝,友于兄弟:两句见伪古文《尚书·君陈篇》。前句意谓孝于父母,后句意谓善于兄弟。“孝乎惟孝”,有的本子作“孝于惟孝”。友于:兄弟之间友爱的意思,借指兄弟。
    ⑥施:延及、影响。
    译文
    有人对孔子说:“您为什么不去从政啊?”孔子说:“《尚书》上说:‘孝呀,只有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种风气影响到政治上去。’这也就是参与了政治,为什么只有做官才算参与了政治呢?”
    读解心得
    其实,这一章孔子的理论是一种自我解嘲的违心之言。其实,孔子本人对做官从政是很积极的。为了谋求一官半职,他不辞辛劳,周游列国,这个事实本身,就否定了他这句托辞。连朱熹也都看出了这一点:“盖孔子之不仕,有难以语或人者,故托此以告之。”孔子在自己的理论中,完全把政治与道德等同起来了,或者说将政治的基础奠基在人心之上了。孔子的为政思想,实际是从做人来强调的。在孔子看来,不论为政者也好,不为政者也好,首要的就是要学会做人。参政有时并非仅仅指公共国家层面的直接介入,个体私人层面的职责同样是一种或者间接然而尤为重要的参政形式,两者在“施于”上关联起来,形成一种自下而上的监督和影响作用,由之而取得良性互动。
    2.22  子曰:“人而无信①,不知其可也。大车②无辊③,小车④无轨⑤。其何以行之哉?”
    注解
    ①信:信誉、信用。
    ②大车:牛车。古代称牛拉的车为大车。
    ③挽祝:牛车辕前横木两端的木销。
    ④小车:马车。古代称马拉的车为小车。
    ⑤杌:马车辕前横木两端的木销。
    译文
    孔子说:“做一个人却不讲信誉,我不知道这怎么能行。就像大牛车没有祝,小马车没有轨,这车怎么走得了呢?”
    读解心得
    孔子论“信”,在《论语》中讲的地方不少,但无论信用也罢,忠信也罢,都离不开一个信字的范畴。在孔子看来,得到百姓的信任比什么都重要。如果得不到别人的信任,什么事都办不成,无论大事小事都是如此。信任又是相互的,要得到别人的信任,首先就要自己讲信用。只有得到人们的信任,办事才能成功;只有自己讲信用,才能得到人们的信任。也就是说,只有人人讲信用,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互信,社会生活才能正常地运行、发展。这就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道理。孔子以后,儒家思想在这个向题上又有发展,把信与诚相连,称“诚信”。
    2.23  子张问:“十世呵知也?’’子曰:“殷因,②于夏礼,所损益③,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注解
    ①十世:十代。古代以三十年为一世。
    ②因:因袭、沿袭、继承。
    ③损益:废除和增添。损,减去;益,增加。
    译文
    子张问孔子:“十代以后的事情,可以预知吗?”孔子说:“殷朝沿袭夏朝的礼仪制度,废除了哪些、增加了哪些,现在也可以通过考察知道;周朝对殷朝礼仪制度的沿用,废除了哪些、增加了哪些,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周朝而当政的人,就是以后一百代,也是可以预知的呀!”
    读解心得
    相对来说,儒家学说重“因”不重“革”,将“礼”看成是先验抽象的普遍原则,所以孔子自信地说“虽百世,可知也”。这里所说的是任何朝代的变迁,在礼仪制度方面总是有沿用的,也有增删改变的,万变不离其宗,因此,总有不变的东西,也总有不断变化的形式。礼法随时代而变,礼之时;变中有不变者,礼之意。有了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就不会一时头脑发热,不会为了眼前利益而竭泽而渔。
    2.24  子曰:“非其鬼①而祭之,谄②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注解
    ①鬼:人死叫鬼。这里指自己的祖先。
    ⑦谄:谄媚、奉承。
    译文
    孔子说:“不是自己的祖先而去祭他,这是谄媚;本应挺身而出主持正义而没有做,这是怯懦。”
    读解心得
    按周制,祭祀之礼是国家的大事,有着非常繁琐而详细的制度。但是到了周代后期,很多国君已经不再遵守周代的祭礼了。孔子说此话时,是出于维护周礼的角度来思考的,但对于我们来说,他告诉我们的是祭祀之礼的本质。我国自古就极其看重对祖辈的孝道和追思,每逢年节都要祭祀一番,这是后代与先祖交流情感、传承精神的仪式。古人之所以要举行祭祀之礼,是为了缅怀亲人,更是出于孝道。所以孔子说,不是自己的祖先而去祭祀他,是一种别有用心而令人作呕的谄媚行为。
    “见义不为,无勇也”,反过来说,就是见到合乎道义的事就要勇于去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见义勇为”。勇就是不问对方强弱,不计胜败,无所畏惧;勇就是见到合乎道义的事就坚决去做。
    P24-28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396页

开  本:16

加载页面用时:109.8862